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三節 結果與討論(1 / 3)

第三節

結果與討論

一、隱喻類型

通過考察和隱喻識別步驟我們發現,新生代農民工話語中共出現隱喻表達2527次,其中共出現了14種隱喻模式,隱喻密度達6.33/千字(見表6)。

表6 網絡媒體新生代農民工話語的隱喻

續表

我們使用質性分析軟件Maxqda 2018對語料進行了主題分析,發現語料共涵蓋了新生代農民工的“經曆”“融合”“婚姻”“子女教育”“創業”“技能培訓”“犯罪”等十五個不同的主題。通過對每類隱喻中隱喻載體詞的分析我們發現,新生代農民工話語中的隱喻主要出現在“經曆”“就業”“城市融入”“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解決”幾個主題中(見表7)。

表7 網絡媒體新生代農民工話語不同主題的隱喻

二、經曆主題

1.新生代農民工是“水”

“經曆”主題中的隱喻主要是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進行概念化,“新生代農民工是流水”這一隱喻占比較重。如:

(23)這種漂泊的生活和頻繁的流動,不過是掙紮著“脫根”的過程,也是努力避免複製父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軌跡,爭取實現代際的向上層社會流動的過程。但這一過程注定是一部充滿艱辛的“漂泊”史。(搜狐網,2016年2月18日)

(24)“新生代農民工往往一跨出校門便進入城市打工,因此他們大多

不會也不願種地,他們向城市的流動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新華網,2010年3月7日)

流水隱喻將水的特性賦予了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群體。“水”是生命之源,液態、無形狀,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質,同時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我國勞動力的大規模流動既包含了市場經濟國家勞動力流動的普遍問題,也存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自發形成的特有現象,其中最典型的勞動力流動事實就體現在農民工在城鄉、區域和行業間的大規模流動上”#pageNote#0。新生代農民工正如“水”一樣,由於脫離農村的渴望和對新生活的向往,他們來到城市,從事各種工作,成為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新生代農民工的願望就是融入城市,成為“城裏人”,擁有跟城裏人相同的待遇和保障,但是由於中國的城鄉二元體製和戶口製度,新生代農民工的這一願望目前較難實現,因此他們隻能遊離於城市和農村。隱喻載體詞“漂”“遊離”“漂泊”“漂浮”形容了新生代農民工漂泊的打工經曆,表征了新生代農民工居無定所的狀態,形象地構建了新生代農民工的“邊緣人”身份。

目前新生代農民工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為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注入”形象地描繪了新生代農民工在深圳發展中所發

揮的作用,“水”的有序流動表征了新生代農民工“社會積極貢獻者”身份的構建。在唐斌(2010)的研究中,提及了“農民工是水”這一隱喻,其中“水”隱喻中的修飾性詞語如“盲目無序的流動”等表征了第一代農民工對社會造成的負擔和危害,其隱喻意義的概念化來源於“水”的無序狀態,較難控製。在新生代農民工的話語中,新生代農民工的“流動”同樣也會帶來一係列的社會問題,這種意義通過源域映射到目標域,同時對“水”的評價意義也通過概念整合投射到了目標域,如“急劇流動”的新生代農民工勢必會在農村和城市兩種不同環境的轉換時出現不適應的狀態,從而導致犯罪行為的出現,構建了新生代農民工給社會帶來危害的消極身份。

(25)近千萬外來務工群體在為深圳的發展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一係列社會問題。(光明網,2015年7月15日)

(26)“犯罪的增加不是因為刑事司法係統出現問題,而是因為非正式社會控製出現斷裂。”蘇州工業園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告訴記者,農民工在農村與城市、城市與城市之間急劇流動,從作為村民的單位人轉化為急劇流動的社會人,導致了約束他們行為的社會紐帶斷裂。(北方網,2010年3月20日)

“促進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是

推進新型城鎮化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有效措施。應優化相關機製,為之提供有效保障”#pageNote#1。為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漂泊”狀態,政府積極提出並實行各種舉措,大力推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促進其城市融入的同時,也開辟綠色通道並加強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使農民工願返鄉、能興業,實現“回流”,構建了新生代農民工的被動身份。如:

