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八卷穀部2(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刀豆

【釋名】也稱挾劍豆。[時珍說以莢狀命名。《酉陽雜俎》一書說,樂浪這個地方有挾劍豆,其豆莢橫斜著生長,像人挾持著刀劍。也就是這種豆。

【集解】[時珍說現在種植的人很多,三月下種,藤蔓可長到一二丈長,葉子像豇豆的葉子但比豇豆的葉子稍長些,稍大些,五六七月開紫色的形狀像飛蛾一樣的花,結豆莢,其豆莢長接近一尺,有點兒像皂莢,但比皂莢扁而且有劍脊,三個棱很分明。嫩時可煮吃,做成醬吃,用蜂蜜煎來吃都很好。老時則收獲其果實,果實像大拇指一般大,呈淡紅色。同豬肉、雞肉等一起煮來吃,特別鮮美。

【氣味】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主溫中通氣,利於調養腸胃,止呃逆,益腎補元氣。

【發明】[時珍說關於刀豆,舊書已沒有記載,隻有近來一段時間一般書籍記載其性暖而補益陽氣。又有人在病後嘔吐不止,驚動了鄰居。有人叫他用刀豆的果實燒成灰,用白開水調和,服下二錢就可止住。這也是因為它通氣歸元,而嘔吐自然也就停止了。

黎豆

【釋名】又叫狸豆、虎豆。

【集解】[時珍說生長在原野中,山中也有種植的。三月播種長出藤蔓,它的葉子像豇豆的葉子,但紋理是偏斜的。六七月開花成簇狀,花紫色,形狀像扁豆的花。一根枝藤上結豆莢十餘片,有三四寸長,有大拇指一般大小,有白色的茸毛。老時則變黑,露出筋,就像曬幹的熊爪子的形狀。它的果實像刀豆的果實一樣大,呈淡紫色,有斑點像狐狸毛皮的花紋。先煮透去黑水,再同豬肉、雞肉一起煮來吃,味道很好。

【氣味】味甘、微苦,性溫,有小毒。

【主治】主溫中益氣。

豆豉

【釋名】[時珍說豉,通嗜,調和五味,故名。

【集解】[弘景說出產於襄陽、錢塘的豆豉味道濃厚香美。[藏器說蒲州產的豆豉味道鹹,它的做法與其他地方豆豉的做法不同,味道比其他豆豉濃烈。陝州產的一種豆豉汁,存放十年可以不變質。[詵說陝府豉汁的質量遠遠勝過一般豉汁。陝州豉汁的做法是:用大豆蒸熟,每一鬥加鹽四斤,花椒四兩,春季三天時間,夏季兩天時間就可做成。在半熟時加入生薑五兩,這樣既潔淨又精美。[時珍說熟大豆都可做豆豉,用黑豆做成的可以入藥。豆豉有淡豉和鹹豉,治療時大多使用淡豉汁和鹹豉汁,至於是使用淡豉汁還是鹹豉汁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定。豉心是指裝盛豆豉的中心部分,而不是剝開豆豉皮取心。造淡豉的方法:用黑大豆二三鬥,在六月份淘幹淨,用水浸泡一夜後瀝幹,再蒸熟攤在席上,等到微溫時,用蒿葉蓋在上麵。每三天查看一次,等候發酵的菌絲布滿表麵,但不能使菌絲太厚。然後在簸箕中曬幹並簸幹淨,用水拌和,幹濕應該恰如其分,以汁流出時間為準。再將這些黑豆豉放在甕中築緊,在上麵蓋三寸厚的桑葉,用泥密封起來,在太陽下曬七天,取出後再暴曬一個時辰,再加水拌和裝入甕中,像這樣反複七次。最後再在火上蒸透,攤去火氣,放入甕中築緊封藏就算做成了。造鹹豆豉的方法:用大豆一鬥,水泡三天,淘蒸攤醃,等到有了菌絲時取出來簸幹淨,再在水中淘洗瀝幹。每四斤大豆加鹽一斤,薑絲半斤,再用適量的椒、橘、蘇、茴、杏仁拌勻,放進甕中,加水浸泡,水麵比豆高一寸,再用樹葉蓋上封口,曬上一個月便可造成。造豉汁的方法:十月到正月這一段時間,用上好的豆豉三鬥,清麻油熬至無煙,用一升熬好的清麻油與豆豉拌勻放在火上蒸熟,攤冷曬幹,用清麻油拌勻再蒸透。這樣反複一共三遍。用白鹽一鬥搗和,再用湯淋豆豉出汁液三四鬥,放進幹淨的鐵鍋中,再放些椒、薑、蔥、橘絲一起煎熬,煎好剩三分之二的汁液,將煎好的豉汁放入不透氣的容器中貯藏,味道香美絕佳。麩、豉、瓜豉、醬豉等都可做豉汁,但隻能作食品不能做藥用。

