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七卷草部3(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主治】主利九竅,通血脈。排膿治血症,止鼻血吐血,產後心腹疼痛。產婦可以當作蔬菜吃,效果很好。

子〔主治〕治婦人三十六種疾病。

【附方】1.產後水腫,血虛浮腫。用澤蘭、防己,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醋酒送下。2.小兒褥瘡。由大人嚼澤蘭心把瘡周圍封起來。很有效。3.瘡腫初起。把澤蘭搗爛封住,有效。4.損傷淤腫。治法同上。5.產後陰翻(產後陰戶燥熱,變成翻花狀)。用澤三四兩,煎湯熏洗。二三次後,再加枯礬一起煎洗。

馬蘭

【釋

名】也稱紫菊。

【集解】[時珍說湖澤潮濕的

地方多有生長。二月份長苗,赤莖,白根,長葉子有刻齒狀,像澤蘭但不香。南方人多采摘來曬幹作為蔬菜。進入夏天就可高達二三尺,開紫花,花謝根,葉

【氣味】味辛,性平,無毒。

【主治】主破淤血,養新血,止鼻衄、吐血、外傷、便血、瘧疾,解飲酒過多引起的黃疸及各種菌毒、藥毒。生搗為末,治蛇咬傷。另可治各種瘧及腹中急痛,痔瘡。

【發明】[時珍說馬蘭,味辛,性平,能入陽明血分,故能治血,與澤蘭功效同等。如今人們用來治療痔漏,據說有效。春夏取新鮮的,秋冬取幹的,不用鹽醋,白水煮來吃,並且喝其汁。或用酒煮焙研,糊丸,用米湯送服,天天服用。外用則用它來煎水,放少許鹽,天天熏洗患處。《醫學集成》裏說,治痔瘡,可用馬蘭根搗爛敷患處,看見肉長平了,立即取下它,稍一遲緩,恐怕肉會多長出來。

【附方】1.諸瘧寒熱。用馬蘭搗汁,再加一點水,發病日早晨服。藥中亦可加砂糖。2.絞腸痧。用馬蘭根葉在口中細嚼,將汁咽下。3.打傷出血。用馬蘭、旱蓮草、鬆香、皂樹葉(冬日無葉,可用樹皮)共研細,搽入傷口。4.喉痹口緊。用馬蘭根(或葉)搗汁,加幾滴醋滴入鼻孔中,或灌入喉中,日出,口自開。5.水腫尿澀。用馬蘭、黑豆、小麥,加酒、水各一杯,煎成藥一杯,飯前溫服。6.丹毒。用馬蘭、甘草,磨醋搽患處。7.痔漏。春夏取生馬蘭,秋冬取幹馬蘭,白水煮食,連汁喝下。又方:馬蘭,酒煮,焙、研後加糊做成丸子。每天服適量,米湯送下。另用馬蘭煎水,加一點鹽。每天熏洗患處。

香薷

【釋名】也稱香、香茸、香菜、蜜蜂草。

【集解】[時珍說香薷有野生,有家種。方莖,尖葉,有刻缺,很像黃荊葉但要小些。九月份開紫色花抽穗。有細仔細葉的,高隻有數寸。中州人在三月份種植,稱它為香菜,常用來充當蔬菜。

【氣味】味辛,性微溫,無毒。

【主治】止鼻衄。有調中溫胃,順氣,散水腫,祛熱風的功能。主治腹痛、腹瀉、嘔吐、呃逆症。春月裏煮來代替茶喝,可以不生熱病。含汁漱口,除口臭。杵成末水服,止鼻血。主腳氣寒熱。

【發明】[震亨說香薷屬金與水,有徹上徹下的功能。解暑,利小便。用葉子濃煎製成丸服用,清肺熱。

【附方】1.傷暑(暑天臥濕當風,或生冷不節,頭痛發熱,轉筋,幹嘔,四肢發冷等)。用香薷一斤、厚樸(薑汁炙過)、白扁香薷豆(微炒)各半斤,銼散。每服五錢,加水兩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後服下。連進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飲”。方中的扁豆,可用黃連(薑汁炒)代替。2.水腫。用幹香薷五十斤,銼入鍋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濃煎,濃到可以捏丸時,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藥量可以逐日加一點以小便能暢為愈。此方名“香薷煎”。又方:香薷葉一斤,水一鬥,熬爛,去渣,再熬成膏,加白術末七兩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湯送下。此方名“深師薷術丸”。3.心煩脅痛。用香薷搗汁一二升服。4.鼻血不止。用香薷研末,水衝服一錢。

假蘇

【釋名】也稱薑芥、荊假蘇芥、鼠蓂。

【集解】[頌說到處都有生長。葉子像落藜且細,初生長的假蘇有辛香味可以吃。[時珍說荊芥原是野生,現在為世人所用的,大部分是栽培的。二月份播下種子,生長出的苗莖方葉細,為淡黃綠色。八月開小花,作穗狀花房,花房像紫蘇。花房裏有細小的子,像葶藶子一樣。其苗炒來吃,辛香可口,也可用來做生菜。

