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九卷菜部3(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氣味】味甘,性大寒,滑,無毒。

【主治】能下熱風氣,療小兒肺疾。從事煉丹的人吃後,能抵禦丹石的侵害。解麵熱。

龍須菜

【集解】[時珍說生長在東海和南海邊的石頭上。叢生無枝,葉的形狀像柳,根須長的有一尺多,呈白色。用醋浸泡後和肉蒸食都很好。有一種名叫石發的菜,就是龍須菜。

【氣味】味甘,性寒,無毒。

【主治】主甲狀腺腫大熱氣,利小便。

【釋名】[時珍說也就是瑞草。生長在堅硬地方的叫菌,生長在陰柔地方的叫芝。昔日四皓采芝供群仙服食,因之也是菌一類的品物,且可食用,故將其歸入菜部。

【集解】[時珍說芝的種類很多,不能不詳細記載。《神農經》載,吸收山川雲雨、四時五行、陰陽晝夜的精華而生長的五色神芝,是供聖王修道用的。《瑞應圖》講,芝草常在六月生長,春季為青色,夏季呈紫色,秋季呈白色,冬季呈黑色。葛洪《抱樸子》載,芝有石芝、木芝、肉芝、菌芝等數百種。石芝像石,生於海角島嶼的石崖上。肉芝的形狀像肉,附生在大石上,頭尾俱全,頗有生機。紅的如珊瑚,白的似脂肪,黑的像亮漆,青的如翠羽,黃的如紫金,都晶瑩透徹如同堅冰。大的芝有十多斤,小的隻有三四斤。如要到名山中訪求芝草,必須在三月和九月,因為這兩月才是山開出神草仙藥的季節。占卜選擇吉祥之日,還必須有三奇吉門。進山時,應在六陰之日天剛亮的時候,帶好靈寶符,牽上白狗抱隻白雞,包白鹽一鬥,以及將開山符寫在一塊大石上。然後,手執一把吳唐草入山,山神高興了,你就尋得見芝。但還須滿懷虔誠地前往挖采。在王相專和、支幹相生之日,用骨刀刻在芝上,陰幹為末服用,這才有功效。如果心不誠,沒有長期進行齋戒,且言行汙穢、德行淺薄,又不懂得進山的方法,即使想盡一切辦法,鬼神也不會給與,就始終尋不到芝。菌芝,生長在深山中、大樹下、泉水邊。形狀有的像宮殿,有的像龍虎,有的如車馬,有的又如飛鳥,顏色變幻無常。共有一百二十種,各有其用途。木威喜芝,是鬆脂落地,千年後化為茯苓,萬年後茯苓上生小樹。它的形狀似蓮花,夜間發光,持拿時感覺很滑,燒不焦,佩戴它可以辟兵馬之災,食後可以修煉成仙。飛節芝,生長在千年老鬆上,皮中有脂,形狀像龍,吃了長生不老。木渠芝,寄生在大樹上,形狀像蓮花,九莖一叢,味甘而辛。黃檗芝,生長在千年黃檗根下,芝有細根如絲線,吃了成地仙。建木芝,生長在都廣地區,皮很像纓蛇皮,形狀像鳳凰。參成芝,赤色有光澤,敲打它的枝葉,會發出金石碰撞般的聲音。樊桃芝,形狀如騰升的龍,花葉如丹蘿,果實如翠鳥,都可服食。千年芝,生長在枯木下,根的形狀像坐著的人,用刀刻它會出血,將血塗在兩隻腳上,可潛水隱形,延年去病。以上都是木芝。獨搖芝,無風自動,莖大如手指,根大的猶如大鬥,根的周圍有十二枚細子附繞著,相隔一丈多,生長在高山深穀中,服食後可成神仙。牛角芝,生長在虎壽山及吳陵上。它的形狀像蔥而突出如牛角,有三四尺長,青色。龍仙芝,形狀似騰龍相舞。紫珠芝,黃色的莖,赤葉,果實像李子而呈紫色。白符芝,像梅花,花開在大雪日,冬天結果實。朱草芝,莖很像針,彎曲有九折,葉有三張,葉上長有果實。五德芝,形狀似殿樓,有五種顏色,莖是方的,發出紫氣。以上都是草芝,共有一百二十種,人如吃了能變成神仙。玉脂芝,生長在有玉的山上,形狀似鳥獸,無固定的顏色,很像山水蒼玉,也像晶瑩的水晶。七明九光芝,生長在臨水的石崖之間,形狀如盤碗,有莖蒂連綴,葉上有七個小孔,夜裏能看見它發光,人如吃到第七枚,便七竅通徹,也叫螢火芝。石蜜芝,生長在小金礦中的石上,不易采得。石桂芝,生長在石穴中,像桂樹。石腦芝,石中黃,都屬石芝類。又有千年燕、千年蝙蝠、千年龜、萬年蟾蜍,都屬肉芝類,共有一百二十種。又按《采芝圖》載,鳳凰芝,生長在名山的金玉之間,如服食一年,就會變成鳳凰。燕胎芝,形狀像葵,紫色,又像燕。黑雲芝,生長在山穀的北麵,麵上是黑色的,芝理是赤色的,莖為黑色,味鹹苦。還有五色龍芝、五方芝、天芝、地芝、人芝、山芝、土芝、石芝、金芝、水芝、火芝、雷芝、甘露芝、青雲芝、白虎芝、車馬芝、太一芝等,名稱、形狀都各不相同。那麼為何《本草》隻以六種芝標名?因為以上數百種都已遺漏,在此特記載下來,作為對世之哲人、高士欲求仙方延壽的一點幫助。

