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卷 菜部(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山藥

根〔主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

【發明】 [權說]凡是體虛羸弱的人,應該多吃山藥。[詵說]將山藥和蜜一起煮熟,或煎湯,或做成粉吃,都很好,可壯陽滋陰。把曬幹的山藥拿來入藥更妙。

【附方】 1.心腹虛脹,手足厥逆,不思飲食。用山藥半生半炒,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日服二次。2.小便次數多。山藥以礬水煮過、白茯苓,等分研末。每服二錢,水送下。3.痰氣喘急。將生山藥搗爛,取半碗,加甘蔗汁半碗,和勻,一次飲服。4.脾胃虛弱,不思飲食。用山藥、白術各一兩,人參七錢半,共研末,加水和糊做成丸子,如小豆大小。每服四十至五十丸,米湯送下。5.濕熱虛泄。用山藥、蒼術等分,加飯做成丸子用米湯送服。6.腫毒初起。用帶泥的山藥、蓖麻籽、糯米等分,水泡過,研細敷塗即散。7.手足凍瘡。用山藥一截,磨成泥敷上。

【釋名】也稱垂水、野豌豆、大巢菜。

【集解】 [藏器說]薇生長在水邊。葉似浮萍,蒸來吃有利於人。[時珍說]薇生長在麥田中,平原沼澤裏也有。所以《詩》中說:“山中有蕨薇。”這裏所說的不是水草,而是現在的野豌豆,蜀人稱為大巢菜。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久食不饑,調中,利大小腸,利尿,去水腫,潤大腸。

甘薯

【集解】 [時珍說]甘薯產於兩廣交界及南方其他地區。農家在二月栽種,十月采收。甘薯根似芋根,也有巨大的頭。大的像鵝蛋,小的像雞蛋、鴨蛋。把它的紫皮剝去,裏麵的肉則純白如脂肪。南方人把它當作糧食、水果,蒸烤後,味道都十分香美。甘薯剛成熟時很甜,但時間一長,受風霜之氣而味微變淡。

甘薯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功效同山藥一樣。

百合

【釋名】又叫強瞿、蒜腦薯。

【集解】 [弘景說]百合在道路附近都有生長,根像胡蒜,數十片相連。人們也將它蒸或煮著吃,有人說百合是由蚯蚓互相纏繞而變成的,也能服食。[時珍說]百合隻有一根莖向上,葉向四方伸長,像短竹葉,而不像柳葉。五六月時,莖端開出大白花,花瓣有五寸長,花有六瓣,紅蕊向四周垂下,顏色也不紅。紅的葉子像柳,叫作山丹。百合結的果實略像馬兜鈴,它的子也像馬兜鈴子。將百合根上的瓣拿來栽種,如同種蒜一樣。深山中的百合則是由舊年的根年年發芽而長成的,未必都是由蚯蚓化成。況且蚯蚓多的地方不見得都有百合,其說恐怕是相互訛傳的。

根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邪氣心痛腹脹,利大小便,補中益氣。除浮腫顱脹、胸腹間積熱脹滿、全身疼痛、乳難和咽喉腫痛、吞口涎困難,止涕淚。除膈部脹痛,治腳氣熱咳。安心、定神,益誌,養五髒,治癲邪狂叫驚悸,產後大出血引起的血運,殺血吸蟲,脅癰、乳癰發背的各種瘡腫。也可治百合病,溫肺止嗽。

花 【主治】 將百合花曬幹研末,和入菜油,可治小兒濕瘡,效果很好。

子 【主治】 加酒炒至微紅,研末用湯服,可治腸風下血。

【附方】 1.傷寒病後坐臥不安、神誌不清、胡言亂語。如已發汗用百合七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煮取一升;另用知母三兩,加水二升煮取一升。將百合汁、知母汁合在一起煮成一升半,分次服。如已吐過,則用百合七枚,泉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加雞蛋黃一個,分兩次服。如已瀉過,則用百合七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另用代赭石一兩、滑石三兩,加水二升煮取一升,和百合汁一起再煮成一升半,分兩次服。如未經汗、吐、下,則用百合七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另以生地黃汁一升,令兩汁合煮成一升半,分兩次服。如病已變成消渴,則用百合一升在水一半中泡一夜,取汁溫度適宜時洗病人,洗畢,讓病人吃白湯餅。如病已變成熱症,則用百合一兩、滑石三兩,共研末,水衝一匙,微瀉即見藥效。如病已變成腹滿作痛,則將百合炒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日服二次。2.煩悶咳嗽。新鮮百合四兩,加蜜蒸軟,時時含一片吞津。3.肺病吐血。新鮮百合搗汁,水送服。煮百合吃亦可。4.遊風隱疹。鹽泥二兩、百合半兩、黃丹二錢、醋一分、唾液四分,搗和敷貼。5.瘡腫不穿。野百合同鹽搗泥敷塗。6.腸風下血。百合籽,酒炒微赤,研末,開水衝服。

