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四卷 鱗部(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水蛇

【釋名】又稱公蠣蛇。

【集解】 [時珍說]生活在水中,處處都有。體大如鱔,黃黑色,有花紋,咬人但毒性不大。

肉 【氣味】 甘、鹹,寒,無毒。

【主治】 治消渴、煩熱、毒痢。

皮【主治】 燒灰用油調,治小兒骨疽膿血不止。

【附方】 1.消渴煩熱。用活水蛇一條,削去皮,炙黃研末,蝸牛五十個,水浸五日,取涎汁加蛇肉末、天花粉末一起煎稠,再加麝香一分,和粟飯做成如綠豆大的丸子。每服十丸,薑湯送服。2.小兒骨瘡。用《海上方》的治法:“小兒骨痛不堪言,出血流膿實可憐。尋取水蛇皮一個,燒灰油抹敷瘡邊。”3.手指天蛇毒瘡。水蛇一條,截去頭尾,取中間如手指長一段,刮去骨肉,以蛇皮包手指上,幾天後即愈。

黃頷(hàn)蛇

【釋名】 俗稱黃喉蛇。

【集解】 [時珍說]多生活在人們的房室裏,以吞食老鼠和小雞為生。身上的花紋黑黃相間,喉嚨下呈黃色,大的近丈長。毒性不大,乞丐多喂養它來玩耍,死後即食之。

肉 【氣味】 甘,溫,有小毒。

【主治】 治風癩頑癬惡瘡。需釀酒服用,也可做羹。

蛇頭 【主治】 燒灰,治久瘧,將其研末入丸散中。

蝮(fù)蛇

【釋名】 又稱反鼻蛇。

【集解】[弘景說]黃黑色如土,有白斑,黃頷尖口的,毒最烈。[藏器說]眾蛇之中隻有它是胎生的,著足斷足,著手斷手,一會兒全身即開始糜爛。七、八月毒盛時,齧樹以泄其毒,樹一會兒即死;又吐涎沫在草木上,著人成瘡身腫,稱為蛇漠瘡,極不易治。

蝮蛇

肉 【氣味】 甘,溫,有毒。

【主治】 釀酒可治癩疾諸瘺、心腹痛,且可下氣結。

膽【氣味】 苦,微寒,有毒。

【主治】 治療各種漏瘡,研末塗抹患處。

皮 【主治】 燒成灰可治療疔腫、惡瘡、骨疽。

蛻【主治】 主身癢、疥癬。

骨【主治】 主赤痢。燒成灰,飲用三錢。

鱗之三 魚類

鯉魚、鰱魚、鱅魚、鱒魚、草魚、鯔魚、白魚、石首魚、鰣魚、鯽魚、魴魚、鱸魚、鱖魚、鯊魚

鯉魚

【釋名】[時珍說]鱗有十字紋理,故名鯉。死後鱗不反白。

【集解】[頌說]鯉魚處處都有。有從頭至尾的脅鱗一道,無論魚大小皆有三十六鱗,每鱗上有小黑點。諸魚中唯此魚最佳,是食物中之上等品。[弘景說]鯉魚是最佳的魚種之一,形態可愛,變化頗多,甚至可以超越江湖,所以仙人琴高常乘它遠行。但山澗水中的鯉魚不可食。

肉 【氣味】 甘,平,無毒。[宗奭說]鯉為至陰之物,有三十六鱗,陰極則陽複,故《素問》《脈訣》均述熱則生風,食鯉魚過多時能動風熱。已患風熱症的患者食後貽害無窮。[時珍說] 按丹溪朱氏所言,諸魚在水,一刻不停地遊動,故皆能動風動火,不單指鯉魚。[詵說]鯉魚脊上兩筋及黑血有毒,山澗溪水中的鯉魚腦中有毒,不可食。凡燒烤鯉魚,不可讓煙入眼,否則損傷視力。流行病後,痢疾腹瀉後,皆不可食,服天門冬、朱砂者不可食。不能與狗肉及葵菜同食。

