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三節 結果與討論(2 / 3)

(36)當前我國農民工總量供大於求的現象仍然存在,但就業和招工“兩難”的結構性矛盾突出。應該說這種“兩難”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從根本上反映了農民工正從無限供給向有限供給轉變,也就是說農民工增速放緩。(新浪網,2014年3月8日)

(37)農民工要增強自身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積極參加各種技能培訓,提升自身的人力資本,以適應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14年3月4日)

(38)加大

人力資本投資,創新培訓形式,有針對性地進行分層培訓指導,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能力。(吉林政府網,2016年8月30日)

(39)“用工市場上中老年群體占主流,是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一個信號。”市人社局就業促進和失業保險處處長遲承超說,隨著人工成本的不斷提高,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企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隻能將更多崗位向中老年人開放。(大連新聞網,2014年2月20日)

(40)產業的升級,倒逼技能提升,要求新生代農民工加快向技能型、知識型轉型,他們主動追求自我升值。(浙江在線,2019年3月6日)

(41)中國社科院勞動與人力資本研究室主任都陽認為,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性高,除了他們受教育程度較高、職業期望值比父輩高外,也與當前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係變化有關。(新民網,2012年2月8日)

圖22 “就業是市場”的概念合成網絡

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如同市場受到規律的製約一樣,要受到各種條件的製約,較難找到滿意的工作,因此政府要為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以提高其技能水平,由此構建了新生代農民工的被動身份。

四、融入主題

1.城市是容器

新生代農民工雖然在城市生活和工作,根卻在農村。中

國城鄉、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社會資源不均等導致大量人口流動,新生代農民工為了更好地生活和發展,選擇進城工作。新生代農民工極其渴望能夠融入城市,去掉“農村人”的標簽,成為城裏人,可總有一道無形的壁壘阻隔著他們與城市的融合。在我們所收集到的語料中,網絡媒體通過來自各方的不同視角使用隱喻描寫了新生代農民工渴望融入城市,卻遇到諸多挫折和障礙的經曆,形成了“城市是容器”“融入城市是植物紮根”和“融入城市是旅程”三個隱喻,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城市是容器”。如:

(42)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無疑表現出對城市現代性生活更大的向往,以及更強的融入城市的意願。(搜狐網,2016年2月18日)

(43)進一步說,決定農民工城市生活經濟基礎的,是城市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具體涉及兩個方麵:一個是工業化和城鎮化對勞動力的需求狀況,另一個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供給狀況。(搜狐網,2018年4月26日)

(44)“城鎮化率”和“戶籍城鎮化率”的區別似乎隻是數據大小的差異,而這種差異的背後,其實意味著一個龐大的群體進入了城市,在為這個城市做貢獻,卻由於戶籍的限製無法完全享受市民的待遇。(南方網,2016年2月3

日)

“國家作為容器”的基本概念很多學者已經進行過闡釋(Chilton,2004;Charteris Black,2006)。“新生代農民工是水”這一隱喻描述了新生代農民工生活的漂泊不定,同時新生代農民工的漂泊狀態需要到一個城市找到工作才能暫時穩定下來,“城市”便是可以容納新生代農民工的“容器”。容器是有容量限製的,同樣城市也有容量限製,大量農民工的湧入給城市的發展帶來足夠勞動力的同時也給城市帶來了諸多現實問題。“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也需要加強社會引導,在城市形成更為包容的氛圍,使不同就業身份、不同崗位的流動人口都能共享城市發展的紅利,感受到城市給予的公平與尊重,感受到城市對其的包容和吸納”#pageNote#8。因此,國家和政府製定各項措施,緩解城市壓力,以保證新生代農民工的順利“城鎮化”。目前,城市地區競爭激烈,物價更高,生活成本昂貴,加上戶籍製度使新生代農民工身份的認同度較低等原因,他們難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碰壁”映射了新生代農民工無法在城市順利安家的窘境,凸顯了其“城鄉邊緣人”的身份。如:

(45)王開玉分析說,當融入城市的渴望屢屢碰壁時,新生代農民工就選擇了一站又一站地漂。(四川新聞網,2012年3月

1日)

隱喻載體詞“進入”激活了“容器”的語義框架,我們對“容器”的認知便觸發了一係列的概念及事件並充實這一框架,比如“邊緣”“界限”“容量”等,形成“容器”心理空間。而“新生代農民工進城”為我們提供了提示和報道所在的社會語境,即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是“融入”語義框架中的成分,以上成分與其他成分如“城鄉界線”“人口數量”等又構成一個心理空間,兩個心理空間中對應的成分建立了跨空間映射關係,被投射到了新創空間,構建出了新的隱喻,即“城市是容器”。有關“城市是容器”隱喻的概念合成網絡見圖23。通過其他隱喻載體詞,“城市是容器”這一隱喻被重複觸發,各自與語篇主題表征相關的語義框架中的語義元素和事件相聯係,形成對應連接並投射到合成空間構建新創結構,經過組合、完善和擴展,產生凸顯結構和隱喻意義“城市容量有限”“融入城市需符合落戶條件”等。

