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五章(1 / 3)

第五章

補瀉雙管齊下,排除毒素一身輕鬆

\"補\"是一種健康,\"瀉\"也是一種健康。與\"補\"相比,\"瀉\"能排解體能毒素。健康的養生之道,不僅僅是注重\"補\",也注重\"泄\",補瀉雙管齊下,排除身體的毒素便輕鬆許多。因此,如果我們要想有一個健康的好身體,就不僅僅要\"瀉\"好,更要\"瀉\"得輕鬆,瀉\"得暢快,這裏麵是有科學的,下麵我們就來教教你如何補瀉才能輕鬆排除毒素。

養生求平衡,調整陰陽補瀉要均衡

食物不全是補藥,有的能補,有的能瀉。補也好瀉也好,本質的作用都是一個\"調\"字--調整陰陽。所以中醫經常說\"調理\"、\"調補\"。隻有補瀉平衡了,人的陰陽才能平衡。

健康就像一架蹺蹺板,很少有絕對靜止、絕對平衡的狀態,更多的時候是處於左右搖擺之中。這時,我們就需要進行積極地調整。如果蹺蹺板向左傾斜,我們可能需要補一點,而向右傾斜時就要泄一點,以促進人體趨向絕對的健康。從這個意義上說,補可養生,\"泄\"亦養生。隻是,兩者皆不可過,補多了,泄多了,超過健康的範圍,就會生病。

通常情況下,出於人體自發的調節,人們會困了睡覺、餓了吃飯,會有大小便,會出汗、打噴嚏、莫名其妙地生氣、悲傷,這些其實都是補充體力、排除毒素的途徑,而也隻有這樣維持\"補\"、\"泄\"的平衡,才能更好地維護健康。

先說補。中醫和西醫都講到了\"補\",但是這個\"補\"的含義並不相同,西醫說補,是真的往體內輸送身體缺少的營養物質:補鐵,補鈣,補鋅,補維生素,補胃液(胃蛋白酶合劑),還有輸血、輸液、輸氧等等,都是直接補充人體物質的不足。而中醫用補藥治療的虛證病人,有許多並不是缺乏營養。像脾虛腎虛,主要是脾腎功能發生了障礙,陰陽失去平衡,補藥的作用主要是調整陰陽,使它恢複平衡狀態。

可見,\"補\"是針對\"虛\"而設的,如果陰陽平和,沒有虛象,則不需進行藥物補益。不善於進補的人,往往一見虛證,就憂心忡忡,想方設法大補特補,希望在最短時間內能把身體補好,殊不知運用養生抗衰藥物也要恰到好處,如盲目進補,不僅無益,反而有害。養生抗衰藥有不同種類,每類藥物隻適用某些相應虛弱之症。因此,應用時需辨明虛實,有針對性的進補,切不要急於求成。

中老年人多有髒腑功能減退,陰陽氣血虛衰。補益藥物作用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之不同,藥性亦有寒熱溫涼之異。中老年人養生抗衰,應有針對性而適度,是因論補,循序漸進,既不可偏頗,亦不可補太過。這樣才能起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功效。否則反而對身體不利,如補氣藥多壅滯,過量則腹脹納呆,口幹胸悶;補血藥多粘膩,過服常有損脾胃;補陰多甘寒滋膩,服之太過則易損傷元氣;補陽藥性多溫燥,有助火劫陰之虞。

為避免補之過偏,中老年養生抗衰用藥組方應法度嚴謹,君臣佐使分明,藥物配伍得當,補瀉升降,溫清和理,互相協調,有機配合,補中老年人身體之虛衰,防藥物偏頗之弊。

再說瀉。\"瀉\"不等同於拉肚子,拉肚子其實是一個不好的信號,一旦出現,就證明已經泄過頭了,反而傷害腸胃。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泄\"都能養生,這取決於兩點,一是泄的方法,二是針對的體質,不能一概而論。

人們常會出現某一頓吃太多的情況,有的人隔天的排泄物會相應增加,即通過機體的自然反應,排出吸收不了的物質;有的人卻會出現了胃口不好或腹脹等不良反應。這些情況都應該去瀉。

當今之人,生活水準提高了,往往重補而輕瀉。然而,平素膏粱厚味不厭其多者,往往脂醇充溢,形體肥胖,氣血痰食壅滯已成其隱患。因之,瀉實之法也是抗衰延年的一個重要原則。