(27)滁州市的主政者們認為,隨著滁州新型城鎮化的進一步加速,外出務工者會進一步回流。(新浪網,2014年2月10日)

“概念整合”的概念是以“心理空間”概念為基礎的。“心理空間是人們在進行思考、交談時為了達到局部理解與行動之目的而構建的概念包(ceptual package)”#pageNote#2。我們所使用的語言可以觸發心理空間,不同的心理空間由不同的連接器連接起來,從而為源域到目標域的跨空間映射提供了可能性。

“相關性是認知域和心理空間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建立基本隱喻聯係的基礎。相關性把源域空間和目標域空間中的實體或概念成分聯係起來,否則概念的映現就無法實現”#pageNote#3。“新生代農民工”與“水”的相關性為此類隱喻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漂泊”“流向”“流入”“流動”等詞語激活了“水”的語義框架,根據我

們對“水”的認知,一係列的概念以及事件會立即充實此框架,比如“源頭”“渠道”“危害”“終點”“控製”等,形成“水的流動”心理空間。而“新生代農民工”“經曆”提示了我們報道所在的社會語境,即新生代農民工進城務工的事件,屬於經曆語義框架中的成分,與其他成分,如“居無定所”“家鄉”“打工城市”“服從管理”等又構成一個心理空間,兩個心理空間中相對應的成分投射到了新創空間,構建出新的意義,即“新生代農民工仍是遊離於城市和農村的邊緣人”。通過其他隱喻載體詞,“水”隱喻被重複觸發,各自與語篇主題表征相關的語義框架中的“家鄉”“貢獻”“創業”等語義元素和事件相聯係,形成對應連接並投射到合成空間構建新創結構:“新生代農民工生活和工作不穩定”“新生代農民工為社會做出貢獻”“新生代農民工回鄉創業”,構建了新生代農民工疲於奔波、生活無法穩定的媒介身份。有關“水”隱喻的概念合成網絡見圖19。

圖19 “新生代農民工是水”的概念合成網絡

“‘隱喻場景’(metaphor senario)在認知模式層麵體現了隱喻使用的係統性”#pageNote#4。Musolff(2004)提出“隱喻場景”這一概念,類似於Wodak(2006)的“認知框架

”(itive frames)、“事件模型”(event models)、Goffman(1974)的“框架”(frames)。概念情景的識別旨在確定隱喻映射的哪些方麵可以被視為支配特定主題領域的公共話語。

在隱喻及其載體詞的基礎上,我們發現了“水的流動場景”。“水的流動場景”源自係統隱喻“新生代農民工是水”。該隱喻場景的基礎是“路徑圖式”(source-path-goal schema),反映了人們在客觀世界中的位移經驗和對其他事物的感知,也就是說事物如何由一點按照一定方向移動到另一點。隱喻載體詞“流動”“終點”“回流”“渠道”等表示該隱喻場景的部分參與者,即“打工經曆”“暫時性的工作”“回農村”“找工作的方式”,由此便激活了整個隱喻場景並使其他參與者被推理出來,如“流動主體”(新生代農民工)、“水流路徑”(由一份工作換到另一份工作)、“方向”(由農村到城市)、“渠道”(如何找工作),這些元素構成了關於新生代農民工就業事件的小型敘事,即“新生代農民工由農村到城市打工,他們在打工過程中會遇到困難,無固定工作,如果政府管理不善,會造成一定危害”。這種小型敘事所表示的評價功能同時也隨

著源域和目標域的概念整合,由源域投射到了目標域,描繪了新生代農民工漂泊的狀態,同時為了引導其合法打工,政府也需要出台一係列的政策措施對其進行引導,從而構建了其弱勢、被動的身份。