翹搖

【釋名】 又叫搖車、野蠶豆、小巢菜。

【氣味】 辛,平,無毒。

【主治】 破血,止血生肌。利養五髒,明耳目,祛熱風,令人輕健,久食不厭,補人。止熱瘧,活血平胃。

【附方】 1.活血明目。將漂洗後的野蠶豆搗為末,每次用甘草湯服二錢,每日二次。2.熱瘧不止。取翹搖搗成汁,口服。

山丹

【釋名】也稱紅百合、連珠、川強瞿、紅花菜。

【集解】 [時珍說]山丹的根似百合的根,但小而瓣少,莖也短小;它的葉子狹長而尖,很像柳葉,與百合的葉迥然有別。四月,山丹開紅花,花有六瓣但不向四麵垂下,也結小的子。燕、齊一帶商人采摘花苞,幹後販賣,叫作紅花菜。卷丹的莖葉和山丹的一樣,但要稍微大些。卷丹的花也有六瓣,且向四麵下垂,比山丹花大。四月在枝葉間結子,秋天從莖的頂端開出花來,很特別。卷丹的根像百合的根一樣有瓣,但不中吃,是另一個種類。

根 【氣味】 甘,涼,無毒。

【主治】 腫瘡、女子經期持續大量出血。

花 【氣味】 同根。

【主治】 活血。其蕊,敷疔瘡惡腫。

竹荀

【釋名】 也稱竹萌、竹芽、竹胎、竹子。

【集解】 [頌說]各種竹筍中,苦竹筍最為珍貴。苦竹有兩種:一種出自江西,根頭非常粗大,筍的味道也特別苦,不中吃;一種出自江浙,竹肉厚而葉長闊,筍的味道微苦,俗稱甜苦筍。可用來做食品。[時珍說]宋朝僧人讚寧說,竹筍共有六十種,產地各不相同,而筍也有可食和不可食的。大概因為北方很少有竹,所以隻有秦、蜀、吳、楚以南的地方多竹。竹也有雌雄之分,竹根上第一枝雙生的,就是雌竹,也就有筍。當地人等到竹根成鞭時掘取嫩筍,叫作鞭筍。江南人、湖南人則在冬季挖掘大竹根下還未出土的冬筍,又叫作苞筍,都是新鮮菜品,很珍貴。還有南方人將陰幹的筍叫玉版筍,用鹽漬幹的叫鹽筍,都可作為蔬菜。采掘竹筍宜避風日,見風的則變得堅硬,入水則筍肉也變得堅硬,去掉殼煮食,則會失去美味,而用刀生切竹筍則會失去柔嫩。還應長時間煮,然後再吃,因為生的會損害人的健康。苦筍宜久煮,幹筍宜取汁做羹吃。隻有蒸食筍,味道最美;煨熟的也不錯。

諸竹筍 【氣味】 甘,微寒,無毒。

【主治】 消渴,利尿,益氣,經久食。利膈下氣,清熱消痰,爽胃口。

苦竹筍 【氣味】 苦、甘,寒。

【主治】 失眠,去麵目及舌上濕熱發黃,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熱氣,使人健康。理心煩悶,益氣力,利尿,下氣化痰。理風熱腳氣,並蒸煮食之。治出汗後中風失音。將幹的苦竹筍燒研入鹽,可擦牙疳。

蓳(jǐn)竹筍 【主治】 消渴風熱,益氣力,消腹脹,蒸、煮、炒食皆宜。

淡竹筍 【氣味】 甘,寒。

【主治】 消痰,除熱狂壯熱,治頭痛頭風、妊婦頭暈、驚悸、瘟疫迷悶,小兒驚癇天吊。

冬筍 【氣味】 甘,寒。

【主治】 煮粥吃,治小兒痘疹不出,解毒。

【發明】 [詵說]淡竹筍和冬筍,味道雖然很美,但吃後會誘發胸悶、腳氣。多吃各種竹筍會動氣發冷,隻有吃苦竹筍才主逆氣而不發病。[穎說]筍的功用與竹瀝相近。有人長期得痰病,吃筍後就好了。[瑞說]淡筍、甘筍、苦筍、冬筍、鞭筍都可長期食用,而其他的雜竹筍,性味不一,不宜多食。

桃竹筍 [集解][藏器說]南方人把它叫作黃筍。用灰湯煮過才能吃,不然會戟人的咽喉。竹剛生長時,奇形怪狀。[時珍說]竹皮黃色,光滑;竹莖很細,有犀紋,每隔四寸左右長有一個節,可用來編席子。

【氣味】 苦,小毒。

【主治】 六畜瘡中蛆,搗碎納之,蛆盡出。

刺竹筍【氣味】 甘,苦,有小毒。食之落人發。

酸筍 [集解][時珍說]酸筍出自廣東的南邊。筍大如臂。采來用沸湯泡去苦水,入冷水中浸二三日取出,縷如絲繩,用醋煮可以食用。

【氣味】 酸,涼,無毒。

【主治】 做湯食,止渴,解酒醉昏沉。利膈。

菜之三 瓜菜類

黃瓜、絲瓜、茄、葫蘆、冬瓜、南瓜、越瓜、苦瓜

黃瓜

【釋名】又叫胡瓜。

【集解】 [時珍說]現在處處都有胡瓜。正二月下種,三月生苗牽藤。葉如冬瓜葉,有毛。四五月開黃花,結的瓜有二三寸長,長的可達一尺許。瓜皮青色,皮上有像疣子一樣的小結,老的時候則變成黃赤色。黃瓜子與菜瓜子相同。有一種五月下種的,在霜降時結瓜,白而短,生熟都可食用,兼做蔬菜和瓜果用,醃醬後卻不及越瓜。