圖23 “城市是容器”的概念合成網絡

從隱喻載體詞“進入”“融入”及係統隱喻“城市是房屋”中可推導出更為抽象的“容器”隱喻場景。此場景以容器圖示(tainer schema)為基礎,參與者包括“容器”(城市)、“容器裏的人”(城市居民)、“容器外的人”(新

生代農民工)。交際者對源域概念進行了假設:屋外的人想進入房屋。這種假設從源域映射到目標域,形成小型敘事“新生代農民工想進入城市,成為城市人”,構建了新生代農民工作為“邊緣人”的群外身份。

2.融入城市是植物紮根

根是植物的營養器官,負責吸收土壤裏的水分及溶解其中的無機鹽。植物通過紮根地下,吸收水分及營養物質,快速生長。新生代農民工抱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離開農村前往城市工作和生活,如同植物一樣,紮根城市便是他們的夢想。

(46)出身於農村卻不願回歸,向往城市卻不易紮根,這是許多新生代農民工麵臨的境遇。隨著各地一係列利好農民工落戶、購房政策的推出,不少新生代農民工將自己紮根城市的願望付諸行動。(人民日報海外網,2016年3月14日)

(47)記者采訪發現,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生長在城市,從小受寵愛,沒有幹過農活,也不想回到農村,但因種種原因,又很難在務工的城市落地生根。(京報網,2012年4月19日)

(48)而工眾網工眾研究中心李久鑫博士表示,新生代農民工逐漸成為中國農民工的主體,他們通過“短工化”“旅遊式”的打工或者父輩打工的積累基本能夠滿足生存需求,但他們也有更高的追求,希望能夠平等地享受城市

生活,最終在城市生根。(世界工廠,2012年4月25日)

與擁有城市戶口的工人相比,入城務工人員在經濟上、政治上的待遇也有較大差別。他們與有城市戶口的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權,同工不同福利保障,有的城市甚至規定限製他們進入某些行業就業,以上現象明顯侵犯了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選擇職業、取得勞動報酬等一係列權利。雖然在城市打工會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新生代農民工仍然抱著對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從農村人的身份“脫根”,更希望在城市“落地生根”,但是城市目前仍然缺乏他們“落地生根”的土壤。因此,新生代農民工大多通過承繼式累積的購房行為實現社會融入,“農民工的購房型社會融入通過代際分工與合作,為子代的城市化提供資源傳遞的優勢和發展機會的優勢,從而增強了子代穩定城市化的能力”#pageNote#9。新生代農民工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其“市民化”問題的解決將直接關係到城鄉的社會穩定。

在語料中,隱喻載體詞“紮根”激活了“植物”的語義框架,人們對“植物”的認知會觸發一係列概念及事件,並充實這一框架,形成“植物”心理空間。而“新生代農民工”“融入”為我們提供了相關的社會語境,即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問題,是融入語義框架中的

成分,以上成分與其他成分如“城市”“落戶”等又構成一個心理空間,構建出了新的隱喻,即“融入城市是植物紮根”。通過其他隱喻載體詞,“融入城市是植物紮根”這一隱喻被重複觸發,各自與語篇主題表征相關的語義框架中的語義元素和事件相聯係,經過組合、完善和擴展,形成對應連接並投射到合成空間構建新創結構“融入城市需付出努力”。有關“融入城市是植物紮根”隱喻的概念合成網絡見圖24。

圖24“融入城市是植物紮根”的概念合成網絡

隱喻載體詞“紮根”“生根”等表明了該隱喻場景的部分參與者,即“生長方式”,由此便激活了整個場景,我們可以推理出其他隱含的參與者,如“植物”(新生代農民工)、“收獲”(所取得的成績)、“脫根”(脫離農村)、“土壤”(城市)等。以上參與者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小型敘事,即“新生代農民工試圖脫離農村,進入城市生活,成為城市人”。但是植物紮根土壤生長需要各方麵的條件,比如陽光、水等,生長條件不具備的話,植物生長便會受到影響,甚至死亡,因此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並成為城裏人也需要政府各方麵的政策及其關懷,否則他們便隻能處於漂泊打工的狀態,無法“市民化”。“城市的各項公共資源以

及福利待遇,應同等地為不同戶籍流動人口所共有,不應該因戶籍製度而顯示待遇差異,應逐步實現城鄉居民戶籍製度的統一,打破二元戶籍製度差異,構建城鄉一元化的戶籍製度,實現發展成果為城鄉居民共享”#pageNote#10。新生代農民工需要國家和政府的關懷和照顧,同時國家和政府將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問題作為重點來解決,因此網絡媒體為新生代農民工構建了弱勢群體的身份,同時也構建了其正在爭取的“群內”身份。

