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二十章 椿油煎餅(中)(1 / 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麵餅下似乎有些微硬,昊尺這才看向胖子,笑道:“同樣都是胖子,我看你的體形,一個可能不夠,我給你加五個雞蛋。”

胖子一聽裂開了嘴,連忙問道:“老哥,這有什麼講究嗎?”

“你要知足了,這糊糊可是由脫靈米和脫靈麥所致,無論是口感還是什麼的都無可挑剔,所采用的油還是冰水峰特產‘冰菓油’,就連雞蛋也是冰水峰後山大冰雞所產,一枚下品靈石並不貴。”

說著,昊尺單手握住一枚蒼藍色的雞蛋,輕輕一磕一抖,一枚以同心圓為層次,形成深色卵黃和蛋清。

一連抖了五個雞蛋,昊尺連忙拿起滾刷攪拌均勻並攤開雞蛋液,並用刮鏟輕輕鬆鬆給整個煎餅底部鬆了鬆,待看到雞蛋液凝固六成熟,這才刷了一層冰菓油,用刮鏟將其翻了一個身。

“滋滋”聲,帶著雞蛋的香味更是讓大胖子口水直接流了出來。

作為第一個客戶,還是一個胖子,昊尺很耐心的跟其介紹了一下雞蛋的定義。

雞蛋又名雞卵、雞子、滾頭、剝之、甩果等,味甘,性平,無毒,是母雞所產的卵,其外有一層硬殼,內則有氣室、卵白及卵黃部分。富含膽固醇,蛋白質,氨基酸等多種營養元素,很適合人體生理需要、易為機體吸收,是人類常食用的食物之一。

除此之外,至於那什麼雞蛋的極體受驚之類的,昊尺並未過多的介紹,因為他知道這些說出來都是忽悠人的,非穿越者都不知道這到底是為什麼。

煎了好一會,已經可以吃了,昊尺默默的拿出了另一個罐子,用夾子從中加出了一個黃色的大粗之物,卻是一根油條。它是用脫靈麥加水調和,輔以冰菓油發酵二十四小時,方可砌塊拉伸放入翻滾的冰菓油中炸至金黃色,才撈起來備用,俗稱:油條。

油條,又叫餜子、油炸鬼、油炸果、大果子等,藍皮書中有提及,是一種古老的中式麵食,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鬆脆有韌勁,華國傳統的早點之一,主要原料為小麥粉和堿。

油條發起的原理是:當油條進入油鍋,發泡劑受熱產生氣體,油條膨脹。由於油溫度很高,油條表麵立刻硬化,影響了油條繼續膨脹,於是油條采用了每兩條上下疊好,用竹筷在中間壓一下的方案,兩條麵塊之間水蒸汽和發泡氣體不斷溢出,熱油不能接觸到兩條麵塊的結合部,使結合部的麵塊處於柔軟的糊精狀態,可不斷膨脹,油條就愈來愈蓬鬆。

記得有一本叫做《宋史》的記載:宋朝時,秦檜迫害嶽飛,民間通過炸製一種類似油條的麵製食品(油炸檜)來表達憤怒(類似的油炸麵食,其起源遠遠早於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體時期不得考證)。

早在南北朝時期,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就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記錄了油炸食品的製作方法:“細環餅,一名寒具,翠美”。

唐朝時期,詩人劉禹錫在《佳話》中也提及寒具(寒具乃撚頭也【這種叫“寒具”的食物應該形似女子佩戴的纏臂金,類似撒子,並非油條,油條應是南宋以後對油炸麵食的又一創新】),《寒具詩》雲:“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苕溪漁隱叢話》中也提到:“東坡於飲食,作詩賦以寫之,往往皆臻其妙,如《老饕賦》、《豆粥詩》是也。”

然而油條的叫法在華國各地都不一樣,db和hb很多地區稱油條為“餜子”;gz及周邊地區稱油炸鬼;xx地區等地稱油炸果;ah一些地區稱“油果子”;zj地區有天羅筋的稱法(天羅即絲瓜,老絲瓜幹燥後剝去殼會留下絲瓜筋,其形狀與油條極像,遂稱油條為天羅筋)。

油條要做的第一步驟是發麵,昊尺用的是冰菓搗碎直接和脫靈麥粉一起加水揉和,使麵團發酵到一定程度後,再加入適量鹽和冰菓油進行揉和,然後切成厚1厘米,長10厘米左右的條狀物,把每兩條上下疊好,用竹筷在中間壓一下,不能壓得太緊,以免兩條粘連在一起,兩條麵塊的邊緣絕對不能粘連;也不能壓得太輕,要保證油條在炸得時候兩條不分離;旋轉後拉長放入熱油鍋裏去炸,在炸得過程中,容易翻動,雙手輕捏兩頭時,應將兩頭的中間輕輕捏緊,在炸的時候兩頭也不能分離,使其膨脹成一根又鬆、又脆、又黃、又香的油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