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三卷鱗部(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血〔主治〕小兒紅腫瘡毒,塗於患處立即見效。

腸〔主治〕小兒皮膚生瘡。同醋搗爛,棉布裹後塞入耳內。治療痔瘺時,切斷魚腸烤熟,棉布裹後坐貼於患處。

骨〔主治〕女性白帶多、帶血、陰部瘡癤。又治魚鯁不出。

皮〔主治〕治癮疹。燒研成灰,用水服,治魚鯁六七日不出者。

鱗〔主治〕燒研成灰後酒服,治產婦滯血腹痛。又可治吐血,崩中漏下和痔瘡脫出。

【附方】1.水腫。用大鯉魚一尾,加醋三升煮幹吃下。一天吃一次。又方:用大鯉魚一尾,赤小豆一升,加水二鬥煮汁,一次服完,下瀉即愈。2.胎動不安。用鯉魚一尾(治淨),阿膠(炒)一兩,糯米二合,水二升,加蔥薑、橘皮、鹽各少許,煮湯喝下五七天見效。3.乳汁不通。用鯉魚一尾,燒為末,每服一錢,酒調下。4.咳嗽氣喘。用鯉魚一尾,去鱗,紙裹炮熟,去刺研末,同糯米煮粥,空心服下。5.一切腫毒(無論已潰未潰)。用鯉魚燒灰。調醋塗搽,直至病愈。6.小兒咽腫、痹痛。用鯉魚膽二十個,和灶底土調勻塗咽外,立效。7.睛上生暈。用體長一尺二寸鯉魚的膽,滴汁在銅器上,陰幹後,竹刀刮下。每取少許點眼。8.赤眼腫痛。用鯉魚膽十個、膩粉一錢,和勻,收存瓶中,每日點眼。又方:用鯉魚膽五個、黃連末半兩,和勻,加蜂蜜少許,收存瓶中,放在飯上蒸熟。每天取藥塗眼五、七次。9.女人陰痿。用鯉魚膽雄雞肝各一個,共研為末,加魚卵和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一丸。

鰱魚

【集解】[時珍說到處都有出產。它的形態像鱅魚,魚頭小而形體扁,有細小的魚鱗和肥大的肚腹。

【氣味】味甘,性溫,無毒。

【主治】溫中益氣,多食會使人中焦生熱。

鱅魚

【釋名】也稱

魚。

【集解】[藏器說眼睛旁有一種骨頭稱為“乙”,食鱅魚時去除乙骨。[時珍說鱅魚在所有的江河湖泊中都有,其形狀像鰱魚,顏色呈黑色,它的頭最大,有重四五十斤的,味道沒有鰱魚好。鰱魚的肚好吃,而鱅魚的頭味美。有的人把鰱魚與鱅魚看成一種魚,這是不對的,兩種魚的頭大小不同,顏色黑白也不相同。

【氣味】味甘,性溫,無毒。[藏器說隻可食用,沒有別的作用。

【主治】溫補脾胃強身,消除贅疣。

鱒魚

【釋名】又名赤眼魚。

【集解】[時珍說到處都有生長。形小,魚身圓而長,有一條紅色的脈縱貫全骨止於魚目,魚鱗細小,顏色為青底赤紋。好食螺、蚌,不易捕撈。

【氣味】味甘,性溫,無毒。

【主治】溫補脾胃。多食易引起風熱和疥癬。

草魚

【釋名】又叫鯇魚。

【集解】[時珍說形體長而身體圓,肉鬆厚,形態像青魚,有青、白兩種顏色。白色鯇魚味道好,商人多銷售它。

【氣味】味甘,性溫,無毒。

【主治】溫暖中焦的脾胃。不可多食,否則會引發多種瘡瘍。

膽汁〔氣味〕味苦,性寒,無毒。〔主治〕喉痹飛行,暖水和攪服。

青魚

【釋名】[時珍說因顏色呈青色而得名。

【集解】[頌說多長在江、河、湖泊裏,南方多,北方較少,四季都可捕捉,像鯇魚,但其背為青色。南方人多將其製成醃魚。古人所說的五侯鯖就是指青魚。其頭中的枕骨,用水蒸的方法讓它通氣,再曬幹後的模樣像琥珀。荊楚人煮後做酒器、梳、篦很好。

