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5桃花源裏可耕田(1 / 3)

5桃花源裏可耕田

桃花源的夢想始終在蠱惑著人們。哪怕終究逃不出分崩離析的命運。

在德安縣連綿起伏的丘陵中,曾經存在著一個桃花源式的社會。現在,它的遺跡尚在許多史籍裏、譜牒裏,在許多學者的論著裏,在天下陳姓的記憶或傳說裏,而在車橋鎮義門村能夠看到的,不過一堵殘牆,幾座古墓,若幹遺跡。憑著造訪義門村的印象,我幾乎不能想象在這裏曾經發生的一切。

由於儒家倫理的影響,在中國曆史上,累世同居的大家族屢見不鮮,統治階級為維護自己的統治,用旌表“義門”的方式加以褒獎,把它們樹為社會的樣板。江州義門陳,就以累世義聚不分家、“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無雙”的奇跡,創造了聚族而居最極端的例子。

這裏究竟發生了什麼呢?其新修的宗祠內陳列著義門陳的曆史,且聽我從中搜羅來的幾個小故事。

——擊鼓傳餐。江州義門陳的始祖為陳旺,係南北朝時南朝皇帝陳霸先的後人。公元832年,陳旺因官置產定居義門後,以儒家的忠孝節義為本,勤儉耕讀傳家,整個家族一同勞作,財產共有,過著“室無私財,廚無別饌”的氏族公社生活。擊鼓傳餐就是其實行聚族合炊的需要,每到開飯的鍾點,便有人在打鼓山上擊鼓傳令,發出用膳的信號,全族在各處勞作的三千多人就從四麵八方趕到村中的饋食堂用餐。至於用餐時的場景,《宋史》亦有記載:每席必群坐廣堂,不能“隨其所有”,而要“布置周全”,啟蒙兒童坐一席,女童七歲以上和七歲以下分坐一席,婆母新媳坐一席,六十歲以上老人同席,青壯男子同席,“以序而自行”,“數代而行之”。並區分不同對象,“因人而佐食”,病人、老人、孕婦和乳娘可享用不同的夥食。餐桌上的繁文縟節,分明體現了義門陳力求“合德同風”的良苦用心。

——百犬同牢。不知是重義尚德的環境氛圍教化影響了牲畜,還是饋食堂中那長幼有序的廣席為牲畜所效仿,村中畜犬百餘,同飯一牢。喂狗用的石槽長二丈餘,寬二尺多,直留存到解放初期,後因修水庫,人們將石槽砸斷扔到水庫壩底下墊基。而現義門小學對麵小山坡的竹林裏,便是“百犬同牢”的遺址。牢門曾有聯稱:“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據稱,這個“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傳說,還載入了世界吉尼斯記錄。故事首先發生在宋昭宗慶曆年間,說,有條腳拐、眼瞎的老母犬,每晚守在門樓之上,伴長夜,防匪人,盡其義也,可能因疲累、傷痛吧,到了進食的時候,它仍臥在柴扉旁。老犬不至,百犬也就不食了。後來,宋朝皇帝昭宗聽說後,十分驚奇,派人做了一百個米粑送往義門試驗。來人將米粑放進食槽後,群犬相邀而至,卻嗅著粑香而不急於開吃。但見其中一條白犬叼起兩個米粑顧自走了,來人疑竇頓生,便尾隨而去。原來在一間柴房旁,躺著一條拐腿的黃犬,白犬是給黃犬送飯去了。直到那黃犬也得到了食物,眾犬才心安理得地共進美餐。皇上聞知,聖心大悅,那是自然。

——三歲孩兒不識母。義門陳的家法規定,凡四十五歲以下的婦女皆稱為“蠶婦”,必須到都蠶院勞動,都蠶院其實是專門養蠶織布的家庭紡織廠。在都蠶院附近,建有千秋院,是蠶婦們健身休閑的場所;同時,為方便哺乳,還建了育嬰堂。令人驚奇的是,在這裏,不論是否親生,隻要嬰孩饑餓啼哭,蠶婦們都會解懷捧乳,主動喂養,晚上也是輪流看管。因此,有詩讚道:“堂前架上衣無主,三歲孩兒不識母,丈夫不聽妻偏言,耕男不道田中苦。”

