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2章 名酒來清江(1 / 3)

“清,香,醇,純,回味無窮。”憑著這八個字,周恩來成了酒友心目中的品酒大師、命名大師。

我在開篇時說過:我常常恍然,不知是酒孕育了樟樹的悠久曆史和璀璨文化,還是樟樹豐富絢麗的曆史和文化,釀造出了這冠以四個“特”字的回味悠長的美酒?

人們總愛把家鄉喻作神奇的土地,在我看來,樟樹這片土地才足夠神奇。奇跡一般,鑄銅和釀酒,這兩種世界共生文化現象一同降生在清江盆地,恍若是遠古的一輪明月邀集青銅和酒,借著幽幽清輝,在這裏把盞對飲;奇跡一般,道教文化、中醫藥文化、酒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是這麼奇妙地在此共生共榮,仿佛一根藤上的三朵奇葩,又仿佛漫漫長路上始終相攜而行或相依相偎的三個醉仙。

陶與青銅的盛酒器具,是樟樹名酒來路的見證者。這片土地注定要出產名酒的。因為,有一些青銅的酒具需要斟滿好酒來禮拜天地神明,有一些修煉的道士需要借助好酒來得道成仙,有許多高明的醫家需要好酒來炮製靈藥,有太多的南北客商需要好酒來溝通南北,有更多的詩詞歌賦需要好酒來喚醒詩思,有無數的喜怒哀樂需要好酒來滋潤心情。

於是,早在南宋時期,陸遊在隆興府通判任上,得清江名酒,喜不自禁,飲酒賦《對酒》詩稱:“名酒來清江,嫩色如新鵝。”可見,當時這裏的酒已經頗負盛名了。而到了清代,據說,千帆林立的樟樹碼頭上,江邊老街的茶樓酒館擠擠挨挨排列長達十幾裏,且終年座無虛席。那時,僅鎮內就有釀酒作坊十幾家,全鎮年產酒量高達二百萬至三百萬斤,樟樹的酒與藥材比翼齊飛,已遠銷湖南、廣東、福建、浙江等省。

大米釀酒技術的發展過程,一般有這樣的三部曲。第一步是用小曲釀造甜酒,“綠蟻新醅酒”大約屬於此類。其中的“綠蟻”即是用來比喻酒上漂浮的淡綠色米糟,這說明是未曾蒸餾的甜酒;第二步是用小曲釀造蒸餾白酒,即當地所稱的“古酒”,酒度很高而耐貯藏;第三步才發展為大曲發酵的蒸餾白酒。它不僅酒度高,而且氣香味醇,加以適當勾兌和調味,即形成獨特的風格。

樟樹的白酒,在清代已具雛形,各家酒坊生產的酒風格基本一致,酒質也都屬於上品之列,而在四特酒的形成和發展中,“婁源隆”所作的貢獻最大。

話說清光緒年間,樟樹滿洲街有一家“萬成酒店”,由落戶此地的臨川人和安徽人合夥經營。這家酒店裏,有個叫婁德清的後生,是釀酒的學徒。他是臨川縣城西鄉婁家村人,生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其父見二兒子生性聰明,什麼東西一學就會,所以,盡管世代務農、家境清寒,還是省吃儉用讓老二讀了五年私塾。後來實在是因為年成歉收,才不得不忍痛讓十五歲的婁德清輟學,經開酒作坊的鄉親介紹到滿州街萬成酒店當學徒。婁德清進店後,從蒸料、涼糟、拌曲、下窖、吊酒工藝學起,後來收米、嚐酒、記賬樣樣都能拿得下來。他力氣大,肯幹活,人也機靈,且誠實樸素,虛心好學,頗得東家和師傅們賞識,大家都樂意向他傳授釀造奧秘。學徒三年,他已經熟練地掌握了釀酒的全部技能,裏裏外外都是一把好手。滿師之後,他按規定繼續留店當了幾年釀酒夥計,以酬謝師恩。作為一名夥計,婁德清仍然孜孜不倦地學習鑽研配料、勾兌等工藝,從而練就了一門獨特的把式,據說他隻要用勾子盛出白酒,就能從酒花中判斷出酒的度數。他在同行業中嶄露頭角,且籌集到了一些資金,便不願甘居人下,打算自己闖出一條創業的道路來。然而,畢竟資金不足,他隻得與鎮上有資金而缺技術的陳源茂酒店合夥經營。該酒店的少東家素知婁德清的為人並久慕他的釀酒技能,慷慨墊付了合夥所需的全部投股資金。酒店取名“婁源隆”,這招牌是從二人姓名中分別取“婁”字和“源”字,結合而成“婁源”,再加上一個象征合夥經營、生意興隆的“隆”字,酒店由婁德清具體主持業務。其時大約為光緒二十年,即1894年。