但在養生調攝中,亦要注意攻瀉之法的恰當運用。不可因其體盛而過分攻瀉,攻瀉太過則易導致人體正氣虛乏,不但起不到益壽延年的作用,反而適得其反。故藥物養生中的瀉實之法,以不傷其正為原則。

要想讓身體瀉好,平時應多飲水,常食粗糧與纖維食物,定時排便,小便通暢,不讓廢物滯留體內。亦應適時沐浴理發,勤換衣服被褥,不讓汙垢長附肌膚。病時流涕、咳痰、嘔吐、腹瀉、發燒發汗,當因勢利導,切勿盲目用藥強行遏止。夏日不可久用空調,使汗液封閉在體內;冬不可久居暖室,使濁氣難以排出。

另一方麵,體內廢物要瀉,淤積在心中的煩躁心情也要瀉。你可向至愛親朋敞開心扉,在傾訴中泄出低沉之鬱;受委屈怒氣升騰時,可到郊外田野高聲喊叫,在長嘯中發泄不平之氣;遇難題心慌意亂時,可找良師益友述原探因,在交談中尋覓化解之方;逢煩憂自覺壓抑時,可選歌擇詩自唱自吟,在詠誦中舒緩悶緒。

濕邪傷人又傷身,祛除濕瀉身體才健康

數千年前中醫就提到氣候環境變化對身體產生的影響,其中\"濕\"被視為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係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傳統醫學認為,濕邪過盛可致病。濕邪傷人有內外之分,外濕多由氣候潮濕,坐臥濕地而致病;內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

濕氣太重致人生病後,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鬱悶、脘腹脹滿、惡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症狀。為預防、減輕濕邪傷人,必須重視護脾。隻有脾胃陽氣振奮,才能有效抵抗濕邪的侵襲。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濕氣呢?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濕。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濕的一種表現,濕氣有黏膩的特點。如果有便秘,並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說明體內的濕氣已經很重了。

如果你實在不願意觀察大便,吐出舌頭觀察一下黃中帶膩,那是體內有濕的表現。黃得越厲害,或者膩得越厲害,說明濕邪越厲害。

有人每天早上七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再裹著,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懶得動彈,也能判斷他體內濕氣很重。中醫裏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幹的襯衫似的那麼別扭。

濕邪在夏季裏尤盛,不但讓我們體重增加,很多苦夏的症狀如口粘口渴、精力不濟等等也都與濕邪過旺有關。想要輕身消夏,關鍵是祛濕排水。

1.少鹽,幫助腎排水

吃太多鹽必導致更多的水攝入,很多口重的人都不苗條。許多科普文章常常提醒大家夏季要多補充淡鹽開水或含鹽飲料,這種提示是沒錯的。但這主要是針對夏日從事劇烈運動、體力勞動的人,對很少出汗的白領們來說則未必合適。因為攝入體內的鹽主要通過腎髒排出,當攝入的食鹽太多或腎髒有病變的時候,就不能及時將攝入體內過多的鈉排出。血液中鈉離子濃度升高時較多的水進入血管,極易造成水鈉瀦留,水腫也就不請自來。如果不是出汗太多,夏季仍然要堅持低鹽飲食(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的鹽攝入量不應超過6克),特別是對於腎髒有疾患的人來說尤其如此。

2.排水減重,從健脾開始。

脾虛的人往往更容易濕氣大,體重也會比其他人更重。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脾胃受損後,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濕內停\"。體內濕邪大量積聚後身體沉重、腹脹甚至腹瀉,晨起眼瞼浮腫等不適就全都找上門來。夏季到來,如果冰激淩、冷飲吃太多,會加重脾虛的問題,讓體重的困擾更深。因此,這些人要從健脾開始做起。

3.經期食紅豆,補血排水一起來

專家說,經期吃點紅小豆,排水又補血。紅小豆富含鐵質,有補血的作用,是女性生理期的滋補佳品。現代研究發現紅小豆中也含有一種皂甙類物質能促進通便及排尿。中醫認為紅小豆性平,有滋補強壯,健脾養胃,利水除濕,清熱解毒,和補血的功能,比較適合脾虛濕熱內盛者食用。經期或經期前後喝點紅小豆粥或吃點含有紅小豆的糕點,不僅可消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還能起到預防缺鐵性貧血的作用。

