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4章 醉來寫景天地闊(1 / 3)

在閤皂山高歌複長笑的道士之所以如此忘情,也許,一些是陶醉於景,一些是迷醉於藥,還有一些大概是沉醉於酒吧?

道教勝地閤皂山其實也是一座詩山,就像南宋宰相周必大所言,當時“江湖宮觀,未有盛於此者”,“士大夫川浮陸走,無不迂途而至”以一睹為快,於是,楊申、周必大、朱熹、文天祥、何中、吳澄、解縉、羅洪先、桑調元、施潤章等眾多文人墨客先後“躬臨其盛”,與眾多道人一起,在此留下大量詩文。明代曾知臨江府、人稱“文章太守”的王恪有詩《題閤皂山》雲——

葛嶺煙霞幾萬重,仙壇湧出翠芙蓉。瓊林月上時聞鶴,丹井雲生或見龍。天上佩環蒼玉冷,山中冠劍紫苔封。憑誰喚起西風夢,鳴水台前五粒鬆。

纂修《永樂大典》的吉水人解縉則有《赤城觀》一詩,如此揮灑性情——

曾到鬆湖訪赤城,山人道士遠相迎。一尊玄酒十年醉,此日經過愧獨醒。

我更喜歡的,倒是南宋道士張通玄詩作《閤皂山》裏的句子。他的這首詩,如數家珍,把閤皂山的景點、山峰和宮殿房舍一一作了描寫,末尾一節,卻是慷慨豪放,字裏行間,如見髯須飄飄——

嗟餘亦是玄洲客,此日相逢接顏色。醉來寫景作高歌,長笑一聲天地闊。

我喜歡如上詩句,是因為它十分真切地描寫了一位道人與道教勝地閤皂山的交杯和交心,那醉、那笑,惟妙惟肖地傳達出當人的心靈世界一旦與客觀環境奇妙遇合時,天地因此陡然遼闊的動人情狀。我想,這位道士一定道破了人們紛至遝來的內在秘密。

閤皂山,以其“山形如閤,山色如皂”而得名。其山形為群峰環抱,中為腹地。著名的山峰有東峰、西峰、丁仙峰、太極峰、玉女峰、淩雲峰、箸棋峰、五老峰、虎峰、蓮花峰、鳳遊峰、雞坑峰、西獻峰等十三座,峰巒疊翠,環抱腹地,猶如雲中樓閣,故謂“山形如閤”。從古道進入閤皂山腹地“神仙之府”,原有山門,據宋《太平寰宇記》所載,山門中柱楹聯是:“閣形佳境環山,望東騰太極,南聳淩雲,北據駱駝,西迎五老;皂色珍叢入藥,趁春采辛夷,夏鋤玉竹,秋攀橘梗,冬掘茯苓。”此嵌字聯,為山名作了形象的注釋。

詩人稱閤皂山為“清江碧嶂”再合適不過了,閤皂山立於贛江東岸“蟠衍二百餘裏”,峰回巒複,蜿蜒如屏。那大概就是北宋陶弼所說的水墨屏吧。他的《崇真宮》一詩寫道:“萬仞天然閤皂形,陰陽不似眾山青。一區海上神仙宅,數曲人間水墨屏。”此詩以寥寥數言,概括了閤皂山風光的特色所在。而閤皂山的山林,因土良水清、雨水豐沛、氣候宜人,“奇花異草,嘉吉之祥,不類凡品”,盛產近二百種中藥材,還有許多動物藥材和可以入藥的礦物藥材,是一座天然的藥材寶庫。

難怪道士張通玄在此醉來寫景,高歌複長笑!要知道,道教以崇尚自然、返樸歸真為主旨,祈望入仙化神,追求名山神藥,認為高山是神仙的居所,因為山林更接近仙界,能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在信奉道教的人們眼裏,山林又是最好的成仙之處。所以,道家修行之地或道觀都深處於山林之中,尤其白雲繚繞的山巔,更是修行入道進入神仙世界的理想之所。向往名山,或選擇與天界接近的山巔,成為道觀選址的重要條件。

我去拜謁閤皂山。在我的打量下,閤皂山卻是平易。雖有蒼鬆古柏、修竹高樹、鳴瀑流泉及諸多仙跡,然不似想象中的那般高聳如雲、雲蒸霞蔚。也許,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不過,細讀關於閤皂山的詩詞,那時的閤皂山真個是雲纏霧繞,真個是氣象萬千。解縉說“閤皂山前紫霧浮”,又說“閤皂雲兼野水流”。有個叫劉鬆的新餘人,好歹也算嚴嵩的老鄉,可是,當時的一位刑部郎中要彈劾宰相嚴嵩,其疏稿居然是出自劉鬆之手。於是,嚴嵩銜恨劉鬆,時年三十歲的劉鬆便回到臨江,絕意仕進而寄情於文章山水。在他的眼裏,閤皂山更是高拔接天:“翠巘(簡體字須造字:“山”字旁加“獻”)千峰合,丹崖一經通。樓台上雲氣,草木動天色。”還有“秀水靈岩護紫煙”等等,自然是“閤皂高居好煉真”。還有一位也得罪過嚴嵩、準備致仕返鄉的刑部尚書顧應祥,則是“踏破雲山幾萬重,笑呼葛子共談空”,他索性“醉餘太極峰頭坐,遙指蓬萊海日紅”。顯然,醉眼迷蒙的他當真把閤皂山當作天界了。

我不由地問自己:閤皂山在古人、今人心中海拔不同,是山變矮了,還是人長高了?