肉〔氣味〕味甘,性平,無毒。〔主治〕腳氣濕痹。同韭菜一同煎煮,可治療腳氣和下肢弱無力,又能補氣,解除煩悶。

膽〔氣味〕味苦,性寒,無毒。〔主治〕點暗目,塗熱瘡。消赤目腫痛,治療惡瘡,吐出因咽喉痹引起的痰多及魚骨鯁喉。

【附方】膽:1.乳蛾喉痹。用青魚膽含咽。又方:用青魚膽汁灌鼻中引起嘔吐。2.赤目障翳。用青魚膽頻頻點眼。又方:用青魚膽、黃連、海螵蛸末各等分,研勻點眼。又方:用黃連切片,加水熬濃成膏,去渣,加青魚膽汁和少許片腦。密封收存,每日取以點眼。很見效。3.一切障翳。用青魚膽、鯉魚膽、青羊膽、牛膽各半兩,熊膽二錢半,麝香少放,石決明一兩,共研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服,茶送下。

竹魚

【集解】[時珍說生長在桂林及湘江、漓江等水域中。形狀像青魚,體形大而骨少刺。外觀顏色如竹色,青翠可愛,鱗下夾雜著紅點,味如鱖魚。為兩廣珍品。

【氣味】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調理脾胃,補氣,治療濕氣。

鯔魚

【釋名】又叫子魚。

【集解】[誌說生長在江河

淺水中,體形圓而頭扁。有愛食泥的習性。[時珍說鯔魚生在東海,略似鯖魚,不過比鯖魚更長,鱗有點點黑斑。

魚子滿腹,還有黃脂,味道鮮美,水獺喜歡吃。東南沿海的人們把它視為佳品,醃製後留作冬用。

【氣味】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有開胃、通利五髒的作用,令人肥健。與任何藥物同用無妨。

白魚

【集解】[劉翰說生長在江河湖泊中。外觀呈白色,喜昂頭,體形大者長六七尺。[時珍說白魚形體窄,肚腹扁。魚鱗細,頭尾俱向上,肉中有細刺。夏至後皆浮於水麵,捕魚者常抓住時機大量地捕獲,所以人們稱為時裏白。用鮮魚做湯,味道特別好。醃臘糟藏,味則更佳。

【氣味】味甘,性平,無毒。[詵說宜用新鮮的和豉一起煮湯,雖可免於發病,但也不要多食。隔夜的魚最好不要吃,吃後會使人腹部冷痛。醃後或糟藏後都可食。[瑞說多食生痰。與棗同食,患腰痛。

【主治】開胃下氣,去水氣,令人肥健。助脾氣,調整五髒,理十二經絡。可治肝氣不足,補肝明目,助血脈。患瘡癤、痤瘡的人食後,可促使其成熟,加快膿液排出而愈。

石首魚

【釋名】又名石頭魚、江魚、黃花魚、幹者名魚。

【集解】[誌說此魚出水能叫,夜間發光,頭中有象棋子的石頭,故此得名。有一種野鴨,頭中也有石頭,人們傳說是石首魚進化而來的。

[時珍說石首魚生長在東海裏,其形態像白魚,扁平而骨脆弱,鱗細呈金黃色。如果離開水的時間長了,其金色就會消失。魚頭部有白石二枚,瑩潔如玉,玲瓏尖峭,有的像人工雕琢的,到秋後就化生為有冠的野鴨。魚腹肚中的白鰾可作為膠用,用來粘接器皿雜物,牢固如漆,因此廣泛運用。《臨海異物誌》載,小的石首魚名叫魷水,稍大一點的叫春來。田九成《遊覽誌》載,每年的四月,來自海洋,綿延數裏長,魚來時的聲音猶如雷鳴。漁民用竹筒探到水下,聽到它們的聲音後就下網捕撈。向魚的身上潑些淡水,就渾身無力了。第一次來的魚味道最好,第二三次來的魚就慢慢變小,味道也沒有以前鮮美了。魚捕上來後,在船中裝滿堅冰,將魚冷凍。不然,魚易腐敗,不能運送到遠方。