【氣味】 甘,寒,小毒。

【主治】 清熱解渴,利水道。

【附方】 1.水病肚脹,四肢浮腫。胡瓜一個,破開,連子以醋煮一半至爛,空心服,一次吃完,不久即可把水排出。2.咽喉腫痛。用老黃瓜一根,去子,填滿芒硝,陰幹研為末。每取少許吹喉內。3.火眼赤痛。用老黃瓜一根,上開小孔,去瓤,填滿芒硝,懸掛陰涼處,等硝透出來後,刮下收存。點眼,甚效。

黃瓜

葉【氣味】 苦,平,小毒。

【主治】 小兒閃癖,每年用一張葉,生搓揉取汁服,得吐,下則良。

根【主治】 搗碎後敷狐刺毒腫。

絲瓜

【釋名】又叫天絲瓜、天羅、布瓜、蠻瓜。

【集解】 [時珍說]絲瓜,在唐宋以前沒聽說過。如今南北各地都有栽種,成為日常蔬菜。二月下種,生苗牽藤,攀延在樹上和竹枝上,有人還給它做棚架。絲瓜的葉,大如蜀葵卻多丫,葉尖有細毛刺,取其汁可做綠色染料。莖上有棱。六七月開五瓣的黃花,有些像胡瓜花,花蕊和花瓣都是黃色的。瓜的直徑有一寸左右,長一二尺,最長的可達三四尺,深綠色,有皺點,瓜頭像鱉頭。絲瓜嫩時去皮,可烹飪可曬幹,做菜或衝茶都很好。老絲瓜大如舂米棒,瓜內筋絡纏繞如織成的一樣,經霜後就枯萎了。隻能用來墊在靴子裏,或用來洗鍋等,所以鄉村人家稱它為洗鍋羅瓜。瓜內有房隔,每隔內都有瓜子,形狀像栝樓籽,黑色,形狀扁。絲瓜的花苞、嫩葉和卷須都可食用。

瓜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痘瘡不出。將枯絲瓜燒存性,入朱砂研末,蜜水調服,效果很好。同雞、鴨、豬、魚烹食也佳,能除熱利腸。將老絲瓜燒存性服,可去風化痰,涼血解毒,殺蟲,通經絡,行血脈,下乳汁,治大小便帶血、痔漏崩中、黃積、疝痛卵腫、血氣作痛、癰疽瘡腫、蟲牙、痘疹胎毒。能暖胃補陽,固氣和胎。

絲瓜

瓜絡〔主治〕痘瘡不出,除熱利腸,祛風化痰,涼血解毒,殺蟲,通經絡,行血脈,下乳汁。暖胃補陽,固氣和胎。

【發明】 [時珍說]老絲瓜筋絡貫穿,房隔聯屬。能通人脈絡髒腑,去風解毒,消腫化痰,祛痛殺蟲,以及治各種血病。

【附方】 1.痘瘡不快。用老絲瓜近蒂三寸,連皮燒存性,研末,砂糖水送服。2.癰疽不斂,瘡口很深。將絲瓜搗汁頻頻塗搽。3.風熱腮腫。將絲瓜燒存性,研末,水調塗搽。4.坐板瘡疥。將絲瓜皮焙幹,研末,燒酒調勻塗搽。5.手足凍瘡。將老絲瓜燒存性,調臘豬油塗搽。6.痔漏脫肛。將絲瓜燒灰,同年石灰、雄黃各五錢,共研末,以豬膽、雞蛋清及香油調藥敷貼,直至脫腸收上。7.腸風下血。將霜後幹絲瓜燒存性,研末,空心服二錢,酒送下。8.血崩不止。將老絲瓜燒灰、棕櫚燒灰等分,用鹽酒或鹽湯送服。9.乳汁不通。將絲瓜連子燒存性,研末,酒送服一二錢,厚蓋發汗即通。10.小腸氣痛,繞臍衝心。將老絲瓜連蒂燒存性,研末。每服三錢,熱酒調下。病重者服兩三次即消。11.卵腫偏墜。將老絲瓜燒存性,研末,煉蜜調成膏。每晚以好酒服一匙。12.腰痛不止。將絲瓜子炒焦,搗爛,酒送服。以渣敷痛處。13.喉閉腫痛。將絲瓜研汁灌下。14.化痰止咳。將絲瓜燒存性,研末,加棗肉做成丸子,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送下。15.風氣牙痛。將生絲瓜一根,擦鹽火燒存性,研末頻頻擦牙,涎盡即愈。如腮腫,可用末調水敷貼。此方治蛀牙無效。

