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一章(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想要長壽,求諸內在的心態是關鍵

俗語說\"靈機一動,計上心來\"。這個\"機\"字如果能真正領悟透了,那麼你的悟性就算是開了。想要長壽的人,不妨多研讀一下我國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從中學習一些養生的智慧,如長壽求諸內在的心態更重要。

決定人壽命幾何的主要有四大基本因素:一是父母遺傳,占15%;二是環境因素,占17%;三是醫療條件,占8%;四是個人的生活習慣,占60%。在這裏,除了父母遺傳屬不可自控的因素外,環境、醫療及個人生活方式,都屬於可控因素。這幾者相加達80%以上。而在這80%多的比例中,個人生活習慣占據了絕大部分。由此可見,長壽並不是撞大運,人完全可以成為自身壽命的規劃者。

疾病的到來,如同一場戰爭,一場以生命做賭注的戰爭。贏者,將獲得健康,輸者,將失去生命,失去愛人,失去溫馨的家庭,失去財富以及這一生,你所努力贏得的一切!應該將逆轉和克服疾病帶來的危險過程看成戰爭。

在任何戰爭中,你首先需要認清誰是敵人,當你在恐懼中舉起武器掃射的時候,小心,你可能對準的是你自己的軍隊!當敵人來到門口,或更糟糕的是敵人走進家門,重要的就是動員所有可以利用的力量和武器,而不是首先邀請外國軍隊。那就是我們為什麼宣傳對主要敵人從各個方麵加以痛擊的原因,整體自然療法的意思,就是發動全部的身體潛力,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痛擊敵人!

第一位敵人首先是我們自己。很少人相信自己每天正在生產和製造疾病。對了,你正是疾病的積極製造商!

大多數人在明顯的症狀出現前,幾乎都不願意及時關注提高健康水平和預防疾病。更不幸的是,醫學界也是在疾病出現症狀後(症狀-控製醫學)才開始檢查和診斷,所以大多數人能夠從醫學界獲得的健康指導是很有限的。你不應該等待別人來告訴你通往健康的道路,唯一能夠對你健康負責的隻有你自己。

第二位敵人是疾病。記住,是疾病,而不是身體的反應。身體對疾病做出的反應,往往被當作敵人,這些反應,又叫做症狀!實際上,是身體拉響的警報,以及投入戰爭的方式。醫藥的介入,通常,消除了症狀,也就是,解除了身體的武裝!

那麼長壽從何處來?靠補藥,靠食療,靠遺傳,這些都隻能是一些輔助性的措施和條件。實踐證明,長壽關鍵靠自己。大致包括如下幾點:

第一,要想長壽就得相信自己。無論維護健康或戰勝疾病,均須有自信,任何時候都不能失去信心。科學家說人類的壽命可達到150歲,而實際生活中大多數人隻能活到90歲以下,如此看來,人的壽命期潛力是很大的,可以從先天到後天的素質中去挖掘這種潛力。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充滿自信。自信的力量,是長壽的一個重要源泉。

第二,要想長壽就得說服自己。人生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也可能曆盡坎坷和險惡,遭受許多重大的困難和挫折,甚至會受到致命的打擊。隻要不灰心喪氣,就必定有重整旗鼓和東山再起的一天。在困難的時候,不斷調節心緒,真正駕馭自己的命運。這樣,就為長壽打好心理基礎。

第三,要想長壽就得發現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講,長壽要以自己潛在能力發揮得如何來決定。人易於發現世界,發現他人,而往往會把自己忽略掉。生命中有一種巨大的潛能需要我們去發現。一個能夠發現自己的人,就能不斷地調整自己,改造自己,更新自己,從而發展、壯大和鞏固自己。這樣就能戰勝困難,戰勝疾病,最終贏得長壽。

第四,要想長壽就得征服自己。要征服自己,就是指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和保守性。在攝生頤養方麵也要有獨創精神,不要機械地模仿他人,要敢於標新立異地走自己的道路。就拿飲食起居和體育運動來說,不要別人吃什麼,你也跟著吃什麼;別人起早,你也跟著起早;別人快速長跑,你也跟著快速長跑,那樣效果必然不好。應當根據各自的生活條件和體質特征來選擇自己的飲食起居與運動方式,因人而異,總以適應自身的實際需要為宜。

古往今來,不少人為了能夠長壽,到處尋求所謂的神仙,以期覓到\"長生不老\"的仙丹。殊不知健康長壽靠自己。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醫學研究結果均表明,積極奮發的精神世界、歡悅愉快的心理狀態對於強身健體、防病祛病、延緩衰老等都具有其他任何方法所無法替代的作用。

