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卷果部3(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氣味】味苦、甘,性微寒,無毒。

【主治】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悅誌。下氣消食,作飲料,加吳茱萸、蔥、薑很好。破熱氣,除瘴氣,利大小腸。清頭目,治中風頭昏、多睡不醒。治中暑。合醋治泄痢效果非常好。炒煎飲,治熱毒痢疾。同川芎、蔥白煎飲止頭痛。濃煎,吐風熱痰涎。

【附方】1.赤白痢。用好茶一斤炙過,搗為末,濃煎服一二碗。久患痢者,服此亦可。又方:赤痢用蜜水煎茶服。白痢用連皮的自然薑汁同水煎茶服。一方:茶和醋煎,熱服即止。2.大便下血,裏急後重。用細茶半斤碾末,加百藥煎五個燒存性,每服二錢,米湯送下。一天服兩次。3.產後便秘。用蔥涎調茶末服自通,不可服大黃。4.腰痛難轉。煎茶五合,加醋二合,一次服下。5.陰囊生瘡。先用甘草湯洗患處,然後用茶末敷貼。6.腳丫濕爛。把茶葉嚼爛敷上。7.蠼螋尿瘡。用生油調茶末敷塗。8.痰喘咳嗽。有好茶末一兩、白僵蠶一兩,共研為末,泡開水一小碗飲服,臨臥再加開水泡服一次。

甜瓜

【釋名】也稱甘瓜、果瓜。[時珍說瓜的類別不同,按其作用可分為二種:作果品用的為果瓜,如甜瓜、西瓜等;做菜品用的為菜瓜,如胡瓜,越瓜等。

【集解】[時珍說甜瓜,北方、中原種植甚多。二三月下種,延蔓而生,葉大數寸,五六月開黃花,六七月瓜成熟。瓜的種類繁多,有圓有長,有尖有扁,有棱或無棱,大的可超過一尺,小的接近一寸。顏色有青有綠,或黃斑、糝斑,或白路、黃路。瓜瓤或白或紅,瓜子或黃或紅、或白或黑。王禎《農書》載,瓜的品種很多,不可枚舉。以形狀得名的,就有龍肝、虎掌、兔頭、狸首、羊髓、蜜筒之稱;以色澤得名的,則有烏瓜、白團、黃瓜、白瓜、小青、大斑之別。然而它們的味道,也不外乎香、甜二字。《廣誌》中隻以遼東、敦煌、廬江之瓜為好。然而瓜州的大瓜,陽城的禦瓜,西蜀的溫瓜,永嘉的寒瓜,還不能論其優劣。甘肅甜瓜,皮、瓤都很甘甜,勝過蜜糖,它的皮曬幹後尤美。浙中產一種陰瓜,種於蔭涼處,成熟時色黃如金,皮稍厚,貯藏至次年春天,仍很新鮮。這些都靠種植技藝,不必拘泥於土地。甜瓜子曬裂後取仁,可作果食。凡是瓜類最畏麝香,如接觸則減產甚至一蒂不收。

瓜瓤〔氣味〕味甘,性寒、滑,有小毒。[思邈說多食者,會發黃疸,令人虛弱健忘,解藥力。病後多食,容易反胃。患腳氣食後,則病患永不能除。[弘景說多食瓜導致腹脹,以食鹽可化解,或入水自漬,便消。[時珍說張華《博物誌》載,人以冷水漬至膝,每頓可吃瓜數十枚,如漬至頭項,則吃瓜更多。水浸可消瓜,也是一種物性。瓜最忌麝香和酒類,凡食瓜過多,可飲酒和水或服麝香,優於食鹽及漬水法。〔主治〕止渴,除煩熱,利小便,通三焦間壅塞氣。可治口鼻瘡,暑熱天食後,永不中暑。〔發明〕[宗說甜瓜雖能解暑氣,但性冷,

