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三卷 蟲部(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蟬蛻(chán tuì)

【釋名】亦稱蟬殼、枯蟬、金牛兒。

【修治】 [時珍說]凡用蛻殼,沸湯洗去泥土、翅、足,漿水煮過,曬幹備用。

【氣味】 鹹、甘,寒,無毒。

【主治】 小兒驚癇,婦人生子不下。燒灰水服,治久痢。小兒壯熱驚癇,止渴。研末一錢,井華水服,治啞病。除目障翳。以水煎汁服,治小兒瘡疹出不快,甚良。治頭風眩暈,皮膚風熱,痘疹作癢,破傷風及疔腫毒瘡,大人失音,小兒噤風天吊,驚哭夜啼,陰腫。

【發明】 [時珍說]蟬乃土木餘氣所化,飲風吸露,其氣清虛。故其主療,皆一切風熱之症。古人用身,後人用蛻。大抵治髒腑經絡,當用蟬身;治皮膚瘡瘍風熱,當用蟬蛻,各從其類。

【附方】 1.小兒夜啼。用蟬蛻四十九個,去前截,研末,分四次服,釣藤湯調服。2.小兒天吊(頭目仰視,痰塞內熱)。將蟬蛻在漿水中煮一天,曬幹,研末。每服二三分,冷水調服。3.小兒初生、口噤不乳。用蟬蛻十四枚、全蠍去毒十四枚,共研末,加輕粉末少許,乳汁調勻灌服。4.破傷風病(發熱)。用蟬蛻炒過,研末,酒送服一錢,極效。又方:用蛻研末,加蔥涎調勻,塗破處,流出惡水。此方叫作“追風散”。5.痘後目翳。蟬蛻研末,每服一錢,羊肝煎湯送服。一天服二次。6.聘耳出膿。用蟬蛻半兩燒存性、麝香半錢炒,共研末,棉裹塞耳中,追出惡物。7.胃熱吐食。用蟬蛻五十個去泥、滑石一兩,共研末,每服二錢,水一碗,加蜜調服,此方叫作“清膈散”。8.疔瘡毒腫。用蟬蛻炒研末,蜜水調服一錢,另以唾液調末,塗擦患處。

蟬花

【釋名】 又稱冠蟬、胡蟬、螗蜩。[時珍說]古俗謂之胡蟬,江南謂之螗,蜀人謂之蟬花。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小兒天吊,驚癇瘛疭,夜啼心悸。功同蟬蛻,又止瘧。

蜣螂(qiāng láng)

【釋名】 亦稱推丸、推車客、黑牛兒、鐵甲將軍、夜遊將軍。[弘景說]莊子雲:蜣螂之智,在於轉丸。喜入糞土中取屎丸而推,故名推丸。

【集解】[宗奭說]蜣螂有大、小兩種,大者為胡蜣螂,身黑而光,腹翼下有小黃,子附母而飛,晝伏夜出,見燈光即來,宜入藥用;小者身黑而暗,晝飛夜伏。狐喜食。小者不堪用。[時珍說]蜣螂以土包糞,轉而成丸,雄曳雌推,置坎中,以土覆蓋後離去。數日後,有小蜣螂出,於其中孵卵。

蜣螂

【氣味】 鹹,寒,有毒。

【主治】 小兒驚癇,腹脹寒熱,大人癲疾狂易。手足端寒,肢滿賁豚。搗丸塞下部,引痔蟲出。治小兒疳蝕。能墮胎,治疰忤。和幹薑敷惡瘡,出箭頭。燒研末,和醋敷蜂瘺。去大腸風熱。治大小便不通,脫肛,下痢赤白,一切痔瘺疔腫,附骨疽瘡,鬁瘍風,灸瘡出血不止,鼻中息肉,小兒重舌。

