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一章(1 / 3)

第十一章

春日養生,養肝防困正當時

春天是一個好季節,它能給予生命昂揚的激情,給予生命飽滿的精神,給予生命無限的活力。但是,有的人一進入春天,人就特別容易犯困,睡覺睡不醒,工作也沒精神,總之它給我們帶來的麻煩不少。因此,我們應該在春季萬物複蘇的美好時光裏,讓自己的精神煥然一新,以充沛的精力去工作和生活。

讓身體隨著春天的陽氣升發變化

春季,是最適合養生保健的季節。天氣回暖,草木複蘇,人體的陽氣也順其自然,向上、向外生發。中醫養生學認為,養生應掌握春令之氣生發的特點,從精神、起居、飲食、運動等方麵協調好四個辯證關係,才能保障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

春季是一年中的第一個季節,大自然的陽氣在冬季初生,但卻未動,其主要是為了儲備充足的能量,以便濡養來年萬物所需,經過一個冬天的的儲備,到立春開始逐步向外生發,陽氣的生發也意味著生命活力的開始,此時萬物開始慢慢充滿微生機。

人生長在大自然中,與大自然氣息相連,立春之後,人體內部的陽氣也應順天之序及時生發,生長。由於工作,生活的不規律,很多人的氣機不能與大自然保持同步,這就需要我們科學合理的調整生活作息規律,以保證我們的身心健康和諧,而最佳的調整時間就是每一個節氣了。要想讓人體也隨著大自然的陽氣變化生發,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捂與凍

為適應天氣變化,古人有\"春捂秋凍\"之說。春季天氣變化大,捂才能抵禦寒邪侵入機體,使陽氣旺盛,抵抗力增強,有效地預防多種春季傳染病。春天在氣溫上升時,仍要注意防寒保暖,適當增減衣物。

靜與動

春季人體陽氣生發,周身氣血調和,經脈鬆弛,陽氣較易散泄。因此人們在鍛煉時要注意控製運動量,以參加活動量小的運動為宜,避免大汗淋漓使陽氣受損。晨練宜舒緩柔和,動靜結合,老人宜在戶外散步、打太極拳、做健身操等,以達到吸納春陽、吐故納新之目的。

陽與陰

冬季天氣寒冷,陰氣外逼陽氣內斂,人體新陳代謝趨緩,萬物蟄伏,是蓄養待發的時期。到了春季,陰氣下沉,陽氣上升,人體新陳代謝趨於活躍,體內之陽與外界春之陽氣相應滋長,因此春季是養陽的最佳時節。但是,由於春季天氣變化不定,風邪易入,又值百病滋生之時,要特別注意陰陽調和,以防損傷到人體正氣。

甘與酸

春季人體處於肝旺之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亢升,損傷脾胃,故不宜過多食用。而甘辛之品有利於養肝護脾,因此可適量攝入蔥、棗、花生、蜂蜜、新鮮黃綠色的蔬菜、水果及幹果等。春季進補的原則,應以平補為主,忌大辛大熱的滋補品。春季百花盛開,空氣中彌漫著大量花粉,是過敏性疾病的多發季節。有慢性疾病或是過敏體質的人,春季一定要忌口,忌食\"發物\",如蝦、蟹、鹹菜等食物,否則舊病極易複發。

除了上麵所說的幾個方麵外,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保養體內陽氣

《黃帝內經》裏有一句話\"春夏養陽\"。意思是在春季和夏季,應注重對體內陽氣的保養。陽氣就是通常人們說的\"火力\",也就是人體的產熱機能和新陳代謝能力。

春季氣候多風善變,北方還有供暖造成的溫度差異,在這種情況下要給身體一個最起碼的溫度保障。穿衣蓋被都以稍多稍厚為宜,隻要不會出很多汗即可。特別強調的是,要注意背部保暖。

注意作息起居

春天到來之時,白日漸長,黑夜縮短,人的作息起居也應該有一種主動的調整適應。按照古人四季養生的原則,春天應該\"早臥早起\"。春日的清晨陽氣初升,此時與之順應,身體活動起來帶動氣血的運行,才能激發防病禦邪的\"正氣\"。

加強戶外運動

在溫度適宜、風力輕柔的春日裏,接觸戶外環境,盡可能多的呼吸新鮮空氣和曬太陽。經過冬天在室內的長期封閉,此時多與天地自然之氣做一番溝通交流,對身心健康有益,這是不言自明的。