【氣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和蓴菜一起做湯,開胃益氣。

【附方】1.開胃益氣。用石首魚與蓴菜作湯吃。2.胃有積食。用石鯗魚炙熟吃。3.蜈蚣咬傷。用白

皮貼傷處。

鱭魚

【釋名】也稱望魚。

【集解】[時珍說生長在江湖中,常在三月出現。形態狹長,薄如削木片,也像長薄的尖刀。鱗細呈白色。唇邊有兩根硬須,腮下有像麥芒的長毛,腹下有硬角刺,鋒利如刀。腹後近尾端有短毛,肉中多細刺。煎、烤,或醃製後食用味道都甘美,而蒸煮後味道就差了。《淮南子》中記載,此魚飲而不食,

魚食而不飲。《異物誌》說,鱭魚初夏從海中逆流而上。身長一尺多,腹下鰭如刀,肉中有細如毛的小刺。肉〔氣味〕味甘,性溫,無毒。[詵說它能助火生痰,引發疥瘡。不可多食。

鰣魚

【釋名】[寧源說這種魚隻在初夏才出現,其他時間不出現,故有“鰣魚”之稱。

【出產】[時珍說鰣魚最初出產在江東,現在江中都有,而以江東最多。所以應天府用來作為貢品進獻皇上。每年四月海中的魚逆流沿江而上,捕魚的人都視它為珍品。唯四川人稱之為瘟魚,因畏懼而不敢食。

【集解】[時珍說鰣魚形體扁平秀麗,有些像魴魚但比它長,體白如銀,肉中有很多細刺像毛一樣,它的卵非常細膩。所以何景明稱鰣魚銀鱗細骨,彭淵材恨其味美但刺太多。大的有四五尺長,魚腹下有三角形硬鱗,像鎧甲一樣堅硬。它的脂肪就藏在鱗甲中,自己非常愛惜。鰣魚習性喜浮遊,漁民用絲網沉在水中數寸即可捕獲。一旦它的鱗片掛在網上,就不再動了。撈出水後很快死亡,而且很容易腐敗。袁達《禽蟲述》中說,鰣魚掛網就不動了,是因為它珍惜它的鱗甲的緣故。鰣魚不宜烹煮,隻有用筍、莧、芹、荻這類植物,將鰣魚不去鱗一起蒸熟食用,其味才鮮美。也可以用酒糟藏。鰣魚的鱗和其他魚的鱗不同,用石灰水浸泡,曬幹後就會一層層疊起來,用來做女人的飾物,效果非常好。

【氣味】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補虛勞,治療小兒慢性營養不良和頑症,不宜多食。蒸出的魚油用瓶裝後埋於土中,過一段時間取出塗於火燒傷的皮膚創麵,效果特佳。

嘉魚

【釋名】又名拙魚、丙穴魚。[時珍說因常在丙日遊出洞穴而得名。

【集解】[時珍說蜀郡到處都有生長。形狀像鯉魚而鱗細如鱒魚,肉肥而味美。大的有五六斤重。它飲乳泉,出丙穴,二三月份隨水出穴,八九月份逆水入穴。《夔州誌》載,嘉魚在每年的春季前出來,秋季後又回去。頭上有黑點,體形長,鱗很細,肉白如玉,因為它出於鹽泉中,故的很鹹。《虞衡誌》載,嘉魚,形態像鰣魚,脂肪較多,味道極其鮮美。梧州人常將它醃後作為遠行的幹糧。《嶺表錄異》中說,蒼梧戎城縣江水口出產嘉魚,像鱒魚而味肥美,一般的魚都比不上它。每當烤食時都用芭蕉葉隔住火,免得魚油滴到火中。又可製成魚幹。

