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音樂之聲》與音樂之城(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隻要美國的遊人一到薩爾茨堡,一準會興致勃勃地到那部好萊塢經典影片《音樂之聲》的拍攝景地,去親眼看看那些美麗得近乎仙境的風景。其實,不隻美國人,無論哪國遊客,隻要看過《音樂之聲》,全都會對影片中這些神奇而迷人的景觀充滿好奇。

然而我的一位薩爾茨堡的朋友卻說,真正的薩爾茨堡人很少有人看過這部影片。

你問他們那首已然傳唱全球的電影歌曲《雪絨花》,是不是這裏的山歌或鄉間小調,他們會撇嘴一笑說:不,那是美國人的歌!

但是,不要以為薩爾茨堡人心胸狹窄——不願意承認他們這座誕生過莫紮特和卡拉揚的音樂聖城受惠於一部大眾化的好萊塢電影。因為,這裏確實有過特拉普少校與家庭女教師瑪麗婭的愛情故事,也有過一支非常出色的“家庭合唱團”,但真實的故事遠比電影的故事動人得多。

真實的故事

當年奧匈帝國時代的疆域,要比今天的奧地利的版圖大得多。奧地利曾經擁有海軍,特拉普的父親就是一位海軍上校。特拉普受到家庭影響,年輕時就把終生的理想融入大海中乘風破浪的戰艦上,後來真的成為海軍軍官,並且建功立業,受到皇帝約瑟夫一世的器重,成為一名海軍少校。可是“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失去了“領海”,特拉普的事業、抱負連同理想一同毀滅。更不幸的是,他故去的妻子留下七個孩子無人照看。當地的修道院派來一名修女來做家庭女教師,幫助他維持這個龐大而鬆散的家庭。她就是瑪麗婭。

真實的特拉普比電影《音樂之聲》中的特拉普英俊和高貴得多。寬闊的前額,蓄著濃密的小胡子,炯炯的目光,深邃而又剛毅,而且一直到老都是腰板挺直,顯出軍人的氣質。這樣一比,電影中的特拉普,很像一名體育教師。但影片裏的瑪麗婭要比真實的瑪麗婭漂亮得多,電影中的瑪麗婭更像美國人,而生活中的瑪麗婭是典型的奧地利女子,身體壯實,骨架很大,臉盤也大,很早便發福。

瑪麗婭出生於1905年,兩歲時就成為孤兒,由姑母收養,住在維也納。姑母是個很有眼光的人,所以瑪麗婭小時候受到嚴格和完備的教育。從她留下的一張孩童時的照片看得出,她臉上有一種孤兒特有的早熟及自信。所以她成年後來到薩爾茨堡修道院做修女時,就被院長看中,挑選出來,把她派到特拉普家中擔任一年的家庭教師,並很快贏得孩子們的喜愛與信任,平日緘默不語的特拉普對她也萌生了愛意。

我在市中心糧食街附近一個小劇場裏,看過一段關於瑪麗婭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美國回家探親的紀錄片。她滿頭白發,胖胖而柔和的身體穿著薩爾茨堡的民族裙裝。她回憶起當年特拉普向她求婚時的情景,她說她嚇得跑回修道院,修道院裏的人都叫她回去結婚。她哭了,但還是回到特拉普身邊,因為她心裏也十分敬愛這個慣於沉默和富於原則的男人。她一邊回憶,一邊抹淚,她哭得委屈、害怕、害羞,好像回到當年。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居然還保持著少女時代純潔的感情,很令人感動。正是這樣,她成了特拉普家中的太陽。後來,她給特拉普家庭又增添兩個新成員。

1935年,一位名叫瓦茲內的神父發現了這個家庭有一種特殊的共有的才華,就是清純無瑕的歌喉與自然而動聽的音質。而這個被瑪麗婭的愛心凝結起來的家庭,和諧融洽,親密無間,又是最終成為一個家庭合唱團的基礎。在瓦茲內的幫助下,一個非凡的合唱團形成了。最初隻是電台轉播他們的歌聲,後來在薩爾茨堡音樂節的合唱比賽中竟然榮登榜首,由此便開始了他們的合唱生涯,從薩爾茨堡唱到全奧地利,由國內唱到國外,漸漸在歐洲有了一些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