【發明】[弘景說豆豉是常見的食物。春夏之氣不調和,蒸炒後用酒浸漬服用效果最佳。依照康伯的方法,先用醋、酒浸泡蒸熟曬幹,用麻油和勻,再蒸曬,總共三遍。用椒、薑末調和後進食,效果遠比今天的油豉好。腳有疾病的人經常用酒泡豆豉喝,再用剩下的豆豉滓塗抹在腳上,腳病就都會治愈。[頌說古今的藥方用豆豉治病最多。江南的人善於製作豆豉,凡因時令氣候不和而得病的人,就是用蔥與豉做成湯服下,取汗,往往便可治愈。[時珍說陶弘景談的康伯製豉法,《博物誌》中說這種方法出自外國,中國稱為康伯,是傳播這種方法的人的姓名。這種豆豉調中下氣最妙。黑豆性平,作成豆豉則性溫。因經蒸,所以能升能散。得蔥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薤頭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又能止汗,也像麻黃根節能止汗一樣,是一個道理。

淡豉〔氣味〕味苦,性寒,無毒。〔主治〕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懣悶,虛勞氣喘,兩腳疼冷。主時疾熱病發汗。熬未能止盜汗,除煩;生搗為丸服,治寒熱風,胸中生瘡;煮服治血性腹瀉腹痛;研末塗陰莖生瘡。另治瘧疾陰虛發熱,解毒除脹和犬咬。下氣調中,治傷寒溫毒,發癍嘔逆。

蒲州豉〔氣味〕味鹹,性寒,無毒。〔主治〕主解煩熱熱毒,寒熱虛勞,調中發汗,通關節,殺腥氣,傷寒鼻塞。陝州豉汁也能除煩熱。

【附方】1.傷寒發汗(頭痛、身熱、脈洪)。用蔥白一小把、豉一升,棉裹住,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下。如不出汗,再服一次,並加葛根三兩。又不出汗仍須再服,並加麻黃三兩。又方:用蔥湯煮米粥,加鹽豉吃下,取汗。另方:用豉一升,煎一升,分次服,取汗。2.傷寒不止不解,胸中悶惡。用豉一升、鹽一合,加水四升,煮成一升半,分次服,取吐。3.血痢不止。用豉、大蒜等分,搗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送下。4.瘧疾寒熱。煮豉湯飲服,大吐即愈。5.盜汗不止。用豉一升,微炒香,放清酒三升中泡三天,取汁服(冷熱均可)。如無效,可多服幾劑。6.痰喘(雨天便發,坐臥不安,飲食不進)。用淡豆豉一兩,蒸過,搗極爛,加砒霜末一錢,枯白礬三錢,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七丸,病甚者九九,小兒五丸,冷茶或冷水送下。7.膝攣骨痛。用豉心五升,九蒸九曬,泡酒中,每空心飲適量。8.喉痹不語。煮豉汁一升服,蓋被發汗。同時把桂未放在舌下含咽。9.口舌生瘡,胸膈疼痛。用焦豉末含一夜即愈。10.胎動。用豉汁炒服。11.小兒丹毒。用豉炒至煙盡,研為末,油調敷塗。12.背癰。用香豉三升,加少量水搗成泥,照腫處大小作餅,厚約三分,鋪瘡上,留孔,以艾火烘灸。勿令肉破,一天二次。13.蠼螋尿瘡。用豉搗爛敷塗。14.筋骨跌傷。用豉三升、水三升,煎成濃汁飲服。15.服藥過量。飲豉汁。16.腳腫。飲豉汁,以渣敷腫處。