【氣味】味甘,性溫,無毒。

【主治】令人體健容美。用於治療腎虛消渴,身體勞瘦虛損。因此魚食乳水,故此魚的營養強於乳汁。

鯧魚

【釋名】又名昌鼠。[時珍說它在水中遊動時,別的魚都跟著它遊動,吞食它吐出的涎沫,有些類似娼妓,故名。

【集解】[藏器說生長在南海。身體呈正圓形,沒有硬骨。[時珍說鯧魚產於閩、浙、廣南海中,四五月份出來。其形狀像鯿魚,腦上有突起,連著脊背,身體圓形,肉厚,白如鱖肉,隻有一根脊骨。可用蔥、薑、粳米放於瓦罐中煮食,其骨較軟也可以食用。

肉〔氣味〕味甘,性平,無毒。〔主治〕食後令人身體健壯,有力氣。

腹中〔氣味〕有毒,可引起腹瀉。

鯽魚

鯽魚

【釋名】又名鮒魚。

【集解】[保升說所有池

塘水澤地域都有出產。形狀像小鯉魚,形體黑胖,肚腹中大而脊隆起。大的可達三四斤重。[時珍說喜歡藏在柔軟的淤泥中,不食雜物,所以能補胃。冬天其肉厚而且魚子多,味道很美。酈道元《水經注》中說,蘄州、廣濟、青林湖中的鯽魚大的有二尺長,食時味道極肥美,可祛寒也能避暑。東方朔《神異經》載,南方湖中多產鯽魚,長有幾尺,食之能避暑,祛風寒。《呂氏春秋》載,魚中味道鮮美的,有洞庭湖的鮒魚。由此可以斷定,鯽魚是魚中上品,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肉〔氣味〕味甘,性溫,無毒。[鼎說不宜與蒜同食,能導致體內熱盛。與砂糖同食,易得腸蟲病,引起消化不良。與芥菜同食,易引起水腫症。與豬肝、雞肉、雉肉、鹿肉、猴肉同食,易生癰疽。與麥門冬一起同食,對人體有害。〔主治〕與五味煮食,作用是溫中下氣,補虛羸,止下痢腸痔。和蓴菜一起作湯飲用,治療脾胃虛弱、飲食不下,調理中焦,補益五髒。合茭白煎湯,治療丹石發熱。生搗,塗惡核腫毒不散及惡瘡。同赤小豆搗爛外敷,治療丹毒。燒成灰和著醬汁塗抹,治療諸瘡久不收斂者。用豬油煎魚灰服用,治療腸爛急性化膿性炎症。和小豆煮汁服,消水腫。烤魚滴出的油塗抹婦人陰部及諸瘡處,可殺蟲止癢。剖開魚腹後塞入白礬,燒烤研成末衝服,治療腸風雪痢。用硫黃釀後,五倍子煆燒,研成末用酒衝服,治療便血。釀茗葉煨服,治療消渴。釀胡蒜煨好後研末衝服,治療膈氣。釀鹽花燒研成粉,摻入齒縫,止牙痛。和當歸一起焙幹,研磨成粉,可用來止牙出血和烏胡須。和酒、鹽一起焙幹成粉,可治療急疽。和附子一起烤焦後加油混合,擦治頭部膿瘡和斑禿。生的搗爛後,塗敷,治療惡核腫毒不散及惡瘡。〔發明〕[震亨說諸魚屬火,唯獨鯽屬土,有調補胃腸的功效。但如果吃多了,也能動火。

