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七卷草部4(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附方】1.男女吐血不止。用天名精,曬幹為末,每次服一二錢,用茅花泡湯調下,一日二次。2.咽喉堵塞。痰涎壅滯,飲水困難。用鶴虱草,即天名精,連同葉搗汁,用鵝毛掃入咽喉,祛痰即愈。又法:用杜牛膝,春夏用莖,秋冬用根一把,與青礬半兩一天名精同研,點患處,令吐膿血痰沫即愈(杜牛膝就是天名精)。3.急性咽喉炎。用皺麵草,研細後,再用生蜜和成彈子大的丸,每次含化一二丸,即愈。

4.骨鯁。用天名精、馬鞭草各一把去根,同白梅肉一個,白礬一錢,搗碎做成彈子大的丸,用棉布包裹後含在嘴裏咽汁,骨刺便自軟而脫下(白梅:就是用鹽醃成的白霜梅)。5.疔瘡。用天名精葉、浮在表麵的酒糟一同搗爛後敷患處,立刻見效。6.脊背癰疽。用天名精搗汁一升,每日服二次,即愈。7.毒蛇咬傷。用天名精搗爛敷在患處。8.大腸生蟲不斷,坐臥不安。用水調鶴虱末加半兩服用,自愈。

豨薟

【釋名】也稱希仙、火杴草、豬膏莓、虎膏、狗膏、黏糊菜。

【集解】[頌說到處都有。春天長苗葉,似芥菜但細長些,紋理較粗。莖高二三尺。初秋開花像菊花,結的果實頗似鶴虱。《救荒本草》載,采摘它的嫩苗,淘去苦味,炸熟後用鹽拌可食用。

【氣味】味苦,性寒,有小毒。

【主治】主熱邪犯胃不能食,取生的搗汁服三盒,過多會令人嘔吐。又治金瘡,止痛,斷血生肉,除各種惡瘡,消浮腫。搗爛敷貼患處,或用水泡散敷療效都很好。治瘧疾兼鬱痰,搗汁服用讓人嘔吐。將它搗爛敷虎傷、狗咬、蜘蛛咬、蠶咬、蠼螋尿瘡。治肝腎陰虛,四肢麻痹,骨痛膝弱,風濕諸瘡。

【發明】[頌說蜀人單獨服用豨薟的方法是:在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集葉子不要根莖花實,洗淨曬幹,放在甑子裏,每一層都灑上酒,同蜜一起蒸,然後又曬。反複九次,則氣味非常香美。熬後搗爛篩末,做成蜜丸服下,很益元氣。治肝腎陰虛,四肢麻痹,骨間冷,腰膝無力的病效果較好。[慎微說江陵府節度使成訥在《進豨薟丸方表》中說,他有個弟弟叫

,二十一歲,中風後臥床五年,百醫不飯三五匙壓藥味。尤以五月五日采集的最好。這是奉敕宣付醫院之命詳錄的。又有益州張詠《進豨薟丸表》說,把豨薟切細煮後吃菜喝湯,可作填飽肚子的飯食;加入鬆柏製餅,也有治病的功效,因此要充饑何須山珍海味,治病又何須奇異藥品。倘若得到對症的藥,又哪管它的外形陳俗醜陋呢?我因修建龍興觀,挖掘得到一塊碑,上麵刻有修養氣術和二副藥方。按照這些方子派人四處訪問,采覓藥草,很有點奇異。這種草金棱銀線,素莖紫根,對節而生,蜀地稱它為火杴,莖葉同蒼耳很相似。不需登高曆險,每次隻求少量卻總得到很多。急采不難,廣收也很容易。倘若能久服,馬上會見神效。誰知這平凡的藥草,也有特殊的功效。我自從食用一百服後,便眼睛清亮,視物清晰。到食用一千服時,胡須變得烏黑發亮,功效很多。本地有一都押衙叫羅守一,曾因從馬上墜下來而中風,不能說話,我給他服用十服後,病就好了。又有一和尚叫智嚴,七十歲,忽然患了偏風,口眼歪斜,時時流口水。我讓他服用了十服後,也得痊愈。今天僅製作了一百劑藥,派職員史元進貢。

【附方】1.中風。夏日采

薟枝、葉,洗淨,九蒸九暴,但不宜太燥,搗碎為末,加煉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服,溫酒或米湯送下。服後須吃飯三五匙壓藥。連服數月,必見效。此方名“薟丸”。2.風寒下瀉。用

薟草研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開水送下。此方名“火丸”。3.癰疽腫毒。用

薟一兩、乳香一兩、白礬(燒)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毒重者連服三次,汗出即是見效。4.疔瘡發背。用薟草、五葉草(五爪龍)、小薊、大蒜等分,搗爛,加熱酒一碗,榨汁服下,得汗即效。

5.反胃吐食。用

薟草焙過,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熱湯送下。

【釋名】也稱篛、遼葉。[時珍說箬若竹而柔弱,故名。

【集解】[時珍說生長在南方的沼澤地。它的根和莖都像小竹,它的節、筍殼和葉都像蘆荻,葉子的上麵是青色,背麵則是淡青色,十分柔韌。新舊交替,四季常青。南方人用它的葉子包粽子,作笠和包茶、鹽,女人則用以襯鞋底。

