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七卷草部2(1 / 3)

第七卷草部2

遠誌

【釋名】苗名小草、細草。也叫棘菀、繞。[時珍說服用此草能益智強誌,故有遠誌之稱。《世說新語》載,郝隆譏笑謝安說,處則為遠誌,出則為小草。《記事珠》稱它為醒心杖。

【集解】[頌說今天河、陝、洛西州郡都有。根形如蒿根,黃色。苗似麻黃而青,又如畢豆。葉似大青,略小。三月開白花。根長及一尺。[時珍說遠誌有大葉、小葉二種,大葉者花紅。

根〔修治〕[

說須去心,否則令人煩悶。用甘草湯浸一宿,曝幹或焙幹用。〔氣味〕味苦,性溫,無毒。〔主治〕根,咳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誌倍力。以輕身不老。利丈夫,定心氣,止驚悸,益精。去心下膈氣,皮膚中熱,麵目黃。殺天雄、附子、烏頭毒,煎汁飲之。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堅壯陽道。長肌肉,助筋骨,婦人血噤失音,小兒客懺忤。腎積奔豚。好古治一切癰疽。葉益精補陰氣,止虛損夢泄。

〔發明〕[時珍說遠誌入足少陰腎經,不是心經藥。其功專於強誌益精,治善忘。因為精與誌,皆藏於腎經。腎精不足,則誌氣衰,不能上通於心,主迷惑善忘。《靈樞經》說,腎藏精,精合誌。腎盛怒而不止則傷誌,誌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發枯槁臉色憔悴。又說,人之善忘,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不以時上行,故善忘。遠誌酒治癰疽,有遠誌奇功,也因補腎之力。葛洪《抱樸子》載,陵陽子仲服遠誌二十年,有子三十七人,看書過目不忘。

【附方】1.善忘症。取遠誌為末,衝服。2.胸痹心痛(逆氣膈中,飲食不下)。用遠誌、桂心、幹薑、細辛、蜀椒(炒)各三兩,附子二分(炮),一起搗細,加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米汁送下。一天服三次。如不見效,可稍增加藥量。忌食豬肉、冷水、生蔥菜。此方名“小草丸”。3.喉痹作痛。用遠誌肉為末,吹撲痛處,以涎出為度。4.腦風頭痛。把遠誌末吸入鼻中。5.吹乳腫痛。用遠誌焙幹研細,酒衝服二錢。藥渣敷患處。6.各種癰疽。用遠誌放入淘米水中浸洗過,捶去心,研細。每服三錢,以溫酒一杯調澄。清汁飲下,藥渣敷患處。7.小便赤濁。用遠誌(甘草水煮過)半斤,茯神、益智仁各二兩,共研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服,棗湯送下。

淫羊藿

【釋名】也稱仙靈脾、放杖草、棄杖草、千兩金、幹雞筋、黃連祖、三枝九葉草、剛前。[弘景說服之使人好為陰陽。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合百遍,因食此藿所致,故名淫羊藿。

【集解】[頌說江東、陝西、泰山、漢中、湖湘間皆有。莖如粟稈。葉青似杏,葉上有刺。根紫色有須。四月開白花,亦有紫花。碎小獨頭子。五月采葉曬幹。湖淫羊藿湘出產者,葉如小豆,枝莖緊細,經冬不凋,根似黃連。

關中呼為三枝九葉草,苗高一二尺許。根葉俱可用。《蜀本草》說出生處不聞水聲者良。[時珍說生於大山中。一根數莖,莖粗如線,高一二尺。一莖三椏,一椏三葉。葉長二三寸,如杏葉及豆藿,麵光背淡,薄而細齒,有微刺。

根、葉〔修治〕[

說以夾刀夾去葉四周花枝,每一斤用羊脂四兩拌炒,脂盡為度。〔氣味〕味辛,性寒,無毒。[之才說與薯蕷、紫芝相使,得酒良。

〔主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誌,堅筋骨。消瘰鬁赤癰,下部有瘡,洗出蟲。丈夫久服,令人無子。丈夫絕陽無子,女人絕陰無子,老人昏耄,中年健忘,一切冷風勞氣,筋骨攣急,四肢不仁,補腰膝,強心力。

