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學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現代建構(3 / 3)

第四,當代學校美育不應全盤照搬西方模式,也不應簡單地回歸傳統,而應立足於當代,立足於中國,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給社會文化環境帶來的變革和進展,應善於發現和大力弘揚當代精神結構中那些具有生長性和生命力的因素,那些具有超前性和未來性的要點,例如當代人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主體意識和風險意識結構,當代人開放的心態、開闊的視野、優化的知識結構,當代人的創業精神、開拓精神和務實精神,當代人勇於選擇、勇於實現自身價值、勇於承擔責任的胸懷,當代人的社會責任感和道義感等等。當前學校美育應以這種新型的時代精神為核心、為基點,去凝聚和整合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的優良傳統,以及西方文化中積極有益的成分,達到一種既體現時代特點和中國特色,又融彙古今中外優秀文化的現代建構,形成一套可供具體實施的新體製,新規範、新內容。這裏有三個方麵的關係需要很好解決,其一,要解決我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問題,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一種思想原型深深地凝結在中國人的心理結構之中,其中許多因素已經不適合於現代,尤其是不適合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要求,屬於死去的東西,如保守主義、平均主義、中庸之道等,但也有不少方麵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意義,屬於仍然活著的東西,例如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舍生取義的崇高氣節,重義輕利的人格境界,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精神等等。當代美育的一大任務便是以當代新型的精神結構為標準,激濁揚清、去蕪存菁,在現代條件下使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得到發揚光大。其二,對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特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所形成的優良傳統,同樣存在著一個現代轉換的問題,不可否認,其中也存在著與現代生活和現行體製不相一致的方麵,這就需要注入新的內容,賦予新的形式,使之與新的時代精神相互接軌。

其三,對於西方文化中積極有益的成分應持“拿來主義”的態度,而不應一概拒之門外,西方文化中存在著許多負麵因素,但同時也有大量正麵因素,後者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同樣是建構當代文化可貴的思想資源。對待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大可不必厚此薄彼,民族虛無主義固然不對,國粹主義也顯然是錯誤的。如何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作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造和運用,這也是當代美育的一個重要課題。總之,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所孕育的當代新型文化為本位,在與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和“五四”新文化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文化的多方對話中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地位,在促進其他文化形式向當代新型文化的轉換過程中實現美育的當代建構,這應該成為我們堅定不移的目標。

四、根據以上對於當代學校美育的再認識,提出以下幾條具體實施意見:

首先,青少年的教育和培養問題關係到祖國的前途、民族的未來,應是我們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放到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上來加以認識。當前學校美育的正常開展,需要一個優化的社會文化環境,需要社會美育和家庭美育的積極配合,這就需要提倡一種全民重視教育、重視美育的風氣,特別要加強政策宏觀調控的力度,使得學校美育的正常實施得到有力的政策保證。目前人們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的性質、功能和意義的認識尚不明確、尚不一致,我們的文化政策尚不健全,相應的文化法規尚不配套,造成了認識上和實踐上的種種偏差和失誤,應該對此進行深刻的反思和及時的糾正,從各個方麵進行有效的綜合治理,以期造成一種有利於學校美育、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優化的社會文化環境。

其次,學校美育的正常開展還有待於教育體製的進一步完善,我們必須貫徹黨中央提出的關於“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的基本精神,重新認識學校美育在學校教育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確立培養和造就青少年新型的文化品格這一戰略目標,在美育中體現深切的人文關懷和有力的人文導向,把美育的重點轉到提高青少年的價值觀念、人格境界、文化素養和精神旨趣的總體水準上來。

同時也必須將美育的戰略地位和戰略目標明確列入我們的教育方針,使之取得立法的形式,並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上得到有力地貫徹和具體地實施。

再次,學校美育必須依靠教師去實施和完成,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也是保證學校美育正常開展的重要條件,而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一方麵要采取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師的生活待遇,穩定教師隊伍等積極措施,另一方麵教師隊伍本身也麵臨著提高自身素質的問題,包括思想品德素質和文化業務素質,特別是教師自身必須具備一種新型的文化品格,在價值觀念,人格境界,文化修養,精神旨趣等方麵達到較高水準,在實施美育的過程中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

第四,在學校的課程設置中,應保證並適當增加美育的比重,應在其他課程中滲透美育的內容,還應在課外活動中廣泛開展美育,同時要改革和更新美育的內容和形式,強化其現實感和實踐性,使之與世界範圍內科技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進程,與社會主義“四化”建設的成就相一致,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曆史、展望未來、接觸社會、體驗人生,以利於塑造一種新型的文化品格。

最後,要重視教材建設,各個地區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組織力量編寫適用的美育教材,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可以由國家教委牽頭,組織美學界的專家學者、長期在教學第一線從事美育的教師以及分管相關工作的教育行政部門領導,通力合作編寫全國通用的美育教材,使得學校美育的實施具有相對一致、相對穩定的依據和規範。

參考文獻:

約翰·奈比斯特。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阿爾溫·托夫勒,未來的衝擊,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年版路易·多洛,個體文化與大眾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