1.培養生活情趣

步入老年以後,生活的空間和領域總會相對縮小,生活中缺少興奮點,大腦得不到更多的良性刺激,就會感到生活索然無味。在這種心理作用下,老人會對生活采取消極態度,起居無常,生活懶散,打不起精神,消極地打發時光。作為老人,應充分認識到不良生活習慣和因素對自己身心健康的危害性,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特點,積極尋求生活的樂趣,培養自己的生活愛好和情趣,在讀書、下棋、唱歌、練氣功、聽音樂、養花草、觀魚鳥等活動中尋找樂趣,培養自己的興趣,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活躍身心,增強機體的活力。

2.樂觀開朗

有的人剛過中年,就忘不了自己的年齡,長籲短歎\"來日不多\";有的人見朋友、熟人發生不幸,總聯想到自己將來的結局,悲天憫人。常言道,人之哀莫過於心死。種種負性心理狀態是一些人難以長久保持健康生命活力的重要原因,它侵蝕著人們的身心,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內環境紊亂,帶來心理和生理疾病,加速人的衰老進程。

3.注意平衡

中醫認為,萬物均有陰陽屬性,人亦如此,人一旦陰陽失衡,就會出現種種病態。老年人應在觀念上時時注意到主動地平衡自己的\"生態\",以使機體處於最佳運行狀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首先要做到自身與環境的平衡,以防病邪的侵襲;其次,要保持營養平衡,勞逸結合,做到有張有弛,不過度勞累,也不貪圖安逸,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態和興趣愛好,進行適當運動鍛煉;再次,保持心理平衡,不過度歡喜、悲傷,過度的喜怒哀樂對老人健康不利,易引起疾病。

總之,健康長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求人不如求己,隻有靠自己的雙手,才能敲開長壽的大門。

健康養生中的自然砝碼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縱觀《本草綱目》,其內在的養生秘訣也是遵循自然的養生之道,因此人的養生必須順應自然規律,隻有因時、因地,根據人的生長自然規律,選擇相應方法進行生活、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養生,就是養陽氣。當人體有不適的時候,體內就好比是陰冷潮濕的天氣,但隻要太陽一出來,這種環境就不利於疾病的生長、發展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雙手,把人體的太陽托起來,讓它光耀我們的五髒六腑,給我們帶來長久的健康。

任何人隻要陽氣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在六淫邪氣中,陽氣旺盛的人可以輕而易舉地把邪氣攔在身體之外。所以,不管環境如何惡劣,不管外麵流行什麼樣的病菌,他都不會生病。為什麼有的人能逃過瘟疫,還是因為他的陽氣非常旺,而陽氣虛的人就不同了,邪氣在體表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就長驅直入,直傷人體。

隻要陽氣足,我們就不怕生病、不怕衰老,再沒有對死亡的恐懼。醫生能做的,隻是用針用藥調動人體的陽氣,複活人體的自我修複功能而已。如果我們自己懂得固護陽氣,培養陽氣,那麼,我們可以毫不慚愧地說:最好的醫生就是我們自己。

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1:00~早3:00。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長,即第2天沒精神。

壽命超過百歲的張學良先生被問到養生之道時回答:\"我並沒有特殊的養生之道,隻是我能睡、會睡罷了。\"俗話說:\"每天睡得好,八十不見老。\"這是因為人一生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睡眠之重要。

據睡眠專家研究發現,失眠不僅降低人的智力,影響人的日常工作,而且長期睡眠不足還容易使人體免疫力極度下降。如果一個人經常睡眠不足六個半小時,不但很容易透支了自己的健康,同時也容易形成\"睡眠赤字\",加快機體的衰老速度,從而縮短人的壽命。

另據一項權威的研究顯示,在人體內部有一個控製睡眠的生物鍾,它位於人的下丘腦部位,決定著不同年齡人群睡眠時間的長短。比如,剛出生的嬰兒每天需要16~20個小時的睡眠,3歲左右的孩子每天需要10~12小時的睡眠,而成年人則每天需要6~8小時的睡眠時間。當睡眠生物鍾正常運行時,人的睡眠就處於正常狀態,一旦生物鍾受到破壞,就會發生睡眠紊亂的現象,造成睡眠障礙。

\"食補不如藥補,藥補不如覺補\",說到底,睡眠才是最好的補藥!睡眠飲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人們在勞動、工作、學習中消耗的大量能量,除了靠飲食來補償外,還需要靠睡眠來補償。古人有\"服藥百裹,不如獨臥\"的說法,意思就是安穩地睡個好覺勝過服補藥。

正所謂\"睡眠者,能食,能長生。\"睡眠既是補充、儲備能量、消除疲勞、恢複體力的重要途徑,又是調節各種生理機能,穩定神經係統平衡的重要環節,睡眠充足,可得到新的精神和體力。在極度疲勞時,哪怕隻是20分鍾的小睡,也能讓你像加滿油的汽車一樣動力十足。