莖、穗

【氣味】味辛,性溫,無毒。

【主治】主散淤血,除濕痹,祛諸多風邪,通利血脈,助脾胃。主治各種寒熱風症,比如口麵歪斜,周身麻痹,勞渴出虛汗,頭痛,背脊疼痛等病症,另可治淋巴結核及皮膚瘡腫。助消化,解酒醉。做菜時生的熟的都可以吃,還可煎茶來喝。用豉汁煎服,可治嚴重的傷寒,能發汗。也是治療婦女血症及疥瘡的重要藥物。產後中風抽搐、身體強直,研成粉末用酒送服。可散風熱,清醒頭目,利咽喉,消除瘡腫,治項強、眼中黑花及陰部生瘡、吐血、衄血、下血、便血、痔漏等。

【發明】[時珍說荊芥反魚蟹河豚的說法,本草醫方中並沒有這麼說,然而稗官小說裏,則往往有記載。據李延飛《延壽書》中說,凡是吃一切沒有鱗甲的魚,忌吃荊芥。吃了黃鱔魚後再吃它,使人吐血,唯有地漿可以解。與蟹同吃,可以動風。還有蔡絛在《鐵圍山叢話》裏記載,他住在嶺嶠,看見吃了黃鱔魚又吃荊芥的人,立即就死了,甚於鉤吻。洪邁的《夷堅誌》裏說吳國人魏幾道吃了黃鱔魚湯後,又采摘荊芥和著茶一起喝,一會兒腳發癢,上至心肺,亂走,急忙服藥,過了兩日才治好。陶九成在《輟耕錄》裏說,凡是吃了河豚魚,不可以服荊芥藥,因其作用相反,江陰曾有一儒者因此而喪命。《韋航紀談》載,凡服荊芥這味藥,忌吃魚。古人楊誠齋曾見一個人因此而立即死亡。李時珍評價:荊芥是日常使用的藥物,由於作用如此相反,所以詳細描述,告誡用者其副作用。又據《物類相感誌》說,河豚和荊芥一起煮三五次,更換水後就沒有毒了。這種說法與其他書所述的不同,大抵養生者,寧可信其有毒而引以為戒。

【附方】1.風熱頭痛。用荊芥穗、石膏,等分為末。茶調下。2.風熱牙痛。用荊芥根、烏桕根、蔥根等分,煎湯隨時含漱。3.小兒驚症。用荊芥穗二兩、白礬(半生半枯)一兩,共研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大,朱砂為衣。每服二十丸,薑湯下,一天服二次。4.一切偏風(口眼歪斜)。用青荊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起研爛,取汁濃煎成膏。將藥渣去掉三分之一,將三分之二曬幹為末。以膏和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開水送下,早晚各服一次。5.中風口噤。用荊芥穗研細,取二錢,酒送服。此方名“荊芥散”。6.產後中風(手足抽筋,角弓反張,不省人事)。用荊芥穗子,微焙為末。每服三錢,酒或童便送下。口噤則挑齒灌入,齒緊則由鼻灌入。此方名“華佗愈風散”,還有“如聖散”、“舉卿古拜散”(亦即荊芥散之意,因舉卿切音為荊,古拜切音為芥。這是用切音隱語來為藥方名)等名。7.產後血眩(精神昏冒)。用荊芥穗一兩三錢、桃仁五錢(去皮尖,炒),共研為末。每服三錢,水送下。如喘,加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炒)各三錢。8.產後下痢。用荊芥穗四五枝,燒存性,不能觸油火。燒好後加麝香少許,以熱開水調下。9.口鼻出血如泉湧。用荊芥燒存性,研細。每服二錢,陳皮煎湯送下。二服可愈。10.吐血不止。用荊芥連根洗過,搗汁半碗服下。服幹穗末亦可。又方:荊芥穗為末,生地黃汁調服二錢。11.尿血。用荊芥、縮砂,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糯米湯送下,一天服三次。12.血崩。和荊芥穗在麻油燈上燒焦,研細。每服二錢。13.痔漏腫痛。用荊芥煮湯,每日洗痛處。14.大便下血。用荊芥(炒)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婦女用酒送下。又方:荊芥二兩、槐花一兩,同炒,研細。每服三錢,茶送下。15.瘰鬁潰爛(牽連到胸前兩腋,結塊大如茄子)。用荊芥根下段剪碎,煎湯熱洗。洗後,見破爛處有紫黑點,以針刺破,讓惡血流出。另用樟腦、雄黃,等分為末,麻油調勻掃爛處出水。次日洗過又掃,直至病愈。16.疔腫諸毒。用荊芥一把,切細,加水五升煮成一升,分為兩次冷飲。17.各種瘡疥。用荊芥研末,加地黃自然榨汁熬膏,調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茶或酒送下。18.腳丫濕爛。用荊芥葉搗爛敷上。19.頭目諸疾(眼疾,風氣頭痛,頭昏目眩等)。用荊芥穗為末。每服三錢,酒送下。

