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三十三章 春種秋收(四)(1 / 2)

千斤頂架是定做的,高約一米五六。

上下鑄鐵圓盤直徑約七十公分,厚約一點五公分,由四根直徑五公分的厚壁鋼管連接。

千斤頂架在下麵鑄鐵圓盤上,頂上放置一塊五十五公分左右的圓盤,厚度和上下等同。

頂架固定在一個水泥抹好的帶出油口的平台上。

油甕位置低於地平麵,支在出油口上。

眾人把包好的油石砣依次擺放到千斤頂的圓盤上麵,上下對齊,垂直圓盤。

然後轉動千斤頂起,胡油如泉水一樣慢慢從油繩縫裏滲出來,油甕傳來哩哩啦啦的流油聲,滿屋的胡油味更濃了。

千斤頂緩慢上升,走走停停,直到胡油不再滲出,然後鬆開千斤頂。

把胡麻餅取下,一個流程就算結束,剛榨好的油需要澄清一段時間。

一般好點的人家,新油入甕後,要吃一頓炸糕,一來滿足口腹之欲,二來有慶豐收一說。

胡麻餅是上好的飼料,災年也是應急的口糧。

在幹燥通風的地方存放,可經年不壞。

唯一的缺點就是太硬了,泡不開砸不動。

前世李之重喂豬前沒少和它叫過勁,斧劈錘砸都很難弄成粉末。

最後經高人指點,慢火烤,促使內部膨脹引起結構疏鬆,效果不錯。

冬天放在爐圈上就可以,夏天還是個老大難問題。

千斤頂的使用也是解放後才出現的。

先前擠壓油石坨用一根巨木(油梁)以重力和杠杆原理來完成的。

大點的油梁長十二三米,大頭粗一米左右,都選用榆木為材,樹齡據說有三四百年的。

香瓜和西瓜在生產隊的種植有兩個原因。

一是有這個傳統,每年習慣選擇一塊地來種植。

選地一般選用沙性土壤地勢高不宜犯澇的地塊兒。

種出來的瓜香氣濃口感甜。

二是隊長心血來潮做出的決定。

李之重所在的隊他父親當隊長,認為人都吃不飽,種西瓜香瓜沒用。

幾乎他在任期間沒種過一次。

小滿前後,點瓜種豆。

香瓜和西瓜經過八十多天的生長,八月初開園,拉蔓在八月底,持續一個月左右。

香瓜先熟,品種較少,就兩種,一個按照品相叫紅籽瓜。

顧名思義,紅籽瓜頭大尾小,長圓形,表皮黃綠,有深綠豎條紋。

一個按照口感叫老麵瓜,也要顧名思義,老麵瓜體態豐腴,呈球狀,表皮發黃。

感慨越簡單的起名越能道出事物的真諦。

西瓜也有兩種,沒名字,靠形狀來稱呼,顏色黃綠有深綠豎條紋長圓形叫長西瓜。

顏色黑綠呈球狀的叫圓西瓜。

不管長園西瓜,紅瓤居多,偶爾出個黃瓤也不稀奇。

成人可以抵抗來自瓜的誘惑,可孩子們卻無能為力。

偷瓜是一種常態,村語說“偷瓜摘葫蘆,逮住咬不了球”。

這也無形助長了孩子們的決心和勇氣。

一撥一撥的去了又回來,所獲寥寥,還是擋不住孩子們的熱情。

偷瓜是個技術活,尤其是沒有月光的晚上,進了瓜地隻能靠摸,如何判斷生熟呢?

溫度是關鍵,不管是西瓜還是香瓜,成熟後摸上去是溫熱的感覺,生瓜發涼。

大人小孩都知道這個現象,但都不明白為啥?

李之重也是上了高中生物課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