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卷 菜部(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附方】 1.痘疹出不快。用胡荽二兩,切碎,放入兩碗酒中煎沸,蓋嚴勿令漏氣。待冷定後,去渣,含酒輕噴病孩頸背直至兩足,勿噴頭麵。用後痘疹發出。2.產後無乳。用幹胡荽煎湯飲服。3.小便不通。用胡荽二兩、葵根一把加水二升煎成一升,再加滑石末一兩,分三四次服下。4.肛門脫出。用胡荽一升切碎,燒煙熏患處即入。5.蛇蟲螫傷。用胡荽苗、合口椒等分,搗爛塗搽。6.痢及瀉血。用胡荽籽一合,炒過,搗為末。每服二錢。赤痢以砂糖水送下,白痢以薑湯送下,瀉血以開水送下。日服藥二次。7.痔瘡疼痛。以胡荽子炒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服,溫酒送下。數服見效。8.牙齒疼痛。用胡荽籽五升,加水五升煮取一升,含漱。

水芹

【釋名】又名水英、楚葵。[弘景說]斳字俗作芹字。論其主治,合在上品,未解何意乃在下品?二月、三月作英時,可作菹及熟瀹食。故名水英。[時珍說]斳當作??,從中、斳,諧聲也。後省作芹,從斤,亦諧聲也。其性冷滑為葵,故《爾雅》謂之楚葵。《呂氏春秋》:菜之美者,有雲夢之芹。雲夢,楚地也。楚有蘄州、蘄縣,俱音淇。羅願《爾雅翼》雲:地多產芹,故字從芹。蘄亦音芹。

【集解】[時珍說]芹菜有水芹、旱芹兩類。水芹生在江湖池塘沼澤的邊上;旱芹則生在陸地,有紅、白兩種。一般二月長出幼苗,它的葉子成對生長,像芎?一樣。它的莖上有節棱,中間是空的,其氣味芬芳。五月開出細小的白花,像蛇床花,可采摘來充饑,對人身體有益。[詵說]水芹生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吃起來不如旱芹惹人喜愛,如果放點酒和醬油,味道香美。在旱地種的白芹都有蟲在白芹葉中,吃了這種芹菜會讓人生病。

莖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女子大出血,且有止血養精、保養血脈、強身補氣的功效。令人身體健壯,食欲增強。搗水芹汁服用,又可祛除暑熱,消除結石。飲其汁後,小兒可以祛除暴熱,大人可治酒後鼻塞及身體發熱,又可去頭中風熱,利口齒和潤滑大小腸。同時還可治煩悶口渴,婦科出血及白帶增多、五種黃病。

【發明】 [張仲景說]春秋二時,龍帶精入芹菜中。人誤食之為病,麵青手青,腹滿如妊,痛不可忍,作蛟龍病。懼服硬餳三二升,日三度。吐出蜥蜴便瘥。[時珍說]芹菜生水涯。蛟龍雖雲變化莫測,其精那得入此?大抵是蜥蜴、虺蛇之類,春夏之交,遺精於此故爾。且蛇喜嗜芹,尤為可證。別有馬芹見後。

【附方】 1.小兒吐瀉。將芹菜切細,煮汁飲服。2.小便淋痛。將有白根的水芹菜去葉,搗取汁,水衝服。3.小便出血。將水芹搗汁,日服六七合。

茴香

【集解】 [頌說]產於交州、廣東等少數民族地區。[時珍說]深冬在宿根上長出許多幼苗,莖肥葉細。五六月開花。結出的子像秕穀,很輕而且有細棱。俗名叫大茴香的像麥粒一樣大,現在寧夏出產的最好。其他地方的都小,叫作小茴香。從外地用船運來的顆粒大如柏樹籽,裂成八瓣,每一瓣中都有大如豆的核,顏色是黃褐色,裏麵有仁,味道更甜,平時叫八角茴香,也叫舶茴香。廣西左右江的山洞中也有,形狀、顏色都與中原的截然不同,但氣味相同。

茴香

籽〔主治〕主治身體膿腫、膀胱炎,除胃部冷氣,順腸氣,調中,治嘔吐,消濕止痛,治腎勞損,腹疝、陰疼。

籽 【氣味】 辛,平,無毒。

【主治】 諸痿、霍亂,以及蛇傷和膀胱炎,除胃部冷氣,順腸氣,調中,治嘔吐,消濕止痛,治幹濕腳氣、腎勞損、腹疝及腹部腫塊、陰疼。開胃下氣,暖丹田。

【發明】 [時珍說]夏天可滅蒼蠅,排除臭味,做食物可以用它。因其能損傷眼睛,並能產生燥火,不可食之過量。

莖、葉 【主治】 煮食治突然惡心、腹部不適。生的搗成汁一合與熱酒一起服下,能通小腸氣,突然腎氣衝脅,像刀刺一樣痛,無法喘息,吃下去馬上就好。

【附方】 1.大小便閉,鼓脹氣促。用八角茴香七個、大麻半兩,共研末,加生蔥白三至七根,同研煎湯,調五苓散末服下。日服一次。2.小便頻數。把茴香不定量淘淨,加少量鹽,炒後研末,炙糯米糕蘸食。3.腎虛腰痛。用茴香炒過,研細,切開豬腎,摻末入內,裹濕紙中煨熟,空心服,鹽酒送下。4.脅下刺痛。用茴香一兩炒。枳殼五錢麩炒,共研末。每服二錢,鹽酒調服。