20.小腹急痛,癃閉不通。用荊芥、大黃,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溫水送下。小便不通者,大黃用量減半;大便不通者荊芥用量減半。此方名“倒換散”。

薄荷

【釋名】也稱蕃荷菜、南薄荷、金錢薄荷。

【集解】[頌說到處都有生長,莖葉像荏而略微尖長些,是治風寒的必要藥,所以人們多栽種它。還有一種胡薄荷,與此相類似,但區別在於味道不太甜,生長在江浙一帶,那裏的人多用來當茶飲,俗稱為新羅薄荷。還有一種石薄荷,生長在江南的山石之間,葉子略微小些,到冬天呈紫色,也可以生吃。[時珍說薄荷,人多有栽種。二月份宿根長出苗,清明前後可分薄荷植。方莖赤色,其葉子為對生,初時形狀不長而且葉梢是圓的,長成後就變成尖形。吳越、川蜀的人多用來代替茶葉。蘇州所產的,莖小而且氣味芬芳,江西和川蜀的稍粗。藥用薄荷以蘇州出產的為最好。《物類相感誌》記載,凡收薄荷,必須隔夜用糞水澆灌,雨後再去收割,則性涼,反之則性不涼。野生的,莖葉氣味都相似,唯獨在蘇州城黌宮前有幾十畝土地所種的是龍腦薄荷,名震天下。其芬芳之妙,與其他地方的完全不同。如果離開本地,其香味愈清洌。現在的人常把它加進糖果裏和製成糕點來食用。

莖、葉

【氣味】味辛,性溫,無毒。[甄權說同薤作成齏粉吃。病剛好的人不要吃它,否則會使人虛汗不止,瘦弱的人長期吃它,則動糖尿病。

【主治】主通利關節,發毒汗,除體內毒氣,散淤血,祛風熱的作用。治諸多風邪導致的傷寒發汗,胸腹部脹滿,腹瀉,消化不良,煮成汁服用,能發汗。長期做菜生或熟吃,卻腎氣,祛邪毒,除勞氣,解勞乏,使人口氣香潔。煎湯可洗治膝瘡。四季都可以吃。另可治因中風而失語、吐痰及各種傷風頭腦風,是治小兒風涎的要藥。榨汁服,可去心髒風熱及口齒諸病。治淋巴結核瘡疥,風隱疹。搗成汁含漱去舌苔語澀。用葉塞鼻,止衄血。塗蜂螫蛇傷。

【發明】[宗奭說貓吃了薄荷會醉。[時珍說戴原禮氏治療貓咬傷,取它的汁塗在傷口上有效,是因它們相互製約的緣故。[陸農師說薄荷,貓、狗及虎的酒;桑椹,鳩的酒;芮草,魚的酒。《食醫心鏡》裏寫道,薄荷煎豉湯,暖酒和飲、煎茶、生吃都可以,比菜更有益處。

【附方】1.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風熱)。用薄荷研細,加煉蜜和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噙含一丸。用白砂糖調丸亦可。2.眼瞼紅爛。用薄荷在生薑中浸一夜,取出曬幹,研為末,泡熱激發洗眼。3.瘰鬁。用新薄荷二斤,搗爛取汁,皂莢一個,水浸去皮,黑牽牛(半生半炒)各一兩,皂莢仁一兩半,一起搗爛,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連翹湯送下。4.鼻血不止。用薄荷汁滴入鼻中,或以幹薄荷水煮,棉球裹汁塞鼻。5.血痢不上。用薄荷葉煎湯常服。6.火毒成瘡。用薄荷煎汁隨時塗搽。

積雪草積雪草

【釋名】也稱胡薄荷、地錢草、連錢草、海蘇。

【集解】[別錄說生長在荊

州川穀。[恭說葉子呈圓形大

小如銅錢,莖細而剛勁,蔓生。

[頌說現在到處都有生長。八九月份采摘苗葉,也能當做生菜吃,與薄荷相似,但味不太甜。生長在江浙一帶的,那裏的人多用來當作茶,俗稱新羅薄荷,又叫連錢草。《庚辛玉冊》裏說:地錢,是陰草。生長在荊楚、江淮、閩浙一帶,多在宮院寺廟砌縫中,葉圓似錢,引蔓伏地而生,香如細辛,不見它開過花。

莖、葉

【氣味】味苦,性寒,無毒。

【主治】主大熱,惡瘡癰疽,全身皮膚發紅、發熱。搗成汁服,主治熱腫丹毒。主暑熱,小兒寒熱。腹內熱結,搗汁服。單用可治頸淋巴結核及潰爛、鼠漏。皮膚腫毒,並且可治風疹疥癬。治風氣攻胸,做成湯來喝,立即見效。研成汁點紅眼病也好。