〔發明〕[時珍說淫羊藿味甘氣香,性溫不寒,能益精氣,乃手足陽明、三焦、命門之藥,真陽不足者適宜。

【附方】1.陽痿,腰膝冷。用淫羊藿一斤,酒一鬥浸泡三天後,常飲服。此方名“仙靈啤酒”。2.偏風不遂。服仙靈啤酒。3.咳嗽,氣不順,腹滿不思飲食。用淫羊藿、覆盆子、五味子(炒)各一兩,共研為末,加熟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薑茶送下。4.目昏生翳。用淫羊藿、生王瓜(即紅色的小栝樓),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茶送下。一天服二次。5.病後青盲(病不久者)。用淫羊藿一兩、淡豆豉一百粒,水一碗半煎成一碗,一次服完。6.小兒雀目。用淫羊藿根、晚蠶蛾各半兩,炙甘草、射幹各二錢半,共研為末,另取羊肝一塊,切開,納入上製藥末二錢,把肝紮緊,和黑豆一合、淘米水一碗同煮熟。分兩次吃完。7.痘疹入目。用淫羊藿、威靈仙,等分為末。每服五分,米湯送下。8.虛火牙痛。用淫羊藿煎湯,不時漱口,很見效。

仙茅

【釋名】也稱獨茅、茅爪子、婆羅門參。

【集解】[

說仙茅生於西域。葉似茅。根粗細有筋,或如筆管,有節紋理。花黃色多涎。蜀中諸州也有。[頌說今大庾嶺、蜀川、江湖、兩浙諸州也有。葉青如茅而軟,且略闊,而有縱文。又似初生棕櫚秧,高尺許。至冬盡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如梔子花。黃色,不結實。根獨莖直,大如小指,下有短細肉根相附,外皮粗褐色,內肉黃白色。二月、八月采根曝幹用。

根〔修治〕[

說采得以清水洗,刮去皮,仙茅置於槐砧上用銅刀切豆許大,以布袋盛,在烏豆水中浸一宿,取出用酒拌濕,蒸,從日至亥,取出曝幹。勿觸鐵器及牛乳,斑人鬢須。

〔氣味〕味辛,性溫,有毒。

〔主治〕心腹冷氣不能食,腰腳風冷攣痹不能行,丈夫虛勞,老人失溺無子,益陽道。久服通神強記,助筋骨,益肌膚,長精神,明目。治一切風氣,補暖腰腳,清安五髒。久服輕身,益顏色。丈夫五勞七傷,明耳目,填骨髓。開胃消食下氣,益房事不倦。

〔發明〕[頌說五代偽唐筠州刺史王顏說,因《國書》編錄西域婆羅門僧服仙茅方,當時盛行。主五勞七傷,明目益筋力。說,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表其功力。開元元年婆羅門僧進此藥,唐明皇服之有效,當時禁方不傳。天寶之亂,方書流散,上都僧不空三藏得到此方,遂傳與司徒李勉、尚書路嗣恭、給事齊杭、仆射張建封服用,皆有效。[時珍說仙茅久服長生。其味甘能養肉,辛能養節,苦能養氣,鹹能養骨,滑能養膚,酸能養筋,宜和苦酒服食,必效。

【附方】能壯筋骨、益精神、明目、黑須發。仙茅二斤,放入淘糯米水中浸五天,取出刮銼,陰幹。另用蒼術二斤,放入淘米水中浸五天,取出刮皮,焙幹。取這樣製過的仙茅、蒼術各一斤,與枸杞子一斤,車前子十二兩,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殼)各八兩,生地黃(焙)、熟地黃(焙)各四兩一起研細,加酒煮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飯前服,溫酒送下。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叫“仙茅丸”