【氣味】味甜,性寒,無毒。

【主治】主吐血,鼻出血,嘔血,咯血,下血,都用根、莖、節殼、葉等一同燒存性用,溫熱湯服一錢。又能通小便,潤肺順氣,治咽喉疼痛,消癰腫。

【附方】1.咽喉閉痛。用箬葉、燈心草,燒灰,等分吹喉部,有效。2.肺壅、流鼻血。用箬葉(燒灰)、白麵各三錢,研勻,清水衝服二錢。3.月經不止。用箬葉灰、蠶紙灰,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4.腸風便血。用箬葉燒存性,每次服三匙,空心服,糯米湯送下。藥中加少許麝香亦可。5.小便不通。用幹箬葉一兩,燒灰,加滑石半兩,研為末。每服三錢,米湯送下。6.婦女吹乳癰。用端陽節包粽子的箬葉燒灰,每服二錢,酒送下。

芭蕉(甘蕉)

【釋名】也稱甘蕉、天苴、芭苴。[時珍說芭蕉不落葉,一葉舒展時,則有一葉焦枯,故名焦。《異物誌》載,芭蕉結實,皮紅豔如火,肉甘甜如蜜,四五枚即可使人吃飽,而滋味常常餘留在牙齒和臉頰間,故名甘蕉。

【集解】[頌說甘蕉,現在兩廣、閩中、川蜀都有,而閩廣的最為甘美可口。其他地方雖多有種植,但能開花的卻很少。近來河南省一帶種甘蕉的很多,但都是芭蕉。芭蕉的種類也很多,有子的是甘蕉,它在卷心抽開作花。初生的大花萼,像是倒垂的菡萏,萼片有十幾層,每層都呈瓣狀,慢慢長大,花從萼片中長出,極其繁盛。紅色的像火炬,叫做紅蕉;白色的像蠟色,叫做水蕉;花大類似象牙的,叫做牙蕉。甘蕉的果實顏色有青黃之分,品種類別最多,味道也十分甘美可口,曬幹後可以寄往遠方。北方人得到芭蕉,認為是珍果。甘蕉的莖部散解如絲,閩人用灰湯練治,把它的絲與絲接續起來搓成線紡成布,叫做蕉麻。[時珍說《異物誌》說,甘蕉,即芭蕉,是草類。看上去像樹子,每株有一圍多大。葉長有一丈多,寬有二尺芭蕉多。它的莖部虛軟如芋,都是重重疊疊的皮子互相包裹著。它的根像芋頭,青色,大的如車輪的中軸一樣大。花長在莖的末端,像酒杯那樣大,形狀和顏色像蓮花。果子各有一個花房,果實隨著花生長,每朵花都各自完整地閉合著,花中有六個果子,先後有序,但果子並非都能成熟,花自然也不是全都凋落。甘蕉的果子有三種,但未成熟時都苦澀,成熟時都甜而脆,味道像葡萄,可以充饑解渴。有一種果子大小如拇指,長六七寸,果子的前端銳利得像羊角,每兩個果子抱在一起的,名叫羊角蕉。剝去它的皮呈黃白色,味道最甜美。有一種果子大小如同雞蛋,味道類似牛乳的,名叫牛乳蕉,味道稍遜。有一種果子大小如蓮子,長四五寸,形狀成正方形的,味道最差。三種都可以用蜜製成果品。又《海槎錄》載:海南的芭蕉,常年開花結果。有兩種:板蕉大但味道差;佛手蕉小但味道甜美,通常稱為蕉子,不像江南的開花都不結果。又《虞衡誌》載,南中的芭蕉有數種,極大的一種淩冬不凋,莖中間隻抽一條,長數尺,節節都有花,花凋落後葉的根部有果實,去皮取肉,軟爛如同綠柿,味道十分甘冷。四季都有果實。當地人用來喂養小孩,說可以除去咳嗽、發熱、口渴、舌絳、便秘等症,並把它叫做蕉子,也叫牛蕉子。用梅汁浸曬幹後壓扁,味道又甜又酸,呈淡白色,取名為芭蕉幹。一種是雞蕉子,比牛蕉小,也是四季都結果實。一種是牙蕉子,它比雞焦子小,味道尤其香嫩甜美,但隻在秋初結果子。一種是紅蕉,葉子很瘦就像蘆箬,花顏色鮮紅如石榴,每日都要長出一兩葉,葉的前端有一點是鮮豔的綠色,十分可愛。從春天開到秋末還有香氣,俗名美人蕉。一種是膽瓶蕉,根部出土時很飽滿,形狀像瓶膽。另外,費信《星槎勝覽》載,南方偏遠地區的阿魯各國,不出產米穀,隻種芭蕉、椰子,取它們的果實代替糧食。

【氣味】味甘,性大寒,無毒。[恭說甘蕉性冷不利人,常吃會動冷氣。

【主治】生吃,止咳潤肺。子蒸熟曬裂,舂出果仁吃,可通血脈,長骨髓。止金瘡潰爛流膿,解酒毒。曬幹的甘蕉,可解悶熱口渴,去小孩咳嗽,發熱、口渴、舌紅、便秘等症,壓丹石毒。

