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正文 第21章 曆史需要細看 (3)(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第五章 曆史需要細看 (3)

我國現行的兵役製度

1984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兵役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義務兵役製為主體的義務兵與誌願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製度。”每位公民,都有依照法律服兵役的義務,超期服現役滿5年的義務兵,根據軍隊需要和本人自願可改為誌願兵,繼續服現役。

二 驕傲麵孔下的唐患

唐相:從領袖製到委員製

政府與皇室的職責劃分,從漢以來就形成了,皇位世襲也沒有大的變化,隻是劉家換了李家。但就政府來說,還是有很大的變化,比如說“相權”的變化,以及由此引發出來的一係列政府格局的變化。錢穆說唐代政府和漢代之不同,在漢宰相是采用“領袖製”的,而唐代宰相則采用“委員製”。

漢代的宰相前麵已經說過,由他一人來掌握皇宮內外的行政大權,遇有大的政事,皇帝宰相和其他廷臣也開個大會。而唐代則把漢代的相權分給了幾個部門,由多人共同負責,凡事經各部門會議商定。漢代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權,副宰相禦史大夫掌握的是監察權,而唐代宰相共有三個衙門,當時稱為“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這三省的職權加起來,才等於一個漢朝的宰相,監察權另外。

從字麵上講,中書有“中”字,依官名是在內廷管理文件的意思,主管叫做中書令;門下省主管叫做侍中,在宮中侍奉皇帝;尚書本是皇宮內廷秘書,主管叫做尚書令。這三個官,原先本都是在內廷的,到唐代,由內廷官一變而為外朝的執政官,和以前的性質完全不同了。唐官階分為九品,一、二品官都是不負實際行政責任的元老,三品以下才是實際管事兒的官。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這三省的主管都是三品。

唐朝的一切政令,都有一個流水程序。首先是中書省發出政府的所有最高命令。所謂最高命令,是以皇帝的名義頒布的詔書,實際上這並不是皇帝寫的,而由中書省擬定。在中書省,中書令為正長官外,中書侍郎為副長官,中書侍郎之下,還有七八名中書舍人。中書舍人官位不高,但中書發布的命令,多由他們擬撰。他們通常獨立撰稿,然後再由中書令或中書侍郎選定一稿,補充修潤,成為正式詔書,然後再呈送皇帝批閱,書上“敕”字,成為皇帝的命令,傳達門下省。門下省的主管侍中及副長官侍郎,接獲詔書後,首先要進行複核。在門下省侍中、侍郎之下,還有幾個“給事中”。給事中官位不高,但參與討論詔書。如果門下省不同意詔書上的意見,可以將原詔書批注送還,稱為“塗歸”。按照今天的話來說,門下省所掌的是一種副署權。每一命令都需要門下省副署,才能生效。中書定旨、門下複審手續完成後,最後送到尚書省執行,尚書省無權過問詔書的內容。

如果門下省將中書省擬的詔書塗歸封還,那麼皇帝畫的“敕”就等於白畫了。為了防止這種事情,唐朝便規定,遇到要下詔敕的稿子,先由門下省和中書省聯席會議,會議的場所稱為“政事堂”。原先政事堂常在門下省,後來又改在中書省,玄宗時改名中書門下。會議時,中書門下兩個部門的正副級幹部都要出席,尚書省長官不出席。也因此在唐代,中書門下才稱得上真宰相。

除三省的長官外,也有其他官員官位雖低而早負時望,有參知機務或同三品平章事等職銜的,也可以參與政事堂會議。這樣的一個政事堂是國家的最高機構。但凡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須政事堂會議正式通過,加蓋“中書門下之印”,然後再送尚書省執行。沒有“中書門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發出的命令,在當時認為是違法的,故說“不經鳳閣鸞台,何得為敕”(中書省武則天改稱鳳閣,門下省武則天改稱鸞台)。

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多時有十幾人,最少的時候隻有兩人,即中書令和門下侍中。開會時有一主席,稱為“執筆”。由他綜合記錄,主席輪流充任。有時一人輪十天,有時一人輪一天。大家的意見,由他綜合記錄,最後決定文字。這是唐代宰相一職,錢穆說是“在采用委員製中的首席來代替領袖製的一種運用與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