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5桃花源裏可耕田(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何心隱提出的“泛親論”儒學觀點,認為人不僅僅表現為君臣之尊,而是尊一切可尊,人應該是相互尊重平等的關係。為了把自己美妙的空想化為現實,在創建聚和堂時,他不惜將家裏所有的財產拿出來進行公有化分割,想來在當時物產豐盛、生活富庶的永豐,他家是十分富有的。聚和堂裏推行財產共有,教育是義務免費的。在社會組織方麵,何心隱要求破除一般的身份與家庭的差異,建立起一種超越身份與家庭的平等師友關係,如此一來,士、農、工、商就沒有了身份的差異,而隻有職業分工的差別。另外,在經濟方麵,何心隱通過近乎現代精神的管理方法,實現了千百年來的個體小農經濟的合作化經營。他設管糧十二人、催糧二十四人、征糧七十二人。這些職事人員不脫離生產,也無任何特權和額外利益,稅金由聚和堂按全族田畝數計算統一交納。聚和堂正是通過這種嚴密組織、精細分工,完成它的農業經濟合作化。這種製度,有利於澄清吏治和減輕農民負擔,在當時,這確實是個有積極意義的創舉。

然而,創建於1547年的聚和堂,僅在1559年就解體了,存在的時間前後不過十二年。史料記載,聚和堂的解體主要緣於當年的永豐縣縣令強迫人民繳納額外的賦役,由於聚和堂實行的是財產共有,賦稅統一上繳,這位縣太爺的做法理所當然地遭到了聚和堂的集體抵抗。於是,永豐縣縣令勃然大怒,來了個擒賊先擒王,以聚眾抗稅之罪將何心隱抓進了牢房。聚和堂群龍無首,自然解體。

後來,何心隱雖然被友人營救獲釋,但是,他的餘生仍在逃亡中度過。為逃避追殺,本名梁汝元的何心隱不得不改名四處流浪。直到六十三歲時,還是不能幸免於難,終因為人識破,竟被活活打死在大堂上。以聚眾抗稅之罪抓何心隱隻是一個借口,其實,當時明朝統治者的真實目的就是要取締聚和堂與打擊何心隱。因為,雖然聚和堂統一辦學,對促進子民學業等方麵起了積極作用,但其統一征糧、統一納稅之舉,為他們所不容。最為主要的是,何心隱的儒學理論對社會思想衝擊很大,他對“五倫”(君臣、夫婦、父子、兄弟、朋友)關係重新定位,提倡以平等為主旨的人際關係,無異於顛覆當時社會的倫理關係,無異於拆除大明帝國這個等級社會的社會基礎,這在統治者眼裏無疑就是大逆不道了,這就注定了聚和堂灰飛煙滅的必然命運。以至如今在梁坊村,除了一些村民的家裏尚保存著何心隱詩集與一些珍貴的《梁夫山文集》的手抄本外,其他有關聚和堂的遺跡卻是難以尋覓了,就連村人關於何心隱的片言隻語的介紹,大概也是從造訪梁坊的學者那兒販來的。

我去梁坊村的那天,正是烈日炎炎的農曆六月初六,巧遇一戶人家正在曬譜。據說,這一天是永豐一帶鄉村的曬譜日。一部《永豐瑤田梁氏族譜》共十二本,整齊地排列在陽光下,其間供著一隻盛有肉塊的小碗,肉上插著一雙筷子。村人告訴我,按照老傳統,曬譜時還要殺鴨子,並將鴨血滴在每本族譜旁邊。從放在廳堂裏的譜箱上,我得知,這戶人家屬於明德房,瑤田梁氏如今有二十多支房派散居於各地。無疑,各個房派都保存著這套族譜。何心隱隱匿在族譜深處:“二十世柱乾公諱汝元號夫山少補弟子員以孔孟之學自任偏遊南北聚徒講學……”而每年的今日,他便可出來曬太陽了。

