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卷果部2(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氣味】味甘、苦、澀,性平,有小毒。[瑞說與鰻鱺魚一起吃,會患軟風。

【主治】生吃引疳解酒,降痰,消毒殺蟲,熟後吃益人,溫肺益氣,定喘咳,縮小便,止白濁。嚼成漿塗鼻臉和手足,治皰、黑斑、皺裂及疥癬疳陰虱。

【發明】[時珍說從前有個饑餓的人,用白果代替飯,吃得很飽,第二天便死去了。《三元延壽書》也載:吃滿一千個白果便會死。小兒尤其不可多吃,多吃立刻會死。

【附方】1.寒嗽痰喘。用白果七個煨熟,以熟艾作成七丸,每果中放入艾丸一顆,紙包再次煨香,去艾吃下。2.哮喘痰嗽。用白果五個、麻黃二錢半、甘草(炙)二錢,加水一杯半,煎至八成,臨臥時服。此方名“鴨掌散”。又方:白果二十一個(炒黃),麻黃三錢,蘇子二錢,款冬花、法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錢,杏仁(去皮尖)、黃芩(微炒)各一錢半,甘草一錢,加水三杯,煎成二杯,隨時分作二次服下,不用薑。3.咳嗽失聲。用白果仁四兩,白茯苓、桑白皮各二兩,烏豆半升(炒),蜜半斤,一起煮熟,曬幹研為末,以乳汁半碗拌濕,九蒸九曬,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開水送下。極效。4.小便頻數。用白果十四枚,一半生,一半煨,食之有效。5.小便白濁。用生白果仁十枚,擂水服。一天服一次。病愈為止。6.赤白帶下。用白果、蓮肉、江米各五錢,胡椒一錢半,共研為末,以烏骨雞一隻,去腸填藥,瓦器煮爛,空心服下。7.腸風下血。用白果煨熟,出火氣後,米湯送服。8.蟲牙。用生白果每天飯後嚼一兩個,有效。9.手足皴裂。用生白果嚼爛,每夜塗搽。10.頭麵癬瘡。用生白果仁切斷,頻頻搽患處,直至病愈。11.乳癰潰爛。用銀杏仁半斤,以四兩研酒服,以四兩研敷患處。

核桃

【釋名】又叫羌桃、胡桃。[頌說原本出自羌胡,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才得到核桃種,並帶回種植在秦中,後來傳到了東部,

【集解】[頌說現在陝、洛一帶很多。核桃樹大,葉厚而枝葉茂盛,果實有房,秋冬成[時珍說核桃樹高近一丈。初春長葉,長四五寸,略像大青葉,兩兩相對,有很重的惡氣。三月開花如栗花,穗呈蒼黃色,結的果實到秋天則像青桃,熟時用水泡爛皮肉,取果核。劉恂《嶺表錄》載,南方有山核桃,底平像檳榔,皮厚,大而堅硬,多肉少瓤,它的殼很厚實,須錐才能破開。所以南方雖有核桃,但品種不佳。現在出自閩廣的核桃,體大殼厚,肉常嵌在瓤隔中,很美觀,但吃起來欠佳。產自荊襄的核桃,體小殼薄,味甘,裏麵的肉細膩,脫瓤充果最佳。

核桃〔氣味〕味甘,性平、溫,無毒。〔主治〕吃了使人健壯,潤肌,黑須發。多吃利小便,去五痔。將搗碎的核桃肉和胡粉放入毛孔中,會長出黑毛。核桃燒存性,和鬆脂研,可敷頸淋巴結結核潰爛。另外吃核桃使人開胃,通潤血脈,骨肉細膩。補氣養血,潤燥化痰,益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治虛寒喘嗽、腰腳重痛、心腹疝痛、血痢腸風,散腫痛,發痘瘡,製銅毒。

油核桃〔氣味〕味辛,熱,有毒。〔主治〕主殺蟲攻毒,治癰腫、麻風、疥癬、梅毒、白禿等瘡,潤須發。

樹皮〔主治〕主水痢。春季研皮汁洗頭,可黑發。將皮煎水,可染粗布。

殼〔主治〕燒存性,可入下血、崩中的藥。

【附方】1.腎虧溢精。用胡桃肉、白茯苓各四兩,附子一枚(去皮切片),與薑汁、蛤粉一起,焙幹研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