青芝一名龍芝〔氣味〕味酸,性平,無毒。〔主治〕主明目,補肝氣,安精魂,能使人具有寬容仁恕的胸懷。經常食用,可輕身不老,延年成仙,增強記憶,增長誌氣,養筋。

赤芝一名丹芝〔氣味〕味苦,性平,無毒。〔主治〕益心氣,補中。使人長智慧,聰明,行動敏捷。經常食用,使人輕身不老,延年成仙。

黃芝一名金芝〔氣味〕味甘,性平,無毒。〔主治〕主心腹五邪,益脾氣,安神,使人忠信和樂。經常食用,令人輕身不老,延年成仙。

白芝一名玉芝〔氣味〕味辛,性平,無毒。〔主治〕主咳逆上氣,益肺氣,通利口鼻,使人意誌堅強,勇猛決斷,安的。經常食用,令人輕身不老,延年成仙。

黑芝一名玄芝〔氣味〕味鹹,性平,無毒。〔主治〕可治尿閉或排尿困難、下腹脹滿,利尿,益腎氣。通九竅,使人聰明靈敏細心。經常食用,令人輕身不老,延年成仙。

紫芝一名木芝〔氣味〕味甘,性溫,無毒。〔主治〕通耳聾,利關節,保精神,益精氣,堅筋強骨,令人麵色好。經常服用,使人輕身不老,延年成仙。

木耳

【釋名】又叫木菌、樹雞、木蛾。[時珍說木耳生長在朽木上,沒有枝葉,受濕熱餘氣而生。

【集解】[恭說桑、槐、楮、榆、柳,這五種樹木上生五種木耳。軟的都能吃。人們常吃的是楮耳,也將槐耳用來療痔。如果煮漿粥倒在各種木上,用草蓋好,即生木耳。[時珍說各種樹木都能生木耳,它的良毒也由木性而決定,不能不知道。然而現在市上的木耳,也多用雜木而生,隻不過大都說是桑、柳、楮、榆等木生的木耳罷了。

【氣味】味甘,性平,有小毒。[權說生長在古槐、桑樹上的很好,柘木上的其次。其餘樹上生的木耳,吃後令人動風氣,發舊疾,肋下急,損經絡背膊,煩悶。[藏器說凡是有蛇、蟲從下麵經過的木耳,有毒;尤其是楓木上生的木耳,有大毒,如誤食會令人狂笑不止。采來的木耳如顏色有變,就有毒;夜間發光的木耳也有毒;欲爛而不生蟲的也有毒。如吃木耳中毒,可生搗冬瓜藤汁解。[時珍說仲景說,木耳赤色和仰生的,都不能吃。

