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三章(1 / 3)

第十三章

秋日養生,滋陰潤燥防疾病

到了秋天,有些人常常會這樣的感覺:天氣變涼爽了總覺得渾身不舒坦;口幹舌燥,喝水也不感到滋潤;鼻腔有股似煙一般的幹燥感,一不小心還出血;喉嚨也癢癢的,頻頻幹咳,有時有少量的黏液痰,卻總是咳而不爽;嘴唇一碰就幹裂,痛得喝水吃飯都困難......這些症狀都是秋天容易出現的。在秋天,空氣會變得幹燥,也使得人體消耗大量的水分和陽氣,因此,秋季潤身顯得很重要。

陽消陰長之始,滋陰潤燥是關鍵

在秋季,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秋風勁急,氣候幹燥。人們起居調攝應與氣候變化相適應,以免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同時,還要\"收斂\"體內的陽氣,注意滋陰潤燥。

秋季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這個時候,人的皮膚黏膜水分蒸發加速,於是出現皮膚幹澀、鼻燥、唇幹、咽痛等現象。因為在這個季節裏,肺氣和燥氣過度地交換循環造成體內津液大量耗傷,此時人體如能及時順應秋冬收藏規律而養陰,可使體內保證氣血運行的陽氣有所收斂而不致外散,積累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精氣和營養。所以秋季進補,養陰為上。

關於秋季養陰,《素問》上記載:人至中年以後,腎中精氣逐漸衰少,促進津液分泌和血液生成的腎陰也隨之衰減,老年人容易出現腎陰虧虛,使人易倦怠、乏力、訥呆等。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必須滋陰潤燥。

可見,秋季對人的影響極大,要想讓體內的\"陽氣\"收斂,進而滋陰潤燥,就應做到以下幾點:

滋陰潤肺

秋天空氣幹燥,加之人體在夏季津液耗損,容易出現口舌生瘡、鼻腔和皮膚幹燥、咽喉腫痛、咳嗽、便秘等現象。可適當選服些滋陰潤肺補品或藥粥。如沙參、百合、銀耳、芝麻加粳米、冰糖適量煮粥即可。

秋涼防寒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涼\",且秋天晝夜溫差較大,應隨時增減衣服,以防止秋涼感冒。但為了提高人體對冬天的禦寒能力,某些呼吸道抵抗力較弱而易患氣管炎的人,特別應進行\"秋凍\"(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以保證機體從更熱順利地與秋涼\"接軌\"。以增強體質提高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與抗寒能力。

早睡早起

秋風乍起,氣候幹燥而秋日早晨天高氣爽,空氣清新,是秋天一日中空氣最為濕潤的好時候,早睡早起,以利收斂神氣,使肺不受秋燥的損害,從而保持充沛的活力。

運動不過量

秋季人體生理活動處於\"收\"的時期,陰精陽氣處在收斂內養狀態,故運動養生也要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太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因此,中醫學認為,常人而言,尤其是不太鍛煉的人群和老年人群,秋季不太適宜大肆進行高密度、消耗量大的運動,反而應該選擇進行一些\"靜功\"鍛煉,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根據自身體質進行一些相對較緩和的\"動力\"運動方式,如廣播操、太極拳、瑜珈、韻律操等等。

調理脾胃

秋季進補之前要給脾胃一個調整適應時期,可先補食一些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調理脾胃功能。否則,營養物質不能被人體所吸收利用,甚至還會引起疾病。

精神調養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誌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及時補水

運動後要多喝水,以保持上呼吸道粘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腫痛。若運動時出汗過多,可在開水中加少量食鹽,可維持體內酸堿平衡,防止肌肉痙攣。

調理飲食

秋季氣候幹,空氣溫度低,汗液蒸發快,應多補充些水分以及水溶性維生素B和C,平時可多吃蘋果和綠葉蔬菜,以助生津防燥,滋陰潤肺。但秋天不應貪食瓜果,以防壞肚而損傷脾胃。也應少用蔥、薑、蒜、韭菜及辣椒等溫燥熱食物,否則夏熱未清,又生秋燥,易患溫病熱症。

秋季多補水可防秋燥

\"燥\"為秋季的主氣,稱為\"秋燥\"。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所以人常常出現口幹、唇幹、鼻幹、咽幹、大便幹結、皮膚幹燥的現象。麵對這種情況,我們再秋季應該多補水,使身體減少幹燥的危害。