沒想到,曬族譜也是得用心侍候的活兒。這戶人家的女主人一直忙碌在大門前的太陽地裏,不停地翻曬著。也許,宗族的驕傲和痛苦隻有經過陽光的處理,才能鮮活地保存下去。

兩相比較,碎鍋析莊的義門陳要幸運得多。那個唯恐義門陳家族勢力過大危及自己的統治,不惜頒旨令其分析的皇帝,其實格外鍾情於義門陳。仁宗皇帝在位時間長達四十二年,直到駕崩前,他先後八次下詔,作詩、聯五幅恩賜義門,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在物質上,都對其給予特別的嗬護,使之成了朝廷的寵兒。由此可見,他的確是把義門陳作為社會的楷模,推廣天下。

義門分莊後,仁宗皇帝重病在床,仍念念不忘義門分析之事。臨終前,居然詩興大發,吟得一首七律詩:

江州久著義門莊,莊上分莊世派長。

蒂固根深誰與並,珠輝玉廊孰同行!

漫誇詩禮追鄒魯,須信簪纓賽謝王。

子孫各知遵義範,永繼舜德有重光。

這首詩,既高度評價了義門陳的忠孝仁義,又對分居各地的陳氏後人寄予了厚望,期望他們光大家風。

禮義為先,孝道治家,宗族敦睦,當然也是曆代統治者所期望看到的。如果說,宋仁宗尚且對義門陳情有獨鍾的話,那麼,盡管朱元璋曾經遷怒於陳氏,但是到了他的八世孫、明世宗嘉靖皇帝那兒,也不得不對義門陳有所表示。嘉靖皇帝對先祖的“不義之舉”作了反思後,下詔派官員到義門實地察看,了解義門遺址狀況,意欲撥資修複,並責成九江府和德安縣采取保護措施,還在義門祠堂前立碑,對義門陳表示歉意。

顯然,江州義門雖作煙雲流散,門庭分崩離析,但“義”字卻播撒四方,隨著萬家煙火嫋嫋飄升,像一麵麵旗幟。這不能不令統治者投以關切的目光。而江州義門,成了散居在各地的義門陳後裔心目中的老家。清康熙年間的某個清明節,在義門故居的廢墟上,曾聚集了來自各地的後人三千多人,祭拜過祖先後,人們用祖墳山旺公山上的樹木做材料,建造了一座重興祠,以表達重建振興義門的心願。果然,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江州義門陳在各地支派的後裔中,出了一大批聲名顯赫的人物,比如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陳獨秀、陳雲、陳毅、陳賡、陳誠、陳立夫、陳果夫、陳布雷等等,即是。

在進賢縣艾溪陳家村,村前那五間三層坊式門樓上的匾額,赫然題刻著“義門世家”四個大字,門樓兩側石柱上有聯稱:“義路示周行願當前守徹循途謹凜步趨無履錯,門牆尊孔訓若我輩乘機鬥捷尋常出入即餘閑。”寥寥數字,卻也是鄭重其事,道明了此地陳氏的來路。村中民居也有通過匾額以“江州遺澤”為標榜的。艾溪陳氏遠祖即為江州義門陳村人,五百五十多年前,始祖公肖水由南昌下艾溪遷居此地。

村中有三座祠堂,分別被命名為“敦睦傳家”、“陳氏宗祠”和“肖水源流”。“敦睦傳家”祠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坐落在村子的中央,外觀更像一座殿宇,祠堂內木構件采用立貼式,享堂的神台上供奉著列祖列宗的靈位。“陳氏宗祠”和“肖水源流”祠坐落在一處卻又自成一體,各有三座天井、兩個大堂和前廳。這兩座祠堂功能上有所區別,“陳氏宗祠”是專供族人拜祖祭靈的專用祠,在這裏,族人的位次按輩分排定,長輩位前,晚輩居後,男左女右,等級森嚴。“肖水源流”祠則是專供族人議事以及按照族規訓誡、褒獎族人的宗祠。祠堂功能的區別,對外人而言,無疑顯示出了宗族的體麵,對於族人,則更加強化了它的威權。