白花菜

【釋名】也稱羊角菜。

【集解】 [時珍說]白花菜要在三月下種,其莖柔軟,像蔓一樣生長,一莖上有五片葉子,似拇指大小。秋季開白色的小花,花蕊長二三寸,有小角,白花菜籽呈黑色並且很小,形狀似初眠桑蠶的糞,沒有光澤。菜葉的氣味膻臭,隻適合用鹽做醃菜來吃。另一種開黃花的,叫黃花菜,形狀基本相同。

【氣味】 苦,辛,微毒。

【主治】 下氣。用白花菜煎水洗可治痔瘡,搗爛敷可治風濕麻痛。和酒一起飲可治瘧疾。

芹菜

【釋名】又叫苦芹、馬芹、芹葵、堇。

【集解】 [恭說]堇菜是野生植物,不是人工種植的。其葉如蕺菜,花呈紫色。[禹錫說]用水蒸來吃,甘甜潤滑可口。

莖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搗成汁後,可以用來洗馬身上的毒瘡,同時也可服用。將汁塗抹在蛇、蠍毒癰腫的患處,可治。消除胸腹間的煩悶發熱及寒熱,治頸淋巴結核病。聚積精氣,除下瘀血,止霍亂腹瀉。還可以將生堇菜搗成汁取半升服,能夠排出體內毒性產物。

芹菜

芥(jiè)

【釋名】也叫芥菜。

【集解】 [時珍說]芥菜有數種:青芥,又叫刺芥,像白菜,菜葉上有柔毛。大芥,也叫皺葉芥,葉子大並有皺紋,顏色深綠,味比青芥更辛辣。馬芥,葉子像青芥葉。花芥,葉子邊緣多呈鋸齒狀,像蘿卜纓。紫芥,莖葉都是紫色,像紫蘇。石芥,莖稈低、細。它們都在八九月下種。冬季吃的芥菜,俗稱臘菜;春季吃的芥菜俗稱春菜;四月間吃的芥菜,稱為夏芥。芥菜中心長出的嫩薹,稱為芥藍,煮來吃,味美香脆可口。芥菜三月開花,其花為黃色,開四次。結的莢一二寸長。芥菜籽有蘇籽般大,然而它的顏色呈紫色,辛辣,研細成末,用水泡過之後就是芥醬,用來搭配肉吃,辛香可口。

莖、葉 【氣味】 辛,溫,無毒。

【發明】 [時珍說]芥菜性辛熱且散氣,能夠通肺開胃,利氣消痰。如果長期吃就容易積溫成熱,辛散太盛,耗人真元,肝髒受損,使人頭暈目眩,引發瘡、痔。

籽 【氣味】 辛,熱,無毒。

【主治】 通鼻,咽喉腫痛。治胃寒吐食、肺寒咳嗽、傷風受寒引起的胸腹腰痛、口噤,消散癰腫瘀血。芥籽的功用與芥菜相同。它的辛能散發,利九竅,通經絡,治口噤、耳聾、鼻出血等病症;又能消瘀血、癰腫、痛痹。

【發明】 [時珍說]性熱溫中,能利氣化痰,治咳止吐,主治胸腹各種病痛。白色的芥籽更加辛烈,治病尤其好。

【附方】 1.傷寒無汗。用水調芥籽末填入肚臍內,然後用熱物隔著衣服熨肚臍處,直至出汗為止。2.身體麻木。芥菜籽末,加醋調和後,塗抹在身體麻木的地方。3.牙齦潰爛。把芥菜稈燒存性,研細為末,頻敷患處就可治愈。4.咽喉腫痛。將芥菜籽末加水調和後敷咽喉部,等到藥幹了又換。又一方:將芥菜籽研細成末,調醋取汁,點入喉內。等到喉內有響聲,再將陳麻稈點燃,燒煙吸入咽喉,立刻見效。5.夜盲。將紫芥菜籽炒黑研成末,用羊肝一具分作八服。每服將芥籽末三錢撚在羊肝上,再用竹筍皮裹好,煮熟冷卻後服用,並用煮它的水送下。6.婦人閉經,臍腹痛,腰腿沉重,寒熱往來。將芥菜籽二兩研成末。每次用二錢,空腹用酒送下。

紫堇(jǐn)

【釋名】 又稱赤芹、蜀芹、楚葵、苔菜、水萄菜。

【集解】 [時珍說]《土宿真君本草》中記載,赤芹生長在懸崖峭壁、池塘沼澤、靠近水和石頭之間的地方。形狀類似赤芍藥。它的葉麵呈深綠色,而葉背很紅,莖葉像蕎麥,花紅得十分可愛,結出的果實也像蕎麥。它的根形似蜘蛛,嚼起來有極濃的酸、苦、澀味。江淮地區的人三四月份采紫堇的苗葉,當蔬菜吃。