豆腐

【集解】[時珍說黑豆、黃豆、白豆、豌豆和綠豆等,都可用來製作。製法是:用水浸泡發脹,用石磨磨碎,濾去豆渣,將豆漿燒沸,用鹽鹵汁或山礬葉,或者酸漿、醋澱放入鍋中製成。還有將燒沸的豆漿裝入缸內,用石膏粉來製作。大概有鹹、苦、酸、辛的東西,都可用來點豆腐。豆漿麵上凝結的可揭取晾幹,叫豆腐皮,做菜很好。

【氣味】味甘、鹹,性寒,有小毒。[時珍說有人喜歡吃豆腐,中了毒,醫生不能救治。製作豆腐的人說:豆漿遇到蘿卜水則做不成豆腐,於是就用蘿卜水當藥服下,中毒就解了。大概在夏季害怕人出汗,特別應該小心。

【主治】主寬中益氣,調和脾胃,消除脹滿,通大腸濁氣,清熱散血。

【附方】1.杖瘡青腫。用豆腐切成片後貼在瘡上,不停地更換。一法:用燒酒煮豆腐後再貼在瘡上,看到豆腐顏色變紅了就換一片,到不紅才停止。2.燒酒醉死。用熱豆腐切成片,貼滿全身,冷了就再更換,又貼,直到人蘇醒為止。

陳廩米

【釋名】也叫陳倉米、老米、火米。[時珍說有屋為廩,無屋為倉,都是官府存糧之物。

【集解】[弘景說中原一帶用得多,人們用它來釀酒,勝過用新粳米。[藏器說至於廩米,吳地的人認為粟比較好,漢地的人則認為粳米較好。就像吳國的麻布和鄭國的白絹一樣,有以遠處的為貴以近處的為賤的意思。但要準確來說它們的功效,粟米應該排在前麵。[時珍說製作廩米,北方人多用粟米,南方人多用粳米和秈米,都用水浸泡後蒸熟曬幹製成,也有用火燒過後製成的。因為入倉貯存很久,都散去了氣味,變了顏色,所以古人把它叫做紅粟紅腐,實在是因為太陳腐了。

【氣味】味鹹、酸,性溫,無毒。

【主治】主通氣,除煩躁口渴,調養胃,止下泄。滋五髒,但不易消化。可暖脾,除去疲乏,適宜煮湯吃。如果燒飯吃,可止痢疾,補中益氣,壯筋骨,通血脈,壯陽。用飯和醋搗碎敷於毒瘡之上,馬上就會好。北方人把飯放入瓦缸裏,用水浸泡令其發酸,然後再拿來吃,可暖五髒六腑。研碎廩米服下,可止突然心絞痛,寬中消食。吃多了會有饑餓的感覺。用陳廩米煮飯米湯不渾,開始時無氣味,清淡可以滋養胃。古人多用來煮水煎藥,也取決於它能調養腸胃、利於小便、除去濕熱的功效。

【發明】[時珍說《千金方》記載,痢疾不停,就炒廩米研成末和開水喝下,也是取它的這種功效。但不能同馬肉一起吃,否則引發舊病。

【集解】[時珍說各種糧食都可用來做飯。而各種飯食可以治的疾病,又是不相同的,應當特別提出。大概都是用粳米、秈米、粟米。

荷葉燒飯〔主治〕主厚脾胃,通三焦,資助生發之氣。〔發明〕[李杲說枳術丸,就是用荷葉包好燒成的飯做成的丸子。大概荷葉這種植物,顏色青翠而中間空直,很像八卦中震卦的風木。用荷葉燒飯和藥,與白術相配合,可以滋養元氣,使胃變結實不至於再被食物所傷,它的作用非常廣泛。用荷葉燒飯,就是用新鮮荷葉煮水,再放入粳米、白術做成飯,各種東西的氣味都有。