2.小便頻數。用胡桃煨熟,臥時嚼服,溫酒送下。3.石淋痛楚。用胡桃肉一升,細米煮漿粥一升,一並服下。4.痰喘咳嗽。臨臥時嚼服胡桃肉三顆、生薑三片,喝幾口開水,再服胡桃和生薑如上數。次日即可痰消咳止。5.老人喘咳,醒臥不得。用胡桃肉(去皮)、杏仁(去皮尖)、生薑各一兩,研為膏,加煉蜜少許,和丸如彈子大。每臥時嚼服一丸,薑湯送下。6.多食酸物,齒不著力。細嚼胡桃即解。

7.赤痢不止。用胡桃仁、枳殼各七個,無蛀皂角一個,新瓦上燒存性,研為細末,分作八服。每臨臥時一服,二更一服,五更一服,荊芥茶送下。8.血崩不止。用胡桃肉十五枚,燈上燒存性,研作一服,空心時以溫酒調下。9.小腸氣痛。用胡桃一枚,燒炭研末,熱酒送服。10.一切癰腫(未成膿者)。用胡桃十個,煨熟去殼,加槐花一兩,研末搗勻,熱酒調服。11.小兒頭瘡。用胡桃和皮,燈上燒存性,碗蓋中出火毒後,加輕粉少許,調生油塗,幾次即愈。12.火燒成瘡。用胡桃仁燒黑研敷。

【釋名】[時珍說《禮記》鄭玄注:關中甚多此果。關中,即秦地。榛從秦,即此意。

【集解】[時珍說榛樹矮小如荊棘,叢生。冬末開花如櫟花,成條下垂,長二三寸。二月生葉如初生的櫻桃葉,皺紋多,且有細齒和尖,其果實作苞,三五相粘,一苞一果。它的果如櫟果,底大頂尖,生時青色,熟時則變成褐色。它的殼厚而堅硬,其肉白而圓,像杏一樣大,也有皮尖。然而很多是空的,所以諺語說“十榛九空”。按陸璣《詩疏》所述:榛有兩種。一種大小、枝葉、皮樹都像栗,隻是子小,形狀像橡子,味道像栗,枝莖可以當燭用,《詩》中所謂“樹之榛、栗”即是;另一種高一丈多,枝葉像木蓼,子如胡桃味,遼、代、上黨等地盛產,長期貯藏也易壞。

【氣味】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主益氣力,實腸胃,使人不饑健走。

阿月渾子

【釋名】又叫胡榛子、無名子。

【集解】[藏器說生長在西域各地,跟胡榛子是同一樹種。一年的叫胡榛子,二年的叫阿月渾子。徐表《南州記》載,無名樹生長在嶺南山穀,其果實的形狀像榛子,稱作無名子,波斯國稱為阿月渾子。

〔氣味〕味辛、澀,性溫,無毒。阿月渾子〔主治〕治各種痢,去冷氣,令人健壯,治腰冷陰,腎虛痿弱,房中術常用它。

木皮〔氣味〕味辛,性大溫,無毒。〔主治〕陰腎萎弱,囊下濕癢,煎汁洗浴,很好。

櫧子

【集解】[藏器說生長在江南。皮、樹都像栗,冬天不會凋枯,子小於橡子。[穎說有苦、甜二種,製成粉食、糕食,都很好。

[時珍說櫧子處處山穀都有。樹大的有數圍,高二三丈。葉長大如栗葉,葉稍尖且厚,堅挺而有光澤,鋸齒峭利,嚴冬不凋。三四月開花成穗,如栗花。結的果大如槲子,外麵有小苞,霜後苞裂子落。甜櫧子粒小,木紋細白,俗名麵櫧。苦櫧子粒大,木紋粗赤,俗名血櫧。黑色的叫鐵櫧。《山海經》載,前山有樹,名字叫櫧。郭璞解釋說:櫧子像柞子,可以吃,冬季采摘。它的木材可作屋梁和棺材,難以腐爛。

仁〔氣味〕味甘、苦、澀,性平,無毒。〔主治〕吃後不會饑餓,令人健壯,止泄痢,破惡血,止渴。

皮葉〔主治〕煮湯喝,治產婦多血。

嫩葉〔主治〕貼骨上的瘡,一日換三次,效果好。

橡實

【釋名】也稱橡鬥、皂鬥、櫟梂、柞子。

【集解】[頌說許多山穀中都有生長。[宗說木質堅硬卻不能作木材用,這是木性所至。做成燒炭,則其他樹木卻不及它。[時珍說櫟有兩種,不結果實的叫;結果實的叫栩,其實就是橡。它的葉像櫧葉,而木紋都呈斜鉤狀。四五月開出像栗花一樣的花朵,黃色。結的果實像荔枝核而有尖。它的果實的蒂如鬥,包著半截果實。它的仁像老蓮肉,山裏人在荒年采它作飯食,或搗浸取粉食,豐年則用來養肥豬。北方也有栽種,樹高二三丈,堅實而沉重,果實上有點點斑紋。樹大的可以作棟柱,小的可以作柴。它的嫩葉可以煎水當茶。

