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三十七章 春種秋收(八)(1 / 2)

大膠車裝滿後就返回,葵花盤要卸到生產隊自己的場院裏。

場院是農村用來堆放收割回來的各種農作物的地方,也是脫粒、碾場、揚場、曬糧的場地。

李德財隊裏的場院是長寬都約二百米左右的不規則方形。

黃土夯築的土牆高約七八十公分,主要是防止牲口竄入禍害糧食,人是防不住的。

場院經過多年的碾壓和平整,堅硬光潔,整體東北高西南低。

西南角挖了一個大坑,下雨時是整個場麵集水池,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救火取水點。

坤位,後天八卦西南方位,有孕育五穀能量的大地母親之意。

挖坑儲水,相輔相成,可使集水池常年有水。

坤位也是居家院落廁所首選位置。

各種作物依據自身特性,在場院裏堆放也極為講究。

比如小麥最怕雨,如果因天氣不好暫時不碾場,以圓圈狀頭向外一層一層垛起來。

到一定高度以傘狀收頂,整體呈蘑菇形。

麥穗在外通風透氣,麥秸在內雨水不能浸透,可久放不壞。

當然垛麥也是個技術活兒,不是誰都行的,尤其是收頂。

有一個知青做了一首打油詩:“麥堆腳兒擺得圓,社員堆麥上了天,撕片白雲揩揩汗,湊上太陽吸袋煙。”說的就是垛麥。

場院有兩間場房房,一間是夏收和秋收時看場人晚上下夜住的。

另外一間堆放扇車、木鍁、木叉、畚箕、笸籮和各種篩子之類的工器具。

大膠車在看場的指引下卸到指定地點,再由場院裏等候的生產隊員攤開晾曬。

大膠車是不歇的,還要回去運輸。

一些小孩子玩上一會兒覺得無聊,就搭車回來了,李之重也是這樣做的。

李之重回來後,看到了隊裏的麥秸垛(脫了粒杆秸垛),垛在場麵的西麵靠牆。

這裏曾是他們的樂園。

孩子們在蓬鬆的麥秸堆裏打滾、翻跟頭、打鬧和捉迷藏。

很多麥秸垛因此會被拽出一個個洞,有的小孩就藏進麥秸洞裏麵,無論外麵怎麼叫都不出聲。

以至於玩耍的孩子都走了,他還在麥秸洞裏麵藏著,甚至都睡著了。

麥秸垛被踩踏後,漏雨會造成麥秸垛發黴,這也是大人們不讓孩子上垛玩耍的主要原因。

收回來的葵花盤要晾曬十來天,盤背變成黑褐色基本就曬好了。

這時的葵花籽也半幹了,與盤麵結合的也不牢固了。

瓜子麵朝下,有一根木棍輕輕磕打葵花盤背麵,瓜子就嘩嘩射了出來。

當然打好的瓜子還需要繼續晾曬,直至瓜子仁發幹發脆就可以收拾了。

瓜子一定要過一遍扇車,一種能產生風的木製機械。

與耬、犁和耙一樣,都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扇車是用於清除穀物中的灰糠、癟粒和輕浮雜質的一種農具。

發明於漢代,由人力手搖,用於清選糧食。

公元前一世紀,西漢時中國已有揚去穀物中的秕糠用的扇車。

扇車由車架、外殼、風扇、喂料鬥及調節門等構成。

工作時將糧食放進上邊的喂料鬥,手搖風扇。

喂料鬥下邊就有風吹過,開啟調節門,穀物在重力作用下會緩緩落下。

密度小的穀殼及輕雜物被風力吹出機外。

密度大飽滿的穀物直接流出在下邊出料口。

這樣,就把糠秕雜物與穀物分開。

打好的瓜子現在是幹花絮、癟瓜子、瓜子和花盤上打落的雜物的混合體。

首先把扇車推到瓜子堆跟前,在出料口掃出一片幹淨空地。

一人搖風扇,一人站在凳子上上料,一人給上料的輸送原料,再有一個就是手拿掃帚,及時清理吹散的雜物,還有一個就是把飽滿的瓜子用木掀鏟到一邊。

搖風扇要根據穀物不同,調整轉速,既要吹散雜物,又不能把飽滿的種子吹出去,而且一定要勻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