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九卷菜部3(1 / 3)

第九卷菜部3

【釋名】又叫土芝、蹲鴟。

【集解】[頌說現在處處都有。尤其是閩、蜀、淮、楚等地,種植較廣。芋的種類雖然很多,但其性能、功效大都相近。蜀地的芋,形狀圓而大,很像蹲著的鷂鷹,叫做芋魁,當地人種芋當糧食來度饑荒。江西、閩中的芋,形狀長而大,細的如卵,長在魁旁,吃起來覺得味道特別好。凡吃芋都必須是人工種植的,因野芋有大毒,能殺人,不可食。[宗說江浙、二川的芋,最大最長;汴京、洛陽的芋較圓而且小,但它的美味,是別處的芋所不能及的。中間有苗長出的叫芋頭,其周圍附著而生的叫芋子,八九月以後挖掘而吃。[時珍說芋的種類很多,有水、旱二種:旱芋可種在山地上,水芋可種在水田中,葉都相似,但水芋的味更佳。芋莖也可以吃。芋不開花,有偶爾在七八月間開的,抽莖開黃花,花房附有一長萼,很像半邊蓮花。芋共有十四種:有巨大如鬥的君子芋;有巨大而芋子少的赤

芋,即連禪芋;有巨大而

芋子多,每畝芋田可收芋子一百斛的白果芋;還有青邊芋、旁巨芋、車轂芋三種,都是巨大而芋子少,葉長一丈多。也有味美、芋莖還可吃的長味芋;黃色的雞子芋;芋頭大而味不美的九麵芋。其他的青芋、曹芋、象芋,都不能吃,隻有芋莖可用來泡酸菜。旱芋,九月成熟;蔓芋,附生在樹枝上,結芋的量有二三升。

芋子〔氣味〕味辛,性平、滑,有小毒。〔主治〕寬腸胃,養肌膚,滑中。吃冷芋子,療煩熱,止渴。芋令人肥白,開胃,通腸閉。破淤血,去死肌。產婦吃了芋頭,破血;飲芋子湯,止血渴。和魚煮食,很能下氣,調中補虛。〔發明〕[詵說白色的芋吃來無味,紫色的芋吃了破氣。煮湯飲,止渴。十月後將芋曬幹收藏,到冬季吃了不會發病。但在其他的季節卻不能吃。另外,芋和鯽魚、鱧魚一同煮羹很好。但長期吃芋,會令人虛勞無力。將煮芋的湯用來洗髒衣,會使衣服潔白如玉。〔大明說〕隻有把它同薑一同煮過,換水再煮,才能吃。治黃水瘡,取芋苗曬幹,燒存性,研後塗搽。

莖、葉〔氣味〕味辛,性冷、滑,無毒。〔主治〕主除煩止瀉,療妊婦心煩迷悶,胎動不安。將莖葉和鹽一同研碎,敷蛇蟲咬傷和癰腫毒痛及毒箭處。

梗用來擦蜂刺毒特別有效。

汁塗蜘蛛咬傷。〔發明〕[慎微說處士劉湯隱居在王屋山時,曾看見一隻大蜂誤入蛛網,蜘蛛便過來想縛它,卻反而被大蜂刺傷墜地,不久,隻見蜘蛛腹脹欲裂,便徐徐爬入草叢中,咬開芋梗,將傷處對著芋梗磨,磨了很久,腹脹才漸漸消散,最後,恢複到原來輕盈的樣子。從此後,凡是有被蜂刺傷的人,將芋梗敷在傷處,即愈。

【附錄】野芋[集解[弘景說形狀、葉子都和芋相似。人們栽種的芋,如果三年之內不挖掘,則變成野芋,能毒死人。

土豆

【釋名】又叫土卵、黃獨、土芋。

【集解】[藏器說蔓生,葉如豆葉,根圓如卵。南方人叫做香芋,北方人稱為土豆。

【氣味】味甘、辛,性寒,有小毒。

【主治】解諸藥毒,如生研水服,吐出惡物就止。煮熟了吃,則味道甘美,養人腸胃,去熱嗽。

山藥

【釋名】又叫土薯、山薯、山芋、薯蕷、玉延。[宗說因唐代宗名預,避諱改為薯藥;又因宋英宗諱“署”,便改為山藥,於是全失本名。惟恐時間一長,人們認為山藥是其他東西,所以在這裏作詳細記載。