紫堇

苗 【氣味】 酸,平,微毒。

花 【氣味】 酸,微溫,無毒。

【主治】 大人、小孩脫肛。

羅勒

【釋名】又叫蘭香、香菜、翳子草。

【集解】 [禹錫說]羅勒到處都生長。共有三種:一種像紫蘇葉;一種葉大,二十步內就能聞到它的香氣;一種能做成涼拌菜。冬季一般使用曬幹的製品。羅勒籽可以放入眼中,除去角膜上的沙石。其方法是:將羅勒籽放入眼中,片刻被潤濕發脹,羅勒籽就隨著眼淚和眼中異物一同排出。

【氣味】 辛,溫,微毒。

【主治】 調理中焦脾胃,消化食物。去除惡氣,消除水氣,適宜生吃。治療牙齒、牙根爛瘡的方法:把羅勒燒成灰調入水中飲用。患嘔吐病的人,可取羅勒汁服將半碗或冬天將羅勒曬幹煮汁服用。根燒成灰,敷在小兒黃爛瘡上,能治愈。羅勒還有治療各種傳染病和排出體內毒物的功效。

羅勒

蔊(hǎn)菜

【釋名】 也稱辣米菜。

【集解】 [時珍說]蔊菜生長於南方,是田園間的小草。冬季滿地叢生,長二三寸,梗柔葉細。三月開黃色的小花。結一二分長的細角,角內有細小的籽。野外的人可連根葉一起拔著吃,味很辛辣,稱為辣米菜。此菜很少生長在沙地中,所以洪舜俞在《老圃賦》中說,蔊菜有拂士的風度。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記載,朱文公食用此菜後,就拿莖來作為蔬菜供給民眾。這大概是盱江、建陽、嚴陵人都喜歡吃它的原因。

蔊菜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去冷氣,逐腹內久寒,助消化,增加食欲,利胸膈,化冷痰,去心腹疼痛。

菜之二 柔滑類

菠菜、菾菜、薺菜、菥蓂、繁縷、雞腸草、苜蓿、莧、馬齒莧、苦菜、萵苣、翻白草、蒲公英、落葵、黃花菜、魚腥草、蕨、鹿藿、芋、土芋、灰藋、山藥、薇、甘薯、百合、翹搖、山丹、竹荀

菠菜

【釋名】又叫菠薐、波斯草、赤根菜。

【集解】 [時珍說]菠菜在八、九月下種,可備冬天吃;在二月間種植的,可以備春天吃。其莖柔脆且中間空心,葉子呈綠色,細膩而柔軟,葉中間長出一個小尖,旁邊有兩個小尖,像鼓子花葉子的形狀,但比鼓子花葉要長、大。其根有數寸長,大如桔梗而且是紅色,味道比桔梗更加甘甜香美。四月間起薹,薹一尺左右,有雄雌之分。雄莖上開紅色碎小的花,許多花簇聚在一起,不顯眼;雌能結出果實,有刺,果實形狀像蒺藜子。菠菜播種的時候必須把其種子破開,用水浸泡發脹。約經一個多月才可發芽生長,這是其特殊的地方。

菜及根【氣味】 甘,冷、滑,無毒。

【主治】 利五髒,除腸胃熱,解酒過量而中毒。疏通血脈,開胸下氣,調澀,止口渴,潤燥。不能和各種魚一同煮來吃,容易引起腹瀉。

菠菜

【發明】 [詵說]北方人吃肉、麵食時,吃菠菜會起平衡的作用;南方人吃魚、鱉、蝦米時,吃它便於降熱。吃多了傷及大、小腸,使人生病。大便不通及有痔瘡病的人,應該常吃菠菜、葵菜之類食物。它性滑可以護養竅穴,通利腸道。

菾(tián)菜

【釋名】 也稱莙薘菜。

【集解】 [時珍說]菾菜正二月份下種,老根能自己生長。葉子呈青白色,像白菜葉,但比白菜葉短些,其莖也與白菜相似,差別微小。生、熟都可以食用,吃時感覺到它稍微帶有泥味。四月份開白色的小花。果實的形狀像吳茱萸球,但比吳茱萸球輕,顏色是土黃色,果肉中有細籽。根呈白色。

【氣味】 苦、甘,大寒、滑,無毒。

【主治】 瘟疫發熱,解風熱毒,搗碎取汁飲用即可痊愈。夏天用菾菜做粥吃,解熱,止熱毒痢。搗爛,敷貼在燙傷處,止痛。搗汁服用,治冷痢、熱痢。能止血生肌,用於各種禽獸咬傷,搗爛敷在傷處立刻就好。菾菜煎湯來飲用,開胃,通心膈,適合婦女飲用。另外又能滋補中、下元氣,調理脾胃五髒。祛除頭風。其能動氣,可多吃。

根【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通經脈,下氣,開利胸膈。

子【主治】 煮至半熟,搗汁服用,治小兒發熱。醋浸泡後擦臉,去臉上麵瘡,令肌膚潤澤有光。

薺菜

【釋名】又稱護生草。

【集解】 [時珍說]薺莖堅硬而且有毛,叫菥蓂,味道不好。這種菜在冬至後才長出幼苗,下一年二三月長出莖,五六寸長。開白色小花,許多小花簇擁成一朵大花的樣子。結出的莢像小萍一樣,但是隻有三隻角。莢裏麵有小薺菜子,像葶藶子。四月收摘。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利肝和中,益五髒。

