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五十八章 年前總動員(三)(1 / 2)

臘月二十三,國人年前最後一個時節了。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的日子。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灶神的方式。

據傳說,臘月二十三也是地下各路神仙上天彙報工作起程的日子。

灶神爺管理的是居家民事,與普通人息息相關,所以要祭灶。

本地人祭灶用的是麻糖,目的很簡單,就是灶神爺吃了麻糖,上天彙報工作時嘴也會甜,光說好的。

所以才有灶神爺神位前的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一說。

農村基本上大點的村子都會有糖房,口肯板升也有一個,是十五隊的產業。

原因很簡單,全村隻有十五隊的拐八十一會做麻糖。

拐八十一,名字源於腿拐,且其祖父八十一歲生的他。

古代一旦涉及技術,就有傳承問題,一般是非父子或非師徒不傳,敝帚自珍是常態。

拐八十一的技術傳承於他的父親。

村民也有人試圖抄襲八十一的技術,都敗在了不知小麥如何操作。

麻糖是小麥和黃米製成的,比例一般是一比十。

首先取十斤小麥,淘洗幹淨,溫水浸泡十二小時,瀝幹放在圪丁甕裏發芽。

圪丁甕要放在炕頭上,蓋上棉被保暖。

每天用溫水淘洗兩次,四五天後小麥芽長到四五厘米長即可。

黃米一百斤,浸泡五六個小時後上籠屜蒸熟,取出晾開。

麥芽從圪丁甕裏取出,洗淨在石臼中搗碎成糊狀。

黃米晾至五六十度時,與麥芽糊和在一起拌勻。

出燒鍋(最大的鍋)加水燒開,大木桶置於鍋內。

把拌勻的黃米麥芽糊放入桶內蓋好,繼續加火維持溫度一晚上。

第二天一早,桶內呈固液分離狀,兩人把木桶抬到鍋外,出燒鍋清洗幹淨。

鍋頂正上方梁上係麻繩,繩上拴一個等長一米左右的十字架。

十字架的四端係正方紗布四角,紗布兩三層,垂於十字架下方。

把木桶內的混合物用瓢舀紗布中,濾水入鍋。

期間從上麵噴淋幾次溫水,量不宜大,最後用力擠壓紗布包,濾幹水分。

包內糖渣取下放在一邊,是冬天催肥仔豬的最好原料。

大火煮開,中火慢熬,不停用一個定製的大鐵鏟攪動。

四五個小時後,湯汁粘稠狀,色澤金黃,天香誘人,即使在街上也能聞得到。

麥芽糖也就熬好了,下一步是拉。

如果說翻攪是個力氣活兒,那麼拉糖就是個技術活兒了。

隻見八十一把放在雷盔裏的熱糖汁用一根木棍不停地再攪,直到湯汁發粘發稠且顏色泛白。

用手揪下十來斤的一塊兒熱乎乎的糖團兒。

套過離牆五十公分一根木樁,拉伸糖團兒五六十公分後,取下對折。

繼續拉伸,重複對折,拉伸的長度不斷增加,長達兩米多。

糖團兒變成了長兩米寬三十公分厚約一公分的兩節糖布,顏色白中帶黃。

兩人協作,把糖布放在鋪滿炒熟豆麵的長條案板上,豆麵是用來防粘的。

趁熱用一根長方木為尺,比出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