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正文 第24章 曆史需要細看 (6)(1 / 3)

第五章 曆史需要細看 (6)

唐朝時候,皇帝朝見文武百官散朝後,門下省的諫官們便要參與皇帝和宰相的討論。錢穆說,這是因為宰相有時候有不便同皇帝直接講的話,可讓這些小官講出來。萬一皇帝生氣,也無法直接對宰相。諫官講的對固然好,講錯了也無妨大體。人微言輕,階位不高,顧慮也就少一些。有他們隨從在宰相身旁,宰相可免同皇帝直接衝突,這是政治上的一種技術問題。

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諫官,諫官的職責是專門諫諍皇帝的過失,有同於禦史大夫監察政府百官,諫官隻盯著皇帝就行了。若把諫官也看作是監察官,則中國曆史上的監察官可分為台、諫兩種。

台是指的禦史台,是天子的耳目,諫官則是宰相的唇舌。唐代的宰相手裏已經沒有禦史監察權了,但諫諍權則仍在宰相手上。到宋代這一製度又變了。諫官不直接屬於宰相了,也不準由宰相任用,於是台官諫官都成了皇帝的親信了。

本來諫官是設來要求天子的,現在諫官脫離了門下省,不隸屬於宰相。又是由皇帝所親擢,於是諫官遂轉成並不為緊盯著天子,反來過來束縛宰相。諫垣這種官署就成了與政府對立的勢力。

諫官本是以言為職,講錯話轉是不要緊,但是不講話就是失職。這些諫官階位低,權柄小,隻是些清望之官。他們講錯話免了職,聲望反而更高,更有升遷的機會。所以他們便和宰相唱反調,宰相說東,他們便說西,總愛對政府表示異見。以示自己盡職。這一來,諫垣就成了一個隻發空論不負實責的反對機關。他們盡愛發表反對政府的言論,又沒有章法約束。就像在野黨反對執政黨一樣,凡事執政黨的政策,他們總能說出個一二三點不好來,而政府不能老不理他們的意見。

範仲淹與王安石的變法失敗,諫官有很大的“功勞”。宋神宗一意信任王安石,要他來變法,然而諫官與宰相互相對壘,勢如水火。當時的諫官,不像現代西方的所謂反對黨,是分散的,孤立的。他們的立場,好像是專在主持公議,並非為反對政府。在道義的立場上,比近代西方的反對黨更有力。宰相不聽他們的話,他們就辭職,辭職了名更大。另一人上來,還是依照前一人的主張,繼續反對。

從宋代始,便有了這種清議的風氣。諫官台官漸漸變成不分。台官監察的對象是政府,諫官諍議的對象還是政府,而把皇帝放在一旁,變成沒人管。做宰相的既要對付皇帝,又要對付台諫,可以說是難以施展拳腳的。到後來,諫官鋒芒太凶,鬧得太意氣,成了無聊的攻訐,社會和政府中人都討厭諫垣,不予理會,諫官才失勢。但是權相奸臣又從此出了頭。

直到現在,給政府提意見仍舊是政治上的一個技術問題。用得太多則會引起內部矛盾,用得太少又會影響參政積極性。如何把握好這項技術,很多人還是願意從唐太宗的貞觀盛世中找答案。

曆史注腳:

曆史上的諫官

諫官在漢屬九卿中的光祿勳,隸屬於宰相。到唐代,諫官屬於門下省,和給事中同屬一機關,如諫議大夫、拾遺、補闕之類都是,大詩人杜甫就做過拾遺。這些官,位不高權不大,但很受政府尊重。大多數都是年輕後進,有學問、有氣節,政治資曆又不深的人。他們可向皇帝講話。“拾遺”、“補闕”、“司諫”、“正言”這些官名便可以看出他們的職責所在。

現代“諫官”——參事

國務院參事室有50個參事的編製,目前的參事數量是35位。1988年實行聘任製改革之後參事的年齡範圍控製在60-75歲之間,5年一任。聘任的專家都是各個領域的專家,並且有參政議政能力的,為經濟建設服務。這35位參事按照研究領域被大致劃分為經濟管理、可持續發展、農業、公交、醫藥和教育、環保、水利發展7個組別,參事以個人名義,用直通車的方式直接向總理副總理提建議,不帶任何偏見,不帶部門利益,比較客觀、可信、公正。國務院對參事有很高的禮遇。可以旁聽人大政協會議和各部級會議,一般的公務員沒有這項“待遇”。中秋春節等重大節日國辦和統戰部會召開招待會,也邀請參事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