【氣味】味苦,性微溫,無毒。

【主治】主下痢,厚腸胃,肥健人。用水淘去澀味,蒸熟吃,可以接濟饑荒。

【發明】[時珍說橡實樹結的果實,就是橡。荒年時人們都采來禦饑。過去摯虞進南山,在饑餓得很厲害時撿橡實吃。唐代杜甫客居秦州時,采摘橡、栗以自養。

鬥殼〔氣味〕味澀,性溫,無毒。下痢,崩中帶下。並可用來染棉布和須發。

木皮、根皮〔氣味〕味苦,性平,無毒。治惡瘡。因風犯露引起的浮腫,可每天煎水洗,直到膿血排盡後為止。又止痢,消淋巴結結核。

【附方】1.下痢。用橡實二兩、楮葉(炙)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一錢,飯前服,烏梅湯調下。2.血痢。治方同上,加縮砂仁半兩。3.下痢脫肛。用橡鬥子燒存性,研為末,調豬油敷塗。4.石癰(癰如石,不作膿)。用橡子一枚,在青石上磨醋,取汁塗癰,藥幹即換。十多次後癰漸消。

荔枝

【釋名】又叫離枝、丹荔。[時珍說詩人白居易曾描述:此果若離開枝幹,一日則色變,二日則香變,三日則味變,四五日後色、香、味都已無存,故名離枝。

【集解】[頌說荔枝生長在福建及四川、廣東等地。以福建荔枝品質為第一,重慶涪陵等地其次,嶺南為其下。荔枝樹木高二三丈,屬桂木、冬青之類,綠葉四季長青榮茂不凋。其木質堅韌,其花青白。常並蒂結實,形狀如初生鬆球。殼有皺紋如網羅,由青色漸漸變為紅色。果肉色白如玉,味甜而汁多。五六月,枝果見紅成熟時,即可食,多食也不傷人,如食得過多則飲蜜漿一杯即解。據傳荔枝始於漢代,最初在嶺南,後長在蜀中。如今荔枝以福建四郡所產的最為奇特,果肉肥厚,甘香瑩白,非廣蜀所產的荔枝能比。福建唐朝時進貢的白曝荔枝、蜜煎荔枝,皆為上方珍果。白曝荔枝以嘉實所產的為好。荔枝經過暴曬則可保留較長時間,便於商販銷往全國,味猶存。其餘百果,均不及此。[時珍說荔枝之果,其樹木生長多年,果鮮時肉白,經曬幹後呈紅色。日曬火烘,鹵浸蜜煎,可以運到遠方。成朵荔果曬幹稱為荔錦。蔡襄《荔枝譜》述:廣、蜀所出荔枝,早熟而肉薄,味酸甜,還不及閩的中、下等果品。福建除四郡有荔荔枝枝外,以福州最多,延亙原野,有時一家有萬株。興化的最為奇特,漳、泉的其次,興化的上品荔果,直徑達一寸,香氣清遠,色紫殼薄,瓤厚膜紅,核如丁香子,剝開如水晶,食來如絳雪。荔枝味多甘甜,若果皮厚呈黃色,果核顯紅色,吃時有渣、澀之感,雖無酸味,但也為下品了。