【主治】 煮食,可治咳逆上氣、口渴、黃疸,通利小便。消除下肢水腫及胎氣不安。溫補,去冷氣、胸悶腹脹、上腹積聚不適等症。燒研末,能發汗,治咳嗽氣喘,催乳汁和消腫。用米飲調服,治嚴重腹瀉。

膽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主目熱紅痛等症,還可治青光眼,有明目的作用。久服可使人強悍健壯,益誌氣。點眼可除紅腫疼痛,視物不清。滴耳,治聾病。

腦髓 【主治】 治各種抽搐症狀。煮粥食可治突然耳聾。和膽等分,點眼,可治青光眼。

血 【主治】 小兒紅腫瘡毒,塗於患處立即見效。

腸 【主治】 小兒皮膚生瘡。同醋搗爛,棉布裹後塞入耳內。治療痔瘺時,切斷魚腸烤熟,棉布裹後貼於患處。

骨【主治】 女性白帶多、帶血、陰部瘡癤。又治魚鯁不出。

皮【主治】 治癮疹。燒研灰,用水服,治魚鯁六七日不出。

鱗 【主治】 燒研成灰後以酒服,治產婦滯血腹痛。亦治吐血,崩中漏下和痔瘡脫出。

【附方】 1.水腫。用大鯉魚一尾,加醋三升煮幹吃下。一天一次。又方:用大鯉魚一尾,赤小豆一升,加水二鬥煮汁,一次服完,下瀉即愈。2.胎動不安。用鯉魚一尾治淨,阿膠炒一兩,糯米二合,水二升,加蔥薑、橘皮、鹽各少許,煮湯喝下,五或七天見效。3.乳汁不通。用鯉魚一尾,燒後研末,每服一錢,酒調服。4.咳嗽氣喘。用鯉魚一尾,去鱗,紙裹炮熟,去刺研末,同糯米煮粥空心服。5.一切腫毒,無論已潰未潰。將鯉魚燒灰。調醋塗擦,直至病愈。6.小兒咽腫、痹痛。用鯉魚膽二十個,和灶底土調勻塗咽外,立即見效。7.睛上生暈。用體長一尺二寸鯉魚的膽,滴汁在銅器上,陰幹後,竹刀刮下。取少許點眼。8.赤眼腫痛。用鯉魚膽十個、輕粉一錢,和勻,收存瓶中,每日點眼。又方:用鯉魚膽五個、黃連末半兩,和勻,加蜂蜜少許,收瓶中,放在飯上蒸熟。每天取藥塗眼五或七次。9.女人陰痿。用鯉魚膽雄雞肝各一個,共研末,加魚卵做成如小豆大的丸子。每服一丸。

鰱魚

【集解】[時珍說]處處都有。形態像鱅魚,魚頭小而形體扁,有細小的魚鱗和肥大的肚腹。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溫中益氣,多食會令人中焦生熱。

鱅(yōng)魚

【釋名】 也稱鱃魚。

【集解】 [藏器說]眼睛旁有一種骨頭,叫作“乙”,食鱅魚時去除乙骨。[時珍說]鱅魚在江河湖泊中都有,狀似鰱魚,黑色,它的頭最大,有重四五十斤的,味道沒有鰱魚好。鰱魚的肚好吃,而鱅魚的頭味美。有的人把鰱魚與鱅魚看成一種魚,這是錯誤的,兩種魚的頭大小不同,顏色黑白也不同。

【氣味】 甘,溫,無毒。[藏器說]隻可食用,無他用。

【主治】 溫補脾胃,強身,消除贅疣。

鱒(zūn)魚

【釋名】 亦稱赤眼魚。

【集解】 [時珍說]到處都有。形小,身圓而長,有一條紅色的脈縱貫全骨止於魚目,魚鱗細小,青底赤紋。好食螺、蚌,不易捕獲。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溫補脾胃。多食容易引起風熱和疥癬。