如果說,“敦睦傳家”的匾額依然強烈地傳達著義門陳的家風的話,那麼,體現著宗族秩序的“陳氏宗祠”和代表著宗族權威的“肖水源流”祠則可以視做族權的象征了。

也許正是秉承了義門陳重視教育的傳統,艾溪陳家村在明清時期先後有十人進士及第,至今村人仍以“祖孫三代皆進士,叔侄二人同中舉,父子一同上朝班”為榮。村中尚存的東、西兩處莊園,就是清代的兩個進士分別建造的。村東中憲第莊園的主體建築在抗戰時期被燒毀一半,至今還存有主人起居的雲亭別墅和中憲第院門牌樓;西莊園講究整體布局,追求詩情畫意,據說主人花了三年時間才建成,雕刻精美的門窗上遍飾人文典故和亭台樓閣圖案,有一處則雕刻了七十二隻憨態可掬的猴子。在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一塊壽匾上,透露了西莊園主人陳誌喆的個人信息,其時任江油縣知縣並賞戴花翎知府銜,為前翰林庶吉士。盡管,一座毫無顧忌地聳立在“萼輝吟榭”處的“戀春閣”,像個飛短流長的長舌婦在數說這位知縣大人金屋藏嬌的緋聞,給後人留下了充滿情色的想象,然而,漫步這兩處莊園,卻如同置身於書鄉,那些從結構上看顯然是住宅的建築,有許多都被標榜得仿佛學館書齋一般,比如什麼“詒經室”、“還讀樓”、“退思室”、“遺安居”,什麼“磨硯山房”、“半耕讀家”、“結歲寒廬”等等。一座座風雅得很,好像主人生活起居在書籍中、硯台邊。

艾溪陳家村的建築裝飾有石雕、木雕、墨繪。石雕用以裝飾門樓、門罩和柱礎,西莊園有些青石的門樓、門罩,而東莊園皆為紅石。最為精致的裝飾正是紅石雕刻。其中,圖案豐富繁雜的雲亭別墅門樓可為代表作。瓊樓玉閣、祥禽瑞獸、奇花異草與人物形象、戲文場景的圖案紋飾,通過淺雕、深雕、透雕、圓雕等不同的手法,參差錯落地布局在門樓的各個部位,給人的感覺是既渾然一體,又具有豐富變化。兩側斜撐各雕有一隻鹿首,似可呼之而出。因為這對鹿,我回頭再看此地的雕飾圖案,竟發現鹿原來是艾溪陳家人最鍾情的吉祥物。雲亭別墅的外牆有六層紅石砌起的腰牆,腰牆上也點綴著精巧的雕飾,其中的形象以姿態各異的鹿為多;其他各處無論石雕、木雕或是墨繪中,也都對鹿厚愛幾分。到處有呦呦鹿鳴,戶戶是人心逐鹿。難怪,村前的坊式門樓上也赫然戴著一頂官帽!

看來,義門陳重視教育的傳統能夠綿延百世,是因為人人心裏都藏著那渴望春風得意的“鹿”。

在“學而優則仕”的曆史情境裏,這樣的家風自然為世人所崇尚,這樣的家族自然能得到鄉鄰的尊重。豐城隍城李家在正月裏有一種獨特的民俗活動,稱梅燭龍。每逢正月十三日,全村戶主要齋戒沐浴,每戶出一塊橋板燈,傍晚時分聚集在李氏宗祠前,以分支房派為單位,以排行大小為順序,將橋板燈連接成一條燈火長龍,而後在村裏村外來回遊走。梅燭龍無疑表達著風調雨順、人丁興旺的祈願,將這些祈願緊緊聯係在一起的,正是強烈的宗族意識。但是,沒想到,這一宗族活動竟始終有此地的義門十八陳參與。活動開始時,進大廟上香敬神之後,李氏梅燭龍迎來了義門十八陳的四十八條龍燈,群龍相會在共同的心願中;當梅燭龍沿古道出村逶迤而去、一路經過廟壇殿宇時,又可遇義門十八陳主事者恭候途中,齊聲讚頌恭喜發財。我想,這不是一般的睦鄰友好關係所能解釋的,因為,隍城李氏分明口口聲聲稱之為“義門陳”,言辭之間,充滿敬意。他們大概以與義門十八陳結鄰為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