葉 【主治】 癬瘡,將葉在癬瘡處頻頻揉搓,也可治癰疽疔腫卵?。

【附方】 1.湯火傷灼。絲瓜葉焙研,入辰粉一錢,蜜調搽之。生者搗敷,一日即好。2.刀瘡神藥。用古石灰、新石灰、絲瓜根葉、韭菜根各等份,搗至極爛,做成餅,陰幹,研末塗搽。止血,定痛,生肌,有特效。

藤根 【主治】 蟲牙和鼻塞膿濁滴出,殺蟲解毒。

【附方】 諸瘡久潰。用絲瓜老根熬水洗搽。

【釋名】又叫落蘇、昆侖瓜、草鱉甲。

【集解】 [頌說]茄,到處都有。其種類也有好幾種:紫茄、黃茄,南北各地都有;白茄、青水茄,隻有北方才出產;江南有一種藤茄,蔓生,茄皮很薄,像葫蘆一樣。[時珍說]茄種適宜在九月黃熟時收取,然後將它洗淨曬幹,二月份即可摘下,然後種植移栽。茄的株有二三尺高,葉子大如手掌。從夏到秋,茄開紫花,五瓣相連,五個棱角猶如繡上了絲線,花蕊黃色,綠色的蒂包在茄上。茄中有瓤,瓤中有子,很像芝麻。茄有圓如栝樓的,四五寸長;有青茄、紫茄、白茄。白茄也叫銀茄,味道勝過青茄。各種茄到老時顏色都會變黃。而蘇頌認為黃茄是茄的一種,大概是沒有深入研究吧。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治寒熱,五髒勞損。也可用醋抹後敷毒腫。將老後裂開的茄燒成灰,可治乳裂。吃茄子,可散血止痛,消腫寬腸。

【發明】 [震亨說]茄屬土,所以甘而喜降,大腸易動的人應忌吃茄子。老的茄子可治乳頭裂;把茄根煮湯可治凍瘡;把茄蒂摘下來燒成灰治口瘡,都會獲得奇特的效果,這與茄的甘甜能緩火有關。[時珍說]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說,茄子能厚腸胃,動氣發疾。此人全不知茄子性滑,不厚腸胃。

【附方】 1.婦人血黃。用黃茄子切開,陰幹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2.腸風下血。用經霜茄連蒂燒存性,研末。每天服二小匙,空心服,溫酒送下。又一方:取大茄種三枚,每用一枚包濕紙中煨熟。泡酒一升半。蠟封三天,去茄飲酒(暖飲)。3.腰腳拘攣,腰腳風血積冷,筋急拘攣疼痛。取茄子五十斤(這是古秤,所得重量約合今秤的十分之一),切細,以水五鬥煮取濃汁,濾去渣,再煮至一升左右,即加入生木粟粉,令稀稠適當,更配以麝香、朱砂末,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日服三十丸,秫米酒送下。一月後病愈。 磕撲青腫。用大黃茄一個,切片如一指厚,在新瓦上焙、研末。臨臥時服兩小匙,溫酒調服。一夜傷消無痕。4.熱毒瘡腫。用生茄子一枚,割去二分,去瓤二分,如罐子形,合在瘡上即消。5.蟲牙疼痛。用秋茄花幹品燒存性,研末塗痛處。

蒂 【主治】 茄蒂燒灰,和入飯中飲服二錢,可治腸風下血不止,及血痔。又可用來治口齒瘡。茄蒂生切,可用來擦癜風。

花【主治】 金屬銳器所致的金瘡和牙痛。

根及枯莖葉 【主治】 將根、莖葉煮成湯,浸泡凍瘡皴裂,效果顯著。還可散血消腫,治血淋下血,血痢,子宮脫垂,齒痛和口腔潰瘍。

【附方】 1.血淋疼痛。用茄葉熏幹為末,每服二錢,溫酒或鹽湯送下。隔年的茄葉更好。2.久痢不止。用茄根燒灰,石榴皮,等分研末,砂糖水送服。3.趾腫疼痛,不能行走。九月收茄根懸簷下,逐日煎湯洗之。

葫蘆

【釋名】又叫瓠瓜、匏瓜。

【集解】 [時珍說]葫蘆在正二月下種,生苗,引蔓延緣。葉子像冬瓜葉而稍圓,有柔毛,嫩時可摘來食用。所以《詩》中說,幡幡瓠葉,采之烹之。五六月葫蘆開白花,結白色的果實,大小長短,各不相同。瓤中的子像牙齒一樣排列,卻更長,叫作瓠犀。我認為壺匏這類植物,既可烹曬,又可作為器具。大的可做甕盎;小的可做瓢和酒樽;做舟可以浮水;做笙可以奏樂;皮和瓤可以養豬;將它切成鋒利的小塊可用來澆燈燭。葫蘆的用途可以說太廣了。