【附方】1.熱毒癰腫。秋後收積雪草陰幹為末,水調敷。2.治女子小腹痛。用夏五月采的積雪草,曬幹,搗篩為末,每次服二錢,以好醋和勻,服用。

紫蘇

【釋名】也稱赤蘇、桂荏。

【集解】[頌說到處都有,以背麵都呈紫色的為最好。夏天采摘莖葉,秋天采摘種子。有幾種:水蘇、魚蘇、山魚蘇都屬荏類。[時珍說紫蘇、白蘇,都在二三月份下種,或者往年種子在地裏自己生長。其莖方,葉圓而有尖,四周有鋸齒。土地肥沃的正、背麵都是紫色。土地瘠瘦時葉的正、背麵都是白色的,即白蘇,就是荏。采嫩紫蘇的葉和著蔬菜吃,或用鹽和梅汁製成酸菜吃,很香。夏天其葉可做成湯來喝。五六月份連其根一起采收,用火煨其根,陰處晾幹,則經過冬天葉子也不會落。八月份開細紫花,後形成穗狀花房,如荊芥穗。九月半枯時收種子,種子細如芥子但色為黃赤色,也可以榨取油,稱荏油。《務本新書》裏道,凡是低畦空曠的地方都可以種植紫蘇,以遮攔六畜。收摘種子打出的油,用來點燈很明亮,或熬出油用來保存器具。《丹房鏡源》中說:紫蘇子油能使五金八石變軟。《沙州記》裏說:乞弗虜之地,不種植五穀糧食,隻吃紫蘇子。故王禎說,紫蘇有遮紫蘇護的功能,又有作燈油的用途,不可缺少。現今有一種花紫蘇,其葉細齒密紐,好像是用剪刀剪成的一樣,香味、顏色、莖、子與紫蘇並無不同,人稱回回蘇。

莖葉〔氣味〕味辛,性溫,無毒。〔主治〕主解肌發表,散風寒,下氣除寒,補中益氣,通暢心經,益脾胃,其子功效更好。主治一切寒氣造成的病症,如心腹脹滿,開胃下食,止腳氣和腹瀉,通順大小腸。煮成水喝特別好,與橘皮相適應。另有消痰利肺,和血溫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魚蟹毒的作用。治蛇、犬咬傷。用葉子作湯來吃,可解一切魚肉毒。

【發明】[機說宋仁宗命令翰林院斟定湯藥,並上奏說:紫蘇煎湯第一,用它能散胸膈浮氣,但多飲則會泄人真氣。[宗奭說紫蘇,其氣味芳香,其味微辛、甜,能散風寒。現在的人早晚都喝紫蘇湯,並沒有好處。醫家所說芳草易導致富貴病,原因就在此。如人體脾胃有寒渴後容易使人產生腹瀉,往往還察覺不到。

子〔氣味〕味辛,性溫,無毒。〔主治〕主下氣,除寒溫中,益五髒,補虛勞,潤心肺,研成汁煮粥長期吃,能使身體強壯。可治腹瀉、嘔吐、反胃,利大小便,消痰止咳嗽,平肺氣喘急,順氣治風邪,利膈寬腸,解魚蟹毒。

【附方】1.治瘋狗咬傷。紫蘇葉嚼爛後敷塗在傷口上。2.治食蟹中毒。紫蘇煮汁飲二升。3.治腹瀉霍亂脹痛。用生紫蘇搗成汁後喝最佳。幹紫蘇煮汁也可。

4.治吐血不止。紫蘇不拘多少,放入大鍋內,加水直至煎幹,去滓後熬膏,將炒熟的赤豆搗為末和成梧子大小的丸,每次用酒衝服三五十丸。5.治刀瘡出血不止。將嫩紫蘇葉、桑葉同時搗爛後貼傷口。6.治蛇咬人。紫蘇葉搗汁後敷於傷口。7.治突然呃逆不止。將紫蘇汁煮成濃汁,一次服三盞即止。8.治乳腺炎。紫蘇煎湯頻服。同時搗爛敷於乳房。9.治夢中遺精。紫蘇子一升炒研細為末,用酒衝服一錢,每日一次。10.治筋寒症。此症因內寒濕氣入於經絡,致四肢攣急,腳腫不可落地。用紫蘇子二兩擂碎,水三升,研取汁,將粳米二合,加前汁作粥煮食,妙。

11.治食蟹中毒。紫蘇子煮汁喝。

【釋名】也稱白蘇。[頌說蘇有數種:有水蘇、白蘇、魚蘇、山魚蘇。陰幹。

【集解】[弘景說荏狀如蘇,高大白色,不甚香。其子研葉〔氣味〕味辛,性溫,無毒。〔主治〕調中,去臭氣。搗敷蟲咬及男子陰腫。調氣,潤心肺,長肌膚,益顏色,消宿食,〔主治〕咳逆,下氣,溫中補體。生食,止咳潤肺。蒸熟日幹,舂取米食,補中益氣,通血脈,填精髓。止嗽。