2.新生代農民工是候鳥

候鳥是一種隨季節不同周期性進行遷徙的鳥類,具有沿緯度季節遷移的特性,沒有唯一固定的棲息地是此種鳥類的特點。網絡媒體新生代農民工話語選用了“動物”隱喻來形容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活狀態,其中以“新生代農民工是候鳥”隱喻為主,占整個“動物”隱喻的87.9%。如:

(28)每逢春節,浩浩蕩蕩的返鄉大軍堪稱人類最壯闊的遷徙運動之一。(中國新聞網,2016年2月11日)

(29)然而對這些“進城”的人來說,城市才是他們的棲息地,而鄉村隻是一個每年春節回去的驛站。(半月談網,2016年3月25日)

(30)河南師範大學三農法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黃進才、河南領先心理谘詢有限公司婚姻家庭谘詢師楊智等人認為,傳統鄉村文明隨著多年的打工潮逐漸解體,與農民工“候鳥”行為相匹配的新型鄉村文明尚未建立。新生代農民工既不能融入城市,又難以回歸農村,他們利用春節等長假回家進行走馬燈式的相親,是這一尷尬境地的具體表現,高離婚率則是後果。

(中華網,2016年7月8日)

“遷徙”的定語“人類最壯闊的”形象地形容了新生代農民工漂泊的現狀。每到春節,農民工都要返鄉合家團聚。新生代農民工於節假日遊離往返於農村和城市之間與候鳥隨季節的遷徙高度相似。新生代農民工需要養家糊口,實現自我價值,他們義無反顧地到城市打工,將城市作為他們生活的主要區域,就像候鳥不同季節在不同的“棲息地”繁衍生息一樣。各種語義元素形成對應連接並投射到合成空間構建新創結構“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活漂泊不定”。概念整合圖見圖20。“在中國戶籍製度的語境下,是否獲得遷入地戶口更能直接反映其定居決策,所以落戶意願是對定居行為決策更近一步的衡量”#pageNote#5。因此,新生代農民工既難以融入城市,又難以回歸農村,網絡媒體新聞用“新生代農民工是候鳥”這一隱喻表征凸顯其遊離的生活狀態,恰如其分,構建了新生代農民工漂泊不定的身份。

圖20 “新生代農民工是候鳥”的概念合成網絡

三、就業主題

1.就業是旅程

“就業”是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重中之重,是其融入城市的首要問題之一。獲得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是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前提之一。但是,橫亙在新生代農民工麵前的就業難問題,也使這群號稱“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真

正融入他們所向往城市的道路變得不那麼通暢。如:

(31)在新生代農民工當中,有相當一些人缺乏足夠的知識和技能,對普工崗位不感興趣,這些成為他們適應社會的障礙。(中國網,2017年3月30日)

(32)每天,成千上萬的農民工湧進這個城市,又散落到城市的各個角落。在西客站首發的公交車上,他們成群結隊,背著碩大的行李袋,開始了在陌生城市的長途跋涉。(珠海新聞網,2012年7月26日)

(33)很顯然,與長年漂在城市與農村間的父輩不同,相當一部分新生代城市務工者已沒有了老一輩“農民工”的務農經曆和鄉土情懷,取而代之的是“看起來很近卻又很遠”的城市家園夢,他們一直奔走在謀求紮根城市、實現價值認可、尋求情感尊重等掙紮之路上,麵對的是“回不去的故鄉”和“留不下的城市”。(鳳凰網,2015年7月8日)

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中從事著各種各樣的工作,絕大多數是受雇形式,因此會遇到多種問題,使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之路充滿“障礙”。比如新生代農民工最關心的討薪問題,由於工作合同簽約率低,為討要拖欠工資增加了難度,損害了農民工利益。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環境較惡劣,缺乏安全保護措施,並且社會化保障及組織化程度較低,這些都給新生

代農民工的就業造成了困難,使他們隻能艱難“跋涉”“掙紮”在城市就業之路上,艱難的就業之路構建了新生代農民工弱勢群體的身份。“從求職方式看,與城市勞動力相比,新生代農民工依靠正式渠道直接申請實現就業的比例仍然較低,特別是在城市勞動力市場的體製壁壘與身份歧視下”#pageNote#6。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問題關係到我國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經濟的良性發展,因此政府積極從資金、政策等方麵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和就業的扶持工作。

