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三十六章 春種秋收(七)(1 / 2)

八點多,日頭已很高了,生產隊準備出發了,車倌兒也在套車。

隊裏麵有兩輛,車是大膠車,是土默川司空見慣的重要交通生產工具。

它拉農作物、運煤炭和交公糧,甚至是娶親也離不開它。

凡是農村生產生活中的重任,它都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來。

在農村的田野阡陌、鄉間小路上,隨處可見它的身影。

大膠車車身長約4米,寬約一米二三,轅長一米二左右。

車板上四周加四十公分左右的木板,可卸下,方便裝運散碎物品。

車轅用榆木製作,因榆木有韌性,結實耐磨和承受能力強。

車軸是鐵製的,輪胎是橡膠的。

因為有軸承和充氣的輪胎,所以跑起來比較輕便、靈活。

膠車的得名也源於輪胎是橡膠的,再早的輪胎都是木頭和鐵皮做的,參見蒙古族的勒勒車。

膠車除了軸承和輪胎是外購的,其餘都是自產的。

請木匠來製作,如果本隊有能打車的木匠,連這份錢也省了。

李之重所在生產隊的膠車輪胎去年都換成飛機退役輪胎,實心永不缺氣。

得益於村裏有個小夥子在不遠的機場做機械師。

這讓隊裏的車倌兒覺得高人一等,外出永遠不用擔心爆胎還拉的多。

大膠車由於負荷重,一般由三個牲畜牽引,一個駕轅兩個拉套。

農村也把兄弟倆娶一個媳婦的非名義丈夫的那個叫做“拉邊套的”。

李之重再小一點時,看到車倌趕著大膠車準備外出時就和小夥伴開始起哄。

“騾子駕轅馬拉套,車倌戴著個紅纓帽;出門沒走二裏半,膠車輪胎就放炮。”

車倌聽到這不吉利的順口溜後,提著鞭子邊罵邊追趕他們,孩子們抱頭鼠竄。

後來家人教訓,不得這樣對車倌兒說。

因為那時候出門是個大事,口彩也需要討個好的,擔心啥壞應啥,李之重們才不再喊了。

古人出門,不管是坐車、騎驢和步行,都講究一個順字。

出門看風向是頭等大事,順風好行路,呼氣暢快還省力,一路順風最後演繹為路上順利的意思。

倒騎驢那不是耍酷,而是避免頂風冒雪,灰頭土臉。

關於風向也有個笑話,話說一家之主要出門,打發傻兒子去看風向。

傻兒子不懂怎麼看就請教父親。

“你拿個東西到大門外向上一拋,吹往哪個方向的反向就是風向。”老漢說。

傻兒子出了大門,拎起一塊兒磚頭向上拋去,等磚頭落下後邊走邊喊,“爹,爹,是上下風。”

拉車的牲畜也有一套“行頭”,牲畜脖子上戴的叫套纓子。

一般用破布或柔軟的柴草填充,外麵用帆布包裹,為的是防止牲畜肩胛被夾骨子磨破。

夾骨子一般用長短一致的榆木或柳木製成,用細皮條連接,扣在套纓子前麵。

駕轅的騾馬脊背上還要放個小鞍子,將連接兩根車轅的皮帶搭在小鞍子上。

還要為駕轅的牲畜戴個坐鞦,與兩個轅頭的羊角樁子連在一起,以增加轅騾下坡時的搓力。

幫套的馬卻隻有套纓子、夾骨子和連接在車軸上的拉繩。

為了讓這些牲畜聽話,還要給它們戴上皮籠頭,嘴裏銜上鐵嚼子,與韁繩連接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