乍暖還寒,適當\"春捂\"疾病少

從古至今,善於養生的醫學家們都十分重視\"春捂\"的養生之道。民間常常流傳著\"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語。專家認為,\"春捂\"這種民間的傳統習慣有一定道理。因此,我們在養生過程中,要注意\"春捂\"。

\"春捂\"就是說在春季,氣溫剛轉暖時,不要過早脫掉棉衣。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正如俗話說\"春天孩子兒臉,一天變三變\"。一旦過早脫掉棉衣,氣溫降低,給人的神經係統、體溫調節中樞來個突然襲擊,會使其措手不及,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同時進入春季,病菌大量繁殖,乘虛侵襲人體。

現代的人們也早已認識到,如過早脫去棉衣,極易受寒,寒則傷肺,易發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病。春天還是麻疹、腮腺炎等傳染病的多發季節。這些疾病的發生雖與細菌、病毒感染有關,但感染後發病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個人的體質和起居調攝。

不忙脫衣,\"春捂\"得法,將會減少發病的機會。春天適當捂一捂,可以減少疾病。專家認為,\"春捂\"有以下好處:

第一,有利於調節人體的恒定溫度,因為無論季節如何變化,人的體溫總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體保持恒定的溫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縮和皮膚地出汗來調節;二是靠增減衣服來維持。如果過早地減掉衣服,就會破壞人體恒定溫度的調節,影響身體健康。

第二,\"春捂\"有利於抵禦風寒。人體也同自然界一樣,在春天開始複蘇,原先處於\"冬眠\"的皮膚細胞開始活躍起來,毛孔張開。這時當冷風襲來時,就能長驅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第三,\"春捂\"有利於適應季節的變化,在初春時節,經常有寒流和強冷空氣南下,導致氣溫急劇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捂\"著點兒,就很難適應這種冷暖的變化,許多人甚至可能會患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由此可見,\"春捂\"既是順應陽氣生發的養生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醫生的建議,對於\"春捂\"要注意\"捂\"兩頭,即重點照顧好\"首足\"兩頭。由於早春天氣乍暖還寒,濕氣較大,早晚低溫,細菌病毒活躍,人容易生病,重點\"捂\"頭頸與雙腳,可以避免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發生。

根據對\"春捂\"的科學研究,專家提出了一些供人們在實踐中便於\"操作\"的數據,稱為\"春捂指數\"。

把握時機

冷空氣到來前24~48小時未雨綢繆。醫療氣象學家發現,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風等,在冷空氣過境時也會驟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時機,應該在氣象台預報的冷空氣到來之前24~48小時。

注意氣溫

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則春捂可結束了。

小心溫差

日夜溫差大於8℃是捂的信號。春天的氣溫,前一天還是春風和煦,春暖花開,刹那間則可能寒流湧動,讓你回味冬日的肅殺。麵對\"孩兒臉\"似的春天,你得隨天氣變化加減衣服。而何時加衣呢?現在認為,日夜溫差大於8℃是該捂的信號。

把握時間

7~14天恰到好處。捂著的衣衫,隨著氣溫回升總要減下來,而減得太快,就可能出現\"一向單衫耐得凍,乍脫棉衣凍成病\"的情況,因為你沒捂到位。怎樣才算到位?醫學家發現,氣溫回冷需要加衣禦寒,即使此後氣溫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體弱者或高齡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體才能適應。

知道了\"春捂指數\"後,就要清楚如何做,\"春捂\"才更有效果,綜合專家的意見,我們整理如下:

1.衣服要遞減

當冬季向春季轉換時,人體防衛體係處於\"冬眠\"初醒之際,因此這一階段不能急於一下子脫掉衣物,而應一件一件地脫,並根據不同體質,因人而異。

2.\"春捂\"應\"下厚上薄\"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實踐中認識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國古代養生家提出了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的主張,《老老恒言》也有\"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之說,既養陽又收陰,與自然氣候變化協調一致,可謂\"天人相應\"。這也與現代醫學所認為的人體下部血液循環較上部為差,易受寒冷侵襲的觀點相吻合。所以,春天還是以遵循\"下厚上薄\"為好。

3.\"春捂\"要有度

\"捂\"帶有一點熱的意思,也就是說衣服仍應適當多穿一些。由於春風比冬風柔和很多,因此可以選擇一些寬鬆的款式,既擋風,又透氣。但絕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風一吹反易著涼\"傷風\"。特別是對嬰幼兒來說,過度春捂容易使嬰幼兒出現\"過暖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高熱、抽搐、大量水樣或血水樣腹瀉、吐奶,嚴重者可能發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這是由於嬰幼兒新陳代謝旺盛,產熱量高,如果\"春捂\"過了頭,就易誘發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