(34)由於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難困境的存在,國家及各級政府也都群策群力,積極製定各種製度,采取各種措施,“闖出一條新路”,使得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能夠少些“障礙”,步入坦途。

(35)近年來,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民工就業創業工作,2015年專門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做好農民工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台政辦發〔2015〕93號),為促進農民工轉移就業,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台州連續打出了“五大招”,為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闖出了一條新路。(浙江政府網,2016年12月30日)

“障礙”這一詞語激活了“旅程”的語義框架,根據我們對“旅程”的認知,一係列的概念以及事件會立刻充實這一框架,比如“旅行者”“道路”“跋

涉”“終點”等,形成“旅程”心理空間。而“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給予我們提示報道所在的社會語境,“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問題”是就業語義框架中的成分,與其他成分,如“打工”“困難”“打工過程”等又構成一個心理空間,兩個心理空間中相對應的成分投射到了新創空間,構建出了新的意義,即“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是旅程”。有關“就業是旅程”隱喻的概念合成網絡見圖21。通過其他隱喻載體詞,“就業是旅程”隱喻被重複觸發,各自與語篇主題表征相關的語義框架中的語義元素和事件相聯係,形成對應連接並投射到合成空間構建新創結構:“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遇到困難”。我們解讀“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是旅行”這一隱喻時產生的突現結構或意義表明新生代農民工希望穩定就業卻仍會遇到困難。

在隱喻及其載體詞的基礎上,我們發現了“旅程場景”。“旅程場景”源自係統隱喻“就業是旅行”。該隱喻場景的基礎也是“路徑圖式”(source path-goal schema)。隱喻載體詞“障礙”“起點”“驛站”表示該隱喻場景的部分參與者,即“遇到的困難”“第一份工作”“暫時工作單位”,由此便激活了整個隱喻場景並使其他參與者被推理出來,如“旅行者”(新生代農民工)、

“路徑”(由一份工作換到另一份工作)、“方向”(由農村到城市)、“跋涉”(就業的辛勞),這些元素構成了關於新生代農民工就業事件的小型敘事,即“新生代農民工由農村去城市打工,他們在打工過程中會遇到困難,因此會經常更換工作,生活比較辛苦”。這種小型敘事所表示的評價功能同時也隨著源域和目標域的概念整合,由源域投射到了目標域,描述了新生代農民工打工的過程及遇到的困難,構建了其弱勢群體的身份。

圖21 “就業是旅程”的概念合成網絡

2.就業是市場

期待融入城市,從事體麵的勞動成為新生代農民工共同的心聲。目前,我國正在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素質,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實現體麵勞動。2019年2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2019—2022年)》,明確加強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帶動農民工隊伍技能素質全麵提升。“越來越多新生代農民工向技術發展型工作靠攏的話題受熱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們對新生代農民工逐漸有了更多的身份認同感”#pageNote#7。在這一隱喻中,隱喻載體詞“供給”激活了“市場”語義框架,人們對“市場”的認知會立即觸發一係列概念及事件,並充實這一框架,比如“資本”“

投資”“成本”“供求”等,形成“市場”心理空間。而“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為我們提供了提示和報道所在的社會語境,即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屬於就業語義框架中的成分,以上成分與其他成分如“繼續學習”“找工作”“貢獻”等又構成一個心理空間,所形成的兩個心理空間中對應的成分被投射到了新創空間,構建出了新的意義,即“就業是市場運作”。有關“就業是市場”隱喻的概念合成網絡見圖22。通過其他隱喻載體詞,“就業是市場”這一隱喻被重複觸發,各自與語篇主題表征相關的語義框架中的語義元素和事件相聯係,形成對應連接並投射到合成空間構建新創結構——“新生代農民工需要自我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勞動價值的重要性”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