【發明】 [時珍說]蜣螂是手足陽明、足厥陰之藥,故所主皆三經之病。古方治小兒驚癇,蜣螂為第一藥。

【附方】 1.小兒驚風(不拘急、慢均適用)。蜣螂一枚搗爛,加水一小碗,於百沸湯中燙熱,去渣後飲服。2.小兒疳疾。用土裹蜣螂煨熟。吃下。3.赤白下痢(包括噤口痢及泄瀉)。蜣螂燒研末。每用半錢或一錢,燒酒調服,小兒用黃酒調服。此方叫作“黑牛散”。4.大腸脫肛。用蜣螂燒存性,研末,加冰片研勻,敷肛上托入,即愈。5.大小便不通。用夏天收集陰幹的蜣螂一個,放淨磚上,四麵以灰火烘幹,當腰切斷。大便不通,用上截;小便不通,用下截;二便不通,用全部。研末,水送服。6.小便血淋。蜣螂研末,水衝服。7.痔漏出水。陰幹蜣螂一個,加冰片少許,研細末,搓紙撚蘸末塞入孔內,漸漸生肉,藥自退出,即愈。又方:蜣螂焙幹,研末,先以礬湯洗過,再加藥末敷貼。8.疔腫惡瘡。生蜣螂一個,在蜜湯中浸死,瓦上焙焦研末。先用針燒過,把瘡腫挑破,然後用醋調藥末敷塗。9.無名惡瘡。用死蜣螂搗汁敷塗。

天牛

【釋名】也稱天水牛、八角兒。一角者名獨角仙。[時珍說]此蟲有黑角如八字,似水牛角,因此得名。

【集解】 [藏器說]蠍一名蠹,在朽木中,食木心,穿如錐刀,口黑,身長足短,節慢無毛,至春雨後化為天牛,兩角狀如水牛(亦有一角者),色黑,背有白點,上下緣木,飛不遠。[時珍說]天牛處處都有。大如蟬,黑甲光如漆,甲上有黃白點,有翅能飛。目前有兩黑角很長,前向如水牛角,能動。喙黑而扁,如鉗甚利。六足在腹,為諸樹蠹蟲所化。夏月有,出則降雨。

天牛

【氣味】 有毒。

【主治】 瘧疾寒熱,小兒急驚風,去痣靨。

【附方】 疔腫惡毒。“透骨膏”:用八角兒(楊柳上者,陰幹去殼)四個(如冬天沒有,用窠替代),蟾酥半錢,巴豆仁一個,粉霜、雄黃、麝香少許。先將八角兒研如泥,入熔化黃蠟少許,同以上藥末和做膏子,密收。每以針刺瘡頭破出血,用榆條送膏子(麥粒大)入瘡中。瘡回即止。忌冷水。

螻蛄(lóu gū)

【釋名】 也稱天螻、螻蟈、仙姑、石鼠、梧鼠、土狗。[時珍說]螻,臭也。此蟲氣臭,故名螻。

【集解】 [時珍說]螻蛄穴土而居,有短翅四足。雄者善鳴而飛,雌者腹大羽小,不善飛。吸風食土,喜就燈光。入藥用雄。

螻蛄〔主治〕產難,出肉中刺,潰癰腫,下哽噎,解毒,除惡瘡。水腫,頭麵腫。利大小便,通石淋,治瘰鬁骨鯁。治口瘡。

【氣味】 鹹,寒,無毒。

【主治】 產難,出肉中刺,潰癰腫,下哽噎,解毒,除惡瘡。水腫,頭麵腫。利大小便,通石淋,治瘰鬁骨鯁。治口瘡亦有奇效。

【附方】 1.水腫病(腫滿,喘急,不能安臥)。用螻蛄五枚,焙幹研末,飯前用開水送服一錢,以小便通暢為效,加甘遂末一錢、商陸汁一匙,忌鹽百日。又方:小便不通者,用螻蛄下截焙研,水送服半錢,立通。又方:用螻蛄一個、葡萄心七個,搗爛,露一夜,曬幹,共研末,酒送服。又方:夏季收集螻蛄陰幹,分頭、腹、尾,焙過收存。治上身水腫,用頭末七個;治身體中部水腫,用腹末七個;治下身水腫,用尾末七個,飯前酒送服。2.大腹水腫。用螻蛄炙熟,每天吃十個。又一方:用大戟、芫花、甘遂、大黃各三錢,共研末。以螻蛄七個,加搗爛的蔥,在新瓦上焙幹,去翅、足,每個剪作左右兩半。退左側水腫時,即以蟲的左側七片焙研加上述的藥末二錢,黎明時,用淡竹葉、天門冬煎湯調服。三天後,照此法服蟲的右側七片。3.石淋腫痛。用螻蛄七個、鹽二兩,在新瓦上焙幹,研末。每服一匙,溫酒送服。4.牙齒疼痛。螻蛄一個,裹舊糟中,濕紙包好煨焦,去糟,研末敷患處。