【集解】[別錄說薯蕷生長在高山峽穀中。二月、八月采其根來曬幹。[頌說近年來到處都有。人們多將它挖掘來做糧食。南康的薯蕷最大,味也最美。[時珍說如要將薯蕷做成藥,野生的最好;如作食物,當然是家種的好。薯蕷在四月蔓延生苗。莖紫葉綠,葉有三尖,像白牽牛葉卻更光潤。在五六月開花成穗,淡紅色,結一簇一簇的莢,莢都由三個棱合成,堅硬無果仁。子則長在一邊,形狀像雷丸,大小不一。山藥子皮色土黃而肉是白的,把它拿來煮了吃,非常甘滑,同山藥根一樣。王在《山居錄》中說,他曾挖到像荊棘子似的山芋子,煮來吃後,發覺味道比山芋根更勝一籌。於是,在霜後便收山芋子做種,或在春天采山芋根來栽種,都能生長。

根〔氣味〕味甘,性溫、平,無毒。

〔主治〕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久食薯蕷,令人耳聰目明,輕身不饑,延年益壽。還可去頭暈目眩、頭麵遊風,下氣,止腰痛,治虛勞羸瘦,充五髒,除煩熱,補五勞七傷,去冷風,鎮心神,安魂魄,補心氣不足,開通心竅,增強記憶,還可強筋骨,治泄精健忘。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膚養發。把薯蕷搗碎後貼硬腫毒,能使腫消散。

〔發明〕[權說凡是體虛羸弱的人,應該多吃薯蕷。[詵說將薯蕷和蜜一起煮熟,或煎湯,或做成粉吃,都很好,可壯陽滋陰。把曬幹的薯蕷拿來入藥更妙。隻有把薯蕷和麵做成湯餅來吃,會動氣,因為它不能抑製麵毒。

【附方】1.心腹虛脹,手足厥逆,不思飲食。用薯蕷半生半炒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一天服二次。2.噤口痢。治方同上。3.小便數多。用薯蕷(礬水煮過)、白茯苓,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送下。4.痰氣喘急。用生薯蕷(搗爛)半碗,加甘蔗汁半碗,和勻,一次飲服。5.脾胃虛弱,不思飲食。用薯蕷、白術各一兩,人參七錢半,共研為末,加水和糊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四十至五十丸,米湯送下。6.濕熱虛泄。用薯蕷、蒼術等分,加飯做成丸子米湯送服。

7.腫毒初起。用帶泥的薯蕷、蓖麻子、糯米等分,水泡過,研細敷塗即散。8.手足凍瘡。用薯蕷一截,磨泥敷上。

零餘子

【集解】[藏器說形狀大的像雞蛋,小的如彈丸,生長在葉下。把它曬幹後,其功用比薯蕷強。薯蕷有好幾種,零餘子是其中一種。[時珍說也就是山藥藤上所結的蕷子實。長圓不一,皮黃肉白。將零餘子煮熟去皮吃,味道比山藥、芋子都美。可在霜後收摘,墜落在地上的,很容易生根。

【氣味】味甘,性溫,無毒。

【主治】補虛損,強腰腳,益腎,耐饑。

甘薯

【集解】[時珍說出自兩廣交界的地方及南方其他地區。農家在二月栽種,十月收采。甘薯的根似芋根,也有巨大的頭。大的像鵝蛋,小的像雞蛋、鴨蛋。把甘薯它的紫皮剝去,裏麵的肉則純白如脂肪。南方人把它當作糧食、水果,蒸烤後,味道都十分香美。甘薯剛成熟時,很甜,但時間一長,受風霜之氣而味微變淡。《草木狀》載,甘薯、薯蕷為一類,有人認為它們是芋的種類。因為它們的根、葉都像芋的根、葉,但甘薯的根有茶杯那麼大,蒸吃或煮吃,味道都如薯蕷,性也不十分冷。珠江地區不種莊稼的人隻種甘薯,將它蒸熟後切成片曬幹,收藏作為糧食,叫薯糧。海島上的人多長壽,就是因為不吃五穀,隻吃甘薯。

【氣味】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功效同薯蕷一樣。

【釋名】又叫強瞿、[時珍說百合的根,由很多瓣合成,有的認為因它專治百合病,所以叫百合,也說得過去。又因它的根像大蒜,它的味道像山薯,所以又俗稱蒜腦薯。顧野王也說,就是百合蒜。它的花、葉、根都朝四麵伸展,所以也叫強瞿。凡是植物向四麵伸展的稱為“瞿”,這種說明出自《韓詩外傳》。