合夥初期,婁源隆采用傳統的小曲釀造蒸餾白酒的工藝,雖然酒質優於其他酒店的酒,但是沒有根本的改進,因此,酒店經營也沒有太大的發展。外地酒大多以高粱為原料,並且采用大曲發酵,香氣濃鬱;而本地酒以稻穀為原料,采用小曲、藥曲發酵,香氣稍弱。於是,兩位合作夥伴一麵繼承樟樹傳統的小曲釀造蒸餾白酒工藝,一麵針對本地小曲酒風味不夠香醇、色澤不夠清純的欠缺,在運用原來釀製工藝的基礎上廣泛吸取外地名酒特點,延長酒的儲存期,重視勾兌技術,改進製曲、發酵、蒸餾等工藝。他們以自己釀製儲存的白酒為基礎,勾兌時摻入一些“南昌高粱”,此法釀出來的白酒風味較其他酒作坊的酒高出一籌,自然是倍受讚賞。數年後,婁德清的合夥人因父病故,要回家主持老店,婁德清隻好歸還合夥人的代墊股金。這樣一來,店內銀根緊縮,難以為繼,幸虧其妻周氏大力支持,將其所有陪嫁金銀首飾和平日積蓄交給丈夫,始解窘迫,得以繼續經營。婁德清獨家經營“婁源隆”後,深感運用外地白酒勾兌,極為不利,一是“南昌高粱”難購,易受製於人;二是運輸困難,成本太高。有這樣那樣的束縛,在市場上就缺乏競爭力。此時已是民國初年,外地名酒紛紛打入樟樹市場,競爭頗為激烈。婁德清致力於提高白酒的質量,卻感到自身力量單薄,便出麵邀請樟樹鎮七家酒店聯合集資開辦大曲酒的釀酒作坊,取名“集義”,批發兼零售,由婁德清當經理,意在依靠本地力量,引進外地技術,釀造出汾酒型的優質白酒,作為樟樹鎮十二家酒店的勾兌之用,進一步提高本地小曲酒的質量,增強與外地白酒的競爭力。

小作坊由此變成了手工工場式的大作坊。在今天,我們咀嚼百年前的這一事件,不能不驚奇婁德清的創業策略。要知道,他原本是個隨同鄉人投奔異地謀生、僅懷揣著十塊銅板的小農民,他背著包袱,頭戴鬥笠,腦後勺拖著一條辮子,忐忑不安地從大碼頭上岸,檣桅如林,遮蔽了他瘦弱的背影;要知道,受小農經濟根深蒂固的影響,長期以來,各種行業都秉持封閉保守的觀念,技師們把技術當作絕招秘不示人,絕不肯正常交流,釀酒業也不例外。“做酒磨豆腐,充不得老師傅。”各有各的看家本事,卻無人能將自己的技術係統化。立足於同一塊地皮上,作坊之間守口如瓶,又固步自封。置身在這樣的環境中,婁德清為提高酒質、創立品牌的大作為,真是難能可貴。是清江名酒賦予他靈感和激情嗎?