根〔氣味〕味甘,性大寒,無毒。〔主治〕主癰腫結熱。搗爛後敷在潰爛處,可清熱解毒。把根搗爛後服汁,主治產後出血、下腹脹悶。另外,治黃疸以及天行狂熱,消渴煩悶,患癰疽熱毒並金石發動,燥熱口幹,都把根絞爛服汁。又治遊風頭痛。

蕉油用竹筒插入芭蕉皮中,取出,用瓶子盛裝。〔氣味〕味甘,性冷,無毒。〔主治〕主頭中風熱,解煩渴,以及燒傷。用蕉油梳頭,使女人頭發不落,又長又黑。癲癇病發作時,流口涎,眩暈心悶要昏倒的,飲蕉油後取吐,效果很好。

葉〔主治〕主瘡腫熱毒初發,研成粉末和生薑汁塗在瘡腫處。

花〔主治〕主胸悶心痛,燒存性研成末,用鹽湯小口服二錢。

【附方】1.脊背毒瘡。芭蕉根搗爛塗在患處,能愈合瘡口。2.一切腫毒。用芭蕉根搗爛塗患處。3.治小兒驚風。用芭蕉汁、薄荷汁煎熬混勻,塗在頭頂,但要留囟門不塗;塗在四肢,但須留手心足心不塗。十分有效。4.流動性紅色風疹。治方同上。5.傷寒發狂。用芭蕉根搗成汁飲服。6.風蟲牙痛。用芭蕉根取汁一碗,煎熱含漱。7.消渴,骨節煩熱。用生芭蕉根搗汁,隨時飲一二合。8.血淋澀痛。用芭蕉根、旱蓮草等分,水煎服。一天服兩次。9.腫毒初發。用芭蕉葉燒存性,研末,和生薑汁塗搽。10.心痹痛。用芭蕉花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鹽湯送下。

蘘荷

【釋名】也稱覆菹、蘘草、嘉草。

【集解】[頌說生長在荊襄江湖間,老百姓也有種植它的,北方也有。初春時長的葉子像甘蕉,根似薑芽但略肥些。它的葉子在冬天枯萎。

根可用來做酸菜。

荷的性喜陰,生在樹木下得尤其好。[宗說在八九月間醃貯

荷,可當冬天的蔬菜。《歲時記》也說,農曆十一月用鹽醃藏

荷,能作為冬天儲貯的蔬菜,還可以防蟲。[時珍說以前的人說,荷多長在江湖邊,現在去采尋它,已經沒有生長了。隻有楊慎在《丹鉛錄》中說,《急就章》裏注釋的荷,就是現今的甘露。考察這兩種草,形性相同。甘露即是芭蕉。崔豹在《古今注》中說,荷像芭蕉但顏色是

白的,它的子和花生長在根上,花未凋謝時可以食用,開久了則會腐爛。

根似薑,適宜生長在陰暗的地方,靠著樹陰處生長。又按王的《山居錄》所說,

荷適宜生長在樹陰下,並在二月種植。有一粒種便可以永生不死,不需耕耘,隻要澆糞灌溉就可以了。在八月初把它的苗踩死,它的根就會茂盛滋長。在九月初嘉草挖取它的旁生根來做酸菜,也可以加醬貯藏。在十月中旬將糠殼覆蓋在它的根下,則過冬也不會被凍死了。

根〔氣味〕味辛,性溫,有小毒。〔主治〕主中蠱毒和瘧疾,搗汁服用。治水毒,蛇蟲毒,及各種惡瘡。

根心〔主治〕主稻麥芒入眼中不出,將汁注入眼中即出。赤眼澀痛,搗汁點。

草〔氣味〕味甘、苦,性寒,無毒。〔主治〕主夏季流行的瘧疾,惡寒發熱,聲嘶口酸,又避邪氣。

【發明】[弘景說中蠱毒後服用荷汁,並

睡在它的葉子上,會立即說出寄生蟲的名字。按幹寶《搜神記》記載,外姊夫蔣士先得了一種疾病便血,說是中了蠱毒,家人暗中將荷放置在

他的席下。他忽然大笑說:咬我的蠱蟲,是張小小。家人於是就去搜尋小小,小小便逃走了。從此以後解蠱毒多用這種方法,往往都很靈驗。但吃多了會減藥力,也不利於腳。老百姓也種植荷,說是可以避蛇等各

種毒。

【附方】1.喉舌瘡爛。用

荷根泡酒半日,取汁含漱。2.吐血、痔血。用荷根一把,搗汁三升內服。3.月經不調。用荷根,切細,加水煎取二升,再

加一點酒,空心服。4.受寒聲啞。用荷根二兩,搗爛取汁,加酒一碗,和勻,細細飲服。5.傷寒時症(溫病初起,頭痛,發熱,脈盛)。用荷根、葉一起搗

爛,榨汁服三至四升。6.雜物入目。用白荷根取心搗出汁,取汁滴入目中,雜物自出。

麻黃

【釋名】也稱龍沙、卑相、卑鹽。

【集解】[別錄說麻黃生於晉地及河東,立秋采莖,陰幹。[頌說春生苗,至夏五月則長及一尺以上。梢上有黃花,結實如百合瓣而小,也似皂莢子,味甜,微有麻黃氣,外皮紅,裏仁子黑。根紫赤色。時人說有雌雄二種,雌者三月、四月開花,六月結子。雄者無花,不結子。立秋後收莖陰幹。[時珍說其根皮色黃赤,長者近尺。

