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正文 第20章 曆史需要細看 (2)(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第五章 曆史需要細看 (2)

漢代的選舉製度,曆史上稱之謂“鄉舉裏選”。另一種是定期的選舉。漢代一向有詔令地方察舉孝子廉吏的,但地方政府有時並不注意這件事,應選人也不踴躍。漢武帝時,曾下了一次詔書說:你們偌大一個郡,若說竟沒有一個孝子一個廉吏可以察舉到朝廷,那太說不過去。地方長官的職責,不僅在管理行政,還該替國家物色人才;若一年之內,連一個孝子一個廉吏都選不出,可見是沒有盡到長官的責任。不舉孝子廉吏的地方長官就要接受處罰,這一來,就無形中形成了一種有定期的選舉。無論如何,每郡每年都要舉出一個兩個孝子廉吏來塞責。

漢代有一百多個郡,每年至少有兩百多孝廉舉上朝廷。這些人到了朝廷,不能像賢良般很快有好的位置,大都還是安插在皇宮裏做一個郎官。這樣一來,一個太學生如果考試成了乙等,分發到地方政府充當吏屬之後,他還有希望被察舉到皇宮裏做一個郎。待他在郎署上幾年班,再分發出去。自從武帝以後,一年一舉的郡國孝廉逐漸成形了。

錢穆專門為此算了一筆賬:每年全國各地有兩百多個孝廉進入郎署,十年就有兩千個。從前皇宮裏的郎官侍衛一共也隻有二千左右。二三十年後,皇宮裏的郎官,就全都變成郡國孝廉,而那些郡國孝廉又多半是由太學畢業生補吏出身的。慢慢皇帝的侍衛集團,無形中就全變成太學畢業的青年知識分子了。於是從武帝以後,漢代的做官人漸漸都是讀書人。待分發任用的人才太多,那些無定期選舉、特殊選舉就擱下了,到了東漢,仕途隻有孝廉察舉的一條路。

一開始察舉分區進行,後來變成按照戶口數比例分配。滿二十萬戶的郡得察舉一孝廉,孝廉成為一個參政資格的名稱,原來孝子廉吏的原義便不再了。由郡國察舉之後,中央再加上一番考試。這一製度,將教育、行政實習、選舉與考試四項手續融為一體。

曆史注腳:

漢代不定期選舉

漢代有一種是不定期的選舉,譬如新皇帝即位,往往就希望全國各地選舉人才到朝廷;或是碰著大的災禍、瘟疫,表示上天責怪政府失職,也常下詔地方推舉賢人,來向政府說話,或替國家做事。這種不定期選舉出來的人,多半稱為“賢良”。賢良選到了政府以後,回答政府提出的幾個問題,這叫做“策問”。政府通過他們的回答來分別挑選任用。

士人政府

一個青年在太學求學,畢業後,派到地方服務。待在地方行政上有了成績,再經長官察選到中央,經過中央一番考試,才始正式入仕。政府的一切官吏,幾乎全由這一途徑出身。這樣的政府,錢穆稱之為讀書人的政府,或稱“士人政府”。

土地,從國有走向了私有

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如何,可以從其賦稅製度來看。戰國時孟子說“什一而稅,王者之政”,孟子以為交十分之一的稅已是很好了。但漢代稅額規定“十五稅一”。實際上隻要納一半,也就是三十稅一。一百石穀子,隻要納三石多一點的稅。荀悅的《前漢紀》裏麵甚至說當時百一之稅的。在文帝時,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後曆十一年之久。這是中國曆史上僅有的一次。國疆土廣,賦稅再輕,供養一個政府也還是綽綽有餘。然而漢代稅製,有一個大毛病,就是對於土地政策采用自由主義。

政府隻管按田收稅,不管田地誰屬,這樣農民就私下買賣田地,自由買賣下的大地主,可以自由買進,也可以自由賣出。錢穆認為,正因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買賣,才開始有兼並,也才有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境況。人均占有土地和耕者有其田兩種觀念的衝突,使土地租稅問題一直得不到妥適解決。

再說全國土地,也並非都是耕地。一座山,一帶樹林,一個大湖,在封建時代,自然是貴族的財產。耕地開放了,散給農民,而非耕地則成為不公開的禁地。一開始政府防止非法牟利,待後防不勝防,索性把禁地即山林池澤也逐漸開放了,征收入禁區的人所獲幾分之幾的實物,這是關稅商稅的萌芽。

秦漢統一政府出現,將非耕地納為王室所有。所以當時凡農田租入歸諸大司農,充當政府公費。而山海池澤之稅則屬少府,專供皇帝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