玄參

【釋名】也稱黑參、玄台、重台、鹿腸、正馬、逐馬、馥草、野芝麻、鬼藏。

【集解】[弘景說今出於近道,處處都有。莖似人參而長大。根甚黑,微香,道家常用。[頌說二月生苗。葉似麻對生,又如槐柳尖長有鋸齒。細莖青紫色。七月開花青碧色。八月結子黑色。又有開白花者,莖方大,紫赤色而有細毛,有節若竹,高五六尺。三月、八月采用幹。根〔修治〕[說凡采得後,須用蒲草重重相隔,入甑蒸兩伏時,曬幹。勿觸銅器。〔氣味〕味苦,性微寒,無毒。[之才說與黃芪、幹薑、大棗、山茱萸相惡。

〔主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餘疾,補腎氣,令人目明。主暴中風傷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溫瘧灑,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散頸下核,癰腫,心腹痛,定五髒。久服補虛明目,強陰益精。熱風頭痛,傷寒勞複,治暴結熱,散瘤瘺瘰鬁。治遊風,補勞損,心驚煩躁,骨蒸傳屍邪氣,止健忘,消腫毒。滋陰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滯。

〔發明〕[時珍說腎水受傷,真陰失守,孤陽無根,發為火病,此時宜以水製火,故玄參與地黃同功。其消瘰鬁亦是散火。

【附方】1.諸毒鼠瘺(頸部淋巴結核)。用玄參泡酒,每天飲食少許。2.年久瘰鬁。用生玄參搗爛敷患處,一天換藥二次。3.赤脈貫瞳。用玄參研為末,取淘米水煮的豬肝,每日蘸藥末吃。4.發斑咽痛。用玄參、升麻、甘草各半兩、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溫服。5.急喉痹風。用玄參、鼠粘子(半生半炒)各一兩,共研為末,新汲水一碗調服,立愈。6.鼻中生瘡。用玄參末塗搽,或把玄參在水中泡軟後塞入鼻中。7.小腸疝氣。用玄參炒過,做成丸子。每服一錢半,空腹服,酒送下。出汗即為有效。

地榆【釋名】也稱玉豉、酸赭。

【集解】[頌說平原到處都有生長。老根在三月裏長苗,獨莖直上,高三四尺。三月葉子對分長出,似榆葉但稍狹窄、細長一些,像鋸齒狀,顏色為青色。七月開花如椹子,紫黑色。根外黑裏紅。[弘景說可用來釀酒。山野人在缺乏茶葉時,便采它的葉泡水喝,極為香美可口,葉還可以做飲食。把它的根燒成灰,能夠爛石,故煮石方裏古人經常使用它。

根〔氣味〕味苦,性微寒,無毒。

〔主治〕主婦人乳產,癭痛七傷,帶下五漏,止痛,止汗,除惡肉,療金瘡。止膿血,諸瘺惡瘡熱瘡,補絕傷,產後內塞,可作金瘡膏,消酒,除渴,明目。止冷熱痢、疳積有良效。止吐血、鼻出血、腸風,月經不止,非地榆經期限內大量出血,產前後各種血疾水瀉。治膽虛氣怯。地榆汁釀的酒,可治風痹,補腦。地榆搗成汁,可塗虎犬蛇蟲咬傷。

【附方】1.吐血。用地榆三兩,加米醋一升,煮沸十多次,去渣汁,飯前熱服一盒。2.婦女漏下,赤白不止,人極黃瘦。治方同上。3.血痢不止。用地榆曬幹,研細。每服二錢,摻在羊血上炙熟食下。又方:單用地榆煎湯,每服三盒。

4.赤白下痢。用地榆一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去渣,熬成膏。每服三盒,空腹服。一天服兩次。5.大便下血,長期不愈。用地榆、鼠尾草各二兩,加水二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6.小兒疳痢。用地榆煮汁。熬如飴糖。服之有效。7.毒蛇螫人。用新地榆根搗汁飲下,並以搽傷口。8.虎犬咬傷。用地榆煮汁飲下,再以地榆末敷傷口。單用白開水衝服地榆末亦可。9.小兒濕瘡。用地榆煎成濃汁,一天洗瘡兩次。10.小兒麵瘡,紅腫燒痛。用地榆八兩,加水一鬥,煎成五升,溫洗患處。