莖〔修治〕[弘景說折去節根,水煮十餘沸,以竹片掠去水麵上沫。根節能止汗。〔氣味〕味苦,性溫,無毒。[時珍說麻黃微苦而辛,性熱而揚。僧繼洪說,中牟有生長麻黃之地,冬日不積雪,因它泄內陽之故。因此,麻黃過用則泄真氣。[之才說與厚樸、白微相麻黃使。與辛夷、石韋相惡。〔主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堅積聚。五髒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餘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治身上毒風,皮肉不仁,主壯熱瘟疫,山嵐瘴氣。通九竅,調血脈,開毛孔皮膚。去營中寒邪,泄衛中風熱。散赤目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

【發明】[弘景說麻黃療傷寒,解肌第一藥。[頌說張仲景治傷寒,有麻黃湯及葛根湯、大小青龍湯,其中都有麻黃。[時珍說麻黃為肺經專藥,治肺病多用。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曆代醫家解釋,皆隨文附會,沒有明其精微之人。時珍常常思考,認為,津液為汗,汗即血。津液在營為血,在衛為汗。若寒傷營,營血內澀,不能外通於衛,衛氣閉固,津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憎寒。若風傷衛,衛氣外泄,不能內護於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故有汗發熱而惡風。然而,風寒之邪,皆從皮毛入。肺主衛氣,包羅一身,天之象。此證雖屬於太陽,而肺實受邪氣。表現在:麵赤怫鬱,咳嗽有痰,喘而胸滿。這不是肺病嗎?由於皮毛外閉,邪熱內攻,而肺氣鬱積。故用麻黃、甘草、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於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出汗後無大熱,僅喘者,加以石膏。夏至後加石膏、知母,皆為泄肺火之藥。因此,麻黃湯雖為太陽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鬱之藥。腠理不密,則津液外泄,而肺氣自虛。虛則補其母(脾)。故用桂枝、甘草,外散風邪以救表,內伐肝木以防脾。佐以芍藥,泄木而固脾,泄東以補西。使薑、棗,以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瀉下後微喘者加厚樸、杏仁,以利肺氣。發汗後脈沉遲者加人參,以益肺氣。朱肱加黃芩為陽旦湯,以瀉肺熱。皆是脾肺之藥。因此,桂枝雖為太陽解肌輕劑,實為理脾救肺之藥。若少陰病發熱脈沉,則有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

【附方】1.流行熱病(初起階段)。用麻黃一兩,水煎至半幹,去渣留汁,加米及豉,煮成粥。先以熱水洗澡,然後食粥,汗出即愈。2.傷寒黃疸。用麻黃一把,去節,棉裹,加酒五升,煮至半升,一次服完,微汗見效。此方名“麻黃醇酒湯”。3.黃腫、脈沉、小便不利。用麻黃四兩,加水五升煮,去沫,再加甘草二兩,煮成三升。每服一升。蓋厚被讓出汗。不汗,須再次服藥。注意避風寒。此方名“甘草麻黃湯”。4.風痹冷痛。用麻黃(去根)五兩、桂心二兩,共研為末,加酒二升,以慢火熬成糖稀。每服一匙,熱酒調下,汗出見效。注意避風。5.產後腹痛,血下不止。用麻黃去節,研成末。每服一匙,一日二三服,血下盡即止。6.心下悸病(按:即心膽怯懼,胸部不快)。用半夏、麻黃,等分為末,加煉蜜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水送下。一日服三次。此方名“半夏麻黃丸”。7.中風。用麻黃(去根)在慢火上煎熬,逐步加水,最後熬成膏,收存備用。每服一二匙,熱湯送下。8.盜汗、陰汗。用麻黃根、牡蠣粉,共研為末,撲身上。又方:麻黃根、椒目,等分為末。每服一錢,酒送下。外用麻黃根、舊蒲扇,共研為末,撲身上。

9.諸虛自汗(夜臥更甚,久則枯瘦)。用黃芪、麻黃根各一兩,加牡蠣(淘米水浸洗後煆過)一起製成散劑。每服五錢,以水二碗,小麥百粒煎服。10.陰囊濕瘡。用麻黃根、石硫黃各一兩,米粉一合,共研為末,塗敷患處。

木賊

【釋名】[時珍曰此草有節,麵糙澀。用之磋擦則光淨,稱為木之賊。

【集解】[禹錫說木賊出秦、隴、華、成諸郡近水地。苗長尺許,叢生。每根一幹,無花葉,寸寸有節,色青,經冬不凋枯。四月采。

【氣味】味甘、微苦,無毒。

【主治】目疾,退翳膜,消積塊,益肝膽,療腸風,止疾,及婦人月水不斷,崩中赤白。解肌,止淚止血,去風[禹錫說木賊得麝香,治休息久痢。得禹,治崩中赤白。[時珍說木賊氣溫,味微甘苦,中空而輕,陽中之陰,主升,主浮。與麻黃同形同性,故亦能發汗解肌,升散火鬱風濕,治眼目諸血疾。