頭〔主治〕治療小兒頭瘡和口瘡、重舌和眼睛視物不清。燒成灰研末衝服,治療咳嗽及下痢。用酒送服,治療脫肛及女性子宮脫垂,也可用油調搽。燒灰和醬汁塗抹,治療麵部黃水瘡。

子〔主治〕調中,益肝氣。

骨〔主治〕治療蟲咬引起的爛瘡,燒成灰敷於患處。

膽汁〔主治〕塗於各種惡瘡上,殺蟲止痛。點於喉中,治療骨鯁,竹刺不出。

腦〔主治〕治療耳聾。將其放在竹筒中蒸後,滴入耳中。

【附方】1.脾胃虛冷。用鯽魚半斤切碎,放入煮開的豉汁中,加胡椒、蒔蘿、幹薑、橘皮末,空腹吃下。此方名“鶻突羹”。2.突患水腫。用鯽魚三尾,去腸留鱗。以商陸、赤小豆等分,填滿魚腹,紮定,加水三升久煮,去魚,吃豆飲汁。二日吃一次,不過三次,小便通暢,即愈。3.消渴飲水。用鯽魚一尾,去腸留鱗,以茶葉填滿,濕紙包好,煨熟吃下。吃過數尾即愈。4.腸風下血。用活鯽魚一大尾,去腸留鱗,以五倍子末填滿,包泥中,燒存性,研為末。每服一錢酒送下。或加飯做成丸子,一天服三次。5.腸痔滴血。常用鯽魚作湯吃。6.反胃吐食。用大鯽魚一尾,去腸留鱗,以綠礬末填滿,包泥中,燒存性,研為末。每服一錢,米湯送下。一天服二次。7.膈氣吐食。用大鯽魚一尾,去腸留鱗切大蒜片填滿,紙包,泥封,曬至半幹,炭火煨熟。取魚肉和平胃散末一兩,共搗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8.小腸疝氣。每次取鯽魚一尾,加茴香煮食,久食自愈。9.妊娠感寒。用大鯽魚一尾燒成灰,酒送服一匙。無汗,腹中緩痛者。用醋送服。10.婦人血崩。用長五寸的鯽魚一尾,去腸,以血竭、乳香填滿,棉包好,燒存性,研為末。每服三錢,熱酒調下。11.小兒丹毒。用鯽魚肉(切)五合、赤小豆末二合,一起搗勻,調水敷患處。12.小兒頭瘡(晝開出膿,夜即複合)。用四寸長的鯽魚一尾,去腸,以去皮的大附子一個,研末填入魚腹,炙焦,研細,敷瘡上,再搗蒜封住。13.走馬牙疳。用鯽魚一尾,去腸,以砒一分、生地黃一兩填入,紙包,燒存性,加枯白礬、麝香各少許共研為末,敷患處。14.刮骨取牙。用鯽魚一尾,去腸,以砒填入,露於陰地,待魚體長出霜粉,刮下收存,同時以針挑開牙根,點藥少許,咳嗽牙落。又方:和硇砂填鯽魚肉內煨過,收存瓶中,待有霜粉生成,刮取如上法使用。15.諸瘡腫毒。用一斤重的鯽魚,去腸,以柏葉填滿,紙裹,泥包,煆存性,加輕粉二錢,共研為末,調麻油塗搽。16.骨疽膿出。用鯽魚一尾,去腸,以鹽填滿,紮定,加水一碗,煮至於焦。研為末,調豬油塗搽,如有微痛,不必顧慮。

魴魚

【釋名】又名鯿魚。[時珍說體形略顯方形,其身體扁平,故名。

【集解】[時珍說各處皆有出產,尤以漢河為多。頭小頸短,脊背隆起,腹部寬闊,鱗細,色青白,腹內有脂肪,味道最為肥美。魴魚生性喜居於水流動的地方。《詩經》曾說,要食魚,一定要食河裏的魴魚。曾有俗語說“伊洛鯉魴,美如牛羊。”又有一種火燒鯿,頭和尾都很像魴魚,隻是脊骨更為隆起,上有赤紅色的鰭一直與尾相連,就像蝙蝠的翼,黑色底子,紅色花紋,顏色就像煙熏了一樣,所以叫“火燒鯿”。大的可達二三十斤。