【主治】主益氣不饑,輕身強誌,還能斷穀療痔。

【發明】[時珍說按《生生編》載,柳蛾補胃,木耳衰精。是說老柳樹上的蛾,吃了能補胃理氣,而木耳由朽木所生,得一陰之氣,故有衰精冷腎之害。

桑耳〔氣味〕甘,性平,有毒。〔主治〕黑色的,主女子漏下赤白,血病腹內結塊、腫痛,陰痛,陰陽寒熱,不孕。療月經不調。黃熟陳舊色白的,可止久泄,益氣不饑。金色的,可治飲食失節引起的兩脅之間的結塊,腹痛金瘡。治女人崩中帶下,月閉血凝,產後血凝,男子胸腹結塊。還可止鼻出血,腸風瀉血,婦人心腹痛。利五髒,宣腸胃氣,排毒氣,壓丹石熱發,可和蔥、豉作羹食。

槐耳〔氣味〕味苦、辛,性平,無毒。〔主治〕治五痔脫肛,下血心痛,婦人陰中瘡痛。治風破血,益力。

榆耳〔主治〕主令人不饑。

柳耳〔主治〕補胃理氣。治反胃吐痰,取柳樹上的蕈耳五七個,煎湯服即愈。

柘耳〔主治〕治肺部癰瘍、咳唾膿血,且膿血腥臭。不論膿血形成與否,用一兩柘耳研末,同百齒霜二錢,糊成梧子大小的丸,和米飲下三十丸,效果迅速。

楊櫨耳〔氣味〕性平,無毒。〔主治〕主淤血結塊,可破血止血。煮來服用。

【附方】1.眼流冷淚。用木耳一兩(燒存性)、木賊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以清淘米水煎服。2.崩中漏下。用木耳半斤,炒見煙,研為末。每服二錢一分,加頭發灰三分,好酒調服。3.新久泄痢。用幹木耳一兩(炒)、鹿角膠二錢半(炒),研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一天服二次。4.牙痛。用木耳、荊芥等分,煎湯頻漱。5.脫肛瀉血。用桑黃一兩、熟附子一兩,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米湯送下。6.月經不斷(肉色黃瘦,稍有勞累,病情加劇)。用桑黃焙幹、研細,每服二錢,飯前服,熱酒送下。一天服二次。7.赤白帶下。用桑耳切碎,酒煎服。8.瘰鬁潰爛。用桑耳五錢、水紅豆一兩、百草霜三錢、青薹二錢片腦一分,共研為末,以雞蛋調勻敷塗。敷前,以車前、艾葉、桑皮煎湯洗患處。9.蛔蟲寄生。用槐木耳燒存性,研為末,水服棗樣大一塊。若不止痛,飲熱水一升,蛔蟲即可打下。10.肺癰咳血。用柘耳一兩,研為末,同百齒霜二錢,加糊調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

