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正文 第31章 老故事,新想法 (3)(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當時公文,也分緩急等次,好像現在的信件分為平信和快遞一樣。當時遞送公文主要靠馬匹。某種公文在一個時辰裏馬該跑多少路,都有一定的規定。從這一站到那一站,快的多少時,慢的多少時,都規定好了。每站都有守站的人,送公事的到達了,守站的把吃的喝的都預備好,郵遞員吃飽喝夠,稍稍休息,再換一匹預先喂好了的馬,繼續趕路。第一天到什麼地方歇,第二天到什麼地方歇,也都有限定。因此幾天內,如限趕到,是沒有問題的。

每天,尚書六部都有公文要發往各地,一匹馬來,一匹馬去,絡繹不絕。現在的火車輪船,有時還誤點,古時驛騎誤點,也是尋常事。但也總得多少照規定時限到達。否則,政事就會亂,國家就會垮台。

從理論來說,空間越大,時間越緊要。如果說中國人沒有無時間觀念,又怎麼能統治管理偌大的國家呢。隻是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不在於多少分多少秒,而在於辦成了多少事情。我們建立一套完善的體製,也是一種節約時間的方式,如唐代的郵政體製。

但是體製太強大,又會反過來耽誤時間。曾有人戲謔到,如果一個外國人想到中國來開發房地產,肯定是不行的。光是蓋公章,就能叫他跑斷了腿。我們辦事情要講究一個手續,手續辦齊了才算正式合法合理,而我們的部門又太多,在辦手續的過程中,就又浪費了很多時間。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古人更看重一套規矩。古代在禮儀上,將各種細節都規定得死死的,穿什麼樣的衣服,拿什麼樣的禮器,諸如此類,以保證一套儀式的完整和莊嚴。包括我們中國人說話,客套時候上句與下句之間,都講一個套路,來傳達自己的情意。可以說比起時間,我們更看重像郵路那樣的一套體係,生活在這種體係之中的人,才會得到安全感。

曆史注腳:

皇帝也要守時

古代皇帝要上朝,起床要趕在黎明前,保證在太陽出來的時候散朝,大家各歸各位開始辦公。這是曆代定下的規矩,要想成為明君就要適應這種規矩。唐太宗、宋太祖他們都是按照這種時刻表來上朝的,後來朱元璋稱帝之後,也沒有破壞這樣的規矩。

古代計時器

中國古代應用機械原理設計的計時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采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台等。此外,還有應用天文原理計時的日晷,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係及相當複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藝術是中國人的宗教

提到中國的宗教信仰情況,很難得到一個統一的答案。官方有一套說法,民間也各有說法。有的認為我們信仰儒家,但是有的又說儒家不能算作宗教;有的認為我們信仰佛教、道教,也有的認為中國是個多神教的國家,從玉皇大帝到太上老君,從土地爺到灶王爺,幾乎遍地是“神”。結果,中國成了一個無神論的國度,所謂“拜神如神在,不拜也不怪”,在宗教上,我們自己把握,有相當大的自由。

外國宗教傳到我國,最早的是印度的佛教,一開始有一股熱潮,“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形容的晚唐佛教盛行的景象。但是到了宋朝,宗教便漸漸又趨於平淡了。

錢穆認為,我國從宋代開始宗教不興,主要有兩個方麵的原因。

一是,宋以後的中國,平民教育越來越到位。而魏晉南北朝時代,教育限於門第,當時隻有達官貴人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機會,普通百姓人家如要讀書,往往到寺院或廟宇裏。宋以後,教育普及,書院大興,不必再跑進寺院廟宇裏去讀書,宗教的魔力也就自然減少了。而且,平民化的教育也讓普通人懂得吟詩作賦,欣賞藝術。

另一個方麵的原因,就在於中國的藝術文學,可以替代宗教的功用。宗教主要是讓人有心理情感上的寄托,得到撫慰。而宋代的文學也有這樣的功效。

宋以後的文學藝術,已經平民化了,從規格嚴整的唐詩到隨性活潑的宋詞,是一個大雅到大俗,又從大俗到大雅的過程。每一個平民家庭的廳堂牆壁上,總會掛有幾幅字畫,上麵寫著幾句詩,或畫上幾根竹,幾隻鳥雀,幽雅淡泊。當你沉默欣賞的時候,心中自然會感覺到輕鬆愉快。人生苦痛與不得意,也能稍事緩解。甚至家庭日常使用的一隻茶杯或一把茶壺,上邊總有幾筆畫,幾句詩。晚上臥床的枕頭,也往往會繡有詩畫。再說到房屋建築,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隻要經濟上稍稍過得去的家庭,他們在院子裏,往往留有一塊空地,栽幾根竹子,鑿一個小池,池裏栽幾株荷花,或者養幾條金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