【附方】1.男女陰腫。男子:荏葉生搗,和醋封。女人:荏葉和醋生搗,以棉裹,置陰內,三四次即可。2.蛇虺中人。荏葉爛杵,和豬脂,薄敷患處。

水蘇

【釋名】雞蘇、香蘇、龍腦薄荷、芥蒩、芥苴。

【集解】[頌說處處都有,多數生長在水邊。[時珍說三月份長出苗,方莖中空虛。葉子像紫蘇葉稍長一點,齒密一些,正麵有皺呈青色,對節生長。氣味很辛烈。六七月開花成穗像紫蘇的花穗,水紅色。花穗中有細子,形狀像荊芥子。可以播種且容易成活,隔年的根也能長出苗。肥沃土地上的苗高達四五尺,南方人多用來當做菜,或用來煮雞。長江以北的地方很多,然而人們不吃它。莖、葉

【氣味】味辛,性微溫,無毒。

【主治】主下氣,助消化。可除口臭,去邪毒及體內一切惡氣。長期服用可通神明,輕身耐老長壽。另可治吐血衄血、婦科出血、血性白帶、便血及肺痿病。釀成清酒和酒煮汁常服,治頭痛目眩及產後抽搐。當做菜吃,能消除胃裏的酸水。

【附方】1.漏血。用水蘇煮汁一升服。2.吐血、下血。用水蘇莖葉,煎汁服。3.吐血咳嗽。用水蘇焙幹研細,每服一錢,米湯送下。4.鼻血不止。用水蘇五合,香豉二合,同搗爛,搓成小團,如棗核大、塞鼻孔中,鼻血即止。又方:水蘇二兩,防風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溫水送下。同時以水蘇葉塞鼻。又方:水蘇、生地黃,等分為末,冷水送服。5.鼻淵(鼻淵俗名腦漏,鼻中不斷流水、流膿,或膿中帶血)。用水蘇葉、麥門冬、川芎、桑白皮、炙黃芪、炙甘草、生地黃(焙),等分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人參湯送下。6.風熱頭痛(熱結上焦,致生風氣,痰厥頭痛)。用水蘇葉五兩、皂莢(炙,去皮,去子)三兩、芫花(醋炒焦)一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飯後服,荊芥湯送下。7.突然耳聾。用水蘇葉生搗,棉裹,塞耳內。8.頭生白屑。用水蘇煮汁或燒灰淋汁洗頭。9.蛇蟲咬傷。用水蘇研末,酒衝服。並以敷傷處。

薺苧

【釋名】也稱臭蘇、青白蘇。

【集解】[時珍說處處平地都有生長。葉子像野生紫蘇但要長一點,有毛氣臭。味道不是很好。莖、葉

【氣味】味辛,性溫,無毒。

【主治】主寒氣瀉痢。生吃可除去胃裏的酸水。搗碎敷蟻瘺有效。

【釋菊花名】也稱節華、女節、女華、女莖、日精、更生、傅延年、治薔、金蕊、陰成、周盈。

【集解】[別錄說原產在雍州的沼澤地帶和田野。

[頌說處處都有栽種,但以南陽菊潭的為佳。初春遍地生細苗,夏季茂盛,秋季開花,冬季結子,種類特別多。隻有莖紫的氣味芳香,葉厚而柔軟,嫩時可食。花稍大,味很甜的為真菊。其莖青而大,葉細,氣味濃烈,似蒿艾。花小味苦的,叫苦薏,即野菊。還有白菊,莖葉都相似。仙家的經驗認為菊有妙用,宜常服。[時珍說菊的種類,共有一百多種,宿恨自己生長,莖、葉、花、色,各不相同。宋朝劉蒙泉等人,雖然都有菊譜,也不能詳盡記載。其莖有株蔓、紫赤、青綠之殊;葉有大小、厚薄、尖禿之異,花有千葉單葉、有蕊無蕊、有子無子、黃白紅紫、雜色深淺、大小之別;味有甘、苦、辛之辨。還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概隻有單葉的味甘的菊才能用來泡茶和入藥。如《菊譜》中所記載的甘菊、鄧州黃、鄧州白、紅菊。甘菊原產於山野,現在的人都栽種。它的花細碎,品位不太高,花蕊類似蜂窠,中間有細子,也可以菊枝壓在土中種植。嫩葉和花都可炸食。白菊花稍大,味不很甜,也在秋季采收。無種子的菊,稱為牡菊。將它燒灰撒在土中,能殺死青蛙這是物性相製的原因。

花、葉、根、莖、實〔氣味〕味苦,性平,無毒。[時珍說根據《博物誌》所說,菊有兩種,苗花一樣,僅味道稍有不同。味苦的不能食用。範致能在《譜序》中稱隻有甘菊可食用,也可入藥。其餘黃菊白菊都味苦,雖不可食,卻可做藥用。治頭痛,白菊尤其好。根據上述兩種說法,得知菊類自有甘苦兩種。作食品必須用甘菊,入藥則各種菊都可以,但不得用野菊,即苦薏。真菊延年,野菊損人,正如黃精益壽,而鉤吻殺人一樣。〔主治〕治各種風症及頭眩腫痛,流淚,死肌,惡風及風濕性關節炎。長期服用利血氣,輕身延年益壽。治腰痛無常,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還可治頭目風熱、暈眩倒地、腦顱疼痛、全身浮腫,用菊作枕頭可明目。生熟都可食。能養目血雲翳膜,主用於肝氣不足。