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大致也可以窺見義門陳十分獨特的生活形態。在這裏,全族為一家,財產共有,聚族合炊,其樂融融,烏托邦的社會理想竟成了發生在封建社會的神奇現實。義門陳的最高統治者是家長,在其領導下,家族內部奉行禮義為先,孝道治家,人們根據明確的分工,各司其事,如北宋兵部尚書胡旦的《義門記》所述那樣,“立主事以專家政,置庫司以掌家財,立莊首以督賦租,勘司以序男女,書屋以教童蒙,書院以待學者,道院以業焚修,巫室以備祈禱,醫士以供藥石,德安廨宇以奉公門”,管理井然有序,各種公益設施也是一應俱全。

江州義門合家與國一體,幾乎就是一個縮小的國家。這裏具有同國家機製相對應的各種功能,不僅有基本大法《義門家法三十三條》,還有保障家法得以實施的族規、家訓、各項管理製度等,那些神情莊嚴的文字,字裏行間處處體現著忠恕孝悌的思想。不妨看看它的家訓十六條: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穆;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氣;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務本業以定民誌;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誡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免催科;聯地方以彌賊盜;解仇忿以重身命;明禮讓以厚風俗。

族人若有違家法,對不起,那就隻好在刑杖廳裏見了。刑杖廳,正是義門陳氏的執法場所。此處曾有楹聯稱:“家嚴三尺法,官省五條刑。”鐵麵無情的,十分了得。

因為財產的家族所有製,為避免私房膨脹導致家族矛盾,從而危及聚族合炊的生活理想,義門陳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製,男丁納妾的現象在這裏被嚴禁。家法規定,義門陳男子“皆隻一室,不得置畜仆隸及娶妾養婢”,一旦娶妾養婢將視為義門陳家族不肖子孫。但是,義門陳所實行的一夫一妻製,是其穩定聚居的重要條件,因此必然有著強烈的包辦色彩。義門陳的家法連婚姻所用禮物也規定了統一的項目和數量,男婚女嫁的父母之命,在這裏變成了族長之命,婚姻由家族操辦,這是家族當權者的義務,也象征著他們的權力。

義門陳的生活模式適合當時農業自然經濟的社會條件,整個家族很快興旺起來,發展到宋仁宗朝,義門擁有莊田、園林三百多處,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早在唐代,唐僖宗感其義聚一堂,禦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此後,江州義門累受旌表,聞名遐邇。

也許正是因為四方賓朋慕名而來,義門陳於北宋年間建起了廨宇,專門接待官員,或來訪的文人學者,或名家大戶,這就是胡旦在《義門記》中所說的“德安廨宇以奉公門”。廨宇內設有接官廳,外有迎賓亭、迎賓路。亭中有聯不無自豪地聲稱:“接官廳內盡是進士博士大學士,迎賓路上又來侍郎禮郎尚書郎 。”這個胡旦,因訪名家,得詣陳氏,覽世譜,閱家法,詢事實,俱知其狀,然後寫下了傳世文章《義門記》。陳氏後人將文刻在石碑上,故叫“義門碑”。然而,此碑曆盡滄桑,飽受戰亂匪患,屢立屢毀,以至於記文傳至今日,某些內容恐有失真。

義門陳的家法不僅成就了義門陳長期穩定的聚居,也成就了江西教育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義門陳氏是我國古代最重視教育的家族,它單列“學田二十頃”作為發展教育經費,創辦了“東佳書院”、“東佳書屋”兩級學校,以供給製形式令適齡子弟入學普受教育。東佳書院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私辦大學,始建於唐龍紀元年(公元889年),起初“堂屋數十間”,發展到宋代,成為江南著名書院,所藏書、帖“號天下第一”。隨著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開始招收外姓子弟來此學習深造,並資助他們在此完成學業。一時間,生徒廣聚,聲名遠播。如釋文瑩的《湘山野錄》《五代史》中均寫道:“延四方學者,伏臘皆資焉!江南名士皆肄業於其家。”宋太宗皇帝為了表示對東佳書院的欣賞,特地賜禦書三十三卷,並親筆書寫“真良家”三個大字,以旌表其門。