【釋名】又叫糜。[時珍說把米煮成糜,使其糜爛。

【發明】[時珍說各種糧穀作粥,詳看本章。更有用藥物、果品來做粥,能治各種病,下麵附諸物粥譜。

小麥粥〔主治〕止消渴煩熱。

寒食粥用杏仁和各種花製成。〔主治〕主咳嗽,通血氣,調中。

糯米秫米黍米粥〔氣味〕味甘,性溫,無毒。〔主治〕主益氣,治脾胃虛寒,下泄嘔吐,小兒出痘瘡麵色蒼白。

粳米秈米粟米粱米粥〔氣味〕味甘,性溫、平,無毒。〔主治〕利小便,止煩渴,滋養脾胃。

【發明】[時珍說羅天益在《寶鑒》一書中記載,粳米、粟米做成的粥,氣味淡薄,陽中帶陰,所以清淡舒暢,能利小便。有一人病危,但從不吃藥。醫生叫他專吃粟米粥,杜絕其他食物,十天過後病情好轉,一個月過後痊愈。這就是五穀都能治病的原理。張耒在《粥記》中說,每天早上起來,就吃一大碗粥。空腹虛胃時吃粥,元氣便振作起來,其所滋補的作用不小。再加上粥又柔軟又細膩,與腸胃相輔相成,是飲食中最好的。妙齊和尚說,山中的僧人,每天早上喝一碗粥,非常重要。如果不吃粥,則整天髒腑感覺燥涸,大概是粥能舒暢胃氣,生津液吧。大概人要修身養性以求安穩快樂,也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隻不過是吃飯睡覺之間的事情罷了。所以奉勸人們一句,每天吃粥,不需去嘲笑。蘇軾說,有一天晚上我餓了,吳子野勸我吃白粥,說是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脾。吃粥既節省時間,味道又美,喝完粥後睡一覺,妙不可言。人們都稱粥有很大的益處。

赤小豆粥利小便,能消水腫和腳氣,能驅除邪氣。

綠豆粥可解熱毒,止煩渴。

禦米粥就是罌粟做成的粥,可治胃反流,利於調養大腸。

薏苡仁粥能除濕熱,利腸胃。

蓮子粉粥能健脾胃,止腹瀉。

芡實粉粥能固精氣,明耳目。

菱實粉粥能補益腸胃,解除體內的煩熱。

栗子粥能補益腸胃,補充腎氣,有益於腰腳強健。薯蕷粥就是山藥粥,可補充腎的精氣,固腸胃。芋粥可寬腸胃,使人不覺得餓。百合粉粥可潤肺調中。蘿卜粥可消食利膈。胡蘿卜粥寬中下氣。馬齒莧粥治痹消腫。油菜粥調中下氣。菠菜粥能和中潤燥。薺菜粥明目利肝。芹菜粥去伏熱,利腸。芥菜粥豁痰辟惡。葵菜粥潤燥寬腸。韭菜粥溫中暖下。蔥豉粥發汗解肌。茯苓粉粥清上實下。鬆子仁粥可潤心肺,調養大腸。酸棗仁粥治煩熱,益膽氣。枸杞子粥補精氣,益腎氣。薤白粥治老人冷利。生薑粥溫中辟惡。花椒粥辟瘴禦寒。

茴香粥和胃治疝。胡麻粥麻仁粥都能滋潤腸胃,治風濕麻木。蘇子粥能通氣利於滋補隔膜。竹葉湯粥止渴清心。豬腎粥羊腎粥都補腎虛。羊肝粥雞肝粥都補肝虛,明目。

鴨汁粥鯉魚汁粥都消水腫。牛乳粥補虛羸。酥蜜粥養心肺。炒麵加粥食止白痢。燒鹽加粥食止血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