【氣味】 甘,平、滑,無毒。

【主治】 消渴惡瘡,鼻口潰瘍爛痛。利尿,消熱。除煩,治心熱,利小腸,潤心肺,治泌尿係統結石。

【附方】 腹脹黃腫。將葫蘆的亞腰連子燒存性,每服一個,飯前溫酒下。不飲酒的人,可用白開水下。效果很好。

葉【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吃後耐饑。

蔓須花 【主治】 解毒。

【附方】 預解胎毒。七八月或三伏日,或中秋日,剪葫蘆須如環子腳者,陰幹,於除夜煎湯浴小兒,則可免出痘。

子 【主治】 牙齒腫痛或露出,齒搖疼痛,用葫蘆籽八兩和牛膝四兩,每服五錢,煎水含漱,每日三四次。即可。

冬瓜

【釋名】也稱白瓜、水芝、地芝。

【集解】 [時珍說]三月,冬瓜生苗引蔓,寬大的葉子,圓而有尖,莖葉都有刺毛。六七月開黃花,大的果實直徑超過一尺,長三四尺。瓜嫩時綠色有毛,熟後則呈青色,皮堅厚有粉,瓜肉肥白。瓜瓤叫作瓜練,像絮一樣白而虛鬆,可用來洗衣服。瓤中的子叫瓜犀,排列生長。在霜後摘下冬瓜,瓜肉可以煮吃,也可加蜜糖製成果脯;子仁也可食用。可兼蔬菜、果品用。凡收的瓜應避免接觸酒、漆、麝香和糯米,否則必爛。

白冬瓜 【氣味】 甘,性微寒,無毒。

【主治】 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搗汁服,止消渴煩悶,解毒。益氣耐老,除心胸脹滿,去頭麵熱。可消熱毒癰腫。切片摩擦痱子,效果很好。利大小腸。

【發明】 [詵說]冬瓜熱吃味佳,冷吃使人消瘦。煮食養五髒,能下氣。想體瘦輕健,可以多吃冬瓜;要長胖的人則不要吃。[震亨說]用冬瓜,散熱毒很好。但久病陰虛的人要忌吃。丹溪認為這是因它的性喜降而急。孫真人說,九月不要吃冬瓜,否則令人反胃。隻有經霜後的冬瓜吃了最好。

瓜子〔主治〕令人麵色潤澤,益氣不饑。久服,能輕身耐老,除煩悶。可用來做麵脂,去皮膚風及黑斑,潤肌膚。還可治腸內結塊。

瓜皮〔主治〕 製成丸服用,也可做麵脂,治傷折損痛。

【附方】 1.消渴不止。冬瓜一枚,削皮,埋濕地中一月,取出破開,飲其汁水,或將瓜燒熟,絞汁飲服亦可。2.十種水氣,浮腫喘滿。用大冬瓜一枚,切蓋去瓤,填入赤小豆,加蓋封固,曬幹,埋糯糠中火煨,火盡後,取瓜切片,同豆焙幹為末,加水、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煎冬瓜子湯送下。日服三次,以小便暢通為度。3.痔瘡腫痛。用冬瓜煎湯洗。4.食魚中毒。冬瓜汁飲用,效果良好。

瓜練(即瓤)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絞汁服,可止煩躁熱渴,利小腸,治五淋,壓丹石毒。瓜練洗麵浴身,去黑斑,令人肌膚潤澤白皙。

【附方】 1.消渴煩亂。用幹冬瓜瓤一兩煎水服。2.水腫煩渴。用冬瓜瓤煎水服。

白瓜子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令人麵色潤澤,益氣不饑。久服,能輕身耐老,除煩悶。可用來做麵脂,去皮膚風及黑?,潤肌膚,還可治腸內結塊。

【附方】 1.補肝明目。用冬瓜仁七升,包布袋內,投三沸湯中幾次,取出曬幹,再在清酒中泡兩晚。曬幹研末。每天服一匙。又一方:取瓜子三五升,去皮為丸,每日空心服三十丸。2.潤澤麵容。白瓜仁五兩,桃花四兩,白楊皮二兩,研為末。食後飲服一匙。日服三次。3.男子白濁、女子白帶。用陳冬瓜仁炒研末。每服五錢,空心服,米湯送下。

瓜皮 【主治】 製成丸服用,也可做麵脂。可治傷折損痛。

【附方】 1.跌打損傷。用幹冬瓜皮一兩、真牛皮膠一兩,銼入鍋內,炒存性,研末。每服五錢,好酒熱後送下。服藥後厚蓋靜臥,有微汗,痛即減。2.損傷腰痛。用冬瓜皮燒研,酒送服一錢。