【集解】[弘景說百合如今道路附近到處都有,它的根像胡蒜,數十片相連。人們也將它蒸吃或煮吃,據說它是由蚯蚓互相纏繞而變成的,也能服食。

[時珍說百合隻有一莖向上,葉向四方伸長,像短竹葉,而不像柳葉。五六月時,莖端開出大白花,花瓣有五寸長,花有六瓣,紅蕊向四周垂下,顏色也不紅。紅的葉子像柳葉,叫做山丹。百合結的果實略像馬兜鈴,果實裏的子也像馬兜鈴子。將百合根上的瓣拿來栽種,如同種蒜一樣。深山中的百合,則是由舊年的根年年發芽,未必都是由蚯蚓化成。況且蚯蚓多的地方,不見得都有百合,其說恐怕是沒有什麼依據的。

根〔氣味〕味甘,性平,無毒。〔主治〕主邪氣所致的心痛腹脹,利大小便,補中益氣。除浮腫顱脹、胸腹間積熱脹滿、阻塞不暢全身疼痛、乳難和咽喉腫痛、吞口涎困難,止涕淚。辟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膈部脹痛,治腳氣熱咳。還可安心、定神,益誌,養五髒,治癲邪狂叫驚悸,產後大出血引起的血暈,殺血吸蟲,脅癰、乳癰發背的各種瘡腫。也可治百合病,溫肺止嗽。

花〔主治〕將百合花曬幹後研成末,和入菜油,可塗天行時氣引起的小兒濕瘡,效果很好。

子〔主治〕加酒炒至微紅,研成末用湯服,可治腸風下血。

【附方】1.百合病(傷寒病之後坐臥不安,神誌不清,胡言亂語)。如已發汗用百合七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煮取一升;另用知母三兩,加水二升煮取一升。百合汁、知母汁合在一起煮成一升半,分次服。此方名“百合知母湯”。如已吐過,則用百合七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加雞蛋黃一個,分兩次服。此方名“百合雞蛋湯”。如已瀉過,則用百合七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另用代赭石一兩、滑石三兩,加水二升煮取一升,和百合汁一起再煮成一升半,分兩次服。此方名“百合代赭湯”。如未經汗、吐、下,則用百合七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另以生地黃汁一升,令兩汁合煮成一升半,分兩次服。此方名“百合地黃湯”。如病已變成消渴,則用百合一升在水一半中泡一夜,取汁溫洗病人,洗畢,令病人吃白湯餅。如病已變成熱症,則用百合一兩、滑石三兩,共研為末,水衝一匙,微瀉即見藥效。如病已變成腹滿作痛,則用百合炒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一天服二次。2.肺髒熱。煩悶咳嗽。用新百合四兩,加蜜蒸軟,時時含一片吞津。3.肺病吐血。用新百合搗汁,水送服。煮百合吃亦可。4.風疹流走。用鹽泥二兩、百合半兩、黃丹二錢、醋一分、唾液四分,搗和敷貼。5.瘡腫不穿。用野百合同鹽搗泥敷塗。6.天泡瘡。用生百合搗塗,二日即安。或用百合花曬幹為末,調菜油塗搽亦有效。7.腸風下血。用百合子,酒炒微赤,研為末,開水衝服。

山丹

【釋名】也稱紅百合、連珠、川強瞿。

【集解】[詵說紅花的百合叫山丹。它的根,味稍差,不如開白花的百合。[時珍說山丹的根似百合,但小而的少,莖也短小;它的葉子狹長而尖,很像柳葉,與百合的葉迥然有別。四月,山丹開紅花,花有六瓣但不向四麵垂下,也結小的子。燕、齊一帶的商人采摘花苞,幹後販賣,叫做紅花菜。卷丹的莖葉和山丹的一樣,但要稍微闊大一些。卷丹的花也有六瓣,且向四麵下垂,比山丹花大。四月在枝葉間結子,秋天從莖的頂端開出花來,很是特別。卷丹的根像百合一樣有瓣,但不中吃,是另一種類。