根【主治】 可治眼睛疼痛,有明目益胃的功效。薺菜的根葉燒成灰後調水飲用,治赤痢、白痢效果顯著。

蒫(cuó)實 【集解】 [普說]每年三月三日采,陰幹。[周王說]災荒年采摘其籽和水調成塊狀,或煮粥、做餅,都很粘滑。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明目,治眼痛、青光眼,可以滋補五髒不足。治腹部脹痛,除眼內積塵、治白翳,並解熱毒。如果長期服用,會使眼睛看物更加清晰。

花 【主治】 驅蟲,又避蚊子、飛蛾。把花陰幹研細成末,用棗湯送服,每次二錢,治腹瀉。

薺菜

實〔主治〕明目,治眼痛、青光眼,可以滋補五髒不足。治腹部脹痛,除眼內積塵、治白翳,並解熱毒。

花〔主治〕驅蟲,又避蚊子、飛蛾。把花陰幹研成末,用棗湯送服,每次二錢,治腹瀉。

菥蓂

【釋名】 又稱大薺、大蕺、馬辛。

【集解】 [別錄說]菥蓂生於鹹陽山澤及道旁。四月、五月采,曬幹。[時珍說]薺與菥蓂是同一物,但分大、小二種。小者為薺,大者為菥蓂,菥蓂有毛。故其子功用相同,而陳士良稱薺實為菥蓂。葶藶與菥蓂是同類,但菥蓂味甘花白,葶藶味苦花黃為異耳,或者說菥蓂即甜葶藶,亦通。

苗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和中益氣,利肝明目。

菥(xī)蓂子 【氣味】 辛,微溫,無毒。

【主治】 明目,目痛淚出,除痹,補五髒,益精光。久服輕身不老。療心腹腰痛,治肝髒結塊、眼目赤腫。

菥蓂

菥蓂子〔主治〕明日,目痛淚出,除痹,補五髒,益精光。久服輕身不老。療心腹腰痛。

【附方】 眼目熱痛,淚出不止。菥蓂子搗篩為末。臥時用銅簪點少許入目,當有熱淚及惡物出,甚佳。眼中胬肉方同上,夜夜點之。

繁縷 (lǚ)

【集解】 [別錄說]繁縷每年五月五日中午采收,曬幹來用。[恭說]繁縷就是雞腸草。多生長在潮濕的地方或土坑水渠的邊上,習慣上通稱雞腸,讀書人總是稱為“繁縷”。

【氣味】 酸,平,無毒。

【主治】 惡瘡、痔瘡。破除瘀血,催乳汁,產婦適宜多吃。產後腹部有宮縮疼痛,將酒炒繁縷絞出的汁水溫服。可把繁縷曬幹研細為末,加醋調和糊成丸,每次空腹服五十丸,排惡血。

繁縷

【發明】 [詵說]做成菜吃,對人有益,必須是五月五日采摘的繁縷才效果顯著。但是不可長久吃,以避免體內血液流盡。

【附方】 陰莖潰爛。五月五日采摘的繁縷燒焦五分,放入蚯蚓剛剛拉的屎中二分,加入少量水,調和研細做成餅狀,貼在患處,幹了又換,忌吃酒、麵、五辛和熱物,效果顯著。

雞腸草

【釋名】又叫雞腸菜。

【集解】 [時珍說]雞腸菜生長在低窪潮濕的地方。三月長苗,葉似鵝腸但顏色比鵝腸深。其莖帶紫色,中間不空,沒有縷。四月間長出小莖,開五瓣紫色的小花。結出小果實,果實中有細子。它的苗可做蔬菜,不如鵝腸味美。生嚼時有黏滑感,可用來捕捉飛蟲。

【氣味】 微辛、苦,平,無毒。

【主治】 毒腫、尿頻。治昆蟲引起的瘡病。五月五日將其曬幹研末加入鹽調勻,可治瘙癢;也可搗碎貼於患處,一日五六次。做菜吃,對人有益,還可燒成灰敷瘡,也可取它的汁液加蜂糖調和服用,治小兒紅、白痢疾,效果很好。研成末或者燒成灰,擦在牙齒上,具有潔齒、去牙垢的功效。

【附方】 1.小便頻數。用雞腸草一斤,在豆豉汁中煮過,和米煮粥。2.小兒下痢。用雞腸草搗汁一合,調蜜服,效果顯著。3.風熱牙痛。用雞腸草、旱蓮草、細辛,等分研末。每天擦三次。4.一切頭瘡。將雞腸草燒灰,和鹽塗搽。

苜蓿(mù xu )

【釋名】 也稱木粟、光風草。

【集解】 [時珍說]苜蓿最初生長在大宛,後來由張騫出使西域才帶回中原。如今田野到處都有,陝西、甘肅一帶也有栽種,每年苜蓿自生自發。苗可當作蔬菜吃,一年可割三次。二月生新苗,一條根上有幾十根莖。一個枝丫上有三片葉子,葉子似決明葉,小得像手指尖一樣,有像碧玉一樣的綠色。從夏季到秋季,其間開黃色小花。結扁圓形的小莢,周圍有刺,結的莢非常多,老了就變成黑色。莢內有米,可以做飯,也可以用來釀酒。