消耗陽氣,多食會有腹瀉症狀。體虛者多食,秋後作痢,最難醫治。瓜皮用蜜浸後收藏很好,也可做羹食用。[時珍說瓜性最寒,曬幹後食冷。王冀《洛都賦》載,瓜可消暑去熱渴充饑。《稽聖賦》說,瓜曬性寒,油煎後則性冷,這是物性之異。《奇效良方》載,古時有一男子患膿血惡痢,疼痛難忍,以水浸甜瓜後食數枚,即愈。

子仁〔氣味〕味甘,性寒,無毒。〔主治〕能清肺潤腸,止渴和中。主腹內結聚,破潰膿血,最為腸胃脾內壅之要藥。還可止月經過多,研後去油,口服。

蒂〔氣味〕味苦,性寒,有毒。〔主治〕治大水,全身浮腫,下水,殺蟲毒。治胸悶喘氣,咳嗽呃逆。去鼻中息肉,治風熱眩暈頭痛,癲癇,咽喉腫痛,黃疸。得麝香、細辛,可治鼻嗅覺失靈。

瓜蔓〔主治〕女性閉經,瓜蔓、使君子各半兩,甘草六錢,研為末,每次用酒送下二錢。

瓜花〔主治〕胸痛咳嗽。

葉〔主治〕人無發,搗汁塗頭頂即生。治小兒疳和治跌打損傷,研為末酒服。另可去瘀血,補中。

【附方】〔瓜子仁〕1.口臭。用甜瓜子搗成末,加蜜調為丸子。每天早晨漱口含一丸。亦可貼齒。2.腰腿疼痛。用甜瓜子三兩,酒浸十日,研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服,酒送下。一天服三次。3.腸癰(小腹腫痛,小便似淋,大便困難,下膿)。用甜瓜子一合、當歸(炒)一兩、蛇蛻皮一條(揉碎),混合後每取四錢,加水一碗半煎至一碗,飯前服,去油質,加水調服。〔瓜蒂〕1.飲食內傷,胸中積寒。用瓜蒂二錢半(熬黃)、赤小豆二錢半,共研為末。每服一錢,以香豉一盒,熱湯七合,煮爛,去渣服下。吐後病除。此方名“瓜蒂散”。2.太陽中暑(身熱、頭痛、脈微)。用瓜蒂十四個,加水一升,煮成五合,一次服下,吐後病除。3.諸風諸癇。用瓜蒂炒黃,研為末,加酸齏水調服取吐。如為風,再加蠍梢半錢;濕氣腫滿,加赤小豆末一錢;有蟲,加狗油五、七點和雄黃一錢;病重者,再加芫花半錢,即可將蟲吐出。4.急黃喘息,心上堅硬,口渴。用瓜蒂二合、赤小豆一合,共研為末,以溫漿水五合送服一匙。過一頓飯時間當嘔吐,不吐再服藥。5.遍身如金。用瓜蒂四十九枚、丁香四十九枚,燒存性,共研為末。每用二三分,吹鼻取黃水,或擦牙流涎亦可。6.熱病發黃。用瓜蒂為末,取大豆大小一團吹鼻中,輕則半日,重則一日,流出黃水愈。7.身麵浮腫。用瓜蒂、丁香、赤小豆各七枚,共研為末,吹豆大一團入鼻中,不久有黃水流出。隔日用藥一次。8.瘧疾寒熱。用瓜蒂二枚,加水半碗,浸一宿後一次服下,取吐即愈。9.大便不通。用瓜蒂七枚。研為末,棉裹塞肛門中即通。10.風熱牙痛。用瓜蒂七枚(炒過研細),加少許麝香,棉裹咬定,流涎,痛漸止。

西瓜

【釋名】也稱寒瓜。

【集解】[瑞說契丹攻破回紇,始得此種。用牛糞覆蓋種植。結果實如鬥大,圓如匏,色如青玉,子如金色或黑芝麻色。[時珍說北方多有種植,今南方也有,但味道稍遜於北方的。二月下種,蔓生,花葉均似甜瓜。七八月成熟,有圍長超過一尺的,甚至達二尺。皮上棱線或有或無,顏色或青或綠,瓜瓤或白或紅,紅的味尤佳,種籽或黃或紅,或黑或白,白的味更劣。瓜瓤的味有甘、淡、酸三種,將瓜子曬裂取仁,可生食、炒食。皮不中吃可蜜煎、醬藏。