然而,集資經營並非一帆風順。由於缺乏技術力量,經驗不足,加之酒窖新挖、經營管理不善等原因,酒質沒有達到理想水平,銷路滯呆,酒店逐漸虧損,結果,幾家股東先後退出。發起者婁源隆卻是矢誌不移,獨立堅持到底。婁德清總結經驗教訓,認真檢查釀造的每個環節,並高價聘請外地的釀酒技師,進一步改進製曲技術,采用粉碎的高粱、糯穀為原料,固體發酵,精心釀造,延長儲存期。這時因酒窖窖齡已老,酒醅發酵期長,酒曲質量好,釀出的酒格外香醇,色清亮呈淡綠色,真個是色、香、味俱全。勾兌出售後,大受顧客歡迎。從此婁源隆名聲遠揚,酒的銷路也越來越好,還遠銷到袁州、萍鄉、臨川等地,婁源隆成了樟樹鎮的酒業巨頭。鎮上還有阜昌、泰昌、永信生、餘茂信等二十多家酒店,生意競爭十分激烈。大約也是被逼無奈吧,婁源隆的分號天成酒店,首先在酒缸和酒瓶上別出心裁地貼了兩個“特”字,作為標誌,以便與其他酒店的酒相區別,表示品質特別優良。抗日戰爭前夕,婁源隆的另一家分店老天成又用“大鵬”商標,貼上四個“特”字,並附上說明,以示特優。“四特酒”的名稱由此產生。不過,酒都是來自婁源隆老板的作坊,由婁老板親自勾兌。四特酒,不僅為本地顧客所青睞,而且聞名遐邇,外地人也紛紛從婁源隆進貨,有的買去四特酒是為了調味。後來,凡是婁源隆運往吉安、泰和、宜春、撫州、萍鄉、長沙、武漢等地的酒,都要在壇口貼上“四特”封箋,然後蓋上木塞,用豬血、石灰封牢,再包棉紙塗上光油。婁源隆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年產量即高達十幾萬斤,並在各地設有多處分店,真可謂是“生意興隆通四海”。當地各酒家後來也多仿製和銷售四特酒。

“婁源隆”的四特酒,一貫講求質量至上。生意緊俏時,從不馬虎出店,不隨意提價;生意不景氣時,也要保持酒質不變,從不降價。為把好質量關,婁德清事必躬親。雖然聘請了技術高超的師傅班子釀造酒基,勾兌和調味卻是他自己親自掌管,他一定要達到固有的質量和風味,方許封缸。然後,堆垛貯存,按先後次序,到期出售。婁德清直至垂暮之年還親臨作坊,查看原料質量、釀造工藝和產品風味。

抗戰爆發後,由於戰亂和當時的苛捐雜稅,釀酒業日趨蕭條,釀酒作坊多數停業,隻剩下婁源隆、吳萬成等少數幾家作坊在慘淡經營,每況日下。當時不少來到樟樹的上海客商,品嚐過四特酒後,大加讚賞,認為它足以與長江以北的國內名酒相比美,他們都竭力勸說婁德清去上海開辦酒廠。婁德清頗為動心,也醞釀過搬遷上海之事,但由於顧慮自己年事已高、不便遠行以及其他各種原因,終未成行。1950年,婁德清歿於七十六歲上。

我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的檔案裏,尋找四特的酒香。隻見那時的釀造業職業工會會員花名冊裏,有“天成”、“老天成”的記載,其中有婁姓會員均為臨川籍,他們是婁德清的後代或其他親屬嗎?我無從查證。不過,由一份字跡娟秀的工會章程,似可窺見抗戰勝利後釀造業複興之一斑——

江西省清江縣樟樹鎮釀造業職業工會章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本章程依據工會法第八條之規定訂定之。

本會名稱為“清江縣樟樹鎮釀造業職業工會”。

本會以增進工人之知識與技能、維護公共利益、發達生產、提高民族思想、改善勞動條件及生活與辦理會員福利為目的。

本會以樟樹鎮所轄行政區域為區域會址,就各業所在地之指定地點為會址。

第二.章 會員之資格及權利義務

凡同一職業或同一產業之男女工人,在十五歲以上均加入其工會為會員,但雇主或其代理人不在此限。

會員對本會有選舉、罷免、創製、複決四權益,得享工會舉辦之工廠與合作事業之優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