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一卷木部3(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五加

【釋名】也稱五佳、五花、文章草、白刺、追風使、木骨、金鹽、豺漆、豺節。

【集解】[弘景說靠近道路的地方都有生長。[頌說春天生苗,莖和葉都是綠色,呈叢生狀。紅色的莖又似藤葛,高三五尺,上麵有黑刺。生五枚葉子成簇狀的為最好,而以四葉和三葉的最多,屬於次等。每一葉下生有一刺。三四月份開白花,結青色果子,到六月逐漸成黑色。根像荊根,皮呈黃黑色,而肉呈白色,骨質硬。[時珍說五加皮,春天於舊枝上抽條,山人采來作為蔬菜吃,正如長在北方沙地的枸杞一樣,都是木類,南方堅地的如同草類。唐時隻取峽州的五加皮充當貢品。

根皮

【氣味】味辛,性溫,無毒。

【主治】治心腹疝氣,腹痛,補中益氣,可治療行走不穩或小兒三歲還不能走路;另可治療疽瘡陰濁,男子陰部潮濕不適,小便不瀝,女人陰癢及腰脊疼痛及兩腳疼。補中益精,壯筋骨,增強意誌。久服,使人輕身耐老,驅逐體內各種惡風及惡血,四肢不遂,風邪傷人,軟腳腎腰,主治多年淤血積在皮肌,痹濕內不足,目下氣。治中風骨節攣急,補五勞七傷。釀酒飲,也治風痹,四肢攣急。製成粉末浸酒飲,治眼部疾病。

【發明】[弘景說煮根莖釀成酒飲對人有益。道家用它製灰煮石,與地榆都有秘法。[慎微說張子聲、楊建始、王叔牙、於世彥等,都因服此酒而房室不絕,長壽達三百年,也可以作為散代替湯茶。[王君說五加皮,是五車星的精靈。水有五湖,人有五德,位有五方,物有五車。故青精入莖,則有東方之液;白氣入節,則有西方之津;赤氣入華,則有南方之光;玄精入根,則有北方之飴;黃煙入皮,則有戊己之靈。五神主導著生命,相互依存。服了使人成仙的果子,可返老還童。[時珍說五加皮治風濕痿痹,壯筋骨,其功效非常深。仙人所述,顯有情理,雖然言辭多溢,也是常理。用於造酒的方法:將五加根皮洗幹淨,去骨、莖、葉,也可以用水煎汁,和曲釀米酒。釀成後時常飲用。也可以煮酒飲。如加遠誌可使它功效更好。又一方:加木瓜煮酒服。談野翁《試驗方》裏說,神仙煮酒法,用五加皮、地榆(刮去粗皮)各一斤,袋子裝好,放入二鬥無灰好酒中,用大壇封閉,放在大鍋內。用文武火煮,壇上放米一合,以米熟為宜。取出火毒,把渣曬幹製成丸。每天早晨吃五十丸,用藥酒送下,臨睡時再服。能去風、壯筋骨、順氣化痰、添補精髓。浸酒,每天飲幾杯,各種浸酒的藥,隻有五加皮與酒相合,最有益,並且味道鮮美。葉作蔬菜吃,去皮膚風濕症。

【附方】1.風濕痿痹。用五加皮、地榆(刮去粗皮)各一斤,裝袋內,放入好酒二鬥中,以壇封固,安大鍋內水煮,壇上放米一合,米熟即把壇取出。等火毒出過,取藥渣曬幹,做成丸子,每日清晨服五十丸,藥酒送下,臨臥時再服一次。此方能去風濕、壯筋骨、順氣化痰、添精補髓,功難盡述。2.虛勞不足。用五加皮、枸杞根白皮各一鬥,加水一石五鬥,煮成七鬥。其中,以四鬥浸曲一鬥,以三鬥拌飯,照常法釀酒,熟後常取飲服。3.腳氣腫濕,骨節、皮膚疼痛。用五加皮四兩,浸酒中,遠誌(去心)四兩,亦浸酒中。幾日後,取藥曬幹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次服四五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此方名“五加皮丸”。