五、問題解決主題

1.解決問題是工程

新生代農民工作為一個特殊的邊緣性群體,遭遇了諸多現實困境,比如不完善、不公平的“農村轉出”,“城市融入”的製度排斥,能力局限收入微薄和消費市場排斥引發的經濟排斥,教育培訓機會偏少,職業技能提高較慢,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力受限等原因引起的文化排斥,因政治參與機會較少,參與製度不足,自身參與條件先天不足等因素產生的政治排斥,基於前述幾種排斥交織而產生的自我心理排斥等,種種困境都亟待國家和政府部門解決。“解決好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能增強該群體的歸屬感,以吸納並留住他們,更好地為城市建設服務”#pageNote#11。因此,新生代農民工各種問題的解決和措施的完善都是一個大的“工程”,需要國家進行“頂層設計”,並對新生代

農民工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各種“規劃”,同時搭建各種“平台”,從而最大程度上幫助此群體解決在政治、就業、市民化等方麵遇到的困境,以上都凸顯了新生代農民工身份的重要性和全局性。

(49)然而,作為中國城鎮化建設中的階段性矛盾,新生代農民工生存環境的根本改善,是一個艱巨、長期的工程,不僅需要製度關懷,還需要從政府、社會、市民層麵,包括新生代農民工自身,進行全方位調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11年2月23日)

(50)鄭萬通強調,要切實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戰略研究,從國家層麵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努力尋求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長遠之道和治本之策。(四川新聞網,2011年9月7日)

(51)三是科學文化知識教育的缺失,新生代農民工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城市對進城後新生代農民工繼續教育重視不夠,大多被調查的企業沒有對新生代農民工製定學習發展規劃,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忙碌於生計、缺乏參加繼續教育的條件,科學文化水平未能因從農村到城市而得到相應提升。(新浪網,2015年2月28日)

一個“工程”包括許多方麵,如“規劃”“設計”“施工”“驗收”等,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解決也正如一項工程一樣,需要對

各種問題進行詳細的考察和論證,然後進行設計,提出實施規劃,為新生代農民工搭建各種平台,提供各種機會,使其就業順利推進。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各種培訓機構的建設,使他們能夠有機會接受技能培訓,為就業提供保障。因此,“設計”等隱喻載體詞觸發了“工程”的語義框架,“工程”和“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解決”形成了兩個不同的心理空間,同時在這兩個心理空間中,存在著不同語義元素的相互對應,這些對應的元素被壓縮成了原輸入空間不存在的身份關係,在整合空間表現為新的隱喻“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解決是工程”。同時一項“工程”的完成需要投入很多的時間和成本,因而此隱喻意義也同時被投射到了新創空間,即“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解決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概念整合圖見圖25,突出了新生代農民問題的艱巨性,同時也構建了新生代農民工需要政府幫助才能改善自身境遇的弱勢身份。

圖25 “解決問題是工程”的概念合成網絡

隱喻載體詞“設計”等表明了該隱喻場景的部分參與者,即“準備”“工程實施”,由此便激活了整個場景,我們可以推理出其他所隱含的參與者,如“工程本身”(問題解決)、“規劃”(政策)、“平台”(實施條件)等。以上參與者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政府解

決新生代農民工所麵臨問題的小型敘事,即“政府為了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困難,製定各種政策和措施,想其所想,急其所急”。但是農民工問題的形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曆史長期遺留的問題,因此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得到解決,就像一項工程的實施,可能曆經較長的時間,因此,此隱喻從“政府為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困境所製定政策實施的長期性和艱巨性”這一側麵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進行構建,構建了其需在政府的幫助下擺脫工作及生活需求困境的弱勢身份。

2.問題的解決是戰爭

在語料中共有161例隱喻表達了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解決就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占所有戰爭隱喻的54.6%。戰爭中的隱喻場景參與者如“參戰人物”“戰事”“戰況”“戰術”“戰果”“武器”“戰爭過程”,與“問題解決”場景中的“問題解決者”“問題”“解決情況”“解決辦法”“是否解決”“法律”和“問題解決過程”形成概念一一映射關係,並在類屬空間經過身份歸類,最終投射到整合空間,形成新創結構“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解決是戰爭”,概念整合圖見圖26。這些場景參與者的存在激活了整個隱喻場景,並且各個參與者相互作用形成了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解決的小型敘事: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解決的艱巨

性,需要完善的政策措施,解決就業、市民化等難題,消除城鄉差別,最終使新生代農民工順利就業,實現城鄉融合。“不管是概念隱喻中的映射還是概念合成中的投射都是具有選擇性的,伴隨著與其他認知元素的互動,同時又隱含著對待相關事物的態度、觀點和立場”#pageNote#12。

在這一隱喻結構中,“戰事”和“參戰人物”占比例較大。例(52)中的“脫貧攻堅戰”說明此項任務的難度之大。2019年人社部印發《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2019—2022)》,要求“大規模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為許多貧困勞動力提供技工教育,幫助他們實現技能就業脫貧,但是相對新生代農民工數量的巨大、情況的複雜,目標的達成是長期而艱巨的“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