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Chapter 07 “最難承受”的報答(2 / 3)

不僅僅對親家的責任是義理,對舅父母、伯父母和甥侄的責任也屬於這一類別。在日本,對這樣相對親近的親戚的責任都不能算作孝道,這便是日本和中國家庭關係的一大區別。在中國,許多類似的親戚,甚至更疏遠一些的,都可以分享共同的資源。但是在日本,他們隻是義理親戚,或者“契約”親戚。日本人指出,這些人通常從未施恩於你,而你卻應該為他們提供幫助;你對他們報恩,其實是在回報你們共同的祖先。這個出發點和必須照顧子女的出發點是一樣的。但是,照顧子女是一種義務,而對這些相對疏遠的親戚的幫助則被歸為義理。當一個人不得不幫助這些親戚,正如同他不得不幫助自己的親家時,他會抱怨道:“我為義理所累。”

如果談及偉大的傳統義理關係,比起姻親關係,絕大部分日本人更先想到的是家臣和君主,以及家臣和同伴的關係。一個值得尊重的人應當忠於他的上級和同階層同伴。這種義理被視作武士的美德,為大量傳統文學作品所稱頌。 在舊日本,在德川家康統一日本以前,人們認為這種美德比“忠”——當時是對將軍的義務——更偉大,更珍貴。在12世紀時,一個源氏將軍要求一個大名交出他所庇護的敵對領主,大名回複了一封信,至今仍被日本人妥善保存。這個大名表示自己非常討厭人們指責他沒有履行義理,甚至不願意以忠的名義來違背義理。他寫道:“我對公共事務沒什麼個人控製權,但在值得尊重的人們之間,義理是一種永恒的準則”,甚至超過將軍的權威。他拒絕“對值得尊重的朋友做出不忠誠的舉動”。舊日本的這種至高無上的武士美德充斥在大量的曆史傳說中,至今仍在日本廣泛流傳,還被改編成能樂、歌舞伎和神樂舞蹈。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則傳說是關於一個體形巨大、不可戰勝的浪人(沒有君主,靠自己的智慧謀生的武士),即12世紀的英雄牟慶。牟慶沒有任何背景,隻有令人稱奇的力量。寄身在一個僧院時,他砍殺每個經過的武士,隻為了收集他們的劍,籌措資金,來為自己打造一套封建時期上乘的裝備。他的舉動把僧院的和尚都嚇壞了。最終他要挑戰的對手是一個在他看來瘦弱、年幼的紈絝子弟。這回他卻遇到了勢均力敵的對手。這個年輕人是源氏後代,正謀劃為家族奪回將軍地位。事實上這個年輕人就是日本人愛戴的英雄源義經。牟慶對源義經獻上了熱忱的義理,並在之後為他立下了無數功績。但是最後他們敗下陣來,率領追隨者勉強突破了敵軍的嚴密包圍,並且不得不把自己打扮成走遍日本替寺廟化緣的朝聖者。為了掩人耳目,源義經扮作化緣隊伍中的普通一員,而牟慶則假裝是領隊。他們撞見了敵人在他們逃跑路線上設立的關卡,牟慶編造了一長串寺廟“募捐者”名單,並假裝從他的卷軸上念出名單。他們幾乎蒙混過關了。但在最後一刻,盡管衣著卑微,源義經貴族般的優雅舉止還是引起了敵人的懷疑。他們把化緣隊伍重新叫了回來。牟慶立刻采取行動,才完全打消了敵人對源義經的懷疑:他為某件小事斥責源義經,並扇了他幾耳光。敵人這回信了。因為如果這個朝聖者是源義經的話,他的任何一個家臣都不可能舉起手來對抗他。如此違背義理是不可想象的。牟慶的不敬舉動拯救了這一行人的性命。等他們一抵達安全的地方,牟慶就跪在源義經的腳邊,請求賜死。他的主人仁慈地赦免了他。

在這些古老的傳說中,義理都是發自內心的,不帶絲毫怨恨。它是近代日本對黃金時代的幻想。這些傳說告訴人們,在那個年代,義理中沒有“勉強”。如果義理和忠衝突,一個人可以堅持義理,並受到敬重。當時的義理穿著封建關係的外衣,是人們喜愛的直接人際關係。“懂義理”意味著終生對君主效忠,而作為回報,君主會關愛自己的家臣。“回報義理”意味著對君主奉獻一切乃至生命,因為家臣本來就虧欠君主一切。

當然,這不過是幻想罷了。封建時期的日本曆史表明,戰爭時期許多武士都會被敵對陣營的大名收買。更重要的是,如下章所述,君主如若侮辱自己的武士,武士棄他而去甚至投靠敵軍,都是傳統且合理的做法。日本人熱衷複仇的主題,就和他們熱衷盡忠捐軀的主題一樣。這兩者都是義理;忠誠是對君主的義理,而對侮辱的複仇則是“對名聲的義理”。在日本,這兩者是盾牌的兩麵。

不管如何,對於今天的日本人來說,這些有關忠誠的古老傳說都不過是令人愉悅的幻想罷了。因為如今,“回報義理”不再是對自己合法的君主效忠,而是對各式各樣的人履行各式各樣的義務。今天關於義理的各種諺語充滿了怨恨,且不斷地強調公共輿論迫使人們去履行違背自己意願的義理。他們會說:“我安排這門親事隻是出於義理。”“因為義理,我才不得不把這職位給他。”“我必須去見他,隻是因為義理。”他們不斷地說,自己“為義理所累”,詞典把這個說法翻譯為:“我不得不這麼做。”他們說:“他用義理來強迫我。”“他用義理把我逼得走投無路。”這些說法意思都是通過提及以往所施的恩情迫使講話人做一些他不想做的事。無論是在農村小商鋪的買賣中,還是在大財閥的上流圈子裏,或是在日本內閣,人們總是“受迫於義理”,並且“被義理逼得走投無路”。一個求婚者可能會利用兩個家庭之間的老交情或者經濟往來,迫使準嶽父接受提親;另一個人則可能用差不多的手段,獲取一個農民的土地。那個被“逼迫”的人也覺得自己必須服從。他說:“如果我不幫助我的恩人,我義理的名聲就會很差。”根據日本詞典的解釋,以上所有這些表達,都暗示了“勉強”,以及“僅僅為了合乎禮儀”而不得不服從。