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三十二章 春種秋收(三)(2 / 2)

油炒塊壘是一種窮飯富吃的典型,按照當地人說“這是吃到挨刀處了。”

罵人話,意為奢侈至極了。

“挨刀處”指喉嚨,殺豬放血一般先用刀捅這裏。

還有一種叫“二蓧麵”,蓧麵與高粱麵按比例混合而成的。

蒸製出來發紅,澀口難咽,是大多數人家主糧之一。

胡麻是一種油料作物,適宜在涼爽、半幹的氣候生長。

胡麻起源於西亞,傳說是張騫帶回的,因源於胡地,稱之為胡麻,別稱亞麻。

一同帶回來的還有胡蘿卜、胡椒、胡瓜(黃瓜)、胡桃(核桃)和胡豆(蠶豆)等。

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山西、甘肅、寧夏、NMG等地。

胡麻開一種淡藍色的小花,成片種植花期時,大地若綠毯鑲藍,煞是好看。

胡麻渾身都是寶,麻子榨油,麻餅喂牲口。

胡麻秸稈(胡麻柴)可漚麻,是最好的天然紡織原料之一。

冬天塞土豆窖過年攏旺火都少不了一把胡麻柴。

油坊古來就是個好地方,吃得好油水足是很多饑腸轆轆的人們向往之地。

不過也是一個重體力活兒。

胡麻油壓榨由胡麻籽的精選、炒熟、磨碎、蒸製、踩踏、包裹、壓榨和沉澱等幾道工序組成。

精選就是胡麻收獲後晾幹,利用二細篩篩除細土,再用簸箕簸去胡麻殼皮。

最後人工翻檢出大點的土塊和雜物,留下光潔潤滑的胡麻籽。

胡麻籽在油坊用專用炒鍋(形製和炒蓧麥的基本相近)炒製,這個工序要把握好火候。

胡麻籽欠火,出油率不高,味道欠佳。

胡麻籽糊了,出來的油色澤發黑口味發苦。

火候需要恰到好處,出來的胡麻籽顏色焦亮,籽粒爆圓將裂是上品。

磨碎是用機器完成的,這是通電後才引進的,原來都是人推石磨碾壓粉碎。

機器磨出來的胡麻籽成膏狀,油亮發黑,濃香撲鼻,燙手,工人管這個叫油石。

油坊的香氣吸引了很多孩子駐足。

有臉麵可以進去討要一個丸藥大小的“油石蛋蛋”,趁熱吃下,香濃可口。

剛剛的父親每年到了榨油季就從隊裏出來參與榨油,屬於公派,隊裏記工分兒。

期間可以吃幾天好的,李之重前世粘剛剛的光,可以經常吃到“油石蛋蛋”。

磨好的油石加上大約百分之八的水攪拌再上籠蒸,油石加水主要是“以水換油”。

不加水的油石榨完後,油渣出不盡油,而加水的油石榨完後油渣內含油較少。

這是人們經過長期實踐證明的。

隻知其現象,不知其道理,就連油房的大師傅也不懂其中奧妙。

油石需要蒸製半個小時左右,晾至溫熱不燙時,用鐵鍬鏟到一個水泥平台上鋪開。

工人們光腳上去不停踩踏,直至油石如麵有了筋道感停下。

工人們把直徑五十公分高八公分的籠圈平放在地上。

再把備好的籠布(麻布)鋪在裏邊,然後加滿油石。

用木錘子砸實油石砣。

包油石砣的是一條粗麻繩,從油石砣下邊押好繩頭,再往油石砣上一圈兒一圈兒緊緊纏繞。

同步把籠圈從上退出,纏到上邊把繩頭押好,照此共包十五個油石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