白菊〔氣味〕味苦、辛,性平,無毒。〔主治〕治風眩,能使頭發不白。可用來染胡須和頭發。同巨勝、茯苓製成蜜丸服用,去風眩,延年,益麵色。

【發明】[時珍說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實,飽經露霜,備受四季之氣。葉枯不落,花槁不謝。味兼甘苦,性平。過去人們認為它能除風熱,益肝補陰,殊不知它得木水的精華尤其多,可補肺腎二髒。補水能製火,益金能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用來治頭及眼的各種風熱,療效甚佳。黃菊能滋陰,白菊能壯陽,紅菊能行婦人血,都可入藥。神仙都懂得這個道理,何況人呢?它的苗可作蔬菜,葉可生吃,花可做糕餅,根及種子可入藥。裝入布袋內可作枕頭,蜜釀後可作飲品,菊的全身都是寶。古代聖賢將菊比作君子,神農將它列為上品,隱士將它放入酒中,文人墨客將它落下的花瓣拿來食用。費長房說飲菊酒九日,可以避邪。《神仙傳》載,康風子、朱孺子都因服了菊花而成仙。《荊州記》載,胡廣因久病而羸瘦,飲菊潭水便健康長壽。菊花如此貴重,豈是群芳能相比的?鍾會《菊有五美讚》說,圓花高懸,準天極也。純黃不雜,後土色也。冒著霜雪開花,真君子也。杯中體輕,神仙食也。《西京雜記》載,采集菊花的莖葉,混雜在高粱米中釀酒,到第二年九月就可飲用。

【附方】1.服食甘菊。《玉函方》載王子喬養顏延壽方:用甘菊,在三月的前五天采它的苗,叫玉英;六月的前五天采它的葉,叫容成;九月的前五天采它的花,叫金精;十二月前五日采它的根莖,叫長生。將上述四物一起陰幹一百天後,各取等分,搗杵千次後成末,每次用酒送服一錢。或者將蜜煉熟後做成梧桐子大的蜜丸,用酒送服七丸,每日三次。服百日後會身輕麵潤,服一年令白發變黑。服二年,齒落更生。服五年,八十歲的可返老還童。2.服食白菊。《太清靈寶方》引:九月九日采菊花二斤,茯苓一斤,一同搗碎後篩出末。每次服二錢,溫酒調下,一日三次;或者用煉過的鬆脂,和末做成雞蛋大的丸,每次服一丸。久服令人延年益壽。3.治痘瘡入目生翳。用白菊花、穀精草、綠豆皮各等分搗成末,每次取一錢,用幹柿餅一個,淘粟米水一盞一起煮,待水煮幹時吃柿餅,每日三個。少則五七日,多則半月見效。4.治飲酒過量,大醉不醒。將九月九日采的真菊研末,飲服一方寸匕。5.治婦女陰腫。用甘菊苗搗爛熬湯,先熏後洗。6.治疔腫惡瘡垂死之症。用菊花一把,搗汁一升,入口中即活。這是神驗方。冬月采根用。7.治膝關節腫大疼痛。用菊花、陳艾作護膝,長期使用則自愈。8.治風熱頭痛。用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錢為末,每次服一錢半,用茶調下。

【釋著名】[時珍說蓍作耆,老人曆年多,更事久,事能盡知。

【集解】[別錄說原產於偏僻的山穀。[頌說今蔡州上蔡縣的白龜祠旁也有,像蒿一樣成叢生長,高五六尺,一根生有一二十莖,多的有五十莖,一抽莖便直條生長,所以不同於各種蒿。秋後在枝端開花,紅紫色,形狀如菊花。結的果實如艾實。《史記·龜策傳》載,隻有千年龜,才能遊弋在蓮葉之上。蓍有一百莖,而共係一根。它所生長的地方,無虎狼,無毒螫,是因為下有神龜守衛,上有雲氣覆蓋。如天下和平,帝王得道,則蓍的莖長可達一丈,所以說它是神草。因此占卜之人取它來做道具。

葉、實〔氣味〕味苦、酸,性平,無毒。〔主治〕主腹腔內各種積塊,益氣,潤膚,明目,令人聰慧先知,久服輕身不饑不老。

【附方】治肋下硬塊。用蓍葉、獨蒜、穿山甲末,同鹽醋搗成餅,根據塊的大小貼用,每過兩炷香的時間更換一次。積塊便化成血水,從大便瀉出。

【釋名】也稱冰台、醫草、黃草、艾蒿。

【集解】[頌說到處都有,但以覆蓋在道上及向陽的為最好。初春遍地生苗,莖似蒿,葉背呈白色,以苗短的為良。[時珍說用來灸百病尤其好。近來以蘄州的艾為最好,成為當地的特產,人們極為看重它,稱為蘄艾。艾多在山上及平原地區生長。二月宿根重新生苗成叢狀生長,它的莖直生,為白色,高四五尺。葉向四麵散開,形狀似蒿,分為五個尖,椏上又有小尖,葉麵青色背麵為白色,有茸毛,柔軟而厚實。七八月,葉間長出穗如車前穗。開小花結果實,累累盈枝,內有細子,霜降後開始枯萎。都是在五月五日收割莖,曬幹後收葉。李月池讚道:產於山陽,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荊楚歲時記》載,在五月五日雞未叫時,采集像人形的艾,收藏好以備灸病,非常靈驗。當日采的艾作為門神,懸掛在門上,以避邪氣,稱作“艾虎”。葉