【附方】1.目昏多淚。用木賊(去節)、蒼術(淘米水泡過)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或加蜜做成丸子吞服亦可。2.急喉痹塞。用木賊在牛糞火上燒存性,每服一錢,冷水送下,血出即安。3.血痢不止。用木賊五錢,水煎,溫服。一天服一次。4.瀉血不止。方同上,一天服二次。5.腸痔下血。用木賊、枳殼各二兩,幹薑一兩,大黃二錢半,一起在鍋內炒黑存性,研細。每服二錢,粟米湯送下。甚效。6.大腸脫肛。用木賊(燒存性)研為末,敷肛部,並把它托入體內。藥中加龍骨亦可。7.婦女血崩。用木賊、香附子各一兩,樸消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三錢,血色黑者用酒一碗煎,血色赤者用水一碗煎,連渣服下。一天服二次。臍下痛者,加乳香、沒藥、當歸各一錢同煎。忌食生冷硬物及豬、魚、麵等。此方名“雷氏木賊散”。8.月經不淨。用木賊(炒)三錢,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溫服,每天服一次。9.胎動不安。用木賊(去節)、川芎,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碗,加金銀一錢煎服。10.小腸疝氣。用木賊銼細,微炒為末。沸湯送服二錢,有效。以熱酒送下亦可。

燈心草

【釋名】也稱虎須草、碧玉草。

【集解】[誌說燈心草生於江南澤地,叢生,莖圓細而長直,人用以製席。[宗說陝西也有。蒸熟待幹,折取中心白穰燃燈者,稱為熟草。有不蒸者,生幹剝取為生草。入藥宜用生草。[時珍說此藥為龍須一類,但龍須緊小而瓤實,此草稍粗而瓤虛白。吳人栽種,取瓤為燈炷,以草織席及蓑。外丹家以它伏硫、砂。

莖、根〔修治〕[時珍說燈心難研,以粳米粉漿染過,曬幹研末,入水洗,浮者是燈心,曬幹用。〔氣味〕味甘,性寒,無毒。〔主治〕五淋,生煮服。敗席煮服,更良。瀉肺,治陰竅澀不利,行水,除水腫癃閉。治急喉痹,燒灰吹之甚捷。燒灰塗乳上,飼小兒,止夜啼。降心火,止血通氣,散腫止渴。燒灰入輕粉、麝香,治陰疳。

【附方】1.傷口流血。用燈心草嚼爛敷患處。2.鼻血不止。用燈心草一兩為末,加丹砂一錢。每服二錢,米湯送下。3.喉痹。用燈心草一把,瓦上燒存性,加炒鹽一匙,每取少許吹入喉中。又方:用燈心草灰二錢,加硼砂粉一錢,和勻,吹喉。又方:用燈心草、箬葉燒灰,等分和勻,吹喉。又方:用燈心草、紅花燒灰,酒送服一錢。4.失眠。用燈心草煎水代茶喝。5.濕熱黃疸。用燈心草根四兩,加酒、水各半,煮半日,露一夜,溫服。

地黃

【釋名】也地黃稱芐、芑、地說。

【集解】[別錄說原產在鹹陽的山川及沼澤地帶,以長在黃土地上的為佳。在二月、八月采根陰幹。[頌說地黃,現到處都有,以同州的為上品。二月生葉,鋪地而長,似車前葉,有皺紋而無光澤。高的有一尺多,矮的隻有三四寸。它的花似油麻花,而呈紅紫色,也有黃色的花。它的果實作房像連翹,果仁非常細小,呈沙褐色。根如人的手指,都為黃色,粗細長短不一。種植它很容易,將根栽入土中即生長。特別適宜在肥沃疏鬆的土壤裏生長,就會根大且汁多。種植法:用葦席圍如車輪,直徑一丈多,將土壤填充在葦席中,成為壇。壇上又用葦席圍住,也用土壤填充,比底下的壇直徑少一尺,如此數級如寶塔,將地黃根節多的斷成一寸長,種植在壇上,層層種滿,每日澆水使它生長茂盛。到春分、秋分時,自上層而取,根都又長又大不會折斷,這是由於沒有被砍傷的緣故。得到根後曬幹,出自同州的光潤甘美。[時珍說地黃,現在的人隻以生長在懷慶的為上品,不過是因為各地隨時代而興廢不同罷了。它的苗初生時貼地,葉如山白菜而有毛無光澤,葉麵為深青色。又似小芥葉卻要厚實些,不分丫杈。葉中攛莖,莖上有細毛,莖梢開小筒子花,紅黃色。結的果實如小麥粒。根長四五寸,細如手指,皮呈赤黃色,曬幹後成黑色。生食有土氣味,俗稱它的苗為婆婆奶。古人用它的種子播種,如今隻栽植它的根。王在《山居錄》中說,地黃長嫩苗時,摘其旁生的葉做菜,很益人。八月殘葉猶在,葉中的精氣還沒有完全被吸入根。在二月前夕苗已開始生長,根中的精氣也已滋生入葉,不如正月、九月采的優良,又與蒸、曬相適宜。《禮記》載,羊吃蕨豬吃薇,早在古代便開始了。[嘉謨說江浙一帶種的地黃,因吸收了南方的陽氣,故質潤而功效都微小;懷慶山出產的地黃,秉承了北方的純陰之氣,表皮雖有疙瘩但功效很強。