【氣味】味甘,性溫,無毒。

【主治】調理胃氣,滋利五髒。和白芥子同食,能助肺氣,去胃中之風,消食。助脾氣,使人食欲增強。做成湯,對人有宜,其功用與鯽魚相同。患小兒營養障礙與痢疾的人不宜食用。

鱸魚

【釋名】又名四鰓魚。

【集解】[時珍說江浙一帶多見,尤以浙江為最多。每年四五月份出現,其身長不過數寸,形態像鱖魚,色白,有黑點,口大鱗細,有四個鰓。楊誠齋詩雲:“鱸出鱸鄉蘆葉前,垂虹亭下不論錢。買來玉尺如何短,鑄出銀梭直是圓。白質黑章三四點,細鱗巨口一雙鮮。春風已有真風味,想得秋風更迥然。”《南郡記》載,吳人將鱸魚獻給隋煬帝,隋煬帝稱讚它是金粉玉肉,真是東南美味!當年張翰因為想念家鄉鱸魚的美味,棄官回鄉,所以詩中曾有“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的句子。

【氣味】味甘,性平,有小毒。[禹錫說多食能誘發腹脹和腹瘡腫,不能同乳酪一起食用。魚肝不能用,否則令人麵皮剝脫。

【主治】補益五髒,益筋骨,調和腸胃,治療水氣。醃製或曬幹更好,能補益肝腎,安胎。

鱖魚

【釋名】又名石鱖魚、水豚。

【集解】[時珍說生長在江湖中。形體扁平,肚腹寬闊,口大而鱗細,首和尾短,難以屈曲。體形有黑色的斑彩,顏色鮮明的為雄性,稍微黑一些的為雌性,魚背上有鰭刺。魚的皮比較厚,肉緊湊,肉中沒有細刺。食性雜,也食小魚。夏天藏在石縫中,冬天藏在淤泥裏。鱖魚小的好吃,長到三五斤就不好吃了。李鵬飛《延壽書》說,鱖魚背上有十二根大刺,和十二月相對應。若食用時被鯁住對人的傷害大,隻有用橄欖核磨水吞咽才可消除,可能是因此魚懼怕橄欖的原因。古有仙人劉憑,常吃石鱖魚。桂和鱖同音。應該就是指鱖魚了。

【氣味】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治療腹內惡血,殺腸道寄生蟲,益氣力,健身強體魄,補虛勞,另可益胃固脾,治療腸風瀉血。

【發明】[時珍說張杲《醫說》中說,越州有一姓邵的女子,十八歲時就已患癆病多年,偶爾喝了鱖魚湯病就好了。這正與其能補虛勞、益脾胃的說法相吻合,看來仙人劉憑,隱士張誌和都嗜食此魚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了。

【附方】骨鯁竹木刺入咽喉。用在臘月收獲陰幹的鱖魚膽研末衝服。每次用皂莢子大小的魚膽粉煎後用酒趁熱含咽。能吐則鯁隨涎沫流出,不吐再服,以吐出為限度。酒隨個人的酒量服用,沒有不出來的。鯉魚、鯇魚、鯽魚的膽都可以這樣使鯊魚

【釋名】又名吹沙、沙溝魚。

【集解】[時珍說生長在南魚,體圓像鱔魚,肉厚唇重,有細鱗。外觀顏色黃白,身上有黑斑,背部有刺特硬,尾部不分開。生活在沙溝中,遊時吹沙,咂食細沙。很小時腹內即有子,味美。俗稱嗬浪魚。