螢火

【釋名】又名夜光、熠耀、夜照、景天、救火、據火、挾火、宵燭、丹鳥。[宗奭說]螢常在大暑前後飛出,是得大火之氣而化,故明照如此。

【集解】 [別錄說]螢火生階地池澤。七月七日取,陰幹。[弘景說]此是腐草及爛竹根所化。初時如蛹,腹下已有光,數日變而能飛。方術家捕置酒中令死,乃幹之。[時珍說]螢有三種:一種小而宵飛,腹下光明,乃茅根所化也,《呂氏月令》所謂“腐草化為螢”者是也;一種長如蛆蠋,尾後有光,無翼不飛,乃竹根所化也,一名蠲,俗名螢蛆,《明堂月令》所謂“腐草化為蠋”者是也;一種水螢,居水中,唐李子卿《水螢賦》所謂“彼何為而化草,此何為而居泉”是也。入藥用飛螢。

螢火

【氣味】 辛,微溫,無毒。

【主治】 明目。療青盲。小兒火瘡傷,熱氣蠱毒鬼疰,通神精。

【附方】 1.黑發。七月七日夜,取螢火蟲二七枚,撚發自黑也。2.明目。用螢火二七枚,納大鯉魚膽中,陰幹百日為末。每點少許,極妙。

地鱉

【釋名】 又名土鱉、地蜱蟲、簸箕蟲、過街。[弘景說]形扁如鱉,故名土鱉。[宗奭說]今人呼為簸箕蟲,亦象形也。

【集解】 [別錄說]生河東川澤及沙中,人家牆壁下土中濕處。十月采,曝幹。[弘景說]形扁如鱉,有甲不能飛,小有臭氣。[恭說]此物好生鼠壤土中及屋壁下。狀似鼠婦,而大者寸餘,形小似鱉,無甲而有鱗。

地鱉〔主治〕心腹寒熱,血積癥瘕,破堅,下血閉。月水不通,破囝血積聚。通乳脈,用一枚,擂水半合,濾服。行產後血積,折傷瘀血,治重舌木舌口瘡,小兒腹痛夜啼。

【氣味】 鹹,寒,有毒。

【主治】 心腹寒熱,血積癥瘕,破堅,下血閉。月水不通,破留血積聚。通乳脈,用一枚,擂水半合,濾服。行產後血積,折傷瘀血,治重舌木舌口瘡,小兒腹痛夜啼。

【發明】 [頌說]張仲景治雜病方及久病積結,有土鱉丸,又有大鱉甲丸,及婦人藥並用之,以其有破堅下血之功也。

【附方】 1.治產婦腹痛有幹血。用土鱉二十枚,去足,桃仁二十枚,大黃二兩,為末,煉蜜杵和,分為四丸。每以一丸,酒一升,煮取二合,溫服,當下血也。2.木舌腫強塞口,不治殺人。土鱉炙五枚,食鹽半兩,為末。水二盞,煎十沸,時時熱含吐涎。3.重舌塞痛。地鱉蟲和生薄荷研汁,帛包撚舌下腫處。4.腹痛夜啼。土鱉炙、芍藥、芎各二錢,為末。每用一字,乳汁調下。5.折傷接骨。將土鱉焙存性,為末。每服二三錢,接骨神效。又方:土鱉六錢,隔紙砂鍋內焙幹,自然銅二兩,用火煆,醋淬七次,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神效。又方:用土鱉陰幹一個,臨時旋研入藥。乳香、沒藥、龍骨、自然銅火煆醋淬各等分,麝香少許為末。每服三分,入土鱉末,以酒調下。

蜚蠊(lián)

【釋名】 又稱滑蟲、石薑、負盤、茶婆蟲、香娘子。

【集解】 [別錄說]生長在晉陽的山澤和房間中。形似蠶蛾,腹部紅色。[弘景說]蜚蠊的形狀像?蟲,但體輕能飛。本來生長在草叢中,八、九月天冷後,大多數蜚蠊便躲藏在人家裏。[時珍說]如今人們家中的牆壁間、灶下有很多石薑,甚至成百上千。形似蠶蛾,腹背俱赤,兩翅能飛,喜歡燈火,發出的氣味很臭,屎更臭。羅願說,這種動物喜歡在清晨吃稻花,太陽一出即飛走。