荔枝最忌麝香,若接觸到,則花果盡落。莆田荔枝,名品都為自然長成,雖然可將核拿來栽種,但也已失去了本來的麵目,形狀百出,不能強求。

荔枝成熟而人未采摘時,則百蟲不敢接近。若人開始采摘後,則烏鳥、蝙蝠等蟲,無不爭先恐後殘傷荔枝。故采荔枝時,人要眾多,必須在中午一起采摘為好。

【氣味】味甘,性平,無毒。[時珍說荔枝氣味純陽,新鮮荔枝食入過多,會出現牙齦腫痛、口痛或鼻出血。故牙齒有病,及上火病人忌食。

【主治】止渴,益人顏色,提神健腦。可治頭暈心胸煩躁不安,背膊不適,淋巴結結核,膿腫和疔瘡,發小兒痘瘡。

核〔氣味〕味甘、澀,性溫,無毒。〔主治〕可治胃痛、小腸氣痛、婦女血氣刺痛。方法是將一枚核煨存性,研成末,以酒調服。

殼〔主治〕治小兒瘡痘出不快,煎湯飲服。又可解荔枝熱,浸泡水飲服。

花、皮、根〔主治〕喉痹腫痛,用水煮汁,細細含咽。

【附方】〔實〕1.痘瘡不發。用荔枝肉浸酒飲,肉亦吃下。忌生冷。2.風牙疼痛。用荔枝連殼燒存性,研末擦牙即止。3.呃逆不止。用荔枝七個,連皮核燒存性,研為末,開水調下,立止。〔核〕1.脾痛。用荔枝核為末,每服二錢,醋送下。數服即愈。2.疝氣。用荔枝核(炒黑)、大茴香(炒),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溫酒送下。又方:用荔枝核四十九個、陳皮(連白)九錢、硫磺四錢,共研為末,加鹽水調麵糊成丸子如綠豆大。遇痛時空心酒服九九。不過三服見效。此方名“玉環來笑丹”。3.睾丸腫痛。用荔枝核、青橘皮、茴等分,各炒過,研細,酒送服二錢,一天服三次。

龍眼

【釋名】也稱龍目、圓眼、益智、亞荔枝、荔枝奴、驪珠、燕卵、蜜脾、鮫淚、川彈子。

【集解】[頌說今閩、廣、蜀地出荔枝之處都有。樹木高二三丈,似荔枝而枝葉微小,冬季不凋枯。春末夏初,開細白花。七月果實成熟,殼呈青黃色,有鱗甲紋。外形圓,大如彈丸。肉薄於荔枝,白而有漿,甘甜如蜜。龍眼樹結果實甚多,每枝二三十顆,作穗狀如葡萄。

【氣味】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主五髒邪氣,治厭食、食欲不振,驅腸中寄生蟲及血吸蟲。

長期食用,強體魄,延年益壽,安神健腦長智慧,開胃健脾,補體虛。新龍眼

鮮龍眼用沸湯淘過食,不傷脾。

【發明】[時珍說食品以荔枝為貴,而強身健腦則以龍眼為良。因為荔枝性熱,而龍眼性平和。可治思慮過度傷及心脾。

核[主治治腋臭。用六枚,同胡椒十四枚研,出汗時即擦患處。

【附方】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虛煩不眠,自汗驚悸。用龍眼肉、酸棗仁(炒)、黃芪(炙)、白術(焙)、茯神各一兩,木香半兩、炙甘草二錢半,切細。各藥配齊後,每服五錢,加薑三片、棗一枚、水二盅煎成一盅,溫服。此方名“歸脾湯”。

龍荔

【集解】[時珍說生長於嶺南。形狀如小荔枝,而肉味如龍眼,其樹木、枝葉都似上述二果,故名龍荔。二月開小白花,與荔枝同時成熟,不可生食,隻能蒸食。

【氣味】味甘,性熱,有小毒。

【主治】生食令人產生抽搐症狀或幻影。

橄欖

【釋名】又叫青果、忠果、諫果。[時珍說初食味道苦澀,久後方感回味甘甜。王元之作詩將它比喻為忠言逆耳,因而取名諫果。

【集解】[誌說生長在嶺南。樹木高,端直可愛。結子形狀如生訶子,無棱瓣,八九月采摘。還有一種波斯橄欖,生長在邕州,顏色類似於嶺南橄欖,但核有兩瓣,蜜漬後可食。[州異物誌》載,閩、廣各地及沿海島嶼間皆有生長。樹高達一丈多,葉似櫸柳。二月開花,八月結果實,形狀如長棗,兩頭尖,青色。核也兩頭尖而有棱,核內有三個孔,孔中有仁,可食。

[頌說《嶺表錄異》載,橄欖樹枝皆高聳。果子在深秋才成熟,南方人偏喜生食,味雖苦澀,但芳香勝過雞舌香。野橄欖,結果實繁盛而樹枝高大峻峭,人不能攀摘,果子時,隻需刻根下方寸左右,放鹽入內,一夜過後果子皆自行落下,而樹木毫無損傷。它的枝節間有脂液如桃膠,南方人采集後和樹皮、葉煎汁熬如黑飴,稱為欖糖。可用來補船的縫隙,牢如膠漆,著水後易幹。[時珍說橄欖樹高,在果子將熟時,用木釘釘樹,再放少許鹽入樹皮內,果實一旦成熟便自落。橄欖果生食甚佳,用蜜漬、鹽藏後可販運到遠方。橄欖樹枝如黑膠的,燒烤時氣味清烈,稱為欖香。