葉 【主治】 治腫毒,殺蜂,療蜂叮。糖尿病和尿崩症引起的消渴,治瘧疾寒熱。將瓜葉焙幹研末,敷多年的惡瘡。

藤 【主治】 燒灰,可除文身。煎湯,可洗黑?及瘡疥。搗汁服,能解木耳毒。煎水,洗脫肛。燒灰,可淬銅、鐵。

南瓜

【集解】[時珍說]南瓜出自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後傳入閩、浙,現在燕京各地也有了。南瓜三月下種,適宜種在肥沃的沙地。四月生苗,藤蔓甚繁,一根蔓可長到十餘丈,節節有根,附地而生。南瓜的莖,中間是空的,葉形狀像蜀葵大如荷葉。八九月時開黃花,像西瓜花。結的瓜很圓,比西瓜更大,皮上有棱如甜瓜。一根藤可結瓜數十顆,瓜的顏色或綠或黃或紅。經霜後將其收置於暖處,可貯存到春天。南瓜子也像冬瓜子,肉厚色黃,不可生吃。唯有去皮瓤後煮來食用,味如山藥。同豬肉煮食更良,也可蜜煎。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補中益氣。但多食會引發腳氣、黃疸,不能同羊肉一起食用,否則令人氣壅。

越瓜

【釋名】又叫梢瓜、菜瓜。

【集解】 [時珍說]越瓜在南北各地都有。二三月下種生苗,就地牽藤,葉青花黃,都像冬瓜的花而葉卻稍小。夏秋之間結瓜,有青、白二色,大的如瓠子,有一種瓜有二尺左右長。越瓜子的形狀如胡瓜子,大小如麥粒。越瓜可以生吃,也可做水果、蔬菜。用醬、豉、糖、醋浸泡貯藏都適宜,還可做酸菜。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利腸胃,止煩渴,利小便,去煩熱,解酒毒,宣泄熱氣。把它燒灰,能敷口吻瘡及陰莖熱瘡。和飯或醃魚,久食益腸胃。

苦瓜

【釋名】又叫錦荔枝、癩葡萄。

【集解】 [時珍說]苦瓜原本出自南番,現在閩、廣都有種植。五月下種,生苗牽藤,莖葉卷須,都像葡萄卻小。七八月開黃色的小花,花有五瓣而如碗的形狀。瓜長的有四五寸,短的隻二三寸,青色,皮上有細齒如癩,也像荔枝皮的形狀,瓜熟時色黃而自裂,裏麵有紅瓤黑子。瓤甘美可食。苦瓜子形狀扁如瓜子,也有很細的齒。南方人將苦瓜去瓤後煮肉及用鹽做菜食用。

瓜【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

子 【氣味】 苦,甘,無毒。

【主治】 益氣壯陽。

菜之四 水菜類

紫菜、石蓴、石花菜、鹿角菜、龍須菜

紫菜

【集解】 [時珍說]在閩、越的海邊都有紫菜,葉大而薄。當地人將其揉成餅狀,曬幹後拿去販賣。顏色純紫,也屬石衣一類。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煮汁後飲用,治咽喉炎。患有甲狀腺腫大結氣的人適宜吃紫菜。

石蓴(chún)

【集解】 [藏器說]石蓴出自南海,附石而生。莖長二三寸,顏色青而涎滑如脂,又像水晶一般光瑩。莖間有椏,椏中生花。石蓴的形狀像豆,葉子比銅錢大,卷而不舒,像慈姑葉。用薑、豉烹飪石蓴,味道格外美。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下水,利小便。主風秘不通,五膈氣,小腹結氣,可煮湯飲用。胡人用它來治疳疾。

石花菜

【釋名】又叫瓊枝。

【集解】 [時珍說]石花菜生長在南海的沙石之間。有二三寸高,形狀如珊瑚,有紅、白兩種顏色。它的枝上有細齒。將石花菜放在開水中泡去砂屑後,放上薑、醋,吃來很脆。將它的根埋在沙地中,可再生枝。有一種稍粗像雞爪的枝,叫雞腳菜,味道更好。這兩種如長時間浸泡,會化成膠而凝固。現在的人將石花菜洗去沙,放入鍋中,加少許水煮沸數次,趁熱攪拌數十轉後,好像膏糊一樣,再放入砂仁、椒、薑等末,然後裝進盆內,待其稍冷後便凝結而像琥珀、瑪瑙,這叫瓊脂。

【氣味】 甘、鹹,大寒,滑,無毒。

【主治】 去上焦浮熱,發下部虛寒。孕婦不宜經常吃。

鹿角菜

【釋名】也稱猴葵。

【集解】 [時珍說]鹿角菜生長在東南海中的石崖間。長三四寸,大如鐵線,分丫如鹿角的形狀,紫黃色。當地人將它采來曬幹,作為海貨出售。用水清洗鹿角菜後,拌以醋,便膨脹起來,像剛從海裏撈出的一樣,且味道極其滑美。如果讓它在水裏長時間浸泡或在開水裏泡,就會溶化成膠狀,女人梳發時將它抹在頭發上,頭發便粘而不亂。

【氣味】 甘,大寒,滑,無毒。

【主治】 下熱風氣,療小兒骨蒸熱勞。解麵熱。

龍須菜

【集解】[時珍說]龍須菜生長在東海和南海邊的石頭上。叢生無枝,葉的形狀像柳葉,根須長的有一尺多,呈白色。用醋浸泡後和肉蒸食都很好。有一種名叫石發的菜,就是龍須菜。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甲狀腺腫大熱氣,利小便。