蜚蠊

【氣味】 鹹,寒,無毒。

【主治】 治瘀血結塊、寒熱,還能治咽喉腫脹,通利血脈。治內寒、無生育力,可下氣。

蜚虻(méng)

【釋名】 又稱虻蟲。

【集解】 [別錄說][蜚虻生於江夏川穀。五月取。腹有血者良。[弘景說]此即方家所用虻蟲,啖牛馬血者。伺其腹滿,掩取幹之。

【修治】 入丸散,去翅足,炒熟用。

【氣味】 苦,微寒,有毒。

【主治】 逐瘀血,破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女子月水不通,積聚,除賊血在胸腹五髒者,及喉痹結塞。破癥結,消積膿,墮胎。

【附方】 1.蛇螫血出,九竅皆有者。取虻蟲初食牛馬血腹滿者三七枚,燒研湯服。2.病篤去胎。虻蟲十枚炙,搗為末。酒服,胎即下。3.撲墜瘀血。虻蟲二十枚,牡丹皮一兩,為末。酒服方寸匕,血化為水也。若久宿血在骨節中者,二味等分。

蟲之四 濕生類

蟾蜍、蛙、蜈蚣、蚯蚓、蝸牛

蟾蜍

【釋名】又名癩蛤蟆。

【集解】[別錄說]原生長在江湖池澤之中。[頌說]現在處處都有。蟾蜍多在潮濕的地方,形體大,背上有層層疊疊像痱子的東西,行動遲緩,不能跳躍,也不能鳴叫;蛤蟆多生活在水中,體態小,皮膚上多黑斑點,善跳躍,行動敏捷。二者屬同一類,但功用稍有差別。

蟾蜍

【氣味】 辛,涼,微毒。

【主治】 治外陰潰爛、惡疽瘡,瘋狗咬傷。能合玉石。燒灰敷瘡,效果甚佳。治溫病發斑危急,去掉蟾蜍腸生搗食一二隻,立愈。殺疳蟲,治鼠瘺和小兒勞瘦疳疾,麵黃,破腹內結塊。

【附方】 1.腹中冷癖(逆害飲食,兩脅痞滿,按之鳴轉)。用大蟾蜍一個,去皮、腸,切成小塊,加芒硝(體強者一升,中等者七合,體弱者五合),以水七升,煮至四升,一次服下,以瀉為度。2.小兒疳積(疳積腹大,黃瘦骨立,頭生瘡結)。用立秋後大蟾蜍,去首、足、腸,塗上清油,在瓦上炙熟吃,有積穢排出。連吃五六個,一月之後,形容改變,療效明顯。3.五疳八痢(麵黃肌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用大幹蟾蜍一個(燒存性)、皂莢(去皮、弦)一錢(燒存性)、蛤粉(水飛)三錢、麝香一錢,共研末,糊成如粟米大的丸子。每服三四十丸,空心米湯送服。一天服兩次,此方叫作“五疳保童丸”。4.走馬牙疳,侵蝕口鼻。用幹蟾蜍裹黃泥中煆過,取二錢半,加黃連二錢半、青黛一錢、麝香少許,共研末,敷患處。5.小兒口瘡、褥瘡。用夏季蟾蜍炙過,研末,敷患處。6.一切濕瘡。用蟾蜍燒灰,調豬油塗擦。7.腫毒初起。大蟾蜍一個剁碎,和炒石灰一起,研如泥,敷塗。頻換藥。8.破傷風病。用蟾蜍二兩半(切剁如泥),加花椒一兩,同酒炒熟,再加酒二兩半,溫服。通身出汗,見效。9.折傷接骨。大蟾蜍生研如泥,敷塗傷處,外用竹片包好捆穩。

【釋名】又稱長股、青雞、田雞、坐魚、蛤魚。[時珍說]肉味像雞,生性喜坐,故有諸名。

【集解】 [頌說]蛙處處都有,像蛤蟆,脊部呈青綠色,嘴尖腹細,俗稱青蛙;也有脊部長黃路紋的,叫金線蛙。四月其肉味最好,五月後漸老,可采製入藥。浙江、福建和四川人將它作為佳肴。[時珍說]《考工記》說,農夫以蛙聲來預測收成的好與壞。

【氣味】 甘,寒,無毒。[時珍說]按《三元延壽書》載,蛙骨熱,食後可致小便苦淋。妊娠的婦人食蛙,會令胎兒夭折。多食幼蛙令人尿閉,臍下酸痛,甚至死亡。搗車前草汁飲服可解。[吳瑞說]正月生長的黃蛤不能食。

