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三十五章 春種秋收(六)(2 / 2)

糜黍也有黴黴,不過個體太小且量少,小夥伴們打的不多。

黴黴前世李之重很愛吃,有一次打的嫩黴黴多了,回去時趕上老娘心情好。

給他和弟弟妹妹加油加鹽炒了一盤,好吃的不得了。

記憶中那個年代不好吃的東西好像很少,除了香菜(芫荽),李之重從來不吃。

十月四號,李之重聽父親說今天要收割向日葵有些心動,想著跟去看看。

父親想都沒想就答應了,本來不是個事。

生產隊的作息秋天和夏天有所區別,夏天天一亮就出工。

最早五點多就走,乘著涼快多幹點,等十點左右日頭毒了就下工了。

下午亦然,三點多出工天黑返回。

符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傳承了千百年的習慣。

秋天出工就不一樣了,這幾天六點出頭就天就亮了,但需等待。

出去太早,露水多,幹活容易打濕農民的手、袖、鞋和褲腿,易生病。

而且作物帶露水割下容易發黴,所以要讓露水落一落在出工。

李之重和父親來到了飼養院。

生產隊圈牲口的地方叫飼養院,喂養牲口的人叫飼養員。

生產隊的飼養院也稱隊房,是個多功能活動場所。

它既是為伺候隊裏幾十頭大牲口的飼養員而建造的住所,又是社員開會的會議室、會計算賬的辦公室,還是接待來賓吃住的場所。

生產隊的許多“重大決策”都在這個小小的隊房作出。

這裏實際上是生產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是農村基層單位的重要“機構”所在地。

它的功能就好比現在的“政務大廳”、“會商中心”和“招待所”。

飼養院包括生產隊的整個建築群,除了隊房外還有牛馬圈、草房、庫房、農具庫、糧庫等,生產隊全部家當基本都集中建在飼養院的周圍。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人民公社成立到八十年代初存在了二十多年。

飼養員就住在飼養院裏,負責圈牛、拴馬、鏟圈、墊圈、打掃槽子、接羔、飲牲口等。

生產隊飼養的大牲口有牛、騾、馬、驢四種。

每頭牲口都有名字,耕地和耙地用牛,種地、碾場和拉大車用馬和騾子,拉碾子碨磨用驢。

常言說:馬無夜草不肥。

飼養員最辛苦的事情,半夜裏必須起來給牲口喂草料,如果第二天要幹重活或者出遠門還需要加點精料。

大牲口能吃,飼養員隔兩天就要鍘草。

把糜黍高粱玉米秸鍘成寸把長,碎碎的,牲口好吃。

鍘草是個技術活兒,兩個飼養員一個送秸稈,一個鍘,步調一致,節奏感很強。

“嚓啦嚓啦”“嚓啦嚓啦”的響聲很動聽,象一首美妙的音樂。

飼養院的牲口槽,是青石鑿的,牲口吃草料時,立在槽外邊,韁繩栓在槽邊的橫杆上。

院子中央的空地上,立著幾根木樁,吃飽料的牲口就拴在那兒。

牛或臥或站倒嚼(反芻),公驢一天總要長叫幾聲,“啊嗚啊嗚”的訴求著什麼。

冬季的飼養院是大人娃娃最喜歡去的地方。

一是飼養院暖和,不缺燒的。

二是來到這裏閑聊的人多,紅火熱鬧,也是村裏的閑話中心。

三來本就是一個公共場所。

(關於飼養院這段,由於筆者當時年齡較小,記憶不深,參考了“玉pzshy7j1a315和太原道”的文章,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