菜之五 芝耳類

芝、木耳、香蕈、土菌、竹蓐、石耳

【釋名】 [時珍說]《爾雅》中說,芝也叫作苬。注解說,“一歲三華瑞草”。生長在堅硬地方的叫菌,生長在陰柔地方的叫芝。昔日四皓采芝供群仙服食,因芝也是菌一類的品物,且可食用,故將其歸入菜部。

【集解】 [時珍說]芝的種類很多,不能不詳細記載。《神農經》中記載,吸收山川雲雨、四時五行、陰陽晝夜的精華而生長的五色神芝,是供聖王修道用的。《瑞應圖》中講,芝草常在六月生長,春季為青色,夏季呈紫色,秋季呈白色,冬季呈黑色。葛洪《抱樸子》載,芝有石芝、木芝、肉芝、菌芝等數百種。石芝像石,生於海角島嶼的石崖上。肉芝的形狀像肉,附生在大石上,頭尾俱全,頗有生機。紅的如珊瑚,白的似脂肪,黑的像亮漆,青的如翠羽,黃的如紫金,都晶瑩透徹如同堅冰。大的芝有十多斤,小的隻有三四斤。如要到名山中訪求芝草,必須在三月和九月,因為這兩月才是山中長出神草仙藥的季節。

〔主治〕 明目,補肝氣,安精魂。經常食用,可輕身不老,增強記憶,增長誌氣,養筋。

青芝 一名龍芝

【氣味】 味酸,平,無毒。

【主治】 明目,補肝氣,安精魂,能使人具有寬容仁恕的胸懷。經常食用,可輕身不老,增強記憶,增長誌氣,養筋。

赤芝 一名丹芝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益心氣,補中。使人長智慧,聰明,行動敏捷。經常食用,延年神仙。

黃芝 一名金芝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心腹五邪,益脾氣,安神,使人忠信和樂。經常食用,延年神仙。

白芝 一名玉芝

【氣味】 辛,平,無毒。

【主治】 咳逆上氣,益肺氣,通利口鼻,使人意誌堅強。經常食用,令人輕身不老。

黑芝 一名玄芝

【氣味】 味鹹,平,無毒。

【主治】 可治尿閉或排尿困難、下腹脹滿,利尿,益腎氣。通九竅,使人聰明。經常食用,令人輕身不老。

紫芝 一名木芝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通耳聾,利關節,保精神,益精氣,堅筋強骨,令人麵色好。經常服用,使人輕身不老。

木耳

【釋名】又叫木菌、樹雞、木蛾。

【集解】 [時珍說]各種樹木都能生木耳,它的良毒也由木性而決定,不能不知道。然而現在市麵上的木耳也多用雜木而生,隻不過大都說是桑、柳、楮、榆等生的木耳罷了。

【氣味】 甘,平,小毒。

【主治】 益氣不饑,輕身強誌,還能斷穀療痔。

【發明】 [時珍說]按《生生編》中記載,柳蛾補胃,木耳衰精。是說老柳樹上的蛾,吃了能補胃理氣,而木耳由朽木所生,得一陰之氣,故有衰精冷腎之害。

【附方】 1.眼流冷淚。木耳一兩燒存性,木賊一兩,共研末。每服二錢,以清淘米水煎服。2.崩中漏下。木耳半斤,炒見煙,研末。每服二錢一分,加頭發灰三分,好酒調服。3.新久泄痢。用幹木耳一兩炒、鹿角膠二錢半炒,研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日服二次。4.一切牙痛。用木耳、荊芥等分,煎湯頻漱。

桑耳 【氣味】 甘,平,有毒。

【主治】 黑色的,主女子漏下赤白,血病腹內結塊、腫痛,陰痛,陰陽寒熱,不孕。療月經不調。止久泄,益氣不饑。金色的,可治飲食失節引起的兩脅之間的結塊,腹痛金瘡。治女人崩中帶下,月閉血凝,產後血凝,男子胸腹結塊。還可止鼻出血,腸風瀉血,婦人心腹痛。利五髒,宣腸胃氣,排毒氣,壓丹石熱發,可和蔥、豉做羹食。

【附方】 1.脫肛瀉血。用桑黃一兩、熟附子一兩,研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桐籽大。每服二十丸,米湯送下。2.月經不斷,血竭暫止,數日複發,稍有勞累,病情加劇。用桑黃焙幹、研細,每服二錢,飯前服,熱酒送下。日服二次。3.赤白帶下。將桑耳切碎,酒煎服。4.瘰鬁潰爛。用桑耳五錢、水紅豆一兩、百草霜三錢、青薹二錢,龍腦一分,共研末,以雞蛋調勻敷塗。敷前,以車前、艾葉、桑皮煎湯洗患處。

槐耳 【氣味】 苦、辛,平,無毒。

【主治】 治五痔脫肛、下血心痛、婦人陰中瘡痛。治風破血,益力。

【附方】 蛔蟲心痛。將槐木耳燒存性,研末,水服棗樣大一塊。若不止痛,飲熱水一升,蛔蟲即可打下。

榆耳 【主治】 補胃理氣。

【附方】 治反胃吐痰,取柳樹上的蕈耳五七個,煎湯服即愈。

柘(zhè)耳 【主治】 治肺部癰瘍、咳唾膿血,且膿血腥臭。不論膿血形成與否,用一兩柘耳研末,同百齒霜二錢,糊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和米飲下三十丸,效果迅速。