【氣味】味苦,性微溫,無毒。

【主治】灸百病。也可煎服。主吐血腹瀉,陰部生瘡,婦女陰道出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生育艾能力。煎時不要見風。搗汁服,止傷血,殺蛔蟲。主鼻血下血,膿血痢,可水煮也可製丸、散。止崩血、腸痔血,金瘡,止腹痛,安胎。苦酒作煎,治癬極效。搗汁飲,治心腹一切冷氣鬼氣。治帶下,止霍亂轉筋,痢後寒熱,治帶脈為病,腹脹腰疼,溫中逐冷除濕。

【發明】[詵說春季采嫩艾做菜食,或者和麵粉作成彈子大小的餛飩,每次吞三五枚,然後再吃飯,治一切惡氣。長期服用可止寒痢。又可將嫩艾作成幹餅,用生薑煎服,止瀉痢及產後瀉血,非常有效。

【附方】1.流行傷寒(頭痛,大燒,脈盛等)。用幹艾葉三升,加水一鬥,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出汗為好。2.妊中作寒(大燒,發斑一由紅變黑溺血)。用艾葉一團,如雞蛋大,加酒三升,煮成二升半,分兩次服。3.中風口歪。用五寸左右的小竹筒一根,一頭插入耳內,四麵以麵密封,一頭以艾灸之七壯。患右炙左,患左灸右。4.中風口噤。用熟艾灸承漿穴與頰車穴,各五壯。5.咽喉腫痛。用嫩艾搗汁,細細咽下。又方:用艾葉一把,同醋搗爛,敷喉部。6.癲癇諸風。用熟艾灸前後陰之間。灸數隨年歲增減。7.小兒撮口臍風。用艾葉燒灰。滿填臍中,外用布縛定。或用蒜蓋臍部,隔蒜用艾絨灸之。8.肛爛(病人齒失色,舌變白,喜睡如癡,或下痢。肛被蟲蝕,爛見腸了,便難救。此病古稱狐惑)。用艾在管中燒著,熏下部令煙直達患處。艾中加少許雄黃,罌中煙熏,效果更好。9.頭風麵瘡,癢出黃水。用艾二兩,加醋一升,煎成濃汁,攤紙上貼,一天換二三次。

10.蛔蟲病(心痛如刺,口吐清水)。用白熟艾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內服,能把蟲吐出。又方:取生艾搗汁,天明時,先吃一點香甜食品,隨後服艾汁一升,可把蟲打下。11.白痢。用陳艾四兩、幹薑(炮)三兩,共研為末,加醋煮陳米糊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米湯送下。12.久痢。用艾葉、陳皮等分,煎服。也可用這兩味藥共研為末,加酒煮爛飯成丸子。每服二三十丸,鹽湯送下。13.痔瘡。先用槐柳湯洗過,再以艾灸七壯。血穢瀉後即愈。14.妊娠下血。用艾葉三兩,川芎、甘草各二兩,當歸、地黃各三兩,芍藥四兩,放入水五升、清酒五升中煮成三升,再加阿膠二兩令化盡。每服一升。日服三次,此方名

“膠艾湯”。15.胎動(或腰痛,或搶心,或下血,或倒產,子死腹中)。用艾葉一團,如雞蛋大,加酒四升煮成二升,分兩次服。16.婦女崩中,血出不止。用熟艾一團,如雞蛋大,阿膠(炒為末)半兩,幹薑一錢,水五碗,同煎服(先煮艾、薑至二碗半,倒出藥汁,加阿膠化開,分三次服,一天服盡)。17.產後下血。用幹艾葉、老生薑各半兩,煎濃湯服。18.忽然吐血。用熟艾三團,加水五升煮成二升,服。又方:熟艾燒灰。取二錢,水送服。19.盜汗不止。用熟艾二錢、白茯神三錢、烏梅三個,加水一杯煎至八分,臨時溫服。20.火眼腫痛。用艾燒煙,將碗蓋住,過會,刮取碗內煙煤,以溫水調勻洗眼,水中加一點黃連汁更好。21.臉上黑痣。用艾灰、桑灰各三升,淋水循環幾次取汁,濃煎成膏。常取少許敷痣上,能使痣爛脫。22.鵝掌風。用艾四至五兩,加水四至五碗,煮五六滾,倒入大口瓶內,將手心放在瓶口上,讓熱氣熏。水冷,熱後再熏。極為有效。23.小兒爛瘡。用艾葉燒灰敷搽。24.背瘡初發。在患處先貼上濕紙,先變幹的地方是瘡頭,用艾灸,不計次數。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毒即消散。如不散,也不能內攻了。此方被讚為神方。25.蟲蛇咬傷。用艾灸幾次,有效。26.風蟲牙痛。化蠟少許,攤在紙上,鋪艾一層,卷紙成筒,燒煙熏鼻。又用口吸煙氣,即可止疼消腫。