幹地黃

〔氣味〕味甘,性寒,無毒。[權說凡服地黃,應忌蔥蒜、蘿卜、各種血,否則,使人們衛枯澀,須發變白。又忌銅鐵器,否則損腎。[時珍說用薑汁浸後則不泥膈,酒製的無妨,鮮用性寒,幹用性涼,熟用則性溫。〔主治〕主元氣受傷,逐氣血虛弱,閉阻不通,填骨髓,長肌肉,除寒熱積聚及風濕麻木。治跌打損傷。長期服用可輕身不老,服用生地黃療效更好。還治男子五勞七傷、婦女中氣不足、子宮大出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補五髒內傷後引起的虛弱,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助心膽氣,強筋壯骨,提神,安魂定魄。治驚悸勞傷、心肺受損、吐血鼻出血、婦女陰道出血、產後血虛腹痛。能涼血生血,潤膚,除皮膚疾病,祛除各種濕熱。主心髒功能失調引起的手心發熱疼痛,脾虛而臥床不起,足下發熱疼痛。治齒痛唾血。

生地黃〔氣味〕性大寒。〔主治〕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熱,通月水,利水道。搗貼心腹,能消淤血。〔發明〕[戴原禮說如果陰衰陽盛,則陽火熾盛,迫擊陰位,日漸煎熬,為虛火之症,符合地黃的滋陰退陽的屬性。製法:用生地黃一百斤,選擇肥大的六十斤,洗淨後曬至微皺。將挑剩的地黃洗淨,在木臼中搗爛絞幹,然後加酒再搗。取搗出的汁拌前麵選出的地黃,曬幹,或用火焙幹後使用。

熟地黃〔修治〕[時珍說熟地黃近時製法:揀取沉水而肥大的地黃,用加了砂仁末的好酒拌勻,放入柳木甑後在瓦鍋內蒸,透氣,晾幹,再用砂仁酒拌勻蒸晾,如此反複九次。這是因為地黃性泥,得砂仁之香後功效迸發,從而調理五髒衝和之氣,歸宿到丹田的緣故。隻有用酒煮熟的不能用。〔氣味〕味甘、微苦,性微溫,無毒。〔主治〕主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補血,滋補五髒。治內傷引起的虛弱,通血脈,利耳目,黑發須,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氣、子宮出血、月經不調、產前產後百病。滋腎水,補陰,去臍腹急痛。病後脛股酸痛,不能久坐,雙眼模糊。〔發明〕[元素說生地黃性大寒可涼血,血熱的人可用;熟地黃性微溫可補腎,血衰的人可用。另外臍下疼痛屬腎經,非熟地黃不能除,是通腎的良藥。[好古說生地黃可治心火亢盛,手足心發熱,入手足少陰厥陰,能益腎水,涼心血。脈搏洪實的人宜用。若脈虛弱,就適宜用熟地黃,憑借火力蒸九次,可補腎中元氣。張仲景的八味丸中,以地黃為眾藥之首,這是天一生癸水。湯液四物湯,治藏血也以地黃為君,癸乙同歸一治。[頌說崔元亮在《海上方》中記載,治一切胃脘痛,不論新舊,用生地黃一味,根據各人的飯量,絞爛搗取汁,和麵做成湯麵食用或將地黃用冷水淘後食用。過了很久,必瀉出一蟲,長一尺左右,頭似壁宮,從此不再複發。過去曾有人患此病二年,深受其害。臨終前告訴家人:我死後,要剖屍找出病根。家人遵他所言,果然找到一蟲。將它放在竹節中,每次吃飯時便喂養。後來吃地黃湯麵時,也拿去喂它,竟隨即腐爛,於是便得此方。禹錫《傳信方》也記載有這種事:貞元十年,有一隨員名崔抗的女兒,患胃脘痛生命垂危,於是將地黃用冷水淘後服用,隨即吐出一物,約一方寸匕,形狀如蛤蟆,無眼無足,似有口。病也因此而痊愈了。冷水淘後的地黃不能沾鹽。

葉〔主治〕主惡瘡似癩,患十年者,先用鹽水清洗,然後將地黃搗爛,每天塗抹患處。[時珍說根據《抱樸子》載,韓子治用地黃苗喂五十歲的老馬,結果這匹馬生下三個馬駒,又活了一百三十歲才死。《朝野僉載》說,野雞被鷹喙傷後,取地黃葉來治傷口;老虎被藥箭射傷後,會食清泥解毒。鳥獸都知道解毒的方法,何況人呢?實〔主治〕四月份采集,陰幹,搗成末,用水送服一方寸匕,每日三次,功效與地黃相當。花〔主治〕研末食用,功同地黃。如腎虛腰脊疼痛,將其研為末,用酒送服一方寸匕,每日三次。