根〔氣味〕味甘,性涼,無毒。〔主治〕主腫瘡、驚邪、女子非經期大量持續出血。

花〔主治〕活血。蕊,敷疔瘡惡腫。

草石蠶

【釋名】又叫地蠶、土蛹、甘露子、滴露、地瓜兒。[時珍說蠶、蛹是依據根的形狀而命名;甘露是依據根的味道而命名。

【集解】[穎說草石蠶生長在郊野麥地中。它的葉子像薄荷,卻細長而尖,葉麵微有皺紋,缺乏光澤。根是白色的,形狀像蠶。四月采根,可用水洗後和鹽做菜吃。[時珍說草石蠶就是現在的甘露子。荊湘、江淮以南的野地中有。人們也將它移植栽種。二月生苗,苗長的近一尺;莖是方的,對節而生;葉細長有齒,很像雞蘇,隻不過葉皺有毛罷了。四月,開出的小花像穗子,就像紫蘇花穗。草石蠶花結的子很像荊芥子。草石蠶的根就像珠子相連,形狀像老蠶。五月,掘它的根來蒸吃煮吃,味道像百合。或者用蘿卜鹵和鹽菹水處理、收藏,使它的根不至變黑。也可用醬汁浸泡或摻入蜜後收藏。既可做菜,又可充當果品。

根〔氣味〕味甘,性平,無毒。[時珍說不宜生吃或多食,否則生寸白蟲。如果與各種魚同食,會使人嘔吐。〔主治〕泡酒喝,除風破血。煮食,治溪澗砂毒。焙幹吃,主走注風,散血止痛。節可搗末和酒服。和五髒,下氣,清神。

竹筍

【釋名】也稱竹筍、竹萌、竹芽、竹胎、竹子。[時珍說旬內為筍,旬外為竹,故從旬。

【集解】[頌說各種竹筍中,苦竹筍最為珍貴。然而苦竹有兩種:一種出自江西,根頭非常粗大,筍的味道也特別苦,不中吃;一種出自江浙,竹肉厚而葉長闊,筍的味道微苦,俗稱甜苦筍。可用來作食品。[時珍說宋朝僧人讚寧說,竹筍共有六十種,其產地因發筍的季節,都各不相竹筍同,而筍也有可食和不可食的。大概因為北方很少有竹,所以隻有秦、蜀、吳、楚以南的地方多竹。竹也有雌雄之分,看見竹根上第一枝雙生的,就是雌竹,也就有筍。當地人等到竹根成鞭時掘取嫩筍,叫做鞭筍。江南、湖南人則在冬季挖掘大竹根下還未出土的冬筍,又叫做苞筍。都是新鮮菜品,很珍貴。其他,還有南方人將陰幹的叫玉版筍,用鹽漬幹的叫鹽筍,都可作為蔬菜。吃筍,譬如治藥,方法要得當,才會有利於人,反之,則有害。采掘竹筍宜避風日,見風的則變得堅硬,入水則筍肉也變得堅硬,脫掉殼煮食,則會失去美味,而用刀生切竹筍則會失去柔嫩。還應長時間煮,然後再吃,因為生的會損害人的健康。苦筍宜久煮,幹筍宜取汁作羹而吃。隻有蒸食筍,味道最美;煨熟的也不錯。味道似薟的會戟人的咽喉,應先用灰湯煮過,隨即再煮一遍,才能吃。《詩》中說:其蔌伊何,惟

及蒲。《禮》說,加豆子,將筍剁碎做成魚醬。看來竹筍作為蔬菜,很早便已時興了。讚寧在《筍譜》中說,筍雖然味道甘美,能滑利大腸,卻對脾無益,即俗話說的“刮腸篦”。隻有用生薑和麻油才能解它的毒。如果不相信,可將麻滓澆在竹叢裏做實驗,第二年則發竹稀疏。淡筍、甘筍、苦筍、冬筍、鞭筍都可長期食用。其他的雜竹筍性味不一,不宜經常食。

諸竹筍〔氣味〕味甘,性微寒,無毒。〔主治〕主消渴,利尿,益氣,可經常食。還利膈下氣,清熱消痰,爽胃口。

苦竹筍〔氣味〕味苦、甘,性寒。〔主治〕主失眠,去麵目及舌上熱黃,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熱氣,使人健康。理心煩悶,益氣力,利尿,下氣化痰。理風熱腳氣,治出汗後中風失音。將幹的苦竹筍燒研後加鹽,可擦牙疳。