茵陳蒿

【釋名】[藏器說它雖蒿類,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故名因陳。

【集解】[弘景說到處都有。像蓬蒿但葉片要緊細些,秋後莖枯萎,經過冬天也不會死,到了春天又重新生長,以前的人多把它移植來當蔬菜種。洪舜俞在《老圃賦》中說,酣糟紫薑之掌,沐醯青陳之絲,說的就是茵陳蒿。現在淮揚人在二月二日仍要摘野茵陳苗和以粉麵,作成茵陳餅來吃。莖葉

【氣味】味苦,性平、微寒,無毒。

【主治】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令容顏白皙悅澤。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熱去腹塊,通關節,去滯熱傷寒。

石茵陳治天行時疾狂熱,頭痛頭昏,瘴瘧。女人下腹結塊脹痛和的損乏絕。

【附方】1.大熱黃疸。用茵陳切細煮湯服。生食亦可,亦治傷寒頭痛、風熱癢瘧,利小便。此方名“茵陳羹”。2.遍身風癢。用茵陳煮濃湯洗浴即愈。3.鬁瘍風病(此病是身上出現斑塊,白色成片)。用茵陳蒿兩把,加水一鬥五升,煮成七升,先以皂莢湯洗,再以茵陳湯洗。隔一天洗一次。4.風疾攣急(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縮)。用茵陳蒿一斤、秫米一石、麵三斤,和勻照常法釀酒,每日飲服。5.遍身黃疸。用茵陳蒿一把,同生薑一塊搗爛,每日擦胸前和四肢。6.眼熱紅腫。用茵陳蒿、車前子等分,煎湯,以細茶調服數次。

青蒿

【釋名】也稱草蒿、方潰、香蒿。

【集解】[別錄說到處都有。[保升說高四尺左右,嫩時可以青蒿用醋醃成酸菜,味道很香美。《詩經》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說的就是它。[頌說青蒿在春天長非常細小的苗葉,可以吃。到了夏天便長到四五尺高。秋天開細小的淡黃花,花下結子像粟米般大小。莖葉烤幹後可以作飲品,香氣尤佳。[宗說在春天,青蒿發芽得最早,人們采尋它來做蔬菜,味道極美。

【氣味】味苦,性寒,無毒。

【主治】主疥瘙痂癢惡瘡,殺病蟲,積熱在骨節間,明目;又治夏季持續高燒,婦人血虛下陷導致出血,腹脹,及冷熱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搗成汁服用。也可以曬幹製成末,將小便加入酒中和末服。補中益氣輕身,補疲勞駐顏色,長毛發令發黑亮不衰老,兼去叉發,殺風毒。治胸痛黃疸,生青蒿搗成汁服用,並把渣貼在痛處。又治瘧疾寒熱。把生青蒿搗爛敷貼在金瘡上,可止血止疼。把它燒成灰,隔紙淋汁,和石灰煎,可治惡瘡、癟肉、黑疤。

【發明】[時珍說《月令通纂》載,伏內庚日,取青蒿懸在門庭內,可辟邪氣。陰幹後碾成末,在冬至、元旦,各服二錢,有良效。

子〔氣味〕味甘,性冷,無毒。〔主治〕明目開胃,炒後食用。治勞瘦,用健壯人的小便浸潤後服用。可治惡瘡、疥癬、風疹,煎水洗患處。治鬼氣,把它碾成末,用酒送服方寸匕。

【附方】1.癆病。用青蒿銼細,加水三升、童便五升同煎至一升半,去渣留汁再煎成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時及臥時各用溫酒送下。2.虛勞盜汗,煩熱口幹。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加人參末麥站冬末各一兩,熬至能捏丸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飯後服,米湯送下。此方名“青蒿丸”。3.瘧疾寒熱。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搗汁服。4.溫瘧(隻熱不冷,痰多)。用青蒿二兩,在童便浸過,焙幹,加黃丹半兩,研為末,每服二錢,白開水調下。

5.赤白痢。用青蒿、艾葉等分,同豆豉搗作餅,曬幹。每用一餅,以水一碗半煎服。此方名“蒿豉丹”。6.酒痔便血。用青蒿葉或青蒿莖,研為末。便前用冷水,便後用水酒調服。7.刀傷。用青蒿搗封傷口,血止即愈。又方:用青蒿、麻葉、石灰等分,一起搗爛曬幹,臨用時研成末搽傷處。8.牙齒腫痛。用青蒿一把,煎水漱口。9.耳出膿汁。用青蒿末棉裹塞耳中。10.鼻中息肉。用青蒿灰、石灰等分,淋汁熬膏點息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