苜蓿

【氣味】 苦、澀,平,無毒。

【主治】 安中調脾胃,對人有益,可長期食用。利五髒,輕身健人,去脾胃間邪熱氣,通小腸諸惡熱毒,煮和醬食,也可做羹。利大、小腸。

根 【氣味】 寒,無毒。

【主治】 熱病,煩悶,眼睛發黃,小便黃,酒精中毒,搗碎後服一升,嘔吐後就可把病治好。也可搗碎取汁煎來飲用,治結石引起的疼痛。

莧(xiàn)

【釋名】 又叫莧菜。

【集解】 [保升說]莧菜一共有六種:赤莧、白莧、人莧、紫莧、五色莧、馬莧。人莧、白莧兩種,可以做藥用。赤莧辛辣,有特別功效。[時珍說]莧都三月撒種,六月後不能吃。老了能抽出像人一樣高的莖,開小花結成穗,穗中有細子,籽扁有黑色的光澤,和青葙子、雞冠子一樣,九月收摘。細莧即是野莧,北方人稱為糠莧,它的莖柔,葉細,生長出來就結莧子,味道比家莧更好。

菜 【氣味】 甘,冷利,無毒。

【主治】 白莧:補氣除熱使九竅暢通。赤莧:主治赤痢、箭傷和沙虱病。紫莧:消除蟲毒,治氣痢。六莧:利大腸、小腸,治初痢,滑胎。

【發明】 [詵說]五月五日收莧菜籽,同馬齒莧一起研末,兩者分量相等,孕婦常服,容易分娩。

莧實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青光眼,明目除邪,利大便、小便排泄,祛除寒熱。常服用增強體力,使身體感覺到輕鬆,不容易饑餓。又可治眼疾,殺死蛔蟲,益精氣。

根 【主治】 下腹及陰部疼痛,搗爛外敷。

馬齒莧

【釋名】也稱馬莧、五行草、五方草、長命菜、九頭獅子草。

【集解】 [時珍說]馬齒莧在田園野外都有生長。莖柔軟並且鋪在地上,葉子小且對稱生長。六七月開小花,結尖形的小果實,果實中有葶藶狀的馬齒莧籽。大都采摘其苗煮熟曬幹作為蔬菜食用。另一種叫水馬莧,生長在水中,形狀和馬齒莧相似,也可以洗幹淨後生吃,這種吃法在王西樓所作的《野菜譜》中可以看到。

菜 【氣味】 酸,寒,無毒。

【主治】 腫瘺疣目,搗碎塗患處。消除腹部包塊,止消渴,增強腸道功能,令人不饑餓。治婦人赤白帶。馬齒莧汁水可以治反胃和各種淋症,破除局部瘀血。汁水還可治口唇緊閉和皮麵上的瘡皰。製成膏,可塗抹在濕癬、白發禿頭處。煮成粥,可以治痢疾及腹部疼痛。使人頭發長年不白。生馬齒莧搗碎取汁服用,可治癰瘡,殺滅各種腸道寄生蟲。馬齒莧還有散血消腫、利胸滑胎、解毒通淋、治婦女產後出虛汗的功能。

【附方】 1.腳氣浮腫,心腹脹滿,小便澀、少。馬齒莧和少量粳米、醬汁煮食。2.產後出虛汗。馬齒莧研汁,服三合。如無新鮮的,用幹的煮汁亦可。3.產後血痢,小便不通,臍腹疼痛。將生馬齒莧菜搗汁三合,煎開,加蜜一合調服。4.肛門腫痛。馬齒莧葉、三葉酸草等分,煎湯熏洗。一日二次,效果顯著。5.赤白帶下。馬齒莧搗汁三合,倒入溫熱的一兩枚雞蛋的蛋白中,趁微溫一次服下。服兩次見效。6.腹中白蟲。馬齒莧煮水一碗,和鹽醋空腹吃下。不久有白蟲排出。7.風齒腫痛。馬齒莧一把,嚼汁浸患處,腫即消退。8.小兒臍瘡。馬齒莧燒過,研末敷塗。9.疔瘡腫毒。馬齒莧二分、石灰三分,研末,加雞蛋白調勻敷塗。

馬齒莧

菜〔主治〕消除腹部包塊,止消渴,增強腸道功能,令人不饑餓。治婦人赤白帶下。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有治婦女產後出虛汗的功能。

苦菜

【釋名】又名荼、苦苣、苦蕒、遊冬、褊苣、老鸛菜、天香菜。

【集解】 [時珍說]苦菜在早春時長幼苗,有紅莖、白莖兩種。苦菜莖中空而脆,折斷後有白汁流出。葉像蘿卜菜葉一樣,顏色綠中帶碧。葉柄依附在莖上,葉梢像鸛鳥的嘴巴。每片葉有分叉,相互交撐挺起。開黃花,像野菊。一枝花結子一叢,像茼蒿子和鶴虱子,花凋謝時就到了采摘季節,苦菜子上有白茸毛,子隨花飄落地,來年便可生長。