4.小兒行遲(三歲小兒還不會走路)。用五加皮五錢,牛膝、木瓜各二錢半,共研為末。每服五分,米湯加幾滴酒調服。

枸杞、地骨皮

【釋名】也稱枸棘、苦杞、甜菜、天精、地骨、地輔、地仙、卻暑、羊乳、仙人杖、西王母杖。

【集解】[頌說現在到處都有生長,春天生苗葉,如石榴葉而且軟薄可以吃。其莖幹高三五尺,叢生狀。六七月開小紅紫花,隨後便結紅色的果實,形狀微長如棗子的核。其根名為地骨。陸璣《詩疏》裏說,枸杞又名苦枸,春天長出的可用來煮羹吃。[時珍說古代的枸杞、地骨產於常山的為上品,其他丘陵阪岸的都可以用。後世隻有陝西的為最好,而且又以甘州產的為絕品。其子圓如櫻桃,暴幹後果小而核少,幹時也紅潤甘美,其味如葡萄,可以當作果品吃,與其他地方的不同。《種樹書》裏說,收子及掘出根來種在肥沃的土壤中,等苗長出,剪來作為蔬菜吃很好。

枸杞

【氣味】味苦,性寒,無毒。

【主治】主五髒內邪氣,熱衷消渴,風痹及風濕症。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另可下胸脅氣,治客勢頭枸杞子痛,補內傷大勞噓吸,滋陰,利大小腸。補精氣各種不足,的顏色,肌膚變白,明目安神,令人長壽。

苗〔氣味〕味苦,性寒。〔主治〕主除煩益誌,補五勞七傷。壯心氣。去皮膚骨關節風,消除熱毒,散瘡腫。和羊肉一起作羹吃,有益人的身體,除風明目。作為茶飲,止渴消熱煩,壯陽解毒。但與乳酪相惡。汁注入目中,去上焦心肺客熱。

地骨皮〔氣味〕味苦,性寒。〔主治〕細銼,拌麵煮熟,去腎風,益精氣。去骨熱消渴。

解骨蒸肌熱消渴,風濕痹,堅筋骨,涼血。治在表無定之風邪,瀉腎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熱,補正氣。治上膈吐血。煎湯漱口,止齒血,治骨槽風。治金瘡神驗。

枸杞子

〔氣味〕味苦,性寒。〔主治〕有壯筋骨,耐老,除風,去虛勞,補精氣的作用。主治心病嗌幹心痛,渴而引飲,腎病消腫。又滋腎潤肺。其子榨油點燈,有明目作用。〔發明〕[弘景說俗語說,離家千裏,勿食枸杞。此話說的是枸杞子補益精氣,強盛陰的道理。[頌說莖葉及子,服了後輕身益氣。淮南《枕中記》載有西河女子服用枸杞的方法:正月上寅采根,二月上卯服用;三月上辰采莖,四月上巳服用;五月上午采葉,六月上未服用;七月上申采花,八月上酉服用;九月上戌采子,十月上亥服用;十一月上子采根,十二月上醜服用。還有用花、實、根、莖、葉同煎,或者單獨榨出汁煎成膏服用的,其功效都相同。民間傳說蓬萊縣南丘村多種有枸杞,高的有一二丈,其根盤結很牢固。當地的人多長壽,是飲食和水土的關係。又傳在潤州開元寺的一個大井旁邊,長有枸杞,年歲久了,土人認為是枸杞井,說飲其井水,對人很有益。[時珍說劉禹錫《枸杞井》詩說:“僧房藥樹依靠井,井有清泉藥有靈。翠黛葉生籠石甃,殷紅子熟的銅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續仙傳》裏說:“朱孺子看見水溪旁有兩隻花犬追逐進入枸杞樹叢下,便挖掘出樹根,形狀如二犬。烹來吃了,忽然覺得身體變輕。”周密《浩然齋日抄》載:“宋徽宗時,順州築城,在土中挖到枸杞,其形如獒狀,立即獻入宮裏,這就是仙家所說的千歲枸杞,其外形如犬。”根據前麵的幾種說法,枸杞的滋益作用,不單是子,連根也不僅僅隻有退熱的作用。由於根、苗、子的氣味稍有差別,它們主治的病也有區別。其苗是天精,苦甘而涼,上焦心肺客熱的病症適宜用它;根是地骨,甘淡而性寒,下焦肝腎虛熱的病症適用它。這些都是治三焦病症的藥,所謂熱淫於體內,可用甘寒的藥瀉它。至於子則甘平而且潤,性滋而且補,不能退熱,隻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屬於一種平補的藥物,所謂精不足的,用味來補。分開使用,就各有所用,兼而用之,則一舉兩得。世人隻知用黃芩、黃連,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黃檗、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陰火。稱為補陰降火,久服則傷元氣,而不知枸杞、地骨幹寒平補,能使精氣充沛而邪火自退的妙用,可惜啊!

