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正文 第24章 曆史需要細看 (6)(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欲變學究為秀才,卻轉秀才為學究

宋代用人也需要通過考試來選拔,考試製度大體沿襲唐代,隻是在細節上進行了小修小補。但宋代科舉的影響,卻與唐代不同。

唐代考試有“公卷通榜”之製。公卷就是由考生把平日詩文成集,到時遍送政府中能文章、有學問的大僚閱看。這些前輩看了考生平日的作品,心中便有了大致的品第,在未考以前,就有許多知名之士,獲得了客觀的地位。通榜是考後出榜,根據社會及政府先輩的輿論,來拔取知名之士,不專憑考試一日的短長。甚至有的主考官謙遜,因不了解這一次考場中的學術標準,不自定榜,而請有學問的人代定榜次,並有請應考人代定的,而應考人又自定為榜首狀元。這樣的事在當時是佳話,不算舞弊。

錢穆認為,考試的目的是為國家選拔人才,明白這個主要精神與本原意義,就不必在細節上斤斤計較。但有人要借此製度的寬大一麵來作弊,於是政府就要為防弊而把製度嚴密化。一切製度都是如此。但製度越是嚴密,反而會失卻本義,而專在防弊上下功夫。宋代考試製度遠比唐代嚴格,那時有糊名製,所憑的真是考試成績。但是考試成績隻是一日的短長,就算有主考官存心要錄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門生,因是糊名,尋覓不出學生的答卷,這個人就落第了。這樣一來,考試防製嚴了,但是卻並不能保證就能得到真才。

唐代考試由禮部主管,人才分發任用則都在吏部。禮部及第了,未必馬上就能任用,因而仍需要經各衙門的首長辟署,在幕府中作僚吏,借此對政事先有一番實習。經曆了五代的長期黑暗,人不悅學,趙宋朝廷刻意獎勵文學,重視科舉,隻要及第就能得美仕,但這樣反而不如唐代還能保留得兩漢以來一些政治實習的優良傳統。

考試製度在宋代雖然更嚴密了,但並非更有效果。然而在政府大力提倡之下,社會學術空氣又得以複活。於是有許多人站出來想改革這種科舉製度,王安石就是其中之一。

王安石變法中有太學三舍法,希望以學校的平日考核來取代科舉考試,選拔真正的人才。“三舍法”,即把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禮部試,下等免解”。又有貢舉法,廢明經、存進士,熙寧三年三月,進士殿試罷詩、賦、論三題而改試時務策。熙寧四年,二月,頒新貢舉製,廢明經,專以進士一科取士。另設“明法科”。

王安石的變法,一是想用學校教育代替考試。考試隻能選拔人才,卻未能培養人才。在兩漢有太學,在唐代有門第,這些都是培養人才的。社會培養出人才,政府考試才有選擇的餘地。宋人頗想積極興辦教育,但心有餘而力不足。

二是想把考試內容改變,不考詩賦,改考經義。人人學詩賦,明白風花雪月的詞句,用此標準來為政府物色人才,卻不妥當。畢竟政府更需要那些有實幹的人才。王安石於是自己親自編訂了一套經書,作為新式考試的參考教材。但改革後卻所得不償所失,考經義反而不如考詩賦了。王荊公王安石因此歎息,本來欲變學究為秀才的,不料卻將秀才轉變成了學究。

考試製度,是中國政治製度中重要的一部分。由唐迄清,綿曆了一千多年。中間有改革、有演變,積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聰明才智,在曆史進程中逐步發展。直到晚清,西方人還采用這種製度來彌縫他們政黨選舉中的偏陷。讓錢穆感到惋惜的是,當時的人卻對以往考試製度在曆史上有過千年以上根柢的,一口氣全否定了,不再重視,也不再留絲毫姑息的餘地。

曆史注腳:

門第消失,家學無存

唐代門第勢力正盛,在那時推行考試,應考的還有許多是門第子弟。這些門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學熏染,但是到了晚唐,大門第逐步墮落了,門第傳統全消失了。應考的多數是寒窗苦讀的窮書生,他們對政治傳統茫然無知。於是“進士輕薄”,成了晚唐一句流行語。至宋代,除卻呂、韓少數幾個家庭外,農村子弟、白屋書生、偏遠的考童,驟然進入仕途,對實際政治不免生疏,也談不上什麼私人學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