【氣味】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暖中益氣。

石斑魚

【釋名】又名石礬魚、高

魚。石斑魚

【集解】[時珍說生長在南方溪澗水石中。長數寸,白鱗上有黑斑點。平常浮遊水麵,聽到人聲即沉入水底。《臨海水土記》記載,長的有一尺多,身上的斑紋像虎身上的花紋。性喜淫,春天和蛇交配,所以其卵有毒。《南方異物誌》說,高魚像鱒魚,隻有雌魚而無雄魚,每年二三月份在水上和蜥蜴交配,其魚卵有毒。《酉陽雜俎》也說,石斑魚和蛇交配。南方有一種土蜂,當地的人就將石斑魚殺後掛在樹上,吸引鳥來吃,同時也將蜂巢裏的土蜂殺盡。石斑魚的毒可用魚尾草汁來解。

【氣味】有毒,令人吐瀉。

鰷魚

【釋名】又名白鰷。

【集解】[時珍說生活在江湖中。長僅數寸,形體狹窄扁平,類似柳葉,鱗細整潔,潔白可愛,喜歡群遊。[荀子說鰷魚是浮於水麵的魚,最適合醃成片。

【氣味】味甘,性溫,無毒。

【主治】溫暖胃腑,止寒冷引起的腹瀉。

銀魚

【釋名】又名王餘魚。

【集解】[時珍說主產於江蘇、浙江及上海。大的約四五寸,體形圓,顏色潔白如銀,無鱗。像已燒過的魚,隻是兩眼中有兩個黑點。當地的人特別喜歡小的銀魚,曬幹後賣到各地。清明前有子,味道好,清明後卵排出則魚變瘦,味道欠佳。但可醃後曬幹作臘魚。

【氣味】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作湯食,寬中健胃。

金魚

【集解】[時珍說金魚有鯉、鯽、鰍等種類,金鯽易找,鰍難尋。《述異記》記載,晉桓衝遊廬山,見湖中有赤鱗魚,即是反映此類魚。宋朝的富人養金魚供玩耍,如今則很普遍了。春末生子於水草上,喜歡自己吞食其子。子初出時為黑色,時間長了便變成紅色,有的也變成白色,稱為銀魚。也有紅、白、金魚黑斑相間無規律的。金魚的味道鮮美,肉也堅韌。

《物類相感誌》說,金魚食橄欖渣、肥皂水後馬上就死。還有一種丹魚,《抱樸子》中說,丹水出自京兆,注入溝水,並出產丹魚。在夏至前十天的晚上,於河邊守著,魚浮上水麵時,必然可以見到一團紅光,就像火照在上麵一樣。將丹魚的血塗在腳上,可以在冰上行走。其實它是金魚一類的。

【氣味】味甘、鹹,性平,無毒。

【主治】治療久痢,敷塗火瘡。

鱧魚

【釋名】又叫蠡魚、黑鱧、玄鱧、烏鱧、文魚。[時珍說頭有七顆星,夜間朝向北鬥星,是自然界的規律,故稱為鱧魚。

【集解】[弘景說北方處處都有出產。[時珍說形體長而圓,頭尾相等,鱗細色黑,有斑點花紋,很像蝮蛇,有舌、齒及肚,背腹有刺連續至尾部,尾部無分叉。形狀可憎且有腥味,屬於低劣的食品。南北方有人喜歡它並視為珍品。道家稱之為水中的怪物,迷信的人們忌諱它。

肉〔氣味〕味甘,性寒,無毒。有瘡者不能食,否則易留下白色的疤痕。[宗說不能多吃,否則會引發頑固性疾病。〔主治〕能治療各種痔及濕痹、麵目浮腫,利大小便。利氣,可治療妊娠有水氣。製成羹,給有風氣、腳氣的患者食用,效果極佳。

腸、肝〔主治〕治療瘡中生蟲。腸用五味調料炙香研成粉末,貼於痔瘺及蛀骨幹瘡處,以誘蟲出完為限度。

膽〔主治〕絕大多數魚膽味苦,隻有此膽甜而且可吃。治療喉痹將死的患者,點入少許即可痊愈,病重的用水調後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