唐宋時期,東佳書院培養了大批人才,如陳氏“八英九才子”、“同榜三進士”廣為美談。據各地義門陳氏宗譜載:僅“宋慶曆四年計,應舉者四百有三,登科四十有五。部署之在朝者琛、遜而下十八人,當要路而居刺史、司馬、參軍、縣令者跬、儔而下二十九人”,可謂桃李滿天下。

書院建在東佳山下的東佳莊,石刻的莊聯稱:“東佳左峙形勝一方甲第,源泉右繞澤流百代人家。”東佳山懸崖峭壁,石壁中有大、小溶洞,常年泉水叮咚,音色悅耳,若琴若箏,故名人學士來此講學、覽景者甚眾,留下許多詩詞、楹聯。

然而,古時的東佳書院早已不見蹤影,隻有一堵義門陳大院的殘牆靜靜佇立,不能不讓人悵然喟歎。

盡管,自唐代以來,一直到宋仁宗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義門陳一直受到統治階級的褒獎,又是免征徭役、欽貸糧穀,又是賜禦書、題贈禦匾,先後受到十二位皇帝的禦賜旌表,然而,危機也隨著頻頻到來的褒獎步步逼近。

義門陳的合族同居,雖然成為曆代統治階級傳播忠孝倫理的典型,但是,到了宋仁宗朝,當義門陳氏成為當時人口最多的一個家族時,難免就會樹大招風了。也是怕這個上下敦睦、人無間言的家族勢力過於膨脹,也是為了把義門陳作為封建家庭的樣板播撒四方教化全國,朝廷想出了一箭雙雕的好主意。這個以財產的家族共有為基礎,全體成員過平均主義的集體生活,曆代聚居不分家,以吃大鍋飯而著稱的義門家族,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解體。

當文彥博、包拯、範師道等重臣建議皇帝對義門陳實行分家時,正中了宋仁宗的下懷。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宋仁宗頒旨分析義門陳,將他們遷往各地,以其義德教化天下。聖旨中說:“切慮爾民生齒日眾,難為統屬之方,年穀不登得無饑餒懷之患,但世道頹靡已匪唐虞之日,人心不古豈皆堯舜之民,恐後失於檢束變起,不虞上德於朝廷,下遺羞於闕租,朕為爾等恤之懷之,特詔爾民分居碩業析檢營生,保持已往之仁以杜將來之患。”皇上的憂思遠慮,躍然紙上。可能是為了寬慰義門陳氏吧,他又溫情脈脈地說道,“鳥獸有異巢之日,蜂蠶有獨處之時”,物類猶然,何況人生乎?不知寫到這裏,皇帝是否曾為之動容。

聖旨一到義門陳,合族上下嚎啕大哭。人們內心痛苦,但聖命難違。同年七月,宋仁宗派了江南西路轉運使率眾官,親自到場監護義門陳氏分家,他們帶來了全國通用的地經、各地行政手本和部分車馬行杖。根據宋仁宗的禦賜編號,義門陳家族財產列為二百九十一份,人口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廣東、福建、山東、上海、天津等十六個省的上百個縣市。傳說,為了做到公道分析,家長們決定碎鍋析莊,即把同炊使用的大鍋吊在祠堂的梁上,讓它自由落地,摔成多少片就分多少莊,結果鐵鍋落地碎成二百九十一塊,於是義門陳就有了二百九十一個去處,並按碎片跌落的遠近,抓鬮確定遷徙地。

到得義門陳散夥的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陳氏建莊合炊已曆時三百三十二年,十八代同堂,人口發展到三千九百多人。一道聖旨讓這個累世義居的大家族分赴全國各地,開煙發戶去了。這個家族因此創造了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家族大遷徙,並成為我國曆史上唯一由皇帝頒旨並派官員監督分家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