【氣味】味酸、澀、甘,性溫,無毒。[震亨說橄欖味澀而甜,酒醉時宜食。然而性熱,多食可導致上腹脹悶。[時珍說橄欖經鹽漬後則不苦澀,與栗子同食,味更香。《延壽書》載,凡食橄欖必去兩頭,因其性熱。過白露摘食,諸病不生。

【主治】生食、煮飲,都可解酒醉,解河豚魚毒。嚼汁咽下,治魚骨鯁喉及一切魚、鱉毒。又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治咽喉痛。

【發明】[誌說人誤食河豚魚肝或子,必中毒至垂死,隻有橄欖及其樹木煮汁才能解。用它的樹木作槳,魚碰著後都會浮出,故知物性相畏如此。[時珍說《名醫錄》載,吳江一富人,食鱖魚被鯁。魚骨在胸中不上不下,疼痛無比,半月後奄奄一息。忽遇漁人張九,告知取橄欖服食,當時沒有橄欖,便用橄欖核研末,取急流水調服,骨遂下而愈。如今人們煮河豚和團魚,都放入橄欖,因知橄欖能解一切魚、鱉之毒。

仁〔氣味〕味甘,性平,無毒。〔主治〕唇邊燥痛,研爛敷於患處。

核〔氣味〕味甘、澀,性溫,無毒。〔主治〕磨汁服,治各種魚骨鯁喉及食魚過多,消化不良,又治小兒痘瘡後生痣,燒後研末敷。

【附方】1.中河豚毒。取橄欖及木煮水服可解。2.唇裂生瘡。用橄欖炒研,調豬油塗搽。3.牙齒膿血。用橄欖燒研,加麝香少許塗患處。4.唇吻燥痛。取橄欖仁研爛敷塗。5.腸風下血。用橄欖核燈上燒存性,研為末,每二錢,陳米湯調下。6.陰囊腫。用橄欖核、荔枝核、山楂核等分,燒存性,研為末。每服二錢,空心茴香湯調下。7.耳足凍瘡。用橄欖核燒研,調油敷塗。

木威子

【集解】[藏器說生長在嶺南山穀。樹高達一丈餘,葉似楝葉,子如橄欖而堅,也似棗,削去皮可作粽食用。

【氣味】味酸,性辛,無毒。

【主治】治胸中惡水氣。

庵摩勒

【釋名】又叫餘甘子、庵摩落迦果。

【集解】[頌說生長在兩廣各地及西川、戎、滬、南部邊疆的山穀中。它的味初食苦澀,良久回味則變成甘甜,故名餘甘。樹木高一二丈,枝條很柔軟,三月開花,附著枝條,如粟粒,微黃。隨即結果實,每枝有二三子,至冬季成熟,如李子,青白色,連核成五六瓣,幹時便一起裂開,可啖食。[時珍說餘甘、泉州的山中有,形狀如川楝子,味道類似於橄欖,也可蜜漬、鹽藏後作為土特產販運各地。

【氣味】味甘,性寒,無毒。

【主治】主風虛熱氣,補益強氣。合鐵粉一斤用,耐老。取子壓汁,和油塗頭,生發去風癢,黑發。又主治汞、硫黃、金屬物傷肺,氣喘咳嗽。久服輕身,延年長壽。服乳石的人,宜常食用。可研末點湯服,解金石毒、硫黃毒。

毗梨勒

【釋名】又叫三果。

【集解】[恭說生長在西域及南方沿海地區,嶺南交、愛等州。樹似胡桃,果子的形狀也似胡桃。核圓短無棱。

【氣味】味苦,性寒,無毒。

【主治】主風虛熱氣,功同庵摩勒。可暖腸腹,去一切冷氣,下氣,止瀉痢。研成漿染須發,可使其變黑。

五斂子

【釋名】也稱五棱子、陽桃。

【集解】[時珍說生長在嶺南及閩中,閩人稱為陽桃。它的果子如拳頭,顏色青黃潤綠,形狀怪異,皮上有五棱如雕刻的一樣。皮肉脆軟,初食時味酸而回味甘甜。每年五月、十月成熟兩次。一樹可結果數十鬥。果肉多汁,味酸甜,尤宜與其他水果參食。