綠豆、扁豆、絲瓜、冬瓜等都具有很好的利濕作用。聰明又健康的你,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專屬你的那款輕身排水美食。

除了排水去濕外,還有其他去濕的方法,它們分別是:

(1)在夏秋之交,應特別注意居室和工作場所的通風;涉水及淋雨後應及時將身體擦幹並更衣;陰天水涼時不要在河水及遊泳池裏長時間浸泡,以防外濕入侵肌表傷人。為防內濕,切勿過量食生冷瓜果,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膩及暴食。

(2)以中醫而言,會運用芳香、發汗及苦溫藥材,作為祛濕法寶。運用植物香氣來對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隨身佩帶艾草蒲殺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氣候回暖、細菌病毒號發的五月端午,家家戶戶門口掛把佩藍、石菖及艾葉,取下後用來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氣飲水之意。現代藥學也發現,這些芳香植物確有抗病毒功效,如被製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3)熱辣辣的薑汁發汗,最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濕氣,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甘薑如同慢墩火,緩緩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

濕氣一般夾\"寒\"而來,因此不要吃太涼的事物,應多吃健脾胃、去濕食物並適當溫補,讓濕氣隨大小便排出。另外,還應多進食健脾的食物。健脾的食物有:鯽魚、胡蘿卜、蘋果、淮山、小米、蓮子、莧實、豬肚、鴨、鵪鶉等;去濕的食物有:鯉魚、赤小豆、金針菜、萵苣、薏米、扁豆、冬瓜等。

下麵介紹幾種健脾去濕食療方:

1.赤小豆、冬瓜煲生魚湯

功效:補脾、利水、消腫,其作用為補脾而不留邪,利水而不傷正氣。

配料:生魚一條、宰淨,冬瓜(連皮)500克,赤小豆60克,蔥頭5個,煲湯,不放鹽。

2.莧實煲老鴨

功效:滋陰養胃,健脾利水。

配料:莧實100~120克,老鴨一隻,宰淨,莧實放鴨腹內加水文火煮2小時,加少許鹽服食。

3.炒扁豆淮山粥

功效:健脾養胃。

配料:炒扁豆60克、淮山60克、大米50克煮粥服食,小兒減半。

4.蘿卜蓮子豬舌湯。

功效:清潤滋補,寬中下氣,可除春寒去濕困。

配料:蘿卜750克、蓮子50克、莧實25克、蜜棗3個、豬舌500克、豬骨750克。

5.鵪鶉湯

功效:健脾開胃。

配料:鵪鶉一隻、黨參15克、淮山30克煲湯。

另外,還有土茯苓赤小豆鯽魚湯、綿茵陳煲鯽魚、赤小豆煲鯉魚、豬肚粥、冬瓜煲老鴨子等,均有一定的健脾去濕功效。

朝鹽晚蜜,健康長壽原來也可以很簡單

關於鹽的醫學價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做了詳細的記載:食鹽,亦名鹺。氣味甘、鹹、寒、無毒。《本草綱目》還認為:\"蜂蜜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藥,久服強誌輕身,不老延年\"。

年近古稀的老吳,原來患有消化不良等疾病,且入睡不易。近幾年,他堅持每天早晨起床後喝一杯淡鹽開水,晚上臨睡前喝一杯蜜糖水,失眠和消化不良等現象就慢慢消除了。

\"朝鹽晚蜜\"是一種從古到今廣為流傳的養生方法,在古代就已在我國民間廣泛流行了。《本草綱目》說鹽能\"去煩熱,明目鎮心,清胃中食飲熱結\"。蜂蜜能治\"心腹邪會,益氣補中,潤髒腑,調脾胃養脾氣,除心煩\"。

此外,在秋季,人易出現鼻咽幹燥、聲音嘶啞、幹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係列症狀,俗稱\"秋燥症\"。古代醫家給人們提供了一條對付秋燥的最佳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換言之,喝白開水,水易流失,若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水分就不那麼容易流失了。

\"朝朝鹽水,晚晚蜜湯\"操作十分簡便:在早晨起床後,用開水衝一杯淡鹽水,先漱漱口,然後慢慢飲下;在晚上臨睡前,喝上一杯蜜糖水。早鹽晚蜜,就是可用這兩樣東西祛除胃腸中積聚的熱結,熱結一除,便不會有消化不良,便秘等現象,同時又因蜂蜜有養脾氣,除心煩的功用,所以可使人心神安定,早入好夢。早鹽晚蜜對治療咽炎也有神奇的療效。

