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正文 第26章 曆史需要細看 (8)(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唐朝的“道”

唐代開創了中國政區史上道和府的建製,唐初貞觀年間,將全國劃分為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等十道。開元年間又將山南、江南各分東西,並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設州、府,州、府下再設縣。如今,韓國的區域仍舊稱為“道”,一都九道六廣域,與唐朝的“道”相似。

無奈的八股考試

光緒二十八年,清政府宣布廢除八股取士。到這裏,八股文走過了四百多年,壽終正寢了。我們現在提到八股,便會想到它是鉗製思想的工具,但是這套製度,在錢穆眼中是明朝時選拔人才的無奈之舉。

考試與用人曆來緊密聯係在一起。自唐代確定科舉以來,宋沒有多大變化,但是到明代,變動就大了。後來清代的考試都從明代沿下,一直走到1902年。

唐宋兩代的考試,由民間先在地方政府呈報,由地方送上中央,這些人就叫“進士”。考取後稱“進士及第”。比如一個山東人,先向山東省政府報名,他把這個人送到中央,這個人就是山東省進士。考試錄取了,就叫進士及第。主要的考試隻有一次。

明代報考的人數多了,就分成幾輪來考。第一輪是府縣考,錄取了叫入學,就是我們所說的秀才。但這種“縣學生”有名無實,因為並無正式的縣學。第二輪是省試,考試地點在各直省的省會,這叫鄉試,考中的俗稱舉人。比如範進中舉,局勢參加的第二輪複試賽了。每個省都有舉人,這些舉人再送到中央,進行第三輪會考,這叫會試。如果會試通過了,就叫做進士,也叫進士及第。

這種分明的考試製度也讓科舉場中出現了流品。進士及第是清流,浮在上麵直向前,秀才舉人則變成了濁流,沉澱在下麵,難以翻身。“鼎甲出身”,也成一種流品觀念了。

從兩漢到唐宋,任何人都得從小官先做起,但人人都有當大官的希望。明以後,科舉滅了秀才舉人當大官的希望。而上層的進士與翰林,沒有做小官的,清代也如此。

曾國藩進士殿試,雖列三甲,隻是同進士出身,但是他進士散館成績好,就獲進翰林院,以後出來便做幾任學政主考,後此就做侍郎,等於現在的部長,一下就做大官了。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考不上進士翰林的,即使你學問修養好,從政成績好,也還是沒辦法提升。這種製度重法不重人,也絕非無好處。好處之一,就是培養了實幹型的人才。

明清兩代許多的有名人,都出在翰林院。他們考取進士後,留在中央,對政府一切實際政事漸漸都了解了。政府又給他一個好出身,將來肯定有大官做,他們也就可以安心努力。在進士留館時期及翰林院時期,一麵讀書修學,一麵獲得許多政治知識,等到政府需要人才的時候,他們就有機會出人頭地了。進士與翰林成了政府的人才儲備資源。

科舉本隻能物色人才,不能培養人才。而在明清兩代進士翰林製度下,卻可培植些人才。這種人才,無形中集中在中央,影響就很大。

曾國藩考取進士時,也不過三十幾歲,那時在學問上並無什麼深厚的基礎。而在他進士留館的一段時期,住在京城,生活雖說很清苦,但很清閑,沒有什麼事,可以一意從師覓友,讀書論學。便逐漸打下了學問基礎。等到做翰林,還是沒有事,讀讀書,或到外省作主考官,旅行各地,接觸民情風俗,認識朋友,回來還是翰林。如是多年,才正式當官任事。

錢穆評價說,明清兩代,才把培養人才的機構歸並到考試製度裏,這是很好的製度。

但是明代考試製度裏,又有一件最壞事,那就是八股文。從明代下半期到清代末期三四百年間,八股文考試是中國曆史上最戕害人才的。大家都知道八股文很死板,沒有什麼意思,為什麼政府偏要用此來考試呢?

明代推行八股文,早已在衰世。正因當時應考人太多了,錄取標準總成為問題。唐代考試考律詩,因為古詩不容易定標準、判優劣,律詩限定字句,講究平仄要對得工整,一字不合就不取。這種標準具體而客觀。宋代不考詩賦考經義,仁義道德,大家一樣的會說,誰好誰壞,很難辨。演變到明代,就在經義中漸漸演變出一個一定的格式來,八股文猶如變相的律詩,是一種律體的經義。這並不是封建的皇帝要愚民,但是人才最終被束縛在了這個八股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