菜【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五髒邪氣,厭食胃痹。常服安心益氣。精神飽滿,輕身耐老。耐饑餓和寒冷,增強體力。可治腹瀉,清熱解渴,治惡瘡。調節十二經脈,治患霍亂後胃部煩脹。搗汁飲用,可清除麵目和舌頭下的濕熱。汁是白色,塗抹在疔瘡腫痛之處,能除病根。汁滴在癰上,使癰潰爛,膿汁排出。點在瘊子上,瘊子自然脫落。還可敷貼在蛇咬處,消蛇毒。明目,治各種痢疾和血淋痔瘺疾病。

苦菜

菜〔主治〕五髒邪氣,厭食胃痹。常服安心益氣。可治腹瀉,清熱解渴,及惡瘡疾病。治霍亂後胃氣煩脹。

花、子〔主治〕去中熱,安定心神。治黃疸病時,可用苦菜子加蓮子一起研細,水煎後服用。

【發明】 [時珍說]凡是患痔瘡,適宜用苦菜,新鮮或曬幹都可以,放入鍋中煮到熟爛程度,把熱苦菜湯放入器皿中,人橫坐在凳上,先用熱苦菜湯熏,再用苦菜湯洗,直到湯冷。每天洗數次,數日後見效。

【附方】 1.血淋尿血。用苦菜一把,加酒、水各半煎服。2.對口惡瘡。將苦萊搗汁一碗,加薑汁一匙,酒送服。同時以藥渣敷瘡一二次,即愈。

根 【主治】 赤痢、白痢和骨結核,治三種病都可煮汁服用。同時苦菜根還能治血淋,利小便。

花、子【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去中熱,安定心神。治黃疸病時,可用苦菜子加蓮花、蓮子一起研細,每次取二錢加水煎後服用,每日兩次,效果良好。

萵苣(wō jù)

【釋名】 又叫萵菜、千金菜。

【集解】 [時珍說]萵苣在正二月下種,最適宜肥地栽種。葉像白苣呈尖形,顏色比白萵稍青,折斷後有白汁流出粘手。四月抽薹,薹有三四尺高。剝去萵苣的皮生吃,味像胡瓜,也可以醃製食用。江南人用鹽漬,曬幹、壓實、裝入甕中,以備用,稱這種菜為萵筍。

菜【氣味】 苦,冷,微毒。[時珍說]萵苣有毒性,各種蟲不敢靠近它。如果蛇蟲觸到它,就會目瞎看不見東西。人中了此毒,可用薑汁來解。

【主治】 利五髒,通經脈,開利胸膈。利氣、壯筋骨,去口臭,使牙齒潔白,明目。催乳汁,利小便排泄,解蟲毒和蛇毒。

子 【主治】 催乳汁,利小便,治陰部腫脹、痔漏出血和扭傷。

【附方】 1.乳汁不暢。萵苣菜煎酒服。又一方:萵苣子一合,生甘草三錢,糯米、粳米各半合,煮粥頻食。2.小便不通。萵苣菜搗爛,或將萵苣子搗爛做成餅,貼臍中即通。3.百蟲入耳。萵苣搗汁滴入,蟲自出。4.陰部囊腫。萵苣子一合,搗末,加水一碗煮開五次。溫服。

翻白草

【釋名】又叫雞腿根、天藕。

【集解】 [時珍說]雞腿根生長在沼澤水田,高不足一尺。春天長出弱小的莖,一根莖上有三片葉子,葉子長而厚,葉上有皺紋,邊緣有鋸齒,葉麵呈青色,葉背呈白色。四月開黃色小花。子像胡荽子,子中又有細子。根像小白術頭,剝去根的紅皮,中間是像雞肉一樣的白色,吃起來比較細膩。小兒喜吹生吃,饑荒年時,人們挖它的根做飯吃。

根 【氣味】 甘、微苦,平,無毒。

【主治】 治吐血和陰道流血,瘧疾、癰瘡。

【附方】 1.崩中下血。雞腿根一兩,搗碎,加酒二碗煎成一碗服。2.吐血不止。翻白草五七根,切細,加水二杯煎成一杯,空心服。3.瘧疾寒熱。用翻白草根五七個,煎酒服。4.無名腫毒。治方同上。

蒲公英

【釋名】又名叫耩耨草、金簪草、黃花地丁。

【集解】 [保升說]蒲公英生長在平原上、沼澤中。像苦苣,折斷後有白汁流出,可以生吃,花像單獨的菊花但比其大,四五月份采摘。[時珍說]地丁在長江南北有很多,其他地方亦有,但在嶺南一帶沒有。小根鋪在地上,花絮到處飛散,其莖、葉、花、絮都像苦苣的莖、葉、花絮,差別微小。蒲公英的嫩苗亦可食用。

苗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婦人乳癰和水腫,煮它的汁飲用和封貼在患處,立刻消腫。治食物中毒,驅散滯氣,化解熱毒,消除惡腫、結核及疔腫。放入牙中,可以使胡須、頭發變得烏黑,滋壯筋骨。將蒲公英的白汁塗在惡刺上立刻治愈。