【附方】 肺癰咯血。用柘耳一兩,研末,同百齒霜二錢,加糊調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

楊櫨(lú)耳 【氣味】 平,無毒。

【主治】 瘀血結塊,可破血止血。煮來服用。

皂莢蕈 【集解】 [時珍說] 皂莢蕈是生長在皂莢樹上的木耳。不可食。采後焙幹備用。

【氣味】 辛,有毒。

【主治】 積垢作痛,泡湯飲之。微泄效。未已再服。又治腫毒初起,磨醋塗之,效果良好。

香蕈(xùn)

【釋名】[時珍說]蕈從覃。覃,延也。蕈味雋永,有覃延之意。

【集解】 [時珍說]蕈的品種不一。宋人陳仁玉在《菌譜》中有詳細的記載,現將有關的略為摘錄:芝、蕈,氣都很盛。商山茹芝及五台山的天花都甲於群彙。天台山和括蒼山之間,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叢山直入雲霄,是仙靈居住的宮殿,都出產奇異的蕈。仆人經過選擇,將長在深山岩石上的蕈拔取來,其實是長得肥厚的藜和莧菜。近來有人將它們作為珍饈拜送王公,成為山珍美食。

一曰合蕈,又叫台蕈。生長在韋羌山。春天即將來臨時,冰雪融化,土壤鬆動,蕈就開始發芽,蕈在這個季節生長,它的表麵呈褐色,肌理卻很玉潔,芳香無比,韻味十足。一旦將它放入鍋中煮,百步之外都能聞到它的香味。山裏人將蕈采來曬幹後出售,香味已不如初采時。別的山雖然也產香蕈,但其柄高而香味粗劣,不能與其相比。

二曰稠膏蕈。生長在孟溪各山。秋季雨淋露浸,山土黏稠如膏一樣肥沃,樹木也十分肥壯,便生長出蕈花。稠膏蕈生長在很高的樹梢上,初如蕊珠,玲瓏剔透猶如從酥油上滴下的乳汁,淺黃白色,味尤其甘美。待其長到如張開的手掌般大時,味卻改變了。春季也生稠膏蕈,但膏液少。稠膏蕈的食法:將其放入沸水中煮過後瀝幹,放入各種調料,特別是酒。切勿攪動,否則會變得涎腥而不能吃,也可將它蒸熟後送到外地。

三曰鬆蕈,生長在鬆樹背陰處,隨時可采。凡鬆蕈長出時,都非常可愛。

四曰麥蕈,生長在溪流邊的沙壤中。味道格外美,極像蘑菇。

五曰玉蕈,初寒時生長,潔白可愛,做成羹吃微微有些堅韌。俗名寒蒲蕈。

六曰黃蕈,在山中叢生,黃色,俗名叫黃纘蕈。

七曰紫蕈,呈赭紫色,產於山中,為下品。

八曰四季蕈,生長在林木中,甘而肌理粗峭。

九曰鵝膏蕈,生長在高山中,形狀像鵝蛋,久則張開如傘。味格外甘滑,不遜於稠膏蕈。然而其容易與杜蕈相混淆,不可不謹慎。杜蕈,也就是土蕈。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益氣不饑,治風破血。鬆蕈:治溲濁不禁,吃後效果顯著。

土菌

【釋名】 又叫杜蕈、地蕈、菰子、地雞、獐頭。

【氣味】 甘,寒,有毒。

【主治】 燒成灰,可敷瘡疥。

竹蓐(rù)

【釋名】又叫竹肉、竹菰、竹蕈。

【集解】 [詵說]慈竹林夏季逢雨,滴汁到地上便生蓐。它的形狀似鹿角,白色,可食用。[時珍說]竹蓐就是竹菰,生長在朽竹的根節上。形狀像木耳,紅色。《酉陽雜俎》載,江淮有竹肉,大小如彈丸,味如白樹雞。隻有生在苦竹上的才有毒。

【氣味】 甘、鹹,寒,無毒。

【主治】 一切赤白痢,可和薑、醬同食。苦竹肉:經灰汁消過毒後吃,可殺三蟲及毒邪氣,破老血。

石耳

【釋名】也叫靈芝。

【集解】 [瑞說]石耳生於天台、四明、河南、宣州、黃山、巴西,以及邊疆各山的石崖上,遠望如煙。[時珍說]廬山也有很多石耳。它的形狀像地耳。山僧將它采來曬幹後,饋贈給遠方的客人。把石耳洗去沙土,做食,勝過木耳,是佳品。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久食益人麵色,到老時容顏不改。令人不饑,大小便少,明目益精。

【附方】 瀉血脫肛。石耳五兩炒,白枯礬一兩,密陀僧半兩,共研末,做成梧桐子大的蒸餅丸。每次用米湯送下二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