草魚

【釋名】又稱鯇魚。

【集解】 [時珍說]體長而身圓,肉鬆厚,形似青魚,有青、白兩種顏色。白色鯇魚味道比較好,商人多銷售它。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溫暖中焦的脾胃。不能多食,否則容易引發多種瘡瘍。

膽汁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喉痹飛屍,暖水和攪服。

鯔(zī)魚

【釋名】 又稱子魚。

【集解】 [誌說]生長在江河淺水中,體圓而頭扁。有愛食泥的習性。[時珍說]鯔魚生在東海,略似鯖魚,比鯖魚更長,鱗有點點黑斑。魚子滿腹,還有黃脂,味道很鮮美,水獺喜歡吃。東南沿海的人們把它視為佳品,醃製後留到冬天吃。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有開胃、通利五髒的作用,可令人肥健。與任何藥物共用皆無妨。

白魚

【集解】[劉翰說]生長在江河湖泊中。外觀呈白色,喜昂頭,體形大者長達六七尺。[時珍說]白魚形窄肚扁。魚鱗細,頭尾俱向上,肉中有細刺。夏至後皆浮於水麵,捕魚者常趁此時機大量捕獲,所以人們稱為時裏白。用鮮魚做湯味道特別好。醃臘糟藏,味道更佳。

【氣味】 甘,平,無毒。[詵說]宜用新鮮的白魚和豉一起煮湯,雖可免於發病,但也不可多食。隔夜的魚最好不要吃,吃了會使人腹部冷痛。醃或糟藏皆可食。[瑞說]多食生痰。與棗同食,患腰痛。

【主治】 開胃下氣,去水氣,令人肥健。助脾氣,調整五髒,通十二經絡。可治肝氣不足,補肝明目,助血脈。患瘡癤的人食後,可促使其成熟,加快膿液排出。

石首魚

【釋名】又稱石頭魚、江魚、黃花魚,幹者名鯗魚。

【集解】 [誌說]此魚出水能叫,夜間可發光,頭中有像棋子的石頭,故得此名。有一種野鴨頭中亦有石頭,人們傳說那是石首魚進化來的。[時珍說]石首魚生長在東海,形似白魚,扁平而骨脆,鱗細呈金黃色。如果離開水的時間長了,金色就會消失。魚頭部有瑩潔如玉的白石兩枚,玲瓏尖峭,有的像人工雕琢的,到秋後就化生為有冠的野鴨。魚腹中的白鰾可作為膠用,用來粘接器皿雜物,牢固如漆,因此被廣泛運用。《臨海異物誌》載,小的石首魚叫口目跴水,稍大一點的叫春來。田九成《遊覽誌》載,每年四月自海洋來,綿延數裏,魚來時的聲音猶如雷鳴。漁民用竹筒探到水下,聽到它們的聲音後就下網捕撈。向魚的身上潑些淡水,它們就渾身無力了;第一次來的魚味道最好,第二三次來的魚就慢慢變小,味道也沒有以前鮮美了。魚捕上來以後,在船內裝滿堅冰,將魚冷凍。不然魚容易腐敗,不能運到遠方。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和蓴菜一起做湯,能開胃益氣。

【附方】 1.開胃益氣。用石首魚與蓴菜做湯吃。2.胃有積食。將石鯗魚炙熟吃。3.蜈蚣咬傷。用白鯗皮貼傷處。

鰣(shí)魚

【釋名】 [寧源說]這種魚隻在初夏才出現,其他時間不出現,故得名“鰣魚”。

【出產】 [時珍說]鰣魚最早出產在江東,現在江中都有,而以江東為最多。所以應天府用來作為貢品進獻給皇上。每年四月,海中的魚逆流沿江而上,捕魚的人都把它視為珍品。唯四川人稱之為瘟魚,因畏懼而不敢食。

