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0章 莫畫清江畫醉鄉(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熊化有詩題寫樟樹玉華山的石城庵,他曾於庵內讀書。他寫道:“夜半疏鍾斷,鳴泉度石關。雲霞深象外,煙火隔人間。夢入鬆鳳遠,神隨蘿月閑。靜林驚落葉,知是鶴飛還。”然而,回國後,他目睹明末朝政日益腐敗的殘局,憂心忡忡。他向萬曆皇帝慷慨陳詞,奏本彈劾宰相方從哲誤國,結果被貶任淮陰兵備副使。他不畏權勢,拒不出任,“即日拂衣歸裏,足不入城者二十餘年”。後朝廷幾次打算起用他,他都托病推辭。二十來年,他一直樂於參與築堤、修誌等公益事業。

清兵定江西後,有人勸熊化出山做官,他怒目圓睜斥道:“吾前朝舊禦史,老且疾矣,安事折腰求活!”他堅貞不屈,寫下絕死書,服毒未死,投塘又被家人救起。這時,他長跪不起,央告家人道:“我誌已定,徒苦我耳。”最終閉門自縊身亡。南明皇帝懷念其忠,追諡“文毅”。

鎮守真定而誓死不降的李邈,是唐宗室宰相李適之之後,其母為曾鞏之妹。李邈少年時即顯才略,中進士,以父蔭為太廟齋郎,幾任地方官後,薦改京官。徽宗命出使遼國,回來後反對童貫的決策,認為不宜聯金攻遼。後任江、淮、兩浙製置司勾當公事,知嚴州。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進攻汴京,詔李邈入京。欽宗問如何禦敵,他答:勝負兵家之常勢,不必過於憂慮,但是自古“未有和戰不定而能成功者”。建議重用宿將種師道,付以機動作戰之權,使“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欽宗同意。而宰相耿南仲主持對金議和,卻不采用李邈的建議,而命李邈為河北西路製置使,知真定府。真定城內兵不滿二千,錢不足二百萬,李邈自度難以拒敵,便號召百姓捐獻錢財、共同死守。民眾因李邈的決心而提高守城信心,獻出錢糧,幾天後得錢十三萬貫、粟十一萬石,又募到勇敢民兵數千人。但是,倉促聚攏的民兵皆無鬥誌。金兵至城外,李邈急報朝廷求援,無回音。城被圍後,且戰且守,相持四十天。城破,李邈巷戰失敗,即跳井,被左右抱持,不得下,遂落入金兵之手。金將命他跪拜,他不從;金兵以火燎其須眉及兩髀,他亦不顧。金兵將他拘囚在燕山府三年。金人在審問他時,稱:“集民兵擊我,謂我為賊,何也?”李邈反唇相譏:你們背棄盟約,所到之處擄掠我金帛子女,難道還忌諱我罵你們是賊嗎?

後來,金人以知滄州官位引誘,李邈報以輕蔑一笑:“天下強弱之勢安有常,特吾中國適逢其隙耳。汝不以此時歸二帝及兩河地,歲取重幣如契丹,以為長利,強尚可恃乎?”金人不準他著宋人服飾,他憤怒地剪去頭發,如僧人模樣,表示對抗。金人大怒,撾其口,他將滿口血水噴向敵人,遂被擊殺。臨死時,他臉色不變,南向再拜,端坐就戮,在場燕人為之流涕。死年六十九。高宗即位後,贈李邈昭化軍節度使,諡“忠壯”。

抗清名臣楊廷麟,被清江舊誌稱為“清江古今第一人”。楊廷麟,晚年自號“兼山”,意在效法文天祥(號文山)、謝枋得(號疊山)這兩“山”的民族氣節。他是明崇禎進士,曆任吏部右侍郎,加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他力主抗清,為權臣楊嗣昌誣陷,然精忠報國之心堅定不移。由楊廷麟的詩《步自牛灣歸鹿江》,便可窺見他的憂思:“桑陰十畝路荒茫,漫笑嵇生醒更狂。倦犢晝眠春水夢,野花時過午風涼。看雲心緒愁難盡,散發行歌意正傷。江漢況今多虎豹,又聞烽火過潯陽。”