為什麼吃鹽好呢?鹽除了是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外,還具有不小的保健功能。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淡鹽水,清洗腸胃通大便,保護口腔、防細菌、防感冒。

中醫認為鹽有解毒、清熱、潤燥的功效,最有力的說明就是用鹽擦洗傷口可以消炎。在健康方麵,鹽給人們帶來的幫助還有許多。當你在吃下不衛生的食物,或者吃得太多、太雜,感覺腹部脹痛時,可以每隔15分鍾喝一小口淡鹽水(最好先把鹽研成微黃色)。如果因為吃煎炸食物引起便秘,不妨早上空腹喝一杯淡鹽水。

關於鹽的醫學價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做了詳細的記載:

食鹽,亦名鹺。氣味甘、鹹、寒、無毒。

主治:

(1)下部蝕瘡。將鹽炒熱,用布包好,令病人坐布袋上。

(2)胸中痰飲,欲吐不出。飲鹽開水可促使吐出。

(3)病後兩脅脹痛。炒鹽熨之。

(4)下痢肛痛。炒鹽布包熨患處。

(5)風熱牙痛。用槐枝煎成濃湯兩碗,加鹽一斤煮幹,炒後研細。每天來擦牙,同時用水衝一點來洗眼。

(6)蟲牙。用鹽半兩、皂莢兩個,同燒紅,研細。每夜臨睡前,用來揩牙,一月後可治愈。

(7)齒痛出血。每夜用鹽末厚封齒根肉上。等液汁流盡後才睡覺。流汁時,不斷敲叩牙齒。如此十夜,齒痛止,血亦停。忌食葷腥。

(8)小舌下垂。用筷子沾鹽(或用煆過的鹽)點在小舌上,幾次即愈。

(9)耳鳴。用鹽五升,蒸熱,裝在袋中,以耳枕之。袋冷則換。

(10)眼常流淚。用鹽少許點眼中,冷水洗數次即愈。

(11)翳子蔽眼。用生鹽研細,以少許點眼。小兒生翳,亦可用此法治療。

(12)身上如有蟲行。用鹽鬥和水一石煎熱洗澡,連洗三四次,有效。

(13)蜈蚣咬人,蜂蠆叮螫。嚼鹽塗傷處或用熱鹽水浸傷處。

(14)潰癰作癢。用鹽抹患處周圍,癢即止。

而在眾多鹽中,竹鹽的養生效果最好。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加了1小勺竹鹽的純淨水能促進腸蠕動,解除便秘,減少脂肪在腸道中的堆積和過量吸收,減少肥胖。它將產自韓國西海岸的天然鹽灌進三年生竹筒內,放入黃土做成的窯中,用鬆木做燃料煆燒,融合了竹子、黃土、鬆脂等多種天然材質的藥性,所以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為什麼吃蜜好呢?蜂蜜主要由果糖和葡萄糖構成。這兩種糖都是單糖,毋需經消化分解即可利用。因此,蜂蜜可被迅速地吸收進入血流,快速地提高身體的能量,以適應各種心理與生理活動的需求。

蜂蜜在醫學上的應用已多年,但近來的研究證明它的優良的自然特性,可作為主要的抗菌素治療燒傷和潰瘍。其原因是它的滲透壓特性,即其吸水性。蜂蜜中的糖與水分子發生強烈的反應將水吸盡,使微生物無水可用,即因蜂蜜使它們脫水而死亡。

蜂蜜還含有豐富的鎂。研究表明,鎂對大腦中樞神經具有鎮靜作用,能調節心理,消除緊張心理,減輕壓力。因此晚上睡覺前喝蜂蜜,有舒緩安眠的作用。

《本草綱目》也認為:\"蜂蜜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藥,久服強誌輕身,不老延年\",\"蜂蜜生則性涼,故能清熱;熟則性溫,故能補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潤澤,故能潤燥;緩可去疾,故能止痛;和能致中,故和百藥,與甘草同功。\"

而且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蜂蜜中所含的葡萄糖、維生素以及磷、鈣等物質,能夠調節神經係統功能紊亂,從而起到增加食欲、促進睡眠的作用。因此,每天睡覺之前取蜂蜜10~20毫升,用溫開水調服,不僅可以健脾和胃、補益氣血,還有鎮靜、安神、除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