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赤峰對夾(2 / 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對夾真正可靠的出處,乃是源自於哈達火燒。

哈達火燒是赤峰老街哈達街的名產,又名杠子火燒,有百十來年曆史了。這種火燒與尋常不同,是燒餅的形狀,油條的製法:以豬油、鹽、礬、砂糖與水堿麵揉在一起,擀成上下兩個渾圓的圓餅,再摞在一起,用大木杠子壓得實實在在,不見半點空隙,再拿火烤幹,連芝麻都不撒。這東西口感很硬,死麵疙瘩,但成本低,耐吃,也不怕放壞,風吹日曬都不影響,泡到水裏也不散,適合遠行攜帶。當年在赤峰,過往的客商和牧民都會揣上幾個當幹糧——必要的時候,還能拿這玩意兒防身。草原上若遇著狼了,掏出哈達火燒兜頭砸去,有時候能把狼砸一跟鬥;就算砸不著,把狼逗過去吃,自己也可趁機走脫。所以那時候路上遇見熟人問去哪兒,熟人如果說喂狼去,這喂狼不是說拿自己肉身,而是指出遠門帶著哈達火燒,問的人一聽就知道是要進草原下牧區了。

上世紀初,有一對河北父子蘇文玉、蘇德標流落到了赤峰。兩人沒別的手藝,隻會做麵食,就在赤峰哈達街定居,開了家小鋪子賣哈達燒餅。可是蘇氏父子不諳關外氣候風土,還按照關內的做法,把火燒做得外脆內軟,結果口感是不錯,就是沒人來吃。哈達燒餅在那時候的赤峰是大路貨,滿街都是,有名的字號有十幾家,蘇氏父子很快就被擠對得開不下去了。

蘇文玉心裏著急,覺得不能這麼下去,得推陳出新。他一琢磨,河北最有名的麵食,自然是驢肉火燒,幹脆賣回老本行算了。於是他和他兒子一合計,把哈達燒餅旁邊切開一個口,撐開了,往裏塞驢肉。

可這麼賣,還是賣不好。為什麼呢?赤峰是塞外之地,氣候苦寒,老百姓習慣以大油大肉禦寒。驢肉溫涼,就著死麵兒的哈達燒餅沒法下咽,天氣一冷就賣不動了。

到了這會兒,蘇氏父子才明白過來。兒子蘇德標想了個主意,說咱們可以做裕盛樓的熏肉嘛。

原來他十五歲時在京城裕盛樓當過夥計,而裕盛樓的老板,正是張家口柴溝堡人。當年慈禧太後被八國聯軍趕出北京城,逃到張家口時吃了熏肉,一直念念不忘。等回了北京,便差人把老板叫了過來,起了個飯莊,專門供應宮內熏肉。蘇德標當夥計時,從大廚那兒偷偷學了幾手。

熏肉是熏豬肉,油水大,而且料放得足,味道特別重,很合牧民口味,但跟哈達燒餅配不起來。哈達燒餅是把兩麵死死壓在一起,講究個瓷實,拿刀剖口塞肉,就把意思完全弄擰了。於是蘇文玉重新把驢肉火燒撿了起來,取其酥皮工藝,來代替哈達燒餅的死麵疙瘩。

父親烤皮兒,兒子熏肉,一來二去,買賣逐漸有了起色,但始終不紅火。蘇文玉跟兒子說我明白了,咱倆整錯方向了。哈達火燒是遠行帶的東西,要的是經久不壞,咱們在這地方怎麼折騰,都意思不對。

這話說的,很有後世市場營銷4P理論中的Place的味道了。父子倆這麼一商量,果斷搬出哈達街,在頭道街尋了一處店址,起名複生隆,那年是1917年。

頭道街是那時候的高尚社區,住的都是達官貴人,這些人平時不怎麼外出,吃的也很講究。蘇氏父子折騰出的這個新玩意兒,是驢火的皮兒、京城的熏肉外加哈達燒餅的形狀,口感絕佳、賣相也非常好,還沾了哈達燒餅曆史悠久的光,很快便大受歡迎,在赤峰以及附近旗縣迅速流行開來,頗有陸遜“火燒連營”之勢。開始大夥兒都叫蘇家哈達火燒,後來嫌太長,遂按照它的吃法,改稱為對夾。

可惜對夾是個四不像,除了在赤峰當地大受歡迎,在外地很難見到蹤影,外地人要麼不認,要麼覺得它太油膩。從民國至今,除了通遼、呼市等城市之外,其他地方鮮有開對夾鋪的。加上對夾一離爐子半小時,味道就會變差。赤峰人想吃,隻能回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