瓜瓤〔氣味〕味甘,性寒,無毒。[時珍說《延壽書》載,北方人體質強壯,多食西瓜無妨;南方人體質相對單薄,多食則易導致西瓜腹瀉。西瓜性寒解熱,有天生的白虎湯之稱,然而也不宜多食。〔主治〕主消煩止渴,解暑熱,療咽喉腫痛,寬中下氣,利尿,止血痢解酒毒。含瓜汁,可治口瘡。〔發明〕[時珍說西瓜、甜瓜,皆屬生冷食物。世俗之人多自認為聰明透頂,取其清熱止渴之愉快而多食,不知其傷脾助濕之害處。李鵬飛《延壽書》載,有一防州太守陳逢源,為避暑食瓜過多,至秋後忽覺腰腿痛,活動受限,這就是食瓜過多之害處。洪忠宣《鬆漠紀聞》載,有人患眼疾,以西瓜切片曬幹,日日服食,即愈。這是因為西瓜性冷降火的緣故。《相感誌》載,食西瓜後再食其瓜子,即不噫瓜氣。西瓜近酒及糯米,易爛。若貓踏後,易翻沙。西瓜水,消一切人、畜毛發。牛、馬鬃製品接觸後易爛。

皮〔氣味〕味甘,性涼,無毒。〔主治〕主口、舌、唇內生瘡,燒研噙含。

瓜子仁〔主治〕與甜瓜仁相同。

【附方】1.口舌生瘡。用西瓜皮燒過,研末,放口內含噙。2.閃挫腰痛。用西瓜青皮陰幹,研為末,鹽酒調服三錢。

葡萄

【釋名】又叫蒲桃、草龍珠。

【集解】[時珍說葡萄折藤栽種,最易生長。春季萌苞生葉,頗似栝樓葉而有五尖。生須延藤,長數十丈。三月開小花成穗,黃白色仍連著果實,猶如星編珠聚,七八月成熟,有紫、白二色。新疆、甘肅、太原等地將葡萄製作成葡萄幹

,販運到四方。蜀中有綠葡萄,熟時呈綠色。雲南葡萄,大如棗,韻味十足。新疆、甘肅一帶還有瑣瑣葡萄,大如五味子而無核。《物類相感誌》載,用甘草作釘,釘葡萄樹,葡萄樹立死。將麝香放入葡萄樹皮內,則葡萄香氣滿藤。葡萄藤若穿越棗樹,則果實味道更美。《三元延壽書》載,葡萄架下不可飲酒,以免蟲屎傷人。《史記》載,大宛國用葡萄釀酒,久藏十幾年也不壞。張騫出使西域得葡萄種而回,中原從此便開始了種植。

【氣味】味甘、澀,性平,無毒。

【主治】主筋骨濕痹,益氣增力強誌,令人肥健,耐饑餓葡萄風寒,輕身不老延年。食用或研酒飲又可通利小便,催痘瘡快出。

【發明】[頌說魏文帝詔群臣說,葡萄甘而不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美汁多,除煩解渴。又可釀為酒,勝於的藥,善醉但易醒。其他各種果,有能與之相比的嗎?