其時,南明的半壁江山危在旦夕,正當清軍大舉入贛、諸郡相繼為清軍所占之時,他把個人和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不顧長子剛剛夭折,離開隻有六歲的次子和極悲痛的妻子,隻身入贛抗清,後被提升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臨危受命,並非為高官厚祿,而是為募兵求將,抗擊清軍。一介書生出任兵部尚書,倒不是因為武藝超群,精通兵法,而是其要以忠義感召人心。在贛州,當時有粵軍、滇軍和贛軍。滇軍裝備精良,粵軍久居思歸,忌滇軍之功,有火並苗頭。楊廷麟為了團結滇、粵部隊,就在貢江上隆重誓師,三軍數萬人排列兩岸,楊廷麟冠帶盛服,同滇、粵軍將領登舟拜讀誓詞。楊廷麟慷慨激昂的誓詞,使得夾江跪聽的三軍將士情緒大為震動,舉戈稽首,大呼誓死抗清,江水為之沸騰。贛州城幾萬居民也是誓死抗清,人自為戰。但是,“傾危一木難支廈,休說書生少將才”。贛州孤城,從四月起開始堅守,到十月四日終因彈盡糧缺,清兵入南門破城。楊廷麟才“戎服佩刀,走西城投清水塘”。由於屍體堆積浦塘,不能下沉,他是從死屍縫中擠入水底溺水殉國的。三天後清兵打撈時,他“握拳張髯,正氣凜然”。大清遼東將軍辨其屍首後,“感其忠”,急令畫工畫其像,木工以門扇為棺,於西門葬之。清高宗皇帝賜諡“忠節”。他的墓在一百三十六年中重修四次,並建有忠義祠、兼山祠、楊節公祠。曆代官府和人民群眾之所以主動為其修墓,正如有關重修的文字所言,“忠義之理不泯於人心也”,“忠義之心,千萬世之心也”。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的魏禧有詩《拜楊文正公墓》雲:“荒塚斜陽亂草青,布衣此日拜門生。長年魄戀忠誠府,亙古神依箕尾星。兩岸蓼花江有淚,一江秋水澹無聲。孤魂最是難聽處,盍旦枝頭徹夜鳴。”

楊杏佛,名銓,是近代中國科學與民主精神的極力追求和力行實踐者,曾任南京總統府秘書,備受孫中山及國民黨左派所賞識。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胡適,是楊杏佛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的校友,胡適畢業時楊杏佛寫詞送別,胡適回贈《致楊大鼻子》道:“鼻子人人有,唯君大得凶。直懸一寶塔,倒掛兩煙囪。親嘴全無分,聞香大有功。江南擤鼻涕,江北雨濛濛。”楊杏佛讀後大笑,連呼“好詩”。袁世凱竊國時,楊杏佛見同事柳亞子有歸隱之意,有詞勸勉道:“不畏侏儒能席卷,怕匹夫,不解為奴恥。肩此責,吾與子。”楊杏佛正是這樣做的。孫中山逝世後,他支持聯共政策,並主辦《民族日報》抨擊英、日帝國主義;他和張聞天、陳望道、楊賢江、惲代英、郭沫若、胡愈之等人成立“中國濟難會”,籌款營救被逮捕關押的革命人士,結果,他被國民黨當局撤職;他支持共產黨領導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九一八”事變後,他力主團結抗戰,後來還協助宋慶齡舉辦傷兵醫院,支援十九路軍抗戰。

1932年底,蔡元培和宋慶齡有感於外籍人士牛蘭夫婦絕食抗議、陳獨秀被捕等一係列政治事件,成立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專門營救被政治迫害的文化名流,爭取言論、出版、集會等自由。楊杏佛任同盟的總幹事。他揭露和抨擊國民黨特務非法捕人、殺人的罪行,並采取各種方法營救政治犯,保護共產黨人,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和“剿共”政策。1933年初,楊杏佛赴華北呼籲全國統一抗日,蔣介石對此非常氣惱。從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籌備工作之日起,楊杏佛就一再遭到國民黨當局的威脅恐嚇。這年5月間,特務又給楊杏佛寄去一封裝有子彈的恐嚇信,威逼他立即退出同盟,否則將采取強硬手段。楊杏佛早已將生命置之度外,對此不予理睬。蔣介石視其為眼中釘,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1933年6月18日,楊杏佛在上海被國民黨特務殺害。魯迅滿懷悲傷之情,寫下了傳誦一時的《悼楊銓》,悼詩雲:“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

人們常用兩件事來證明楊杏佛生性耿直、剛正不阿的性格特點。1912年南北議和後,如果他見風使舵,完全可以在袁世凱政府中謀求較好的職位,但他卻遠赴美利堅留學,可謂有骨氣;孫中山先生逝世時,國民黨斥資白銀八十餘萬兩興建中山陵,楊杏佛被推為治喪籌備處總幹事,掌握極大的決定權。當工程招標時,許多建築公司紛紛送禮賄賂,楊杏佛照單全收,卻將禮品存放在陳列室中,供人參觀。如此品格,令人感懷。不妨借用楊杏佛懷人的詩句,隻道是“一樽何處更追尋”。

醒者醉著。醉者醒著。醉鄉之風,抖擻著人的精神;清江之水,清潔著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