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正文 第20章 做事無方辦事差——老實人不講做事藝術(1 / 3)

老實人不會事先做準備

富蘭克林在自傳中說:“我總認為一個能力很一般的人,如果有個好計劃,也是會有所作為的。”老實人做事要未雨綢繆,提前謀劃,而不要等別人的指示。那些成功的人不允許其他人操縱自己的工作進程,就像《聖經》中的諾亞,他並沒有等到下雨了才製造他的方舟。而失敗的老實人總是事後補救,不事前謀劃,事情總不會有進展。

美國有一家規模不大的縫紉機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意蕭條,工廠主傑克看到戰時百業俱凋,隻有軍火是個熱門,而自己卻與它無緣。於是,他把目光轉向未來市場,他告訴兒子,縫紉機廠需要轉產改行。

兒子問他:“改成什麼?”

傑克說:“改成生產殘廢人用的小輪椅。”

兒子當時大惑不解,不過還是遵照父親的意思辦了。經過一番設備改造後,一批批小輪椅麵世了。許多在戰爭中受傷致殘的士兵和平民,紛紛購買小輪椅。工廠的訂貨者盈門,該產品不但在本國暢銷,而且還遠銷國外。

傑克的兒子看到工廠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財源滾滾,在滿心歡喜之餘,不禁又向其父請教:“戰爭即將結束,小輪椅如果繼續大量生產,需求量可能已經不多。未來的幾十年裏,市場又會有什麼需要呢?”

傑克成竹在胸,反問兒子:“戰爭結束了,人們的想法是什麼呢?”

“人們對戰爭已經厭惡透了,希望戰後能過上安定美好的生活。”

傑克進一步指點兒子:“那麼,美好的生活靠什麼呢?要靠健康的身體。將來人們會把身體健康作為重要的追求目標。所以,我們要為生產健身器做好準備。”

於是,生產小輪椅的機械流水線又被改造為生產健身器的。最初幾年,銷售情況並不太好。這時傑克已經去世,但是他的兒子堅信父親的超前意識,仍然繼續生產健身器。結果就在戰後十多年左右,健身器開始走俏,不久便成為熱門貨。當時傑克健身器在美國隻此一家,獨領風騷。傑克之子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產品的品種和產量,擴大企業規模,終於使傑克家庭進入到億萬富翁的行列。

從前,有個人養了一圈羊。一天早上他準備出去放羊,發現少了一隻。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從窟窿裏鑽進來,把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緊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麼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準備出去放羊,到羊圈裏一看,發現又少了一隻羊。原來狼又從窟窿裏鑽進來,把羊叼走了。

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鄰居的勸告,就趕緊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補得結實堅固。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被狼叼走了。

1%的工作需要100%的準備。中國有句古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說明在做任何事時,事先準備和預見是成功的關鍵。精明人會事先對事情的發展做通盤考慮,用心考慮工作的流程,哪怕隻是1%的工作,也要做好100%的準備。抱著多些準備不留後患的想法做事情,因此能圓滿完成預定的任務。

一位太太為了熬出一鍋好湯,邀請鄰居的太太來家裏指導。

她買齊了材料,準備生火燒水,鄰居太太卻說:“這個不鏽鋼鍋不適合熬湯,我還是再去買一個陶鍋,熬出來的湯會美味一些。”然後,她匆匆忙忙地卸下了圍裙,跑去買陶鍋。

陶鍋很快就買來了,這位太太正要燒水,鄰居太太卻說:“我想起來了,我有一組餐具很配這個陶鍋,等我一下,我回家找找。”然後,她急忙跑回家翻箱倒櫃,滿身大汗地把餐具拿過來。

正當燒水之際,鄰居太太又看了看準備入鍋的材料,搖了搖頭說:“不行,這肉片切得太大了,不容易入味,我得把它切小一點才行。”

好不容易拿出了菜刀,才切了兩三下,鄰居太太又說了:“這菜刀不利了,得趕緊磨一磨才好。”於是,她丟下菜刀,回家去把磨刀石拿過來。

等到磨刀石拿來以後,她又發現,要磨利刀子,必須用木棍固定一下才方便,所以她又連忙出去尋找木棍,找了好半天都不見蹤影。

在家裏等待的這位太太隻好先把材料下鍋,一邊煮一邊等。直到鄰居太太氣喘籲籲、手裏拿著木棍跑回來時,鍋裏的材料早已熟透了。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像“鄰居太太”這樣的人,事先沒有做好充分準備,需要的時候臨時抓急,不僅多費力氣,而且還不見得能討好,更多的隻會延誤時間,誤事誤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諾曼底登陸是非常成功的。為什麼那麼成功呢?原來美英聯軍在登陸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他們演練了很多次登陸的方向、地點、時間以及一切登陸需要做的事情。最後真正登陸的時候,已經勝券在握,登陸的時間與計劃的時間隻相差幾秒鍾。這就是準備的力量。

機會對每個老實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但它更垂青於有準備的人。準備工作做得越充分,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我們常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也是一種準備哲學。

張冰與趙楠在同一部門——銷售部做銷售助理。兩個剛來到新的工作環境的年輕人工作都很積極賣力,但成績卻有天壤之別。

有一次,張冰預約的一個客戶按時來到公司,此時的張冰正在一大堆客戶資料中焦頭爛額地分類。看到已經到來的客戶,才想起這宗早已預約好的簽單業務。

張冰滿懷歉意地請客戶來到洽談室,這才發現應該複印的文件和資料以及產品說明書都沒有準備好,不禁驚慌失措,連聲道歉,匆忙跑去複印。等一切準備就緒後,發現客戶已經十分不耐煩了。