根、藤、葉〔主治〕煮汁飲,止嘔吐及腹瀉後惡心。孕婦胎動頻繁不適,飲後即安。治腰腿痛,煎湯淋洗,良。飲其汁,利小便,通小腸,消腫脹。

【附方】1.熱淋澀痛。取葡萄搗取自然汁,生藕搗取自然汁,生地黃搗取自然汁,各五合,再加白沙蜜五合,和勻,每次溫服一碗。2.胎上衝心。用葡萄湯飲服,即安。3.水腫。用葡萄嫩心十四個、螻蛄七個(去頭尾),同研爛,露七日,曬幹研為末。每服半錢,淡酒調下。暑天服此方,效果更好。

山葡萄

【釋名】也稱嬰舌、野葡萄。藤名木龍。

【集解】都可插栽植。蔓、葉、花、果實,與葡萄無異。隻是果實小而圓,色不甚紫。

【氣味】味甘、酸,性平,無毒。

【主治】止煩渴,悅麵顏,益氣,強體魄。

【附方】1.目中障翳。取藤以水浸過,吹氣取汁,滴入眼中,熱翳及赤白障可以消去。2.熱淋。用野葡萄根七錢、葛根三錢,加水一碗,煎至七成,空腹溫服。3.一切腫毒。用野葡萄根曬幹,研為末。加水調塗。

獼猴桃

獼猴梨、藤梨、陽桃、木子。

【集解】[誌說生長在山穀中。藤綠樹而生,葉圓有毛。果實似雞蛋,經霜後甘美可食,皮可用來作造紙原料。獼猴喜食。[宗說今陝西永興的軍

南山很多,枝條柔弱,高二三丈,多附木而生。果實十月爛熟,淡綠色。

【氣味】味酸、甘,性寒,無毒。[藏器說長年食用太多,令人髒腑寒氣太重而導致腹瀉。

【主治】能止暴渴,解煩熱,壓丹石,主泌尿係統疾病、結石、排尿不暢。可調中下氣,治骨關節疾病、癱瘓。

藤中汁〔主治〕和生薑汁服後,治反胃。

枝,葉〔主治〕主殺蟲。煮汁飼狗,療寄生蟲。

甘蔗

【釋名】也稱竿蔗、薯。

【集解】[時珍說蔗都種植在地裏,叢生。莖似竹而內充實,長六七尺,粗數寸,根下節密,向上漸疏。八九月收莖,可留過春天,作果品用。王灼《糖霜譜》載,蔗有四種色:杜蔗(竹蔗),綠嫩薄皮,味極醇厚,專用作用;西蔗;蠟蔗(荻蔗)可作砂糖;紅蔗(紫蔗),隻可生吃,不能榨糖。

【氣味】味甘、澀,性平,無毒。[詵說甘蔗與酒共食,生痰。

《相感誌》載,甘蔗與榧子同食,蔗渣會變軟。

【主治】主下氣和中,助脾氣,利大腸,消痰止渴,除心胸煩熱,解酒毒。還可治嘔吐反胃,寬胸膈。

【發明】[時珍說蔗,是脾之果。蔗漿家不可不知。

【附方】1.發熱口幹、小便赤澀。取甘蔗去皮,嚼汁咽下。飲漿亦可。2.反胃吐食。用甘蔗汁七升、生薑汁一升,和勻,每日細細飲服。3.幹嘔不息。有蔗汁溫服半升,每日三次。加薑汁更好。4.虛熱咳嗽,口幹涕唾。用甘蔗汁一升半、青粱米四合,煮粥吃。每日二次。極潤心肺。

砂糖

【集解】[恭說砂糖,出產於四川。西戎、江東也出產。

用竹篾擰成的繩索捆甘蔗,捆出的甘蔗汁煎成糖,顏色為紫色。[瑞說稀的是蔗糖,幹的是砂糖,球狀的是球糖,餅狀的是糖[時珍說這是紫砂糖,其造法出自西域。唐太宗派人去西域將這種造法帶回大唐。讓蔗糖汁流入樟木槽,取起來煎成糖。清的就是蔗餳,凝結成沙的是砂糖,用漆甕造成的,像石頭、像霜、像冰的是石蜜、是糖霜、是冰糖。紫糖也可以煎化,印成鳥獸果物的形狀,放到宴席上待客。現在一些商人,在砂糖中摻雜米餳等物,不能不知。

