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馬克思美育思想的特點及其對當代美育的啟示(1 / 2)

馬克思沒有直接明確地論述美育問題,也沒有明確把它列為個人全麵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但馬克思教育思想中依然包含著豐富和精辟的美育思想,隻不過這些美育思想有著很特別的形式,是以片斷的形式存在的,這些片斷形成了一個有機的、係統的思想體係,並且有著其獨特的特征。下麵試著從四個方麵來對馬克思美育思想的特征進行初步探討,並分析其對當代美育的一些啟示。

一、重視美育與實踐的結合

馬克思的曆史唯物主義理論,撥開了籠罩在人類曆史上的形而上學的薄霧,使美學與現實生活密切聯係起來。他認為:

“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製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由人的物質生產活動這種現實存在方式出發,馬克思獨創性地、具體地闡述了人的實踐活動的特征,那就是:“動物隻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類能夠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生產並且能夠到處運用內在的尺度到對象上去。所以人類也依照美的規律來造型。”

在這裏,馬克思實際強調了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所具有的審美意義,依照美的規律來造型“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是人的生產所特有的,它既合規律,又和目的,是合規律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馬克思指出:“社會的人的感覺不同於非社會的人的感覺,隻是由於人的本質的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性,人的感性的豐富性……”這裏的“人的本質地客觀地展開”就是指人類的實踐活動,馬克思認為,包括美感在內的人的各種豐富的感覺是在人的實踐活動的曆史性展開與積累中形成的。脫離了實踐,脫離了對象化活動,就不可能有美感的發生,也就談不上對人進行美學的啟蒙。由此可見,馬克思的美育思想是與實踐緊緊結合在一起的。而且,美育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活動,它必須在實踐中進行,美育的效果也必然要通過實踐去檢驗。

二、注重教與樂的統一

“寓教於樂”的提法是古羅馬思想家賀拉斯提出來的,他在詩藝中淡到:“詩人的願望應該是給人益處和樂趣,他寫的東西應該給人以快感,同時對生活有幫助……寓教於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他喜愛,才能符合眾望。”馬克思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寓教於樂”的觀點,但是從他對藝術的價值的認識中可以看出,他極其重視藝術的審美作用與教育作用的有機統一,即注重教與樂的統一。

馬克思的藝術價值觀著眼於藝術與人的互動效應,他認為,一方麵,藝術是人的創造物,是人的審美本質的物化;另一方麵,藝術也以自己的美的存在,對人的生活發生積極的影響。

他說:“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藝術是可供欣賞的對象,而欣賞毫無疑問是包含愉悅要求的,由此不難看出,馬克思理論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人類對世界的藝術掌握是通過欣賞,通過情感陶冶來實現的。在對藝術審美的愉悅過程中,當然也就很好地達到了“寓教於樂”的效果。

馬克思在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品評中也表達了他對藝術的愉悅作用的認識,他在拉薩爾劇本的讀後感中說,他覺得拉薩爾把劇本中的主角濟金根描寫得“太抽象”了,批評他“席勒式地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傳聲筒”,“不應該為了觀念的東西而忘了現實主義的東西”。在馬克思看來,拉薩爾劇本之所以存在如此突出的缺陷,是因為作者的創作在一開始就違背了藝術規律,違背了藝術應在教與樂的交切點上發揮其對人的精神的美學提升作用的規律,隻是一種說教,因而就不能使人在閱讀欣賞中產生愉悅感。馬克思由此提出了“莎士比亞化”和“三融合”的原則,“三融合”的一個關鍵就是藝術性與思想性的融合,教與樂的融合,教的內容通過生動的形象表現出來,使人在審美愉悅中接受教育。

三、美育要達到的目標是培養全麵發展的人

在馬克思的美育思想中,人始終是他的理論的出發點和歸結點。馬克思以“有生命的個人存在”為思想出發點,進入對人的本質特征全方位的理論思考,將“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麵發展”作為理想目標和價值尺度,美育的意義指向人的自我全部感覺與特性的實現與升華,人的主體力量的全部展開與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