蒲公英

葉〔主治〕治婦人乳癰和水腫。治食物中毒,驅散滯氣,化解熱毒,消除惡腫、結核及疔腫。可烏發、壯筋骨、治惡刺。

【發明】 [震亨說]蒲公英屬土,開黃花,甘。可進入陽明經和太陰經,故能滋陰壯陽、化毒、消腫。蒲公英加忍冬藤煎湯,再加入少量的酒調佐服用,可治乳腺炎。服用後人想睡,這是它的一個作用,入睡後微出汗,病可愈。

【附方】 1.乳癰紅腫。用蒲公英一兩,忍冬藤一兩,一起搗爛,加水二碗煎成一碗,飯前服。2.疳瘡疔毒。將蒲公英搗爛敷塗,同時搗汁和酒煎服。

落葵

【釋名】又叫蔠葵、藤葵、藤菜、天葵、繁露、禦菜、燕脂菜。

【集解】 [時珍說]三月種葵,嫩苗可吃。五月莖蔓延長,葉子像杏葉,但比杏葉肥厚軟滑,做菜適宜。落葵在八九月開細小的紫花,果實累累,有五味子那樣大,熟後呈紫黑色。將果實揉爛取汁,顏色如胭脂,女人可用來化妝、點唇及染布物,所以把它稱為胡燕脂,也叫染絳子,但時間一長,顏色就會改變。吳地的人所稱的紫草也就是落葵。

葉 【氣味】 味酸,寒、滑,無毒。

【主治】 滑中,散熱,利大小腸。

子 【主治】 製成麵脂,潤澤肌膚。

黃花菜

【釋名】又叫黃瓜菜。

【集解】 [時珍說]黃瓜菜在二月長出幼苗,田野裏遍地都有,根小得像薺菜的根。三至五月開黃花,花、莖、葉都和地丁的相同,差別較小。一棵開許多花,結細籽,不像地丁的花能成絮狀飄飛。山中的人有時吃它,也采來飼養鵝兒。

【氣味】 甘、微苦,微寒,無毒。

【主治】 通結氣,利腸胃。

黃花菜

魚腥草

【釋名】又叫菹菜、蕺。

【集解】 [恭說]蕺生長在潮濕的地方和山穀間陰潤的野地,也能蔓生。葉像蕎麥卻更肥,莖呈紫赤色。太行山以南和長江以北的人喜歡生吃。關中人把它稱為菹菜。越王勾踐曾嚐糞而口臭,就吃蕺菜來除口中的穢氣。[時珍說]魚腥草其實就是紫蕺,葉子像荇菜,呈三角形,一麵紅,一麵青,可用來喂豬。

葉 【氣味】 辛,微溫,小毒。

【主治】 治蠼螋尿瘡。放在淡竹筒裏煨熟,取出搗爛用於敷惡瘡、白禿。散熱毒腫痛,治痔瘡脫肛,斷瘧疾,解氯物的毒。

【附方】 1.背瘡熱腫。蕺菜搗汁塗,留孔以泄熱毒。2.痔瘡腫痛。魚腥草一把,煎湯熏洗。洗後,以魚腥草包敷患處。3.疔瘡作痛。魚腥草搗爛敷上。初敷一段時間,會感覺疼痛,需忍住,不可去藥。痛後一二日即愈。4.小兒脫肛。先以樸硝水洗過患處,然後把魚腥草搗如泥,放芭蕉葉上,令病孩坐藥,脫肛自入。5.蟲牙作痛。魚腥草、花椒、菜籽油等分,搗勻,加泥少許,和成小丸,如豆大。左牙痛,塞左耳,右牙痛,塞右耳;左右牙都痛時,不能同時塞兩耳,需輪流換塞,否則有損聽覺。6.蛇蟲咬傷。用魚腥草、皺麵草、槐樹葉、草決明,一起搗爛敷塗。

蕨(jué)

【釋名】也稱鱉。

【集解】 [時珍說]蕨在各處山中都有。二三月生芽,卷曲的形狀如小兒的拳頭。長成後則像展開的鳳尾,三四尺高。蕨莖嫩時可采,在石灰湯裏煮去涎滑,然後曬幹做蔬菜,甘滑。也可和醋食用。蕨的根呈紫色,皮內有白粉,搗爛後再三洗淨,沉澱後,取粉做餅,或刨掉皮做成粉條吃,粉條顏色淡紫,味道滑美。

根 【氣味】 甘,寒、滑,無毒。

【主治】 去暴熱,利水道,令人睡,補五髒不足,氣壅塞在經絡和筋骨間。蕨根,燒成灰後和油調勻,敷蛇咬傷處。

【發明】 [藏器說]蕨如果吃得過多,消陽氣,使人昏昏欲睡,腳軟無力。[時珍說]蕨的缺點在於它性冷而滑,利小便,泄陽氣,降而不升,耗人真氣和元氣。四皓采食蕨而心逸,夷齊采食蕨而心憂,一個長壽一個夭亡,與蕨有什麼關係呢?古人的話,實在有些迂腐。饑餓瀕死的人,完全依賴食蕨而活命,可知蕨不無濟世之功。

【附方】 腸風熱毒。焙蕨菜花,研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

鹿藿(huò)