淡竹筍〔氣味〕味甘,性寒。〔主治〕主化痰,除狂熱壯熱,頭痛頭風,及妊婦頭暈,顛仆驚悸,瘟疫迷悶,小兒驚癇天吊。

冬筍〔氣味〕味甘,性寒。〔主治〕煮粥吃,可解毒,治小兒痘疹不出。[發明[詵說淡竹筍和冬筍,味道雖然很美,但吃後會誘發胸悶腳氣。多吃各種竹筍會動氣發冷,隻有吃苦竹筍才主逆氣而不發病。[穎說筍的功用與竹瀝相近。有人長期得痰病,吃筍後就好了。吳瑞說:淡筍、甘筍、苦筍、冬筍、鞭筍都可長期食用,而其他的雜竹筍,性味不一,不宜多食。[宗說人吃了筍,很難消化,沒有滋補的功效,而且脾有病的人不宜吃。有一個小孩吃了三寸左右長的幹筍,喉嚨被噎住了,隨即發燒、氣喘不息,如同驚悸。醫生給他服鎮驚的藥無效,直到後來吐出筍,所有的症狀才消失了。由此可知,筍確實很難消化。[時珍說我經常看見一般的醫生治痘,總是勸病人飲筍湯,說是能發痘。殊不知痘瘡不宜大腸滑利,而筍有刮腸的缺點,所以暗中使病人受到了損害的,不知有多少人,要吸取教訓啊!

桃竹筍〔集解〕[藏器說南方人把它叫做黃筍。用灰湯煮過才能吃,不然會戟人的咽喉。竹剛生長時,奇形怪狀。[時珍說竹皮黃色,光滑;竹莖很細,有犀紋,每隔四寸左右長有一個節,可用來編席子。〔氣味〕味苦,有小毒。

【釋名】又叫落蘇、昆侖瓜、草鱉甲。

【集解】[頌說到處都有。其種類也有好幾種:紫茄、黃茄,南北各地都有;白茄、青水茄,隻有北方才出產;江南有一種藤茄,蔓生,茄皮很薄,像壺盧一樣。[宗說新羅國有一種茄,形狀像雞蛋,紫色的皮微有光澤,茄蒂很長,味道甘美。現在中原已經廣泛栽種。[時珍說茄種適宜在九月黃熟時收取,然後將它洗淨曬幹,二月份即可摘下,然後種植移栽。茄的株有二三尺高,葉子大如手掌。從前夏到秋,茄開紫花,五瓣相連,五個棱角猶如繡上了絲線,花蕊黃色,綠色的蒂包在茄上。茄中有瓤,瓤中有子而很像芝麻。茄有圓如栝樓的,四五寸長;有青茄、紫茄、白茄。白茄也叫銀茄,味道勝過青茄。各種茄到老時都會變成黃色。而蘇頌認為黃茄是茄的一種,大概是沒有深入研究吧。王禎在《農書》載,有一種白色的茄,形狀大而堅實;還有一種番茄,形狀扁而顏色白,味道甘美不澀,生吃熟吃都可。另有一種茄,紫色,蒂很長,味道也甘美。此外,有一種水茄,形狀長,味道甘美,可以止渴。

《容齋隨筆》載,浙西常見的茄,皮都是紫色的,白色的叫水茄;而江西常見的茄,皮都是白色的,而把紫色的叫水茄。這是一個差異。劉恂在《嶺表錄》中說,交嶺的茄樹,經冬霜後也不會凋枯。有二三年後逐漸長成大樹的,結的果實像瓜。如果把茄葉摘來鋪在路口,用灰圍住,就會繁殖出種子來,稱為嫁茄。

【氣味】味甘,性寒,無毒。[誌說長期受寒的人不能多吃,否則會損人動氣,發瘡及舊疾。[李鵬飛說秋後吃茄子會損目。

【主治】治寒熱,五髒勞損,及瘟病傳屍勞氣。也可用醋抹後敷毒腫。將老後裂開的茄燒成灰,可治乳裂。吃茄子,可散血止痛,消腫寬腸。

【發明】[時珍說據《生生編》載,茄的性不利,人吃得過多會腹痛下痢,女人吃後則會傷害子宮。[宗說菜地中隻有茄子對人無養

無益。《開寶本草》中也沒有記載它的主要功效,隻說會損害人。以至於後人雖然有處治的方法,也終究與正文所說的相背了。另外,莊稼人又將茄子保存在溫棚中,再覆蓋上厚厚的糞土。然後在小滿前後以昂貴的價格出售。這樣,既不適應季節,又給人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不合時節的不食”,這句話,不能忽視。[震亨說茄屬土,所以味甘而喜降,大腸易動的人應忌吃茄子。老的茄子可治乳頭裂;把茄根煮湯可治凍瘡;把茄蒂摘下來燒成灰治口瘡,都會獲得奇特的效果,這與茄的甘甜能緩火有關。[時珍說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說,茄子能厚腸胃,動氣發疾。此說全不知茄子性滑,不厚腸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