當張冰滿懷歉意地向客戶介紹產品的性能時,又發現在慌亂中把產品說明書複印錯了。這次客戶沒有再等待,直接轉身離去了。

張冰的懊喪可想而知,但經理沒有過多地批評他,隻是告訴他,明天趙楠也有一個簽單業務,讓他去看看趙楠是怎樣做的。

第二天,趙楠按照預約的時間,笑容可掬地站在洽談室門前等待客戶的到來。客戶沒有遲到,但還是對趙楠的等待多少有些意外。可以看得出來,這種被重視的感覺讓客戶心裏很滿意。張冰不禁想起昨天自己的表現,臉不由得紅了起來。

隻見趙楠不慌不忙地打開文件夾,裏麵的產品資料、使用說明書、文本合同一應俱全。趙楠有條不紊地向客戶介紹產品的情況,並把近期公司舉行的優惠活動詳細地告訴了客戶,站在客戶的角度上提出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建議。

最後,趙楠對客戶說:“聽說貴公司最近又要在西雅圖開設一個分公司,我想,貴公司一定在短期內還要引進我們公司的設備。如果您願意的話,可以在這次訂貨中一起購置所需設備。這樣,不僅可以因數量多而有更多的優惠,而且可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裝運費用,你看怎麼樣?”客戶顯然是動心了,馬上給總公司的負責人打了電話,當得到肯定的答複後,將最初要訂100萬美元的貨物增加到200萬美元。

張冰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怎麼也想不到會是這樣順利。不久,趙楠因為一直把每項工作都做得相當圓滿,被提升為部門經理,並得到了公司的嘉獎。

老實人常因為做事沒有準備,沒有做到未雨綢繆,而錯失大好機會。其實,隻有準備充分,後麵的工作才能真正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老實人缺乏超前意識

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做出來的效果會有很大的不同,老實人總是走一步,看一步,等碰壁的時候,又回頭重新思考,這樣不僅效率不高,最終的結果也不能令人滿意。

小王和小張在同一個單位工作,兩人剛進單位的時候,條件差不多,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工作中,小王比較急躁,缺乏事前思考的習慣。每次老板分配了任務,他總是急於完成,但是每次都會付出很多,因為,他在工作的時候,總是會碰壁,不得不重新進行,所以,他很多時候都是匆匆忙忙的。而小張比較精明,老板分配任務的時候,他總是把工作分成幾部分,然後再著手進行,所以,他的工作進行起來好像很輕鬆,並沒有小王那麼忙碌。但是最後的結果通常是小張更能得到老板的青睞。兩年後,兩個人的差距就拉開了,小王依然在自己的部門忙碌著,小張已經成為部門經理。

事前對工作進行整體思考,看起來是浪費時間,不如做些具體的工作好,但實際上,這樣做的結果恰恰是從長遠的角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約了資源。

超前意識帶來偉大創新。所謂超前思維,就是運用一種高智能的眼光,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曆史和現狀,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獲得常人不能得知的信息,從而提前做出正確決策,取得事業成功的思維活動。有了超前意識,就能有所創新,創造出現在沒有的東西,讓思想突破現有的牢籠。

有人說,能預知三天之後發展變化的人,是聰明的人;而能預知三年之後發展變化的人就是偉大的人。隻有想在他人前麵,才能做在他人前麵。在充滿競爭的當代社會裏,隻有“超前”,才能把握時機;隻有“超前”,才能獲得發展;隻有“超前”,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古語說的“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需要正確的人,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正確的事情,才能夠得到最正確的結果。此時此刻我們所做的事,決定了我們的生命是留在原地還是邁向未來。聰明人會把握曆史和地理交會的這個時空、這個點,盡最大努力做真正有價值的事。

成功的老實人三思而後行,做事前總會多想一想行動的方案,多想一想每種行動將產生的結果: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先想好再著手做,因而會有更高的效率,得到更好的結果。

三思而後行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顧後,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在工作中,這種習慣也會讓老實人受益匪淺,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特別是重大事情時,必須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慮,拿不準的時候多聽聽旁人的意見,也很有好處。

三思而後行與快速地把握時機並不矛盾,做事情要學會把握時機,同時在決策的時候還要多思考。這樣的人才有希望到達成功的彼岸,立於不敗之地。

一個黃昏,大哲學家蘇格拉底領著他的三個弟子來到一片麥田前。

“現在,你們到麥田裏去摘取一顆自己認為最飽滿的麥穗。每個人隻有一次機會,采摘了就不能再換。”

三個弟子欣然前行。第一個弟子沒走多遠,就看到一個大麥穗,如獲至寶地摘下。可是,他越往前走,越發現前麵的麥穗遠比手中的飽滿,他懊惱而歸。

第二個弟子吸取前者的教訓,每看到一個大麥穗時,他總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手:更大的麥穗一定在前頭。麥田快走完時,兩手空空的弟子情知不妙,想采一個,卻又覺得最飽滿的已經錯過,他失望而歸。

第三個弟子很聰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識別怎樣的麥穗飽滿,第二個三分之一的路程比較判斷,在最後的三分之一的路程裏他采摘了一個最飽滿的麥穗,他自然滿意而歸。

如果把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子歸類,那麼顯然第一個是屬於“先做了再說”之列。“先做了再說”,省略了思考過程,必然會導致行為的盲目性與無序性,其結果當然“懊惱而歸”。第二個當屬於“等等再說”之列。“等等再說”,總是在思索、在觀望這個台階上停滯不前,“隻想未做”也必定兩手空空,“失望而歸”。第三個弟子則是“先想後做”。對事物有了充分的認識以及足夠的判斷之後,才不慌不忙地出手,他當然能夠“滿意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