【氣味】味甘,性寒,無毒。[詵說吃多了,會使人心痛,生蟲,消肌肉,損牙齒並導致牙齦腫痛。和鯉魚一起食用,會消化不良生蛔蟲;與葵同吃,生流癖;與筍同吃,不易消化,身重不能行。

【主治】治心腹熱脹,口幹渴。潤心肺和大小腸熱,解酒毒。臘月間用瓶封好,窖在坑中,得了風熱毒氣的病人,絞汁服用效果很好。砂糖有和中、助脾、緩肝氣的作用。

【發明】[宗

說蔗汁清淡,所以煎煉起來很費事,以致顏色是紫黑色。現在的醫家治療暴熱,多用它作先導,兼喂駝馬,可以解熱。小兒多吃損齒生蟲的原因,是因為土製水,而蟲屬土,遇甘便生的緣故。[震亨說糖生胃火,是因為濕土生熱,所以糖能損齒生蟲,和棗吃使齒得病是一個道理,不是土製水的緣故。[時珍說砂糖性溫,不同於蔗漿,所以不能多吃。和魚、筍等同吃,都對人體無益。現在的人往往用它來做調料,隻是取它適口的一麵,卻不知會暗受其害。但是砂糖能和脾緩肝,所以治脾胃及瀉肝的藥可用它為先導。

【附方】1.下痢噤口。用砂糖半斤、烏梅一個,加水兩碗,煎至一碗,隨時飲。2.痘不落痂。用砂糖調水服,一天服二次。3.腹中緊張。用酒煮砂糖飲食。

4.上氣喘嗽。進食即吐。用砂糖、薑汁等分,一起慢火煎開數次,每服半匙。5.食韭口臭。用砂糖可解。

石蜜

【釋名】即白砂糖。[時珍說《涼州異物誌》載,石蜜並不是石頭之類的東西,隻是借石頭之名。實際上是用甘蔗汁煎後曬製而成,因它凝結一團像石頭,但是卻很輕,所以叫做石蜜。

【集解】[誌約說出自益州和西戎,煎煉砂糖做成的,可作餅塊,呈黃白顏色。[時珍說石蜜就是白砂糖。凝結成餅塊像石頭的是石蜜,輕白像霜的是糖霜,堅白像冰的是冰糖,都是同一物品,隻不過有精與粗的差異而已。把白糖煎化,用模子印成人物或獅、象形狀的是待客之糖。《後漢書》中所謂的猊糖就是這種糖。用石蜜和各種果仁,以及橘皮、橙皮、縮砂、薄荷之類的東西做成餅塊的,是糖纏。用石蜜和牛奶、酥酪做成餅塊的是乳糖。這都是一種東西的多種做法。王灼《糖霜譜》上說,古人隻飲蔗漿,後來將蔗漿煎成蔗餳,又將蔗餳曬成石蜜。唐初用蔗作酒,而糖霜則出自大曆年間。有個僧人來到四川的遂寧傘山中,僧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他獨自一人歇息在一庵中,隻有一白驢跟隨他。每次將錢係在驢耳上,白驢就到集市上換回柴禾、蔬菜,人們也知道白驢是庵中僧人所遣,都爭著把東西與它交換。如果有人分量沒給足,白驢就不離開。一天傍晚白驢誤入鄰舍的甘蔗園,踏壞了鄰舍的甘蔗。鄰人把這事告訴了僧人。僧人說,不難,加倍償還你,於是將糖霜造法傳給了鄰人。因而種植甘蔗的地方,隻有福建、四明、番禺、廣漢、遂寧才有冰糖,其他地方的冰糖大多顆粒碎、顏色淺、味道淡。隻有竹蔗綠嫩味濃,用來作糖霜最好,西蔗就要次一些了。即使同一甕糖霜,其中的品色也不盡相同。其中堆疊得像假山的是上等品;團在形狀的就要次一點;甕鑒形狀的又要次一些;小顆塊的更要次一些;沙腳是最下等的。紫色和水晶色的是最上等的;深琥珀色的是二等品;淺黃色的是三等品;淺白色的是下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