【主治】 治小兒熱毒,肌膚生瘡,臍傷氣虛。還能止痛,解虛勞發熱,利水消腫。尤其對產婦有補益作用。搗汁服,治蛤蟆瘟病。南方人吃蛙,認為能補虛損,尤益產婦。

【附方】 1.水腫。用活蛙三個,每個口內放一枚銅錢,錢上塗黃連末少許;另取豬肚一個,以茶油洗淨後,將蛙包在其中,紮好,煮一宿取出,去掉蛙的皮、腸,隻吃蛙肉和豬肚,酒送服。忌食酸、鹹、魚、麵、雞、鵝、羊肉,宜吃豬、鴨。此方叫作“蛤饌”。2.水蠱腹大(動有水聲,皮膚變黑)。用幹青蛙兩個,以油炒幹;幹螻蛄七枚,炒過;苦葫蘆半兩,炒過,共研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送服。三服即可愈。3.毒痢禁口。用青蛙一個,連腸肚搗碎,瓦上烘熱,加麝香五分,做餅貼臍上,氣通後即能進食。4.諸痔疼痛。用青蛙一個,燒存性,研末,加米糕做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空腹時,先吃飯二匙,再服藥十五丸,枳殼湯送服。5.癌瘡如眼(上高下深,顆顆累垂如瞽眼,頂上露出舌狀物,毒孔透裏)。用生蛙皮燒存性,研末,蜜水調勻敷患處。

蜈蚣

【釋名】也叫蒺藜、天龍。

【集解】 [別錄說]蜈蚣生大吳川穀及江南。頭、足俱赤者良。[弘景說]今赤足者,多出自京口、長山、高麗山、茅山,得於腐爛積草處,勿傷,曝幹。黃足者不堪用。蜈蚣齧人,以桑汁、白鹽塗,即愈。[時珍說]西南到處有。春出冬蟄,節節有足,雙須歧尾。性畏蜘蛛,若蜘蛛以溺射,即斷爛。段成式《酉陽雜俎》載,綏定縣蜈蚣,大者能用氣吸蛇及蜥蜴,相去三四尺,骨肉自消。沈懷遠《南越誌》載,南方晉安有山出大蜈蚣,長丈餘,能吃掉牛。山人點火把捕獲,以皮蒙鼓,曝肉為脯,味美於牛肉。

【氣味】 辛,溫,有毒。

【主治】 啖諸蛇、蟲、魚毒,殺鬼物老精溫瘧,殺三蟲。療心腹寒熱積聚,墮胎,去惡血。小兒驚癇風搐,臍風口噤,丹毒禿瘡瘰鬁,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傷。

【發明】 [時珍說]諸物中,行疾者,惟風與蛇。蜈蚣能製蛇,故亦能截風,所以它是厥陰經藥。故所主諸症,多屬厥陰。

【附方】 1.小兒撮口(舌上有瘡,如粟米大)。生蜈蚣搗汁敷塗。2.小兒急驚。用蜈蚣一條去足,炙研末,丹砂、輕粉,等分研勻,加乳汁做成如綠豆大的丸子。按病者年齡。每歲服一丸,乳汁送服。 3.天吊驚風(目久不下,眼見白睛,角弓反張,不能出聲)。用大蜈蚣一條,去頭足,酥炙,以竹刀劈為左右兩半,研末,各半加麝香五分。用時,以左半藥末吹入左鼻,以右半藥末吹入右鼻,隻吹少許即可,不可過多。若眼末下,可再吹入少量,服下即止。4.破傷中風。用蜈蚣研末擦牙,吐出涎沫即愈。又一方:蜈蚣頭、烏頭尖、附子底、蠍梢,等分研末。每用一分至三分,熱酒灌服。另以藥末敷患處,出汗即愈。5.口眼歪斜,口內麻木。用蜈蚣三條,一條蜜炙,一條酒浸,一條紙裹火煨,均去頭足;天南星一個,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紙裹火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錢。各藥一起研末,加麝香少許。每服一錢,熱水調服。一天服一次。6.蝮蛇螫傷。用蜈蚣研末敷塗。7.天蛇頭瘡(生手指頭上)。用蜈蚣一條,燒煙熏一二次即愈。或將蜈蚣研末,調豬膽汁敷塗。8.丹毒瘤腫。用蜈蚣一條、白礬如皂莢子大一塊、雷丸一個、百部二錢,共研末,調醋敷塗。9.瘰鬁潰瘡。用茶和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搗篩為末,先用甘草湯洗淨患處,再將藥末敷上。10.小兒禿瘡。大蜈蚣一條、鹽一分,放油內浸七天,取油塗擦,即效。11.痔瘡疼痛。用赤足蜈蚣焙幹研末,加龍腦少許,調好敷塗。又方:用蜈蚣三四條,浸入煮開一二次的香油中,再加入五倍子末二三錢,瓶封收存。在痔痛不可忍時,取油點塗,痛即止。12.腹大如箕。用蜈蚣三五條,酒炙過,研末。每服一錢,分為兩份,分別裝入兩個開孔的雞蛋內,攪勻,封好,煮熟吃。一天一次,連進三服可愈。13.腳肚轉筋。用蜈蚣燒末,調豬油塗擦。