【集解】 [時珍說]鰣魚形體扁平秀麗,似魴魚但略長,體白如銀,肉中有很多像毛一樣的細刺,它的卵非常細膩。所以何景明稱鰣魚銀鱗細骨,彭淵材恨其味美但刺多。大的有四五尺長,魚腹下有三角形的硬鱗,堅如鎧甲。它的脂肪就藏在鱗甲中,自己非常愛惜。鰣魚性喜浮遊,漁民用絲網沉在水中數寸即可捕獲。一旦它的鱗片掛在網上,它就不再動了。撈出水後很快死亡,而且極易腐敗。袁達《禽蟲述》中說,鰣魚掛網即不動,是因為它珍惜它的鱗甲。鰣魚不宜烹煮,隻有用筍、莧、芹、荻這類植物,將鰣魚不去鱗一起蒸熟食用,其味才鮮美。也可以用酒糟藏。鰣魚的鱗和其他魚的不同,用石灰水浸泡,曬幹後就會一層層疊起來,用來做女人的飾物,非常好看。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補虛勞,治療小兒慢性營養不良和頑症,不宜多食。蒸出的魚油用瓶裝後埋於土中,過一段時間取出塗於火燒傷的皮膚上,效果尤佳。

鯽魚

【釋名】又叫鮒魚。

【集解】 [保升說]所有池塘水澤地域都有。形似小鯉魚,形體黑胖,肚腹大而脊隆起。大的重三四斤。[時珍說]喜歡藏在柔軟的淤泥中,不食雜物,所以能補胃。冬天肉厚且魚子多,味道鮮美。酈道元《水經注》中說,蘄州、廣齊、青林湖中的鯽魚大的有二尺長,味道極肥美,可祛寒亦能避暑。東方朔《神異經》載,南方湖中多產鯽魚,長有幾尺,食之能避暑,祛風寒。《呂氏春秋》載,魚中味道鮮美的,有洞庭湖的鮒魚。由此可以斷定,鯽魚是魚中之上品,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肉 【氣味】 甘,溫,無毒。[鼎說]不宜與蒜同食,會致體內熱盛。與砂糖同食則易得腸蟲病,引起消化不良。與芥菜同食易引起水腫症。與豬肝、雞肉、雉肉、鹿肉、猴肉同食,易生癰疽。與麥門冬同食,對人體有害。

【主治】 與五味煮食,作用是溫中下氣,補虛羸,止下痢腸痔。和蓴菜一起做湯飲用,治療脾胃虛弱、飲食不下,調理中焦,補益五髒。和茭白煎湯,治療丹石發熱。生搗,塗惡核腫毒不散及惡瘡。同赤小豆搗爛外敷,治療丹毒。燒成灰和著醬汁塗抹,治療諸瘡久不收斂。用豬油煎魚灰服用,治療腸爛急性化膿性炎症。和小豆煮汁服,可消水腫。烤魚滴出的油塗抹婦人陰部及諸瘡處,可殺蟲止癢。剖開魚腹後塞入白礬,燒烤研末衝服,治療腸風血痢。用硫黃釀後,五倍子煆燒,研末用酒衝服,治療便血。釀茗葉煨服,治療消渴。釀胡蒜煨好後研末衝服,治療膈氣。釀鹽花燒研成粉,摻入齒縫,止牙痛。和當歸一起焙幹,研磨成粉,可用來止牙出血和烏胡須。和酒、鹽一起焙幹成粉,可治療急疽。和附子一起烤焦後加油混合,擦可治頭部膿瘡和斑禿。生的搗爛後,塗敷,治療惡核腫毒不散及惡瘡。

【發明】 [震亨說]諸魚屬火,唯鯽魚屬土,有調補胃腸的功效。但多食亦能動火。

頭 【主治】 治療小兒頭瘡和口瘡、重舌和眼睛視物不清。燒成灰研末衝服,可治療咳嗽及下痢。用酒送服,治療脫肛及女性子宮脫垂,也可用油調擦。燒灰和醬汁塗抹,治療麵部黃水瘡。