杉菌

【集解】[頌說生長在老杉樹上。形狀像菌,時時均可采到。

【氣味】味甘、辛,性微溫,無毒。

【主治】主心脾氣疼,及心劇痛。

香蕈香蕈

【釋名】[時珍說蕈從覃。覃,延也。蕈味雋永,有覃延之意。

【集解】[瑞說蕈生長在桐、柳、枳樹上。紫色的叫香蕈,白色的叫肉蕈,都因濕氣熏蒸而成。生在山中偏僻之地的有毒,能殺人。[穎說香蕈生在深山中的爛楓木上,比菌小而薄,黃黑色,味特別香美,最為佳品。[時珍說蕈的品種不一。宋人陳仁玉在《蕈譜》中有詳細的記載,現將有關的略為摘錄:芝、蕈,氣都很盛。自商山茹芝,及五台山的天花,都甲於群彙。天台山和括蒼山之間,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叢山直入雲霄,是仙靈居住的宮殿,都出產奇異的蕈。仆人經過選擇,將生長在深山岩石上的蕈拔取來,其實是長得肥厚的藜和莧菜。近來有人將它們作為珍饈拜送王公,成為山珍美食。一、合蕈,又叫台蕈。生長在韋羌山。春天即將來臨時,冰雪開始融化,土壤鬆動,蕈就開始發芽,這是蕈生長的季節,它的表麵呈褐色,肌理卻很玉潔,芳香無比,韻味十足。一旦將它放入鍋中煮,百步之外都能聞到它的香味。山裏人將蕈采來曬幹後出售,香味已不如剛采時的了。其他的山雖然也產香蕈,但其柄高而香味粗劣,不能比。二、稠膏蕈。生長在夢溪各山。秋季雨淋露浸,山土泥稠如膏一樣肥沃,樹木也十分肥壯,便生長出蕈花。稠膏蕈生長在很高的樹梢上,初如蕊珠,玲瓏剔透猶如從酥油上滴下的乳汁,淺黃白色,味尤其甘美。待其長到如張開的手掌般大時,味頓時改變了。春季也生稠膏蕈,但膏液少。稠膏蕈的食法:將其放入沸水中煮過後漉起,放入各種調料,特別是酒。切勿攪動,否則會變得涎腥而不能吃。也可將它蒸熟後送到外地。三、鬆蕈,生長在鬆樹背陰處,隨時可采。凡鬆蕈長出時,都非常可愛。四、麥蕈,生長在溪流邊的沙壤中。味道格外美,極像蘑菇。五、玉蕈,初寒時生長,潔白可愛,做成羹吃微微有些堅韌。俗名寒蒲蕈。六、黃蕈,叢生在山中,黃色,俗名叫黃纘蕈。七、紫蕈,呈赭紫色,產於山中,為下品。八、四季蕈,生長在林木中,味甘而肌理粗峭。九、鵝膏蕈,生長在高山中,形狀像鵝蛋,久則張開如傘。味格外甘滑,不遜於稠膏蕈。然而容易與杜蕈相混淆,不可不謹慎。杜蕈,也就是土蕈。

【氣味】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主益氣不饑,治風破血。鬆蕈:尿濁不禁,吃後有效。

葛花菜

【釋名】又叫葛乳。[時珍說各地名山都有。隻有從太和山上采取的,才是葛中的精品。秋霜滿地時,葛花菜便爭先恐後地湧出地麵,就像芝和蕈。它的顏色脆紅,大概是蕈一類的品物。

【氣味】味苦、甘,無毒。

【主治】能醒神,治酒積。

天花蕈

【釋名】又叫天花菜。

【集解】[瑞說出自山西五台山。它的形狀像鬆花而大,香氣如蕈,白色,味道很美。[時珍說五台山多蛇蕈,天花蕈是蕈感受蛇氣而生的,所以味美而益人,它的價值非常珍貴。《酉陽雜俎》載,代北有一種樹雞,形狀像木杯。俗稱的胡孫眼,不就是這一類嗎?

【氣味】味甘,性平,無毒。[時珍說按《正要》講,有毒。

【主治】主益氣,殺蟲。

蘑菰蕈

【釋名】又叫肉蕈。

【集解】[時珍說出自山東、淮北各地。將桑、楮等木埋在土中,用淘米水澆,待菰生出時采摘。長有二三寸,頭小頂大,白色,柔軟,中間空虛,形狀如未開的玉簪花。它的味道像雞肉的味道。有一種形狀像羊肚,上麵有蜂窠眼的,叫羊肚菜。

【氣味】味甘,性寒,無毒。

【主治】益腸胃,化痰理氣。

雞菌

【釋名】[時珍說因它的味道像雞肉,故而命名。

【集解】[時珍說出自雲南,是生長在沙地間的丁蕈。雞菌的柄很高,頂部像傘。當地人將它采來烘幹寄去遠方,作為土特產。鮮炒、煮肉都適宜。香氣和味道都像香蕈,但不及香蕈的風韻。另外有一種廣西橫州出的雷菌,一遇到雷鳴即生長,必須迅速采摘,稍遲一步則會腐爛或變色,故而命名。用來煮羹很美,也是雞菌一類的品物。這幾種蕈的價值都非常珍貴。