一個人假若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不好,往往會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渙散、頭痛、眩暈、肌肉酸痛,甚感疲勞。一個人如果長期缺乏睡眠,處於過度勞倦的狀態中,機體就會產生耗氣傷血的病理變化,損及五髒。心勞則血損、肝勞則神損、脾勞則食損、肺勞則氣損、腎勞則精損,進而為許多疾病埋下禍根。

產生疾病的原因,在人體外有六淫,在人體內則有七情,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大喜傷心,大怒傷肝,憂思傷脾,大悲傷肺,驚恐傷腎,五髒的病變很多都是由於情緒波動產生的。人的情緒在什麼時候波動最大呢?還是在陽氣不足的時候。陽氣充足的人樂觀、通達,陽氣不足的人悲觀絕望,憂思綿綿。所以,把陽氣提升起來了,人的精神麵貌就會有一個重大的改觀,所謂\"七情\"產生的病,也都會統統離我們遠去。即使偶爾不慎生病,人體的自愈功能也會在最短時間內把我們的身體修複如初。

順應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境界。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如果能順著自然去做,就會平安無事。養生絕對不是簡單模仿,人雲亦雲。不要去羨慕別人,要從自己的心裏找到自己的悟性。那麼人如何才能發現自己是否順其自然了呢?其實這太簡單不過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違背自然了。要做到順外麵大自然的自然,還要順自己內在命運的自然,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人隻有悟到什麼是\"自然\"了,才算是得道了。自然就是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麵,任何事物都要經過生、長、收、藏的過程。你順應這個過程,采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去調節病人的平衡,怎麼會治不好病呢?

有一個令你一定大跌眼鏡的事實:古往今來為了養生而死的人占死去人總數的十分之三!因為養生死於養生,這到底怎麼回事呢?說到底,是因為太愛惜自己的身體了。為了這副臭皮囊,怕受辱,怕受寵,怕吃虧,怕上當,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擔驚受怕,患得患失......這樣,他那顆心整天縮成核桃樣,像是被狗反複啃過,怎麼能不死。越怕死,越死得快。你要是養生,就得不怕死。隻有不怕死,才能遠離死。真正不怕死的人,走路不會遇上老虎,就是遇上老虎也不吃他。打仗遇不上刀槍,就是遇上,刀槍也不傷他。為什麼?因為他不把死當回事,不怕死。

環境對人養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在安靜的狀態下,慢慢深呼吸就能體會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氣的交換:在吸氣時,實際除了肺在吸氣,整個身體是在把體內的氣向外排,即把人的氣釋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氣時,實際人是在通過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氣。這大概就是老子所說的\"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力量在於心才能和自然交融。當你真正成為自然的組成部分時,自然的力量才真正屬於你。正如真正的拳師是用心在打拳,真正的書法家是用心在寫字。養生也是如此,當悟出天地之大道理時,才能在天地間長存。

向老壽星學習養生真經

長壽的人都活得很超脫,而不會以自我為中心。受製於自身的性格。自我中心的虛榮對他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東西。他們或許會為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發現或者創意而感到自豪,但從不覺得他們自己有什麼了不起。

一位83歲的日本老者總結他的健身之道說:\"人的生命就像火爐。把火爐放在風口上吹,當然滅得快。可是,你把它搬到屋裏來護著,讓火燃得小一點、慢一點,生命當然就能延長\"。

著名中醫專家朱丹溪有句名言:人體\"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按陰陽理論,陰與水在,與靜在;陽與火在,與動在。人體表麵上能看到的生命活力、動態屬陽。但是真正支撐生命活力的內在因素,離不開陰。具體到五髒,每個髒器都有陰、陽屬性。人們都聽說過,陰虛才陽亢,水這才火熾,講的就是陰和陽的關係。

中醫所說的陽大都是肉眼看得到的,它與養生長壽關係密切。看得見的固然重要,但看得見的是由看不見的支撐著,比看得見的更重要。

長壽老人中很多都是心怡氣靜,而患病老人則氣躁神疲。你隻看到情緒的表麵,但究竟是什麼在支配他們的情緒?你卻看不到。中醫講:\"五髒要和,神怡!\"五髒是看不到的,如果五髒中陽亢,這個老人肯定火大;如果陰陽平衡,這個老人體格就健康。故《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實物之綱紀生殺之父母,變化之本始......又論,陰平陽秘精神防治、陰陽離絕,則精神乃絕,又論,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說明陰陽關係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誰也離不開誰。

根據對數百個長壽者的生平研究,有一些特性看來是和這些人的健康、長壽有關的。其中,有的是一目了然的,有的則不然。下麵這些,可以說是有利於長壽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