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正文 第28章 曆史需要細看 (10)(1 / 3)

第五章 曆史需要細看 (10)

錢穆批評政治上的秘密活動,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一個政治體製都是秘密的,便很難保障公益,很可能被暗箱操作。而滿清八旗非中原之人,如果他們隻為自己著想,其他人就要遭殃,畢竟中國不止一個滿族,還有很大一部分的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也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被清人統治卻不被信任,難免會產生抵禦心理。這樣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曆史注腳:

清代秘密政治

清代的軍機處設於雍正時,又叫做南書房,隻是一間小屋。最初皇帝為保持軍事機密,有許多事不經內閣,直接由南書房軍機處發出。後來就變成了習慣,政府實際重要政令,都在軍機處,不再在內閣。軍機處的軍機大臣,是由內閣大臣裏挑選出來的,這樣皇帝可以不再到文華殿武英殿商量政事,隻在軍機處秘議。所以清代與明朝的情況相似,皇帝不出宮來辦事,隻在裏麵找幾個私人商量。鑒於明代太監當權而招亡國之禍的覆轍,所以清朝不找太監,而向外麵調大臣。

清代有無“尚方寶劍”

尚方是朝廷的一個部門,專門負責鑄造君王的兵器等物,源於秦朝。可是尚方寶劍作為一個皇帝權威的象征還是朱元璋第一次開始的。朱元璋是農民出身,他也非常了解農民的疾苦,所以特別憎恨貪官汙吏。他當了皇帝以後,在朝廷中設置了一個禦史台,後來又改叫都察院,就是專門督查各地官員的機構。開始禦史巡查的時候都是帶著皇帝的書信,作為權威的象征,可是書信看起來難以代表王權。於是朱元璋就賜給出巡的禦史寶劍,即尚方寶劍,以代表他的權威。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常說“尚方寶劍在此”,但其實尚方寶劍在清朝是沒有的。

為滿人而劃的禁區

清代的地方官和明代一樣,是沒有什麼權力的。而明代臨時性的總督、巡撫,到了清代也成了常設官,總督、巡撫就變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長。這是一種軍事統製。地方行政從縣到府、而道、而省,已經四級。再到總督、巡撫,就變成為五級。真到軍事時期,總督、巡撫仍不能作主,還要由中央另派經略大臣、參讚大臣之類,總之,清代地方還不如明了。

我們所共知的八旗兵是國家的武力主幹,全國各軍事要地,都派八旗兵駐防。下麵的綠營,說是漢人的軍隊,實際上率領綠營的將領都是滿洲人。這兩種軍隊,餉給是顯分高下的。各省總督、巡撫,差不多在原則上也隻用滿洲人。漢人做到總督、巡撫封疆大吏的,是極少數。至於漢人帶滿洲兵做大將軍的,二百多年間,隻有一個嶽鍾麟。到了太平天國造反的時候,才不得已用了曾國藩、左中棠、李鴻章,替滿洲人再造中興,從此封疆大吏,才大部分轉到漢人手裏。但是到甲午戰爭失敗前後,封疆大吏,又都啟用滿洲人。錢穆說清代政治,完全是部族的軍事統治。

從上麵這兩個方麵來看,清朝的臣民是不平等的,八旗子弟要高出漢人很多。但要說最不平等的,還是滿族人劃出的禁區。

清朝統治者修築的標示禁區的柳條籬笆,被稱作“柳條邊”,又稱“柳牆”、“條子邊”。清初,大量漢族人到東北墾荒謀生,為了禁止漢人及其他民族遷入滿族住地,封禁人參、貂皮、珍珠、鹿茸等名貴特產產地,保護滿族人的特權、防止滿族漢化,順治至康熙初年,修築了兩道柳條邊。一道長950餘千米,稱“盛京邊牆”,也叫“老邊”;另一道長345千米,因修築時間晚,故稱“新邊”。

柳條邊由邊牆、邊門、敵台、路台等組成。邊牆有兩種形式,即壕溝之後設兩道土牆和兩道壕溝之間夾一道土牆。牆上植有柳條,邊門與一般城門相仿。敵台、路台仿明代建築,間隔幾裏至十幾裏不等,沿線有駐軍把守。到乾隆年間,柳條邊已形同虛設,逐漸廢弛。柳條邊的遺跡,今隻有少數地方,如遼寧義縣附近的清河邊門遺址的痕跡可見。

清政府把關東三省劃成禁地,不許漢人出關。滿洲人本是吉林長白山外鬆花江畔很小的一個部族,滿洲並不就是東三省。遼河東西兩岸,秦以前就一直在中央政府的統治之下。戰國時代屬於燕。秦始皇築萬裏長城,東邊直到大同江。清代奉天一省,兩千年來也一直在中央的控製中。但是道了清代,統治者卻把它劃出去做為滿洲人的禁地,不許漢人出關。直到光緒末年,河北、山東人才可以出關開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