不知生活在東漢的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又稱張陵)是否為登臨閤皂山的第一人,他卻是有記載的在樟樹采藥行醫的第一人。張道陵首創“五鬥米道”,是為道教之始。在創立五鬥米道之前,他曾南下江南,在江西龍虎山、閤皂山一帶煉丹、用符咒治病逐魔,立壇於閤皂山西峰之西坑掛壁峰,俗稱“天師壇”。

閤皂山真正著名,則與靈寶派始祖葛玄的活動密切相關。靈寶派與茅山上清派、龍虎山天師派鼎足而立。靈寶派以傳授《靈寶經》得名,首先在閤皂山傳播,故又名閤皂派。靈寶道人率先構建起神仙體係,製定齋醮儀式,同時重視以符籙作傳達神仙旨意的手段。作為該派始祖的葛玄,從小酷愛老莊之學,安閑淡泊,內足無求,徜徉山林,周旋於括蒼、南嶽、羅浮、金精、玉笥、武功、天台等名山勝景之間,欲擇一修道練丹寶地,二十三年間,曆經二十二處。東漢建安七年(202年),葛玄自新淦玉笥山來到閤皂山,見其“形閤色皂,土良水清”,靈芝百草,信手可得,喜為“真神仙之宅”,乃於駱駝峰之側建臥雲庵,築壇立社,修道練丹,采藥行醫,刪集靈寶經誥,撰成多種道教早期文獻。葛玄在閤皂山,前後達四十二年之久。在這期間,他以閤皂山為中心,先後往返去過豫章西山、萍鄉武功山、修水幕阜山、鉛山葛仙山等等名山修道,最終在閤皂山得道。傳說,葛玄於赤烏七年(224年)八月十五日午時在臥雲庵白日飛升,羽化成仙。仙逝之後,被後世道徒尊稱為“太極仙翁”、“葛仙翁”。此後,大批道學家、丹術家接踵而至。

唐鳳儀年間,經道士孫道衝請於朝,朝廷詔賜閤皂山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後來唐玄宗賜主觀為閤皂觀。宋代因皇帝篤信道教,閤皂山進入鼎盛時期,與茅山、龍虎山並稱天下三大道教名山。宋真宗禦賜閤皂觀為景德觀,賜閤皂觀禦書等,並賜良田兩千畝。景德觀後經兩次火災,再次重建。徽宗、理宗分別賜名崇真宮、大萬壽崇真宮,升觀為宮,追封葛玄為“衝應真人”、“衝應孚佑真君”,賜“元始萬神”銅印,法許龍虎山、閤皂山、茅山為道教傳籙聖地。一時間,朝野上下無不以得到閤皂山靈寶符籙為榮。此時,“江西大宮觀福地,惟玉笥、閤皂二山。而閤山以樓居壓山穀,高下如雲霄”,“凡殿宇皆翼以修廊”,“學道之士五百人,為屋一千五百間”。所以,周必大大發了一通感慨。

1988年4月底,考古專家在閤皂山搶救清理了一座道教畫像石墓,墓磚銘文為“宋甲戌紹聖元年”。甲戌紹聖,宋哲宗開始親政,是公元1094年。此墓為單室磚石結構,坐西朝東。墓室外圍是用特製的銘文磚橫砌而成,內壁用四根紅砂角柱來連接十四塊卯榫結構的紅砂石板、石刻畫像組成的四壁。墓室曾經被盜,隨葬品很少,但四壁南、西、北三麵的石刻畫像尚好,還有一塊墓誌銘斷碑。石刻人物畫像整個長七米,高一米,西壁端坐墓主人,坐席旁站立三人,南北兩壁各立七人。北壁諸人頭上一條虎頭龍身的飛翔物,即道徒所說的白虎,其頭向西;南壁人頭上部也有一條飛龍,即道徒所說的青龍,頭亦向西。這些人物的芙蓉冠、巾帽、發髻、朝笏、道袍,以及青龍、白虎等物,顯示出濃厚的道教氣氛。特別是南北兩廂的十四個人,神態各異,身份有別,袍服飄逸舒展,容顏氣度莊重肅穆,體現出他們與端坐者的禮儀關係。