【附方】1.吐血唾血,補虛、除熱,去癰癤。用生地黃不拘多少,三搗三壓,取全部液汁,裝瓦器中,蓋嚴,在熱水中熬濃,去渣再煎成糖稀狀,做成丸子,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送下。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地黃煎”。2.利血生精。用地黃(切)二合,與米同煮,熟後以酥二合、蜜一合同炒香放入,再煮熟食下。此方名“地黃粥”。3.明目補腎。用生、熟地黃各二兩,川椒紅一兩,共研為末,加蜜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鹽湯送下。4.虛損(或大病後,或積勞後,四體沉滯,骨肉酸痛,呼吸力少,或小腹拘急,咽幹唇燥,飲食無味,多臥少起)。用生地黃二斤,麵一斤,搗爛炒幹為末。每服一匙,空心服,酒送下。一天服三次。5.病後虛汗(口幹心躁)。用熟地黃五兩,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分三次服,一天服完。6.咳嗽唾血,癰疽勞瘵。用生地黃汁十六斤、人參末一斤半、白茯苓末三斤、白沙蜜十斤,拌勻,小火熬三晝夜,成膏。每服一匙,開水或酒送下。此方名“瓊玉膏”。7.吐血便血。用地黃汁六合,銅器煮開,加牛皮膠一兩,等化盡後再加薑汁半杯。分三次服完。8.小便帶血、吐血、耳鼻出血。用生地黃汁半升、生薑汁半合、蜜一合,調勻服。9.月經不止。用生地黃汁一碗,加酒一碗煎服。一天服兩次。10.月經不調,久不受孕。用熟地黃半斤、當歸二兩、黃連一兩,在酒中泡一夜,取出焙幹研細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米湯或溫酒送下。11.妊娠漏胎,下血不止。用生地黃汁一升,泡在酒四合中,煮開幾次後服下,不止再服。又方:用生地黃為末,酒衝服一匙,晝夜各服一次。又方:用生地黃、熟地黃,等分為末。每服半兩,空心服,白術、枳殼煎湯調下,每日服二次。此方名“二黃丸”。12.妊娠胎動。用生地黃搗汁,煎開,加雞蛋白一枚,攪勻服下。13.產後血痛(腹中有硬塊作痛)。用熟地黃一斤、陳生薑半斤,同炒幹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此方名“黑神散”。14.產後中風。用生地黃五兩,搗出汁,生薑五兩,也搗成汁。以生地黃渣浸薑汁中,生薑渣浸生地黃汁中,過一夜。次日取兩藥炒黃,焙幹,研細。每服一匙,酒送下。15.胞衣不出。用生地黃汁一升,苦酒三合,調勻溫服。16.悶熱昏迷。用生地黃汁一碗灌下。如大渴飲水不止,則用生地黃根、生薄荷葉等分搗爛,榨取汁,加麝香少許,冷水調服。覺心下頓涼,即不再服藥。17.疔腫乳癰。用生地黃搗爛敷患處,藥變熱,即須更換。18.跌打損傷,淤血在腹。用生地黃汁三升,加酒一升半,共四升半煮成二升半,分三次服完。19.眼睛紅痛。用生地黃、黑豆各二兩,搗成膏,臨臥時先以鹽湯洗眼,再以藥膏塗蓋在眼皮上。次日晨,用水把藥膏浸濕、洗掉。20.牙疳膿血。用生地黃一斤、鹽二合,共搗成團,外用麵裹住,投火中燒焦,剝去麵殼,藥中加麝香一分,研勻,貼患處。21.牙齒動搖。用棉裹生地黃放口中細嚼,令藥汁作用於齒根,最後將汁咽下。22.耳中常鳴。用生地黃一截塞耳中,一天換幾次。生地黃煨熟塞耳更好。23.犬咬傷。用地黃搗汁塗傷處。

牛膝

【釋名】也稱牛莖、百倍、山莧菜、對節菜。[弘景說其莖有節,似牛膝,故名。

【集解】[別錄說原長在黃河流域的河穀。[頌說如今江、淮、閩、越、關中也有,但不及懷慶的牛膝好。它在春季長苗莖,高二三尺,青紫色,莖上有節如鶴膝及牛膝。它的葉尖圓似匙,兩兩相對。節上開花成穗,到秋季便結很細的果實。其中以根部極其長大,根達三尺而柔潤的牛膝為最佳。[時珍說處處都有牛膝,惟以北方和巴蜀人家栽種的最良。秋季收種子,到春天便種植,嫩苗可作蔬菜。

根〔氣味〕味苦、酸,性平,無毒。〔主治〕主由寒濕引起的四肢無力、麻木,老年人陣發性寒戰、高熱、小便澀痛及各種瘡、四肢痙攣、膝痛不能屈伸。可逐血氣,療傷熱火爛,墮胎。長期服用輕身耐老。療傷中氣虛、男子生殖器痿縮、老年人小便失禁。能補中氣不足,益精而利陰氣,實骨髓,止頭發變白,除頭痛和腰脊痛,婦女月經不調。治陽痿,補腎,助十二經脈,逐惡血;治腰膝無力,破腹部結塊,排膿止痛。產後心腹痛及流血不止,落死胎。還可強筋,補肝髒氣血不足。將牛膝的莖、葉同蓯蓉泡酒服,益腎。如竹木刺入肉中,可將其嚼爛敷蓋在上麵,刺即出。治久瘧、惡寒發熱、五淋、尿血、陰莖痛,腹瀉,咽喉腫痛及舌生瘡、牙齒腫痛,惡瘡折傷。