【釋名】又叫鹿豆、野綠豆。

【集解】 [時珍說]鹿藿就是野綠豆,多生長在麥地田野中。它的苗、葉都像綠豆苗、綠豆葉,隻不過小一些,莖蔓延長。生食、熟食都可。三月時開淡粉紫花,結小豆莢。莢內豆子如椒籽般大,黑色。可煮食,也可將其磨麵做餅蒸食。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血吸蟲病,女子腰腹痛,腸癰和頸淋巴結結核,止頭痛。

【釋名】又叫土芝、蹲鴟。

【集解】 [頌說]芋現在處處都有。尤其是閩、蜀、淮、楚等地,種植較廣。芋的種類很多,但其性能、功效大都相近。蜀地的芋,形狀圓而大,很像蹲著的鷂鷹,叫作芋魁,當地人種芋當糧食來抵禦饑荒。江西、閩中的芋,長而大,細的如卵,長在魁旁,吃起來味道特別好。凡吃芋都必須是人工種植的,因為野芋有大毒,能殺人,不可食。

芋子 【氣味】 辛,平、滑,有小毒。

【主治】 寬腸胃,養肌膚,滑中。吃冷芋子,療煩熱,止渴。令人肥白,開胃,通腸閉。產婦吃了芋頭,破血;飲芋子湯,止血渴。和魚煮食,能下氣,調中補虛。

【發明】 [詵說]白色的芋吃來無味,紫色的芋吃了破氣。煮湯飲,止渴。十月後將芋曬幹收藏,到冬季吃了不會發病,但在其他的季節卻不能吃。另外,芋和鯽魚、鱧魚一同煮羹很好。但長期吃芋,會令人虛勞無力。將煮芋的湯用來洗髒衣,會使衣服潔白如玉。

莖、葉 【氣味】 辛,冷、滑,無毒。

【主治】 除煩止瀉,療妊婦心煩迷悶、胎動不安。梗,用來擦蜂刺毒效果顯著。汁,塗蜘蛛咬傷部位。

【發明】 [慎微說]沈括《夢溪筆談》中說,處士劉陽隱居在王屋山時,看見一隻大蜂誤入蜘蛛網,蜘蛛便過來想困住它,反而被大蜂刺傷墜地。不久,隻見蜘蛛腹脹欲裂,徐徐爬入草叢中,咬開芋梗,將傷處對著芋梗磨,磨了很久,腹脹才漸漸消失。最後,恢複到原來輕盈的樣子。從此以後,凡是有被蜂刺傷的人,將芋梗敷在傷處,即愈。

【附方】 黃水瘡。芋苗曬幹,燒存性研搽。

野芋 【集解】 [弘景說]野芋的形狀、葉子都和芋相似。人們栽種的芋,如果三年之內不挖掘,則變成野芋,能毒死人。

土芋

【釋名】又叫土卵、黃獨、土豆。

【集解】 [藏器說]蔓生,葉如豆葉,根圓如卵。南方人叫作香芋,北方人稱為土豆。

根 【氣味】 甘、辛,寒,小毒。

【主治】 解諸藥毒,生研水服,吐出惡物就止。煮熟了吃,則味道甘美,養人腸胃,去熱嗽。

灰藋(dí)

【釋名】也稱灰滌菜、金鎖夭。

【集解】 [時珍說]原野到處都有灰藋。四月生苗,莖上有紫紅線棱。葉尖而有齒,葉麵青色,葉背白色。莖心、嫩葉背麵都有白灰。這時的灰藋用來做菜也很好。到五月漸老,莖高可達數尺,隻可用來做拐杖。灰藋在七八月開細小的白花。結的果實簇簇如球,中間有細小的種子,將種子蒸曬後取仁,可做飯或磨粉食用。

灰藋

子仁〔主治〕做飯或磨成麵食,可殺各種蟲。

莖、葉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惡瘡,蟲、蠶、蜘蛛等咬傷,灰藋搗爛後和油敷搽,也可煮來食用。或做湯,治疥癬風瘙。把灰藋燒成灰後放入牙縫中,可消炎。如用來漱口,去疳瘡。用灰藋的灰淋汁,可除白癜風、雀斑、麵瘡。皮膚接觸會生瘡。

子仁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做飯或磨成麵食,可殺三蟲。

山藥

【釋名】又叫土薯、山薯、山芋、薯蕷、玉延。

【集解】 [別錄說]山藥生長在高山峽穀中。二月、八月采其根來曬幹。[時珍說]如要將山藥做成藥,野生的最好;如做食物,當然是家種的好。山藥在四月蔓延生苗。莖紫葉綠,葉有三尖,像白牽牛葉卻更光潤。五六月開花成穗,淡紅色,結一簇一簇的莢,莢都由三個棱合成,堅硬無果仁。子長在一邊,形狀像雷丸,大小不一。山藥子皮為土黃色而肉白,拿來煮了吃,非常甘滑,同山藥根一樣。

根【氣味】 甘,溫、平,無毒。

【主治】 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久食山藥,令人耳聰目明,輕身不饑,延年益壽。還可治頭暈目眩,止腰痛,治虛勞羸瘦,充五髒,除煩熱,補五勞七傷,去冷風,鎮心神,補心氣,開通心竅,增強記憶。還可強筋骨,治泄精健忘。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膚養發。把山藥搗碎後貼腫毒部位,能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