殘存的大半截碑文,是墓主人的兩個兒子請人寫的《行狀》,由此可知墓主人“諱知在,字子中,淦邑登賢之長樂裏人,世為大族”。然而從小失去父母,“每惋歎少孤”,“景祐二年入山”。他為人“風韻灑落,器量宏遠,酷愛老莊書,而能損己益眾,謙光孝道”。他上山以後最大的功德是重建道觀,建成一係列屋宇,呈現“瑤壇綠闕,離宮別館,中外畢葺”氣象。因此,他先獲賜“紫衣”,為副道正;後來“拜公充傳教威儀”,朝廷又“特賜靈寶大師敕牒”。由於他位居傳教威儀之尊,有靈寶大師之譽,故而壁畫中他一人端坐中央,眾道長侍立兩旁,青龍、白虎朝他飛舞。專家斷定,這位知在道人,正是閤皂山靈寶派道教鼎盛時期的代表者。

明清時期,閤皂山曾一度衰落。清末著名道長歐陽明性主持崇真宮,其間,觀宇得以修複,閤皂山香火再盛。新餘人歐陽明性,能醫精藥,工詩善文,諳音律,喜操七弦古琴,且武藝高超,技藝過人,人稱歐陽道人。他幼年喪父,母子相依為命,少年時他打柴補貼家用,故而與柴草結下不解之緣,認識許多草藥。十八歲時出家為道士,曾師鳳陽婆學醫練武。中年雲遊四方,注意學習各地民間醫藥知識。四十歲喪母,輾轉至樟樹火神廟,開始自采自製藥物為人治病。入閤皂山崇真宮為主持四十年,致力於研究醫藥,涉獵醫藥書籍上千種,造詣漸高,以其醫藥詩文之影響行醫布道、采藥製丹,尤精於正骨傷科。他接鬥骨折、斷裂,無須用夾板,隻要敷上藥包紮好,就能複位接牢。自製的接骨丹,是他多年研究而成的特效成藥,哪怕骨頭碎了,用藥後也能痊愈且不落殘疾。五十歲時,晉京參加全國道教方丈考試,應考者七百餘人,歐陽明性獲“天字第一號”(第一名)成績,江西省城南昌道徒設香案迎接榜文。歐陽道人為窮人治病分文不取,還教會病家自己采藥、製藥。給富紳看病,則必須化緣,將所得用於修繕閤皂山的宮觀和景點。他收授道徒百餘名,都教給煉丹、製藥、治病的功夫。因為歐陽道人,閤皂山聲譽再起,影響遍及江南諸省。

有專家說,縱觀靈寶派發祥地閤皂山香火延續一千八百餘年,且名馳中華道壇,其原因除了靈寶道派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適應大批不滿現實、失意的小知識分子心理,也適應曆朝統治者心理、被統治者敕封利用而加以渲染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自張道陵、葛玄開始,即以行醫治病為特色,道醫合一。曆代道眾均在修道養性的同時精究藥理醫術,製藥施診,廣積德澤,因而贏得廣大鄉民的衷心信賴。

閤皂山因張道陵、葛玄以及曆代眾多的道學家、丹術家而名聲響亮,閤皂山卻也是成就了許多道人的風水寶地。所以,葛玄竟可以在閣皂山前後呆上四十二年,並在此得道成仙。在這裏,葛玄陪同仙人們上山采藥歸來,途經一座無名小橋,跛腳大仙在橋上差一點滑到,引得眾仙哈哈大笑,葛玄連忙向眾仙謝罪:“橋石光滑,行人不便,貧道之過也。”於是,口含溪水,運用氣功,將水噴灑在橋麵上,立刻現出許多猶如梅花點的斧鑿痕跡,橋石不再光滑難行了。此橋便稱梅花橋。誌書居然也堂而皇之地寫道,橋麵梅花因受仙氣之靈,常會散發幽幽清香;在這裏,葛玄曾迎接南鬥、北鬥二位星君。相傳他倆是主管世人生死的神,整天形影不離,都酷愛下棋,棋藝不相上下。他倆在終南的對弈,一局下了三百年而未有勝負,於是商定來閤皂山再決雌雄。葛玄在另一座橋上恭迎二位星君,他倆便在橋邊亭子裏下棋。那座橋從此叫作揖仙橋,亭為對弈亭。至於結局,則寫在亭中楹聯裏:“兩雙注死注生手,一局未完未了棋。”在這裏,葛玄白日飛升,玉帝遣玉女到此迎接,玉女稍事休息、重整雲鬢的地方,得名玉女峰。箸棋峰為仙侶坐隱之處,照門鬆乃一千六百年前東晉真人丁令威初到閤皂山,折鬆枝代替蠟燭插在靈仙館前,仙人插鬆亦可成活,十七根鬆枝長成了參天大樹,因巨鬆麵對宮門,故又稱對門鬆。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