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考點九 遼、宋、夏、金、元(1 / 3)

遼、宋、夏、金、元——民族政權並立,民族交融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

1、階段特征:遼宋夏金元是繼三國兩晉南北朝之後又一個北方民族活躍的時期,具體可分北宋與遼、西夏的對峙;南宋與金、西夏的對峙;元朝的統一等三個階段。民族政權並立,民族交融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是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

我們知道“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的典故,都與趙匡胤有關。他建立的宋朝(960年-1279年):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是古代文明的成型時期。

2、北宋的建立:960年,趙匡胤(宋太祖)通過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定都東京(開封)。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麵,實現局部統一。(注意:北宋完成的是局部的統一)

(趙匡胤本人是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上皇帝的。為了防止類似兵變的重演,也必須加強中央集權。為了扭轉被動局麵,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強中央集權)

3、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三個方麵,注意區分)宋初統治者吸取前代相權膨脹、藩鎮割據、武將幹政的經驗與教訓,為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麵;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專製集權;但中樞權力分割過細,降低了行政效率,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①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全麵收權:收精兵(“杯酒釋兵權”,“強幹弱枝”;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更戍法”);削實權(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官掌地方性政權,設通判監督地方。地方設路、州、縣三級);製錢穀(由轉運使負責,將地方賦稅(除一小部分作地方開支外)運送到京師或指定地點);強複審(死刑需報中央複審核準,強化中央對地方司法權的掌控)

②分散各級機構的權力,使其互相牽製:在中央設二府三司,分割相權(中書門下(東府,掌最高行政權);樞密院(西府,調兵權);戶部司、度支司、鹽鐵司。三司使分割財權);在地方設轉運使和通判監督地方。

③抑製武將勢力膨脹: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製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針(罷免武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從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可以看出,北宋政治的特點:重文輕武。

4、重文輕武:(北宋政治的特點)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弊端重現,北宋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製,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逐漸形成文臣統兵的格局,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於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促進了科舉製的完善與文官體製的發展,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麵。偏重文治,民風文弱軍力不振君臣畏戰,在軍事上積貧積弱。

北宋王朝,采取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卻形成了“三冗”兩積的不利局麵,造成統治危機。所以,有宋一代,人們作出這樣的評價:賢相輩出,卻無力改變官場的腐敗昏庸;名將鹹聚,卻無法抵擋小國的進攻;才子雲集,卻熱衷無休無止的內耗;經濟富裕,卻用於購買和平;文化昌盛,卻不能扭轉頹敗的國運。

麵對積貧積弱的政局,北宋統治者進行改革,主要包括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兩次。

5、慶曆新政:宋仁宗在位時,大臣範仲淹曾發起一次以整頓官僚機構(整頓吏治)為宗旨的改革,史稱“慶曆新政”。新政明顯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引發抵製,宋仁宗動搖,很快歸於失敗。

(揭開了北宋變法改革的序幕,宋神宗的時候又任命王安石變法)

6、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為實現富國強兵,鞏固封建統治。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積貧積弱局麵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麵,達到了富國目的,但強兵的效果並不明顯(北宋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引起激烈爭議;圍繞變法問題,統治集團內部分裂,引發黨爭,北宋逐漸走向衰亡。

北宋之後的南宋偏安江南:

7、靖康之變與南宋的建立: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之後,趙構即位,趙構就是宋高宗,後來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8、嶽飛抗金:南宋初年,金軍大舉南下,嶽飛率領“嶽家軍”北伐收複大片失地,取得郾城大捷等重大戰果。宋高宗和權臣秦檜為了維護自身統治,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殺害。(秉承崇文抑武國策,視嶽飛等擁有兵權的武將為心腹之患,主動向金朝求和)

9、宋金議和: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稱為“歲貢”,南宋與金對峙局麵形成。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南宋統治者滿足於現狀,偏安江南(“世為侄國”)。

作為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遼夏金元(916年-1368年)積極學習中原漢人的經濟方式、製度與文化,分別在不同的時期建立本民族政權,長期與兩宋形成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