子【主治】 調中,益肝氣。

骨 【主治】 治療蟲咬引起的爛瘡,燒成灰敷於患處。

膽汁 【主治】 塗於各種惡瘡上,殺蟲止痛。點於喉中,治療骨鯁,竹刺不出。

腦 【主治】 治療耳聾。將其放在竹筒中蒸後,滴入耳中。

【附方】 1.脾胃虛冷。鯽魚半斤切碎,放入煮開的豉汁中,加胡椒、蒔蘿、幹薑、橘皮末,空腹吃下。此方叫作“鶻突羹”。2.突患水腫。用鯽魚三尾,去腸留鱗。以商陸、赤小豆等分,填滿魚腹,紮定,加水三升久煮,去魚,吃豆飲汁。兩天吃一次,不過三次小便即通,病愈。3.消渴飲水。用鯽魚一尾,去腸留鱗,以茶葉填滿,濕紙包好,煨熟吃下。吃過數尾即可痊愈。4.腸風下血。用活鯽魚一大尾,去腸留鱗,以五倍子末填滿,包泥中,燒存性,研末。每服一錢,酒送服,或加飯做成丸子,一天服三次。5.腸痔滴血。常用鯽魚做湯吃。6.反胃吐食。用大鯽魚一尾,去腸留鱗,以綠礬末填滿,包泥中,燒存性,研末。每服一錢,米湯送服。一天服兩次。7.膈氣吐食。用大鯽魚一尾,去腸留鱗,用大蒜片填滿,紙包,泥封,曬至半幹,炭火煨熟。取魚肉和平胃散末一兩,共搗做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服三十丸,米湯送服。8.小腸疝氣。每次取鯽魚一尾,加茴香煮食,久食自愈。9.妊娠感寒。大鯽魚一尾燒成灰,酒送服一匙。無汗,腹中緩痛者,醋送服。10.婦人血崩。用長五寸的鯽魚一尾,去腸,以血竭、乳香填滿,綿包好,燒存性,研末。每服三錢,熱酒調服。11.小兒丹毒。用鯽魚肉切五合、赤小豆末二合,一起搗勻,調水敷患處。12.小兒頭瘡(晝開出膿,夜即複合)。用四寸長的鯽魚一尾,去腸,去皮的大附子一個研末填入魚腹,炙焦,研細,敷瘡上,然後搗蒜封住。13.諸瘡腫毒。用一斤重的鯽魚,去腸,以柏葉填滿,紙裹,泥包,煆存性,加輕粉二錢,共研末,調麻油塗擦。14.骨疽膿出。用鯽魚一尾,去腸,以鹽填滿,紮定,加水一碗,煮至幹焦。研末,調豬油塗擦,如有微痛,不必顧慮。

魴(fáng)魚

【釋名】 又稱鯿魚。[時珍說]體形略顯方形,其身體扁平,因此得名。

【集解】 [時珍說]各處皆有出產,尤以漢河最多。頭小頸短,脊背隆起,腹部寬闊,鱗細,色青白,腹內有脂肪,味道肥美。魴魚生性喜居於水流動的地方。《詩經》曾說,要吃魚,一定要吃河裏的魴魚。還有俗語說“伊洛鯉魴,美如牛羊”。又有一種火燒鯿,頭和尾都像魴魚,隻是脊骨更為隆起,上有赤紅色的鰭一直與尾相連,就像蝙蝠的翼,黑底紅紋,顏色就像被煙熏了一樣,所以叫“火燒鯿”。大的有二三十斤。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調理胃氣,滋利五髒。和白芥子同食能助肺氣,胃中之風,消食。助脾氣,增強食欲。做湯吃對人有益,其功用與鯽魚相同。患小兒營養障礙與痢疾的人不宜食用。