秋天是收斂的季節,這時天氣為燥氣,所以我們到秋天的時候會覺得秋高氣爽。在夏天我們的衣服會很潮濕,可一到秋天,衣服一下子就變得特別幹燥。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燥氣的收斂功能在發生作用。

對於人體也一樣,秋天的幹燥影響著人,它易傷人體津液,津液既耗,會出現現象,我們常稱為秋燥,會有口幹、唇幹、鼻幹、咽幹、舌幹少津、大便幹結、皮膚幹甚至破裂等症狀。而肺喜潤而惡燥,在秋燥影響下,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響,也會出現鼻咽幹燥、聲音嘶啞、幹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係列秋燥症。

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在臨床上分為\"涼燥\"、\"溫燥\"二種類型。它們分別是:

涼燥:感受秋涼燥氣而發病,即秋燥之偏於寒者,臨床表現初起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鳴鼻塞,類似感受風寒,但本病有津氣幹燥的現象,如唇燥溢幹、幹咳連聲、胸悶氣逆、兩脅竄痛,皮膚幹痛,舌苔薄白而幹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損而出現的寒燥症狀。

溫燥:感受秋季天文旱燥氣而發病,是秋燥之偏於熱者。臨床上表現初起頭痛身熱、幹咳無痰,咳痰多稀而粘、氣逆而喘、咽喉幹痛、鼻幹唇燥、胸悶脅痛、心煩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邊尖俱紅等症,是肺受溫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現的燥熱症狀。

秋燥傷人,那麼麵對秋燥我們該怎麼呢?當然,我們必須從補水保濕入手,多吃補水,多吃水果,適當吃點蜜,最重要的還飲食。

給身體補充水分

時值十月,暑氣漸消,白天光照減少,晝夜溫差變大,彌散在空氣中的水蒸氣逐漸凝結成露水。再加上秋風一起,空氣濕度就明顯減少,所以人們會覺得天氣非常幹燥。因此,秋季需要補水,給身體,同時也給肌膚。

1.給身體補水。秋季要注意補水,可以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以養陰潤燥,補充水分,保持濕潤。正常人一天攝入的水量大約在1200~2000毫升左右。

2.洗臉後盡快使用化妝水、麵霜。化妝水有完成清潔程序和平衡皮膚酸堿質的雙重功能,它能調節皮膚因洗臉而形成的微酸性現象,所以在洗臉後最好盡快使用化妝水補水,並且使用麵霜鎖水。

3.唇部補水。使用潤唇膏在唇上厚厚塗上幾層,然後用保鮮膜封閉唇部,同時將熱毛巾敷在唇上20分鍾左右,可拯救極幹燥的雙唇。

4.眼部補水。一般女性到了25歲就應該使用眼霜了,如果眼睛四周是在太幹燥了,用眼膜來補充大量的水份和養分,可以迅速恢複肌膚的潤澤度,每周1~2次的加強保養,可改善眼部皮膚幹燥的狀況。

多吃新鮮水果

秋季大量上市的許多新鮮水果,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物質,不僅具有滋陰養肺、潤燥生津之功效,而且能治療與肺有關的疾病,是秋季養生保健的最佳食品。我們常見的水果有:

梨。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熱解毒,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燉煮或熬膏,對肺熱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氣管炎等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若與荸薺、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葡萄。葡萄營養豐富,酸甜可口,具有補肝腎、益氣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生食能滋陰除煩,搗汁加熟蜜濃煎收膏,開水衝服,治療煩熱口渴尤佳。經常食用,對神經衰弱和過度疲勞均有補益。葡萄製幹後,鐵和糖的含量相對增加,是兒童、婦女和體弱貧血者的滋補佳品。

大棗。能養胃和脾、益氣生津,有潤心肺、調營衛、滋脾土、補五髒、療腸癖、治虛損等功效。中醫常用其治療小兒秋痢、婦女髒燥、肺虛咳嗽、煩悶不眠等症,是一味用途廣泛的滋補良藥。

石榴。石榴性溫味甘酸,有生津液、止煩渴作用。凡津液不足、口燥咽幹、煩渴不休者,可作食療佳品。石榴搗汁或煎湯飲,能清熱解毒、潤肺止咳、殺蟲止痢,可治療小兒疳積、久瀉久痢等。

柑橘。性涼味甘酸,有生津止咳、潤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功效,適用於身體虛弱、熱病後津液不足口渴、傷酒煩渴等症,榨汁或蜜煎,治療肺熱咳嗽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