【附方】1.腎經虛損,眼目昏花,或雲翳遮睛。將枸杞子一斤,好酒潤透。分作四份:一份用蜀椒一兩炒,一份用小茴香一兩炒,一份用芝麻一兩炒,一份用川楝肉一兩炒。炒後揀出枸杞,加熟地黃、白術、白茯苓各一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每天服適量。此方名“四神丸”。2.壯筋骨,補精髓。用枸杞根、生地黃、甘菊花各一斤,搗碎,加水一石,煮取汁五鬥,以汁炊糯米五鬥,拌入細曲,照常法釀酒,待熟澄清,每日飲三碗。此方名“地骨酒”。3.骨蒸煩熱(包括一切虛勞煩熱及大病後煩熱)。用地骨皮二兩、防風一兩,甘草(炙)半兩,和勻。每取五錢,加生薑五片,水煎服。此方名“地仙散”。4.腎虛腰痛。將枸杞根、杜仲、萆薢各一斤,好酒三鬥浸泡,密封土罐中再放鍋內煮一天,常取飲服。

5.赤眼腫痛。用地骨皮三斤,加水三鬥,煮成三升,去渣,放進鹽一兩,再煮成二升,頻用洗眼和點眼。6.小便出血。用新地骨皮洗淨,搗取自然汁。無汁則加水煎汁。每服一碗,加一點酒,飯前溫服。7.風蟲牙痛。用枸杞根白皮,煎醋含漱。8.口舌糜爛(膀胱移熱於小腸,口舌生瘡,心胃熱,水穀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錢,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湯”。9.男子下疳。先以漿水洗過。再搽地骨皮末,即可生肌止痛。10.婦女陰腫或生瘡。用枸杞根煎水多洗。11.癰疽惡瘡,膿血不止。地骨皮不拘多少,洗淨,刮去粗皮,取出細穰。以地骨皮煎湯洗,令膿血盡,以穰敷貼患處,很快見效。12.足趾雞眼,作痛作瘡。用地骨皮同紅花研細敷塗。13.目澀有翳。用枸杞葉二兩,車前葉一兩,搗出汁,以桑葉裹,懸陰地一夜。取汁點眼,不過三五次,即見效。14.五勞七傷,房事衰弱。用枸杞葉半斤,切細,加粳米二合,豉汁適量,一起煮成粥。每日食用,有效。

楊櫨

【集解】[恭說楊櫨一名空疏,所在皆有,生於籬垣間。子為莢。葉

【氣味】味苦,性寒,有毒。

【主治】疽瘺惡瘡,水煮汁洗,立瘥。

石南

【釋名】也稱風藥。

【集解】[頌說南北都有生長。長在石上,樹很高。江湖地方出產的,葉如枇杷,上有小刺,淩冬不凋落,春天開成簇狀的白花,秋天結細紅的果實。關隴間出產的,葉似莽草,呈青黃色,背麵有紫色斑點,雨水多時就合並生長,可長到二三寸。根很橫細,呈紫色,無花及果實,葉很茂密。南北的人多移植到亭院間,蔭翳可愛,不透日氣。《魏王花木誌》裏說:南方有一種石南樹是野生的。二月開花,連著果實,果實如燕覆子,八月成熟。人們采取其核,和魚一起做羹特別鮮美,現在已沒有人再服用它了。