蚯蚓

【釋名】亦稱堅蠶、地龍子、寒蚓、附蚓、土龍、歌女。[時珍說]因爬行時,先向後伸,垛起一丘再向前行,因此得名。

【集解】 [時珍說]現在的平原、水澤地、山地中皆有。夏天始出,冬月蟄伏。雨前先出,天晴則夜鳴。有人說它盤伏的結果可化為百合。它與蚱蜢同穴才有雌雄。故郭璞讚說,蚯蚓乃土中精靈,無心的蟲類,同蚱蜢交合時,很難分開,就是這個道理。現小兒陰腫,多以為是此物所吹。經驗方說:蚯蚓咬人,形如大風,須眉都要脫落,隻有用石灰水浸敷,效果最好。

白頸蚯蚓【氣味】 鹹,寒,無毒。

【主治】 主蛇瘕,去三蟲伏屍,殺長蟲。將它化為水,治療傷寒、大腹黃疸、溫病、大熱狂言,飲汁水皆愈。將它炒成屑,可去蛔蟲。將它去泥,用鹽化成水,主天行諸熱,小兒熱病癲癇,塗丹毒,敷漆瘡。將它與蔥化成汁,治療耳聾。治中風、喉痹。幹的炒研末,主蛇傷毒。治腳風、瘧疾。能解蜘蛛毒。

【發明】 [時珍說]蚯蚓在物屬土德,在景象屬軫水。上食泥土,下飲黃泉,所以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各種熱疾,下行故能通利小便,治療足疾而通經絡。

蚯蚓

蚯蚓〔主治〕傷寒、大腹黃疸、溫病、大熱狂言。可去蛔蟲。主天行諸熱,小兒熱病癲癇,塗丹毒,敷漆瘡。治療耳聾。治中風、喉痹。主蛇傷毒。治腳風、瘧疾。能解蜘蛛毒。

【附方】 1.傷寒熱結。用大蚯蚓半斤,去泥,以人尿煮汁飲服。或以生蚯蚓絞汁飲服亦可。2.諸瘧煩熱。用生蚯蚓四條,洗淨,研如泥,加生薑汁、薄荷汁各少許,蜜一匙,水調服。3.小便不通。蚯蚓搗爛,浸水中,濾取濃汁半碗服下,立通。4.老人尿閉。用蚯蚓、茴香等分,搗汁飲服。即可愈。5.小兒急驚。用生蚯蚓一條研爛,加五福化毒丹一丸,同研。以薄荷湯少許化下。此方叫作“五福丸”。6.小兒慢驚。用乳香半錢、胡粉一錢,研勻,加活蚯蚓捏去土,搗爛,和藥做成如麻子大的丸子。每服七至十五丸,蔥白煎湯送下。此方叫作“乳香丸”。7.小兒陰囊腫大。用蚯蚓連土為末,調唾液敷塗。8.手足腫痛欲斷。用蚯蚓三升、加水五升,絞汁二升半,服下。9.風熱頭痛。用蚯蚓炒過,研細,加薑汁、半夏餅、赤茯苓,各藥等分研末。每取三分至五分,以生薑荊芥湯送服。10.偏正頭痛。用蚯蚓去土,焙幹、乳香等分研末。每取三分作紙撚燒出煙,以鼻嗅。11.風赤眼痛。用蚯蚓十條,炙研末,每服三錢,茶送服。12.齒縫出血。用蚯蚓末、枯礬各一錢,麝香少許,研勻,擦患處。13.木舌腫滿。蚯蚓一條,鹽化出水,塗舌上。腫滿漸消。14.咽喉腫痛,不能下食。將蚯蚓十四條搗爛,塗喉外,另以一條加鹽化水,加蜜少許內服。15.鼻中息肉。用蚯蚓炒一分、皂莢一挺,共研末,調蜜塗患處,清水滴盡即愈。16.聤耳出膿。用生蚯蚓、釜上墨、生豬油,等分研勻,加蔥汁做成挺子,棉裹塞耳內。17.耳中耵聹,幹結不出。用蚯蚓包在蔥葉中,取化出來的水滴耳令滿。數次之後,就可以把幹結物挑出。18.瘰鬁潰爛。先用荊芥根下段煎湯溫洗,在瘡破紫黑處,針刺去血,再洗三四次,然後用黎明時收集的蚯蚓一把,放炭火上燒紅研末。每一匙加乳香、沒藥、輕粉各半錢,穿山甲九片,炙研末,調油敷塗患處。有奇效。19.陽證脫肛。用荊芥、生薑煎湯洗患處後,即取蚯蚓(去土)一兩、樸硝二錢研末,調油敷塗。20.對口毒瘡,已出膿者。用韭地蚯蚓搗爛,涼水調勻敷塗。每天換三四次藥。