【附方】1.勞瘧積久。用長牛膝一把,生切,加水六升,煮成二升,分三次服完(清晨一服,未發瘧前一服,臨發定時一服。)2.消渴不止(下元虛損)。用牛膝五兩,研細,浸入生地黃汁五升中。日曬夜浸,直到汁盡。加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久服於身體有益。3.婦女血病(月經淋閉,月經不來,繞臍寒疝痛,產後血氣不調,腹中結症瘕不散諸病)。用牛膝在酒中浸一夜,取牛膝出焙幹;另用漆炒令煙盡。各一兩為末,加生地黃汁一升,慢火上熬成濃糊,團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服,米湯送下。此方名“萬病丸”。4.胞衣不下。用牛膝八兩、葵子一合,加水九升,煎成三升。分三次服。

5.產後尿血。用川牛膝水煎常服。6.喉痹乳蛾。用新鮮牛膝根一把、艾葉七片,同人乳搗和,取汁灌入鼻內。不久,痰涎從口鼻流出即愈。不用艾葉亦可。又方:牛膝搗汁和陳醋灌病人。7.口舌瘡爛。用牛膝浸酒含漱,亦可煎飲。8.牙齒疼痛。用牛膝研末含漱,也可以用牛膝燒灰敷患處。9.惡瘡(人不知名)。用牛膝根搗敷。10.癰癤已潰。用牛膝根略刮去皮,插入瘡口中,留半寸在外,以嫩橘葉及地錦草各一把,搗爛後塗瘡上。

紫菀

【釋名】也稱紫菀青菀、紫蒨、返魂草、夜牽牛。

【集解】[弘景說處處路邊都有。鋪地生長,花呈紫色,根有白毛。根很柔細有白毛的,叫白菀。[穎說將它連根帶葉取來浸泡在醋裏,加入少許鹽收藏做菜,味辛香,號稱仙菜。鹽不宜多,否則會腐爛。

【氣味】味苦,性溫,無毒。

【主治】主咳嗽氣喘,胸中寒熱結氣。能去腹內寄生蟲及雙足萎弱無力,安五髒。療咳嗽吐膿血,止哮喘、心悸、五勞體虛,補中氣不足、小兒驚癇。還可治高燒休克,補虛順氣,勞氣虛熱,各種邪惡怪氣。能調中消痰止渴,潤肌膚,添骨髓,益肺氣,主治右脅下包塊。

【附方】1.肺傷咳嗽。用紫菀花五錢,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溫服。一天服三次。2.久咳不愈。用紫菀、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搗篩為末。每服三錢,以薑三片、烏梅一個,煎湯調下。一天服兩次。3.吐血咳嗽。用紫苑、五味子炒過,共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化一丸。4.產後下血。用紫菀末五撮,水衝服。5.纏喉風痹。用紫菀根一條,洗淨,放入喉部,有涎出,病即漸愈。

麥門冬

【釋名】秦國名羊韭,齊國名愛韭,楚國名馬韭,越國名羊耆。並稱禹韭、禹餘糧、忍冬、忍淩、不死藥、階前草。[弘景說根似

麥,故謂之麥門冬。

【集解】[別錄說麥門冬葉如韭,冬夏長生。生函穀川穀及堤阪肥土石間久廢處。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根,陰幹。[頌說處處都有。葉青似莎草,長及尺餘,四季不凋。根黃白色有須,根如連珠形。四月開淡紅花,如紅蓼花。實碧而圓如珠。江南出者葉大,或說吳地產者尤佳。

麥門冬〔修治〕[時珍說以滾水潤濕,少頃抽去心,或以瓦焙軟,乘熱去心。

〔氣味〕味甘,性平,無毒。[杲說味甘、微苦,性微寒,陽中微陰,主降。入手太陰經氣分。[之才說與地黃、車前相使。與款冬、苦瓠相惡。與苦參、青蘘、木耳相畏。伏石鍾乳。〔主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饑。療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幹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穀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髒,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去心熱,止煩熱,寒熱體勞,下痰飲。治五勞七傷,安魂定魄,止嗽,治肺痿吐膿,時疾狂熱頭痛。治熱毒大水,麵目肢節浮腫,下水,主泄精。治肺中伏火,補心氣不足,主血妄行,及經水枯,乳汁不下。久服輕身明目。和車前、地黃丸服,去溫瘴,變白,夜視有光。斷穀為要藥。

〔發明〕[宗

說麥門冬治肺熱之功很多,其味苦,但專泄而不專收,病者寒多則禁服。治心肺虛熱及虛勞。與地黃、阿膠、麻仁,同為潤經益血、複脈通心之劑;與五味子、枸杞子,同為生脈之劑。[元素說麥門冬若要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須加五味子、人參二味為生脈散,補肺中元氣不足。[時珍說趙繼宗《儒醫精要》記載,麥門冬以地黃為使,服用令人頭不白,補髓,通腎氣,定喘促,令人肌體滑澤,除身上一切惡氣不潔之疾,因為有君而有使。

【附方】1.消渴。把大苦瓜搗成汁,泡麥門冬二兩,過一夜,麥門冬去心、搗爛,加黃連(去皮毛)研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飯後服。一天服兩次。兩天後當可見效。2.吐血、鼻血。用麥門冬(去心)一斤,搗爛取汁,加蜜三合,調勻,分二次服下。3.齒縫出血。用麥門冬煎湯漱口。4.喉瘡。用麥門冬一兩、黃連半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麥門冬煎湯送下。5.下痢口渴。用麥門冬(去心)三兩、烏梅肉二十個,銼細,加水一升,煮成七合,細細飲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