【氣味】味辛、苦,性平,有毒。

【主治】主養腎氣,內傷陰衰,利筋骨和皮膚毛發。療腳弱五髒邪氣,除熱。女子不可經常服,令其思念男子。又能添腎氣,治四肢無力及心煩悶疼,殺蟲並驅逐各種風邪。泡酒飲,治頭風。

【發明】[時珍說毛文錫《茶譜》說:湘人四月采楊桐草,搗汁泡米,做飯吃,必定采石南芽當茶飲,去風,暑天特別適宜。楊桐就是南燭。

【附方】1.鼠瘺不合。用石南、生地黃、茯苓、黃連、雌黃等分為末,每天敷患處兩次。2.小兒通睛(小兒誤跌或頭腦受傷,致使瞳仁不正,觀東則見西,觀西則見東)。用石南一兩、藜蘆三分、瓜丁五至七個,共研為末。每次吹少許入鼻中,一天三次。內服牛黃平肝的藥物,此方名“石南散”。

牡荊

【釋名】也稱黃荊、小荊、楚。[弘景說既是牡荊,不應有子。小荊應是牡荊。牡荊子大於蔓荊子,而反呼小荊,恐怕是因為樹形的緣故。

【集解】[頌說牡荊,今眉州、蜀州及附近州郡都有,俗名黃荊。枝莖堅勁,作樹不作蔓。葉如蓖麻,更疏瘦。花紅作穗。實細而黃,如麻子大。有人說就是小荊。牡荊體蔓汁實,煙火不入其中,主治心風第一。[保升說蔓荊蔓生,牡荊樹生。[時珍說牡荊處處山野多有,山人采它為薪。年久不砍,樹長大如碗。木心方,枝對生,一枝五葉或七葉。葉如榆葉,長而尖,有鋸齒。五月間開花成穗,紅紫色。子大如胡荽子,有白膜皮裹。

實〔氣味〕味苦,性溫,無毒。〔主治〕除骨間寒熱,通利胃氣,止咳逆,下氣。得柏實、青葙、術,療風。炒焦為末,飲服,治心痛及婦人白帶。用半升炒熟,入酒一盞,煎一沸,熱服,治小腸疝氣甚效。浸酒飲,治耳聾。

葉〔氣味〕味苦,性寒,無毒。〔主治〕久痢,霍亂轉筋,血淋,下部瘡,主腳氣腫滿。

根〔氣味〕味甘、苦,性平,無毒。〔主治〕水煮服,治心風頭風,肢體諸風,解肌發汗。〔發明〕[時珍說牡荊苦能降,辛溫能散;降則化痰,散則祛風,故宜風痰之病。

荊莖〔主治〕灼爛。洗灼瘡及熱焱瘡,有效。同荊芥、蓽撥煎水,漱風牙痛。

荊瀝〔修治〕[時珍說取法:用新采荊莖,截尺五長,架於兩磚上,中間燒火炙之,兩頭以器承取,熱服,或入藥中。又法:截三四寸長,束入瓶中,仍以一瓶合住固,外以糠火煨燒,其汁瀝入下瓶中。〔氣味〕味甘,性平,無毒。〔主治〕飲,去心悶煩熱,頭暈目眩,心頭欲吐,卒失音,小兒心熱驚癇,止消渴,除痰唾,令人不睡。除風熱,開經絡,導痰涎,行血氣,解熱痢。

【附方】〔實〕1.白帶下。用牡荊子炒焦為末,飲服。2.小腸疝氣。用牡荊子半升,炒熟,加酒一碗,煎開,乘熱飲服。甚效。3.濕痰白濁。用牡荊子炒為末,每服三錢,酒送下。4.耳聾。用牡荊子泡酒常飲。〔葉〕1.九竅出血。用荊葉搗汁,酒調服二合。2.小便尿血。治方同上。3.腰腳風濕。用荊葉煮水,熏蒸病人,以汗出為度。〔荊瀝〕1.中風口噤。服荊瀝,每次一升。2.頭風頭痛。日日取荊瀝飲服。3.喉痹瘡腫。取荊瀝細細咽服。或以荊一把,水煎服。4.心虛驚悸,形容枯瘦。用荊瀝二升,火上煎成一升六合,分四次服,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5.赤白下痢。久不愈。用荊瀝飲服,每日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