【氣味】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主益胃清神,治痔。

舵菜

【集解】[時珍說海船舵把上所生的菌。不多見。

【氣味】味鹹、甘,性寒,無毒。

【主治】主甲狀腺腫大結氣,水飲病。

土菌

【釋名】又叫杜蕈、地蕈、菰子、地雞、獐頭。[藏器說生在地上的為菌,生在木上的為耳。江東人把土菌叫做蕈。

【氣味】味甘,性寒,有毒。[詵說菌子有以下幾種:槐樹上的良,田野中的有毒,能殺人。[藏器說冬春兩季無毒,夏秋有毒,因為夏秋土菌有蛇、蟲從它下麵經過。夜間有光的、欲爛無蟲的、煮不熟的、煮後渾濁照人無影的、上麵有毛下麵沒有紋理的、仰卷赤色的,都有毒,能殺人。凡中土菌毒的人,可用地漿及糞汁解。[穎說煮菌時,放入薑屑、飯粒,若薑屑、飯粒變黑則說明菌有毒,反之,則無毒。[時珍說按《菌譜》記載,杆菌生長在土中,與山中的鵝膏蕈混淆。民間說杆菌受毒蟲之氣而生,吃後會中毒。凡中毒的人,必定笑而不止。可將苦茗、白礬,同一勺剛從井裏汲上來的水咽下,無不立愈。《茆亭客話》中說,唐貞觀元年,一戶田家人的兒子在牆角采得菌一百一十株,煮來吃後,立即死了兩人,有三人因吃得少而腹部脹痛,後用甘草湯解了毒。後來挖掘牆角,竟發現裏麵有子母六七條蛇蟲。熱氣與毒氣相感應就如此。又按楊士瀛《直指方》載,廣南人將毒蛇殺死後,蓋上草,灑上水,幾天後便生出菌。於是采菌曬幹為末,放入酒中來毒人。如再飲酒時,則毒發立死。另外,因胡蔓草能毒死人,南方少數民族便將其懸掛在門外的樹上,胡蔓草的汁滴到地上,不久便生菌。南夷人將菌收回,叫做菌藥,有很強的毒性。這些都是不能不知道的,故一並記載。

【主治】燒成灰,可敷瘡疥。

竹蓐

【釋名】又叫竹肉、竹菰、竹蕈。

【集解】[詵說慈竹林夏季逢雨時,滴汁到地上便生蓐。它的形狀似鹿角,白色,可食用。[藏器說竹肉生在苦竹枝上,如雞蛋,似肉塊,有大毒。但用灰汁煮三遍消過毒後,可如平常的菜一樣吃。如未徹底消毒,會戟破人的咽喉而流血,指甲也會盡脫。應另有功用,隻是人們還未完全了解。[時珍說竹蓐就是竹菰,生長在朽竹的根節上。形狀像木耳,紅色。《酉陽雜俎》載,江淮有竹肉,大小如彈丸,味如白樹雞。隻有生在苦竹上的才有毒。

【氣味】味甘、鹹,性寒,無毒。

【主治】一切赤白痢,可和薑、醬食用。苦竹肉:經灰汁消過毒後吃,可殺三蟲及毒邪氣,破積血。

【釋名】也稱雚蘆。音“桓”,應作萑,是蘆葦之類的品物,這種菌生長在蘆葦下,故名。

【集解】[恭說出自渤海蘆葦澤中的鹽堿地。它的顏色白,體輕虛,表裏相似,與眾菌不同。療蛔蟲有效。[保升說今出產於滄州。秋雨來時即生長,天旱或久雨便很稀少。適宜將菌放在陽光下曬幹。

【氣味】味鹹,性平,有小毒。

【主治】治心痛,溫中,去長蟲、白癬、蛇蟲、蛇螫毒、寄生蟲引起的腹內積塊、脹痛、疽蝸,去蛔蟲及寸白蟲、惡瘡。除腹內冷痛,治白禿。

【附方】蛔蟲攻心。將菌一兩擂成末,和羊肉羹吃,每日一頓,大效。

地耳

【釋名】又叫地踏菰。

【集解】[時珍說是石耳之類,生長在地上,形狀如木耳。春夏在雨中生長,雨後應及時采取,因為它一見陽光就不能食用了。

【氣味】味甘,性寒,無毒。

【主治】主明目益氣,令婦人有孕。

靈芝

【釋名】也叫靈芝。

【集解】[瑞說生長在天台、四明、河南、宣州、黃山、巴西、以及邊疆各山的石崖上,遠望如煙。

[時珍說廬山也有很多。它的形狀像地耳。山僧將它采來曬幹後,饋贈給遠方的客人。把石耳洗去沙土,作食,勝過木耳,是佳品。

【氣味】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長期吃益人麵色,到老時,容顏依舊。令人不饑,大小便少,明目益精。

【附方】瀉血脫肛。用石耳五兩(炒)、白枯礬一兩、密陀僧半兩,共研為末,加蒸餅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米湯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