鱸魚

【釋名】又稱四鰓魚。

【集解】[時珍說]江浙一帶多見,尤以浙江為最多。每年四五月出現,身長不過數寸,形似鱖魚,色白,有黑點,口大鱗細,有四個鰓。楊誠齋詩雲:“鱸出鱸鄉蘆葉前,垂虹亭下不論錢。買來玉尺如何短,鑄出銀梭直是圓。白質黑章三四點,細鱗巨口一雙鮮。春風已有真風味,想得秋風更迥然。”《南郡記》載,吳人將鱸魚進獻給隋煬帝,隋煬帝稱讚它是金粉玉肉,實乃東南美味!當年張翰因為想念家鄉鱸魚的美味,棄官回鄉,所以詩中曾有“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的句子。

【氣味】 甘,平,有小毒。[禹錫說]多食會誘發腹脹和腹瘡腫,忌與乳酪同食。李鵬飛說:魚肝不能用,否則使人麵皮剝脫。

【主治】 補五髒,益筋骨,調和腸胃,治療水氣。醃製或曬幹會更好,能補益肝腎,安胎。

鱖魚

【釋名】 又稱石桂魚、水豚。

【集解】 [時珍說]生長在江湖中。形體扁平,肚腹寬闊,口大鱗細,首和尾短,難以屈曲。體表有黑色的斑彩,顏色鮮明的是雄性,稍微黑一些的是雌性,魚背上有鰭刺。魚的皮比較厚,肉緊湊,肉中沒有細刺。食性雜,亦食小魚。夏天藏在石縫中,冬天藏在淤泥裏。鱖魚小的才好吃,長到三五斤就不好吃了。李鵬飛《延壽書》說,鱖魚背上有十二根大刺,和十二月相對應。若食用時被鯁住對人的傷害很大,隻有用橄欖核磨水吞咽才可消除,可能這就是魚懼怕橄欖的原因。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治療腹內惡血,殺腸道寄生蟲,

益氣力,健身強體,補虛勞,另可益胃固脾,治療腸風瀉血。

【發明】 [時珍說]張杲《醫說》中說,越州有一位姓邵的女子,十八歲時就已經患癆病多年,偶爾喝了鱖魚湯病就好了。這正與其能補虛勞、益脾胃的說法吻合,看來仙人劉憑、隱士張誌和都嗜食此魚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附方】 骨鯁竹木刺入咽喉。用在臘月收獲陰幹的鱖魚膽研末衝服。每次用皂莢子大小的魚膽粉煎後用酒趁熱含咽。能吐則鯁隨涎沫流出,不吐再服,以吐出為限度。酒因各人的酒量而定,沒有不出來的。鯉魚、鯇魚、鯽魚的膽都可以這樣使用。

鯊魚

【釋名】 又叫吹沙、沙溝魚。

【集解】 [時珍說]生在南方溪澗中,大的有四五寸長,其頭尾一般大小。頭像鱒魚頭,體圓似鱔魚,肉厚唇重,有細鱗。外觀顏色黃白,身上有黑斑,背部有硬刺,尾部不分開。生活在沙溝中,遊時吹沙,咂食細沙。很小時腹內即有子,味美。俗稱嗬浪魚。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暖中益氣。

鱗之四 無鱗魚

鱧魚、鰻鱺魚、鱔魚、泥鰍、鱘魚、鮧魚、河魨、比目魚、烏賊魚、蝦、海蝦、海馬、鱁鮧、魚生、魚鮓、魚脂、魚魫、魚鱗、魚子

鱧(lǐ)魚

【釋名】 又稱蠡魚、黑鱧、烏鱧、玄鱧、文魚。[時珍說]頭有七顆星,夜間朝向北鬥,是自然界的規律,故稱為鱧魚。

【集解】 [弘景說]北方處處都有。[時珍說]體長而圓,頭尾相等,鱗細色黑,有斑點花紋,極像蝮蛇,有舌、齒及肚,背腹有刺連續至尾部,尾部無分叉。形狀可憎且有腥味,屬於低劣的食品。南北方皆有人喜歡它並視為珍品。道家稱之為水中怪物,迷信的人們忌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