蝸牛

【釋名】亦稱蠡牛、山蝸、蝸螺。

【集解】 [弘景說]生在山林或人家的周圍。頭形像蛞蝓,但有甲殼。[保升說]狀似小螺,顏色是白的。頭有四個黑角,走動時頭伸出,受驚時則頭尾一起縮進甲殼中。[頌說]凡用蝸牛,以體形圓而大的為佳。[時珍說]蝸牛身上有唾涎,能製約蜈蚣、蠍子。夏天熱時會自懸在葉下,往上升,直到唾涎沒了自己死亡。

【氣味】 鹹,寒,有小毒。

【主治】 主跌打損傷,脫肛,筋急和驚癇。生研飲汁,止消渴。治各種腫毒痔漏,蜈蚣、蠍毒,研爛塗敷。

蝸殼 【主治】 主一切疳疾,麵上赤瘡,久利脫肛。

【附方】 1.小便不通。蝸牛搗爛貼臍下,以手摩擦。加麝香少許尤佳。2.大腸脫肛。用蝸牛一兩燒灰,調豬油敷塗,立縮。又方:用幹蝸牛一百個,炒研。每取一錢,以飛過赤汁的磁石末五錢,加水一碗,煎成半碗,調藥服下。3.痔瘡腫痛。用蝸牛浸油塗擦,或燒過研末敷塗。又方:用蝸牛一個,加麝香少許,裝碗中,次日取碗中液汁塗擦。4.背瘡初起。用活蝸牛二百個、加水一碗,封瓶中一夜,取涎水調蛤粉敷瘡上。每天十幾次,熱痛漸止,瘡亦漸愈。5.瘰鬁未潰。用連殼蝸牛七個、丁香七粒,一起燒過,研末,敷貼患處。6.瘰鬁已潰。用蝸牛燒研,加輕粉少許,調豬脊髓塗擦。7.喉風腫塞。用蝸牛棉裹,水浸,放口中含咽,不久即通。8.耳腮痄腫及喉下諸腫。用蝸牛同麵研末敷塗。9.臉上毒瘡。用蝸牛一二個,加醬少許,共搗爛攤紙上,貼患處。紙上留一小孔透氣,有奇效。10.赤白翳膜。用生蝸牛一個,加丹砂末,在火上炙沸,以棉球蘸汁塗眼中。一天兩次。11.鼻血不止。用蝸牛一個焙幹,烏賊骨半錢,共研末,吹鼻內。12.撮口臍風。用去殼蝸牛五個,研汁塗口,有效即止。又方:用蝸牛十個,去殼研爛,加蒔蘿末半分,研勻塗擦,有效即止。13.滴耳聾閉。用蝸牛一兩,石膽、鍾乳粉各二錢半,共研末,裝盒中,火煆過,加龍腦少許。每以酒調藥二三分滴耳中,即愈。14.蟲牙作痛。用蝸牛殼三十個燒過,研末,每日擦痛處。

蝸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