【氣味】味酸、甘、澀,性平,無毒。

【主治】主治風熱,生津止渴。

五子實

【集解】[時珍說生長在福建潮州一帶。果實大如梨,內有五核,故名。

【氣味】味甘,性溫,無毒。

【主治】霍亂及金屬銳器損傷。

榧實

【釋名】又叫赤果、玉榧、玉山果。

【集解】[時珍說生長在深山中。它的樹枝似桐樹而葉似杉,有雌雄之分,雄的開花,雌的結實。冬季開黃圓花,果實大小如棗。果核長如橄欖核,有尖和不尖之分,無棱而殼薄,黃色。核仁可生吃,也可焙收。一樹可結果實數十斛。

【氣味】味甘、澀,性平,無毒。珍說《物類相感誌》載:榧煮素羹,味更甜美。榧子同甘蔗食時,其渣自軟。用豬油炒榧子,黑皮自脫。

【主治】主治各種痔瘡及寄生蟲。助消化,益筋骨,行榮衛,明目輕身。多食,滑腸。治咳嗽白濁,助陽道。

【發明】[震亨說榧子,是養肺的果。火炒而食,香酥甘美。但多食則引火入肺傷及大腸。[原說榧子能殺腸中大小寄生蟲,小兒黃瘦有蟲積的,宜食。

花味苦。治水氣,去腸蟲,使麵色變好,但不可久服。

【附方】1.殺體內寄生蟲。用榧子一百枚,去皮,炒熟吃。胃弱的人,用量減半。2.令發不落。用榧子三個、胡桃二個、側柏葉一兩,搗爛浸雪水中,梳頭發。3.突然吐血。先吃蒸餅兩三個,以榧子為末,開水送服三錢。一天服三次。

海鬆子

【釋名】

【集解】[時珍說海鬆子產於遼東、雲南及中原,遼東及雲南的海鬆子,五葉一叢,球內結子,大如巴豆而有三個棱,一頭尖。久存也有油,肉甚香美。

中原鬆子大如柏子,隻可入藥,不能當

【氣味】味甘,性小溫,無毒。

【主治】治骨關節風濕、頭眩,祛風濕,潤五髒,充饑,逐風痹寒氣,補體虛,滋潤皮膚。久服,輕身延年不老。另有潤肺功能,治燥結咳嗽。

【發明】[時珍說服食以遼寧、雲南所產的海鬆子為佳,中原鬆子隻可入藥用。另據《列仙傳》載,古人好食鬆子,體毛長數寸,行走如奔馬。又犢子少在黑山食鬆子、茯苓,壽至幾百歲。另外赤鬆子好食鬆仁、天門冬、石脂,齒落更生,發落更出。

【附方】1.肺燥咳嗽。用鬆子仁一兩、胡桃仁二兩,共研為膏,和熟蜜半兩收存。每服二錢,飯後以開水衝服。2.小兒寒嗽,或作喘。用鬆子仁五個,百部(炒)、麻黃各三分,杏仁四十個(去皮尖),加少量水煮開,化白砂糖調藥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飯後含化十丸,很見效。3.大便秘密。用鬆子仁、柏子仁、麻子仁,等分為末,溶蠟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黃芪湯送下。

檳榔

【釋名】也稱賓門、仁頻、洗瘴丹。[時珍說賓與郎都是貴客之稱。《南方草木狀》載,接待貴客,必先呈上此果。若邂逅不設,便會互相嫌恨。大概“檳榔”之名就來源於此。

【集解】[時珍說檳榔樹初生時如筍竿,引莖直上。莖幹頗似椰子而有節,旁無分枝,條從心生。頂端有葉如甘蕉,風吹時像羽扇掃天。三月時葉中突起一房,自行裂開,出穗共數百顆,大如桃李。穗下累生刺以護衛果實。五月成熟,剝去皮,者其肉而曬幹。嶺南人將檳榔當果食,說是南方地濕,不吃它無法祛癉癘。生食檳榔味苦澀,但與扶留藤和蚶子灰一同咀嚼,則柔滑甘美。喻益期說,檳榔樹高九丈,樹幹大的有二圍,葉生於頂端,房結葉下。花開房中,子結房外。擢穗似黍,綴實似穀。樹皮如桐而厚,有節似竹。屈曲時如彩虹,伸直時如縋繩。上不傾,下不斜。勻勻亭亭,千百如一。在其林中散步則神清目朗,六根清淨,庇其樹陰則涼風習習,令人心馳神往。檳榔樹不耐霜,不宜在北方種植,多生長在南方,尤以海南為甚,遼然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