丹參

【釋名】也稱赤丹參參、山參、郤蟬草、木羊乳、逐馬、奔馬草。

[時珍說五參五色配五髒。故人參入脾稱黃參,沙參入肺稱白參,玄參入腎稱黑參,牡蒙入肝稱紫參,丹參入心稱赤參,苦參則為右腎命門之藥。

【集解】[別錄說丹參生於桐柏山川穀及太山,五月采根曝幹。[頌說今陝西、河東州郡及隨州皆有。二月生苗,高一尺許。莖方有棱,青色。葉相對,如薄荷而有毛。三月至九月開花成穗,紅紫色,似蘇花。根赤色,大者如指,長尺餘,一苗數根。

[恭說冬采者良,夏采者虛惡。[時珍說處處山中都有。一枝有五葉,葉如野蘇而尖,青色皺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細子。根皮丹而肉紫。

根〔氣味〕味苦,性微寒,無毒。

〔主治〕心腹邪,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漬酒飲,療風痹足軟。主中惡及百邪鬼魅,腹痛氣作,聲音鳴吼,能定精。養神定誌,通利關脈。治冷熱勞,骨節疼痛,四肢不遂,頭痛赤眼,熱溫狂悶,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惡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排膿止痛,生肌長肉。活血,通心包絡,治疝痛。

〔發明〕[時珍說丹參色赤味苦,氣平而降,為陰中之陽。是人手少陰、厥陰之經、心與包絡血分藥。四物湯治婦人病,不問產前產後,經水多少,皆可通用。隻一味丹參散,主治與之相同。丹參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帶下,調經脈,其功在當歸、地黃、芎及芍藥。

【附方】1.月經不調,產前胎動,產後惡血不下,冷熱勞,腰脊痛,骨節煩疼等症。用丹參洗淨,切片,曬幹,研細。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此方稱“丹參散”。2.落胎下血。用丹參十二兩,加酒五升,煮成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不能飲酒者,可用水煎服。3.寒疝腹痛(小腹和陰部牽引痛)。用丹參一兩,研細。每服二錢,熱酒調下。4.小兒驚癇發熱。用丹參、雷丸各半兩,與豬油二兩,同煎幾次,去渣,取汁收存。用時,摩汁在兒身。此方稱“丹參摩膏”。

5.乳癰。用丹參、白芷、芍藥各二兩,口咬細,醋淹一夜,加豬油半斤,微火煎成膏。去渣,取濃汁敷乳上。6.熱油燙傷與火傷。用丹參八兩,銼碎,加水稍稍調拌,放入羊油二斤中煎過。取以塗傷處。

白頭翁白頭翁

【釋名】也稱野丈人、胡王使者、奈何草。[弘景說近跟處有白茸,狀似白頭老翁,故名。

【集解】[別錄說白頭翁生於高山山穀及田野,四月采。[恭說葉似芍藥而大,抽一莖。莖頭有一花,紫色,似木槿花。果實大者如雞蛋,上有白毛,長寸許,皆朝下。弘景說近根有白毛,似乎不對。[頌說處處都有。正月生苗,叢生,狀似白薇而更柔嫩細膩。葉生於莖頭,如杏葉,上有細白毛而不光滑。近根有白色茸毛。根

【氣味】味苦,性溫,無毒。

【主治】瘧疾寒熱,症瘕積聚癭氣,逐血止氣,療金瘡。止鼻血。止毒痢。主赤痢腹痛,齒痛,百骨節痛,項下腫瘤。主一切風氣,暖腰膝,明目消贅。

【附方】1.熱痢下重。用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檗、秦皮各三兩,加水七升煮成二升。每服一長。不愈再服。婦人產後痢虛極者,可加甘草、阿膠各二兩。2.下痢咽痛。用白頭翁、黃連各一兩,木香二兩,加水五升,煎成一升半,分三次用服。3.腸墜偏腫、包痔腫痛、小兒禿瘡。用白頭翁根,搗敷患處。

白及【釋名】也稱連及草、甘根、白給。[時珍說其根白色,連及而生,故曰白及。

【集解】[別錄說白及生於北山川穀及冤句、越山。[頌說今江淮、河、陝、漢、黔諸州皆有,生石山上,春生苗,長一尺許。葉兩指大,青色。夏開紫花。二月七月采根。

根〔氣味〕味苦,性平,無毒。白及〔主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除白癬疥蟲。結熱不消,陰下痿,麵上痘皰,令人肌滑。止驚邪血邪血痢,癇疾風痹,赤眼症結,溫熱瘧疾,發背瘰鬁,腸風痔瘺,撲損,刀箭瘡,湯火瘡,生肌止痛。止肺血。

【附方】1.鼻血不止。用口水調白及末塗鼻梁上低處(名“山根”);另取白及末一錢,水衝服。2.心氣疼痛。用白及、石榴皮各二錢,研細,加煉蜜和成丸子,如黃豆大。每服三丸,艾醋湯送下。3.婦女陰脫。用白及、川烏藥,等分為末,薄布包一錢,納入陰道中,覺腹內熱即止。每天用一次。4.疔瘡、腫瘡。用白及末半錢,澄水中,等水清後,去水,以藥攤厚紙上貼於患處。5.跌打骨折。用白及末二錢,酒調服。6.刀傷。用白及、煆石膏,等分為末,灑傷口上。7.冬季手足皸裂。用白及粉加水調勻,填入裂口。患處不能沾水。8.湯火傷。用白及粉調油塗搽。9.重傷嘔血,肺、胃出血。每日服白及末,米湯送下。

三七

【釋名】山漆、金不換。[時珍說時人說,其葉左三右四,故名三七。其實不然。有人說,三七本名山漆,謂其能合金瘡,如漆粘物。金不換,言其貴重之意。

【集解】[時珍說生廣西南丹諸州番峒深山中,采根曝幹,黃黑色。團結者,狀略似白及;長者如老幹地黃,有節。味微甘而苦,頗似人參之味。

根〔氣味〕味甘、微苦,性溫,無毒。

〔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傷跌撲杖瘡血出不止者,嚼爛塗,或為末摻,血即止。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水不止,產後惡血不下,血運血痛,赤目癰腫,虎咬蛇傷諸病。

【附方】1.吐血、咳血不止。用三七一錢,三七口嚼爛,米湯送下。2.赤痢血痢。用三七三錢,研細,淘米水調服。3.大腸下血。用三七研細,淡白酒調一至二錢服。三服可愈。4.婦女血崩。治法同上。5.重度赤眼。用三七根磨汁,塗眼睛周圍,很見效。6.無名癰腫,疼痛不止。用三七根磨米醋調塗;如癰已破,則用三七研細幹塗。7.虎咬蟲傷。用三七研細,每服三錢,米湯送下。另取三七嚼塗傷處。

黃連

【釋名】也稱王連、支連。[時珍說根連珠而色黃,故名。

【集解】[別錄說黃連生巫陽川穀及蜀郡泰山之陽,二月、八月采根。[頌說今江、湖、荊、夔州郡也有,以宣城九節堅重相擊有聲者為佳,施、用者次,東陽、翕州、處州者又次。苗高一尺以上,葉似甘菊,四月開花黃色,六月結實似芹子,色黃。江左者根若連珠,苗經冬不凋,葉如小雉尾草,正月開花作細穗,淡白微黃色。六七月根緊,始堪采。[時珍說黃連,取蜀地黃肥而堅者為善。唐時以澧州者為上。有兩種:一種根粗無毛有珠,如鷹雞爪形而